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苑怪才潘思塑/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共包括八册。这里再现了一个个优秀学生实现梦想的真实经历!这里描述了一个个优秀家庭亲子教育的生动情节!这里展现了一所学校及老师们的教育探索和实践!这里告诉我们:“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教育要帮助每个孩子寻找他们的个性支点,让他们心里孕育着自己的美好梦想!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小学时,他喜欢用文言文说话,被同学奚落为“怪才”;中学时,他凭借突出的能力和广博的知识赢得“潘博”的美誉;大学时,他离开就读一年的北大,赴英国留学。他的成长轨迹有着别样的精彩!本书通过对潘思塑从小到大成长轨迹的真实描写,以不同的教育在潘思塑身上呈现出的不同效应,清晰地向读者展现了超常教育的独特魅力,揭示了促进孩子精神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展现了教育的真谛之所在:爱、宽容、尊重个性……

内容推荐

潘思塑,2002年毕业于人大附中,考入北京大学,并于一年后赴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生物学系留学深造。

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潘思塑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他从小酷爱读书,文史地理几乎无所不包,他把探古寻幽当成最大的乐趣,他因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而被奚落,失落与自卑曾纠缠着他。但是,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充满尊重的个性化教育最终将他培养成一位同学眼中的“潘博”。

往昔20多年的人生旅途,为潘思塑留下了别样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本书通过对潘思塑从小到大成长轨迹的真实描写,以不同的教育在潘思塑身上呈现出的不同效应,清晰地向读者展现了超常教育的独特魅力,揭示了促进孩子精神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展现了教育的真谛之所在:爱、宽容、尊重个性……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书香为伴度童年

 一、给“求知”竖一把梯子/6

隔代的启蒙教育/6

小书橱,大“史”界/9

“哄”着火苗旺起来/10

 二、习惯养成靠父母/13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13

潜移默化的人格熏陶/15

 三、因知而行,以行验知/17

开卷一定有益吗?/17

按图索骥访古迹/20

博物馆里览博物/23

 四、“两只手写字”/26

带着铲子去考古/26

一百块钱给八次/28

说书面语,写文言文/31

让科学来说话/33

给妈妈讲故事/35

第二章 舞动青春秀自我

 一、校园里的小“怪物”/40

木乃伊和卡通玩具的较量/40

跑倒数第一的“蠢蛋”/41

不爱写作业的“蔫土匪”/43

管中窥豹择名校/45

 二、水的载歌载舞/47

走进人大附中/47

以爱育爱/50

考试是个“纸老虎”/52

“蠢蛋”也能是“潘博”?/55

 三、让讲台无限延伸/57

“现代少年”——人生的朋友/57

经典名著,经典教育/60

丰富多彩的选修课/63

书海泛舟乐无穷/65

走出去,读无字之书/67

 四、艺术生活不可缺/70

从“披头士”开始/70

去电影院看电影/72

画中的璀璨世界/74

第三章 科学殿堂逐梦想

 一、到科学研究的前线去/80

从选修课堂走出来/80

世界是我们的教科书/82

零距离体验/84

这样上课how cool!/86

 二、和科学家面对面/89

“痛苦号”测序/89

和科学家共事/92

全球合作,免费共享/94

读“天书”其乐无穷/96

 三、在体验中成长/98

温暖的“家”/98

校长有双“透视眼”/101

一个不寻常的春节/103

这么做,值得吗?!/105

 四、种子入心会发芽/110

聚焦新闻发布会/110

载誉科技创新赛/112

梦想找到了方向/114

第四章 海阔天高任我行

 一、搭上超常教育的“快通车”/120

学文还是学理?/120

“传说”中的实验班/122

“你一定能行!”/124

这里的老师也超常/126

各路“豪杰”显身手/129

 二、研究性学习地阔天高/131

科学“追星族”/131

走进重点实验室/133

面对“精神偶像”/135

青春港澳行/137

 三、写论文——别样的基础教育/139

大话基因与癌症治疗/139

生活中的数学/142

从冷战研究到股票研究/144

 四、陪孩子走过青春期/146

治疗叛逆有良方/146

我们拥有自己的权利/148

品味“青柠檬”/150

第五章 大写人生踏征程

 一、高考中的博弈论/156

高考?出国?保送?/156

不当高考逃兵/158

一种期盼,两方等待/160

挤过“独木桥”/163

 二、不安于小成者立远功/165

骄傲的北大人/165

半湿不干的海绵最吸水/168

 三、学习着、行走着、生活着/170

再一次亲密接触/170

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173

绕着地球旅行/175

书——看不倦的风景/179

做饭也要力求创新/182

 四、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185

从研究死人到研究活人/185

关注世界医疗组织/187

未来充满无限可能/189

跋/194

试读章节

◎让科学来说话

在成长的过程中,潘思塑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并没有获得同步发展,一些问题渐渐浮出水面,这引起了父母的重视。在深思熟虑之后,他们采取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方面,潘思塑是个很有个性和特点的孩子,虽然他的这些个性和特点并不一定能为周围环境所接纳。但潘思塑的父母并没有把这些特点当做缺点,而是给予充分的宽容和尊重,在他们看来,孩子的特别之处非常可贵,值得好好保护。另一方面,潘思塑的身上确实存在着相对薄弱的环节,他们也想尽办法来给孩子“纠偏”,引导他健康、全面地发展。关于这个教育策略,他们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两只手写字”!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生来就是左撇子,习惯用左手写字,那么家人看到别人都习惯用右手写字,就开始为这种不正常感到惊慌。要不要给他扳过来,纠正一下,让他用右手写字呢?还是就让他这样一直左撇子下去?我们的选择是,尊重孩子左手写字的事实,保护他这种左手写字的现象,跟他说你左手写得很好,同时也要鼓励他去尝试着用右手写字,尽量培养他右手写字的能力,让他左手也练,右手也练,最后的结果是左右手都会写字。这个时候,就可以骄傲地对他说,你比别人强了!”潘思塑的妈妈解释说。按照这一教育方针,父母悄悄地制订了计划,千方百计将潘思塑推进生活的课堂。

潘思塑对文字特别敏感,他的记忆力很强,读过的东西都能很快记住。也许正是因为看的书多了,明白了很多事理,对什么事都有自己的判断。从小他就很有主见,不会太依赖父母,不管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尽量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很难将自以为是的大道理强加给他。通常是这样的,父母刚刚抛出一堆教育他的理论,马上就会遭到潘思塑的反驳,他引经据典地说得条条是理,弄得父母经常一时语塞。

后来妈妈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不管什么东西,你跟他说上一万遍,他也不见得听得进去。还不如给他写下来,让他看一遍。只一遍,他就记住了。”妈妈这样对爸爸说。读书就是潘思塑的生活,他可以不听别人说话,不跟外界交流,但是无法中止阅读。所以,每当父母想教育他点什么时,就把这些东西整理成文章,打印出来给他看,这样会更有效果。

潘思塑的父母还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准则:对孩子的教育,“得顺着他,不能逆着他”。他们不逼孩子去做什么事,也不替他做出选择,而只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有价值的东西找出来,摆放在他面前,让他自己去选择,慢慢产生兴趣。一旦他自己真正喜欢上了,建立起了兴趣,剩下的事情就不劳父母操心了。依这个孩子的个性,他就会自己去深入,去钻研,去实行了。

然而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每次父母要跟他说点什么事,讲点什么道理时,总要顺着他的思路,先做出一个研究报告来。他们要从网上或者书上查阅大量资料,摘出一些有科学依据的文字来,强调其中的科学知识,明确一个个话题,并引经据典来论证,而且总是很严谨,像是在搞科研论文。因为他们知道,在潘思塑面前,科学是最具有说服力的,那么就让科学来说话吧!

这样,一切准备完毕,父母便把写完的文章打印出来,放进潘思塑的房间里,随便他什么时候看,愿意看多少。但是只要他拿起来看了,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会知道父母讲的是符合科学的。

事实上父母费尽心思做出的研究报告,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不过是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比如《初冬要常换衣服》、《休息不当反而有损健康》、《中小学生必备的五大食品》、《读书也要讲姿势》,等等。潘思塑的生活知识一直很差,这是让父母最为担心的。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这是一项长期、烦琐、细致的工作,他们就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做起,让这些好习惯滴水穿石般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

俗话说:“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线索。”潘思塑已经在家庭的文化熏陶下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因而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在生活方面的习惯。而“两只手写字”的教育策略也贯穿了潘思塑的整个成长历程,在之后的中学时代,潘思塑在家人的引导下逐渐学会了理财,学会了做饭、骑自行车和游泳等,生活能力大为增强。

P33-35

序言

这套丛书讲述的是人大附中八名学生的成长经历。我熟悉这八名学生中的每一位。他们都离开中学不久,多数人还在大学读书。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头。为一群还充满未知数的学生写传记,出一套丛书,肯定会引起各种讨论,肯定是在冒险。我曾是他们的校长,我有责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议论,有责任承担潜在的风险。所以,这套丛书的主编,也许只有我来当:这套丛书的序言,也许只有我来写。

我们编写出版的这一套丛书,主人公虽然是中学期间的学生,但我们预期的首要读者不是中学生,而是中学生的老师和家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不是在编写一套青少年励志丛书,而是在编写一套教育学丛书。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主人公几乎都是教育者。其实,评价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学生;衡量教学效果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我们编写这套以学生为主人公的教育丛书,也许有点“另类”,但也有可能因这种不同而精彩。我们是在做一件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事。

透过这套丛书中的学生主人公,我们来看他们背后的老师、家长,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其一,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发现者”——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质和特点。没有发现,培养只会事倍功半;有了发现,培养才会事半功倍。其二,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点火者”——点燃每个学生体内蕴藏的能量。教育工作者绝不仅仅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的更重要的职责是通过“点火”让学生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其三,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各有特长。能不能做到,能做到什么程度,那是男一回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取法乎上”,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追求。

在这套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要为中国的超常教育说几句话。对父母而言,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对教师而言,学生都是自己的好。为了避嫌,我在这里不说这套丛书所写的八名学生,而说一个与我与人大附中无关的学生。他叫胡铃心,是福建省的一名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表现出在航空航天方面的超常知识与技能,2003年高考后,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自主招生破格录取。四年期间,胡铃心的情况怎么样了?胡铃心从一个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在学业与科研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几年来,他获得的主要荣誉有: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飞向未来——国际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第一名、第二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专业组一等奖、中国航天50周年知识大赛一等奖、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等奖学金、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特别奖学金、江苏省高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南京市好市民。2005年12月,胡铃心被评选为全国时代先锋。2006年11月,胡铃心高票当选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并成为本次大会江苏省最年轻的代表和惟一的学生代表。2007年5月4日,胡铃心又被评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十佳标兵。“胡铃心现象”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现象。胡铃心的成功,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的成功。我们不能保证每个超常儿童都能和胡铃心一样,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对超常儿童不实施超常教育,肯定是巨大的人才浪费,肯定是教育工作者的严重失职。我们一直在呼吁,要打破用一个模式培养学生的“铸造式教育”;我们一直在提倡尊重个性、挖掘潜能的”因材施教”。开展科学有序的超常儿童教育,不就是打破“铸造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吗!不就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渠道吗?

最后,我还要表达两个心愿:一是希望这套丛书所写的八名学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能有更好的状态,能有更好的环境,能有更好的成就;二是希望五十年后,还有人为这八名学生编写一套丛书,用他们后来的表现反观中学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如果能这样,再将两套丛书合在一起,那将是一套很有价值的教育学研究资料。

是为序。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彭芝

2008年4月10日

后记

刚刚为这套丛书写完序,但总觉得有话没说完,再信笔写上几句。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记录了人大附中八名学生成长、成材的故事。

这八个孩子禀赋各异,却有着共同之处——走了一条不符合常规的教育之路。正因如此,他们才在众多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才华横溢的绘画才子、舞蹈精灵、少年导演;成为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赛车手;成为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极强的发明天才。

更可贵的是,他们逐渐成长为一个对世界的美(无论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有着独特的领悟力和表现力的人,一个内心和谐、坚毅而进取的人,一个有奇思妙想并特立独行的人,一个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说“不”的有个性的人。

这是怎样的教育之路?与传统教育区别在哪里?怎样培养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孩子?这八本书给了所有渴望寻求答案的读者一个最真实、最生动的解答。

它至少告诉了我们: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价值、权利和尊严的,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他们都像旦古奔腾的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他们身后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浓缩的历史,他们面前是徐徐展开的雄心勃勃的21世纪,他们将处于未来所有时间、变化的核心。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权利,唯有此,才可以称之为“教育”。

这种尊重决不是口头承诺,而是有具体的内涵——要创造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教育,以满足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再具体一些,就是人大附中的办学宗旨: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人大附中学生培养的目标: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正基于此,视数理化为“天书”的王羽熙在人大附中才会照样快乐地挥动画笔,自由地挥洒才情,高考数学33分的成绩并没有影响他走进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的课堂。雷诺车手程丛夫在享受着赛车场风驰电掣的冒险与成功的同时,同样享受着课堂的宁静和与同伴嬉戏的开心。这些在传统教育看来是如此“偏科”、“瘸腿”的孩子,他们上学的日子原来也可以如此轻舞飞扬。

我无意引导孩子们“偏科”、“瘸腿”。我只想通过王羽熙、程丛夫的成长经历,告诉中国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告诉中国的老师和他们的学生:“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顾自身兴趣与特长,都去攀登分数的“珠穆朗玛峰“,不仅是愚蠢的,也是残酷的。我们的教育要帮助每个学生寻找到自己的个性支点,心里要孕育着自己的梦想。

任何人都无法预见自己的明天是什么样子。因此,人的一生要想梦想成真,就需要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这种精神与毅力是八个孩子成功的共同特点。喜欢舞蹈,就敢开个人舞蹈专场;喜欢画画就敢出版连环画册……羡慕这样的青春,丰富而多彩;赞赏这样的生活,“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一直以为,在大多数中国中学生身上,缺乏一种强健和自信。愿青少年读者可以从这八个同龄人身上感受到这些。

出这套书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这八个孩子的成功而著书立说。严格地讲,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现在就定义成功还为时过早。在人生的马拉松比赛中,他们仅仅跑完了一两圈。今后的路途中会遇到什么,能否顺利抵达终点,都还要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努力和环境机遇。出这套书的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千千万万刚开始在人生路途中起跑的中学生们提供借鉴:如何确立目标,如何坚韧不拔,是为了给那些身为“教练”的无数个家长与老师提供理念和方法:如何树立信念,如何信任与鼓励。

是为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彭芝

2008年5月30日

书评(媒体评论)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很重要的相遇——与某个人,与某件事,与某个地方,其中的某次相遇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走向。譬如潘思塑与人大附中的相遇。

如果将学生放进一个模型里,从模型里走出来的学生只会毫无个性、千人一面。如果给学生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这些放飞的小鸟将会各有各的精彩。

潘思塑和他的同学是幸运的,他们能走进科学研究的前沿,面对面聆听科学家的教诲;他们能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人类基因组的研究。这种研究型学习,不但潜穆默化地在他们身上注入了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素养,科学的品质,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将是他们受益终身的财富。

——吴苾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苑怪才潘思塑/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彭芝//王珉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40248166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81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