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发明之星吴天际/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共包括八册。这里再现了一个个优秀学生实现梦想的真实经历!这里描述了一个个优秀家庭亲子教育的生动情节!这里展现了一所学校及老师们的教育探索和实践!这里告诉我们:“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教育要帮助每个孩子寻找他们的个性支点,让他们心里孕育着自己的美好梦想!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他是“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的获得者,他在高中时便得到了5万元的奖金,他顺利地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智慧开拓明天,创造成就未来,他用发明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本书通过对吴天际成长经历的描述,深度剖析了家庭对孩子好奇心的培育与引导、学校创造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在吴天际身上起到的神奇的作用。特别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内容推荐

吴天际,2006毕业于人大附中,现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生。

吴天际是一个突出的科技创新人才。在他的学习生涯中,凭借其突出的发明创造能力和创造成果,曾获得“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一等奖”“华汉青少年奖”,赢得了“明天小小科学家”的称号。因其出色的表现,他最终被保送清华大学。

吴天际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人大附中的通用技术课,这门课程开设于20世纪90年代初,多年的发展已经使它形成了集通用技术教育与创造教育、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正是在这门课程上,吴天际深入研究“圆弧半径测量尺”,由此赢得了“明天小小科学家”等一系列荣誉,开启了他的创造发明之路。

本书通过对吴天际成长经历的描述,深度剖析了家庭对孩子好奇心的培育与引导、学校创造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在吴天际身上起到的神奇的作用。特别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好奇心开启创造之旅

 一、学习,乐在其中/4

“小小问题篓”/4

在物理世界遨游/6

实验室中的科学启蒙/7

 二、家教哲学/10

成绩不是硬指标/10

为孩子树立榜样/12

 三、小圆打开大世界/14

9岁结缘程序设计/14

“学就要学扎实”/17

 四、坚持不懈是一种精神/19

从20人到4人/19

练习才是硬道理/21

音乐厅中的独奏/22

五、闪烁的发明之光/25

小小方便课程表/25

让城堡亮起来/28

第二章 踏上超常教育快车道

 一、教育无定势/34

超常儿童,超常教育/34

仁华学校的计算机课/36

别人游戏我来编/37

慈祥的校长,紧张的面试/40

 二、授人以渔,培养自主能力/41

自己出题自己解/41

“非典型性”中考复习/43

走进虚拟科学实验室/45

 三、多彩的实验班课堂/47

特殊的班委会/47

回响在课堂上的掌声/50

班主任的别称/52

 四、思维碰撞的大舞台/54

自娱自乐装电脑/54

破译“万用密码”/56

博弈论问题共探讨/58

实验中的快乐体验/61

 五、探索学习的方法/64

不超前,但扎实/64

模块法中得自信/66

实验之中获真知/68

第三章 打开创造力之门

 一、滋养创新的课堂/74

劳技课上的他山之石/74

思考从动手开始/76

有缺点就改进/78

 二、独立的成果/80

从极限拓展开来/80

差点儿夭折的测量尺/82

制作事事皆亲为/85

 三、宝马还须伯乐鉴/88

创造团队造英才/88

为学生铺路搭桥/91

第四章 百炼方能成钢

 一、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96

从北京走向全国/96

“明天小小科学家”/99

《新闻联播》显身影/102

 二、脱颖而出显精神/106

优中选优的市长奖/106

有思想的答辩者/110

过来人的微笑服务/112

 三、走在自己的轨道上/114

做专才,也要做通才/114

找准定位,轻松应对/117

 四、自主源于尊重/119

和颜悦色的教育/119

不以成绩论英雄/121

给孩子的一封信/123

 五、收获的不只是荣誉/126

参赛是一种放松/126

收获人生第一桶金/128

保护创新的专利/131

纷至沓来的邀请/133

照片挂进了高中楼/138

第五章 捕捉生活中的灵感

 一、“文曲星”上显创新/144

5号电池置换纽扣电池/144

让“文曲星”人性化/147

为我所用的“红外”/150

 二、创造从生活中来/153

自制PPT遥控器/153

表姐的生日礼物/156

选修课上的发现/159

 三、科技服务生活/161

改进的毕业照/161

两天变成论坛管理员/164

“风采杯”上展风采/166

校园里的免费维修工/169

第六章 走进科学殿堂

 一、一路走来,延续梦想/176

去上最好的电子系/176

轻松面试,保送成功/178

热门不是我想要/181

不去香港上大学/183

 二、永远都是上满弦/186

高考是一次成人礼/186

英语四级先通过/190

独立之后的人生课/192

 三、优秀是一种习惯/195

第一个交上设计方案/195

登上清华主楼的讲台/197

托起梦想的心灵港湾/200

跋/203

试读章节

◎小小方便课程表

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让吴天际可以踏实地学习,专注地游戏,并在这其中进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小,吴天际对周围的一切就充满了好奇心,而且这种好奇还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吴天际时刻创造性地思考着如何改进身边的东西,而这些思考都被他用画笔记录了下来。

在那些日子里,似乎每一个东西都成了他的观察对象。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吴天际天天盯着热水器瞧,看完了自家的还不算,还仔细地看了爷爷家的和外公家的。

看完后他发现,同是热水器,可这几个的构造却是不同的。从热水管的走向,到开关的位置,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他把这些一一地画了出来,仔细地思考。虽然那时还不懂得怎样画立体的图形,但吴天际去繁就简,把最重要的水管部分清晰地画了出来。看着自己画出的抽象图,他突然来了灵感,在几幅图下面,嗖嗖地画下了自己认为最合理的管道线路。虽然这些只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缺乏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但他还是对自己的“突发奇想”感到骄傲。的确,很多发明都是发明者灵机一动下的“异想天开”,但离开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再多的机会也不会激发出一个人的灵感。

天生的好奇心,父母的积极引导,手风琴对右脑的开发,再加上自己爱动手,吴天际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思考着怎样用小小的发明,把生活变简单。

小学的时候,吴天际很调皮,也正因为这样,成绩不错的他没有被老师任命为班干部。用吴天际的话说,小学时候班里的核心领导层从来都是由女生占据的。

但是不当班干部,不代表吴天际就不关心班集体的事情。就说班长每天往黑板上抄课程表吧,虽然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但看着个头不高的女生踮着脚尖在那里每天都抄差别不大的课程表,吴天际开始琢磨:难道就不能有个省事的办法,减轻班长的负担吗?

这个问题萦绕在吴天际的脑海里,他天天睡觉前都在思考。小学的科目并不多,课程种类少,就意味着重复的多。那么这些重复的能不能反复利用呢?不用写的,用粘的可以吗?这样就可以准备上这几门课的纸条,每天把纸条粘上去就行了。可用什么粘?胶水?不行,那粘上再想揭下来就难了,很可能还会把写有课程名称的纸条给撕坏了,而且往黑板上涂胶水,估计又要被老师批评我捣乱了。

不能用粘,那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吴天际也一时被难住了。一天下午,他到妈妈的办公室玩,看着桌子上的打印机——何不把课程名称先打印出来?虽然他还是想不出这些打出来的课程应该怎样应用。

对着印有课程名称的纸,吴天际发呆了好久。突然他想到了小时候玩的拼插玩具。那是吴天际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每次玩这个玩具的时候,他都会全神贯注,周围发生什么都影响不了他,那些细小的零件到他的手里都会变得听话起来,三四岁的时候他已经可以把最难的图形拼出来了。

对了!将写有课程名称的纸条插在一个硬纸板上,只要这个硬纸板下有凹槽,能把纸条卡住就万事大吉了。

好主意!吴天际乐得一拍大腿跳了起来。说做就做,他先找来一个硬纸板,把它按照一天几门课分割好,画好线,然后再用剩下的硬纸板做卡槽。整整一个下午,他用掉了将近一管固体胶棒,反复地改进。终于在傍晚时分完成了背板,他把刚才打着课程名称的纸按照背板上每个格的大小裁剪好。做完后,吴天际忙不迭地将纸片插到了背板上——哈哈,大小刚刚好。

“方便课程表”做好了,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平时班长都是在黑板的一边写课程表,我这个挂在哪儿好呢?怎么挂呢?

第二天来到学校,吴天际来了个仔仔细细的“地形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在黑板边上竟然有个钉子,拿手大概一量,“方便课程表”挂在这里正好。

这天的课间操,他借故没跟要好的朋友一块儿去操场。等全班同学都出去了,他才从课桌里拿出了那个昨天一下午的劳动成果,悄悄地挂在了黑板旁的那个钉子上,然后匆匆跑出教室,到操场去上课间操。

P25-27

序言

这套丛书讲述的是人大附中八名学生的成长经历。我熟悉这八名学生中的每一位。他们都离开中学不久,多数人还在大学读书。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头。为一群还充满未知数的学生写传记,出一套丛书,肯定会引起各种讨论,肯定是在冒险。我曾是他们的校长,我有责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议论,有责任承担潜在的风险。所以,这套丛书的主编,也许只有我来当:这套丛书的序言,也许只有我来写。

我们编写出版的这一套丛书,主人公虽然是中学期间的学生,但我们预期的首要读者不是中学生,而是中学生的老师和家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不是在编写一套青少年励志丛书,而是在编写一套教育学丛书。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主人公几乎都是教育者。其实,评价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学生;衡量教学效果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我们编写这套以学生为主人公的教育丛书,也许有点“另类”,但也有可能因这种不同而精彩。我们是在做一件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事。

透过这套丛书中的学生主人公,我们来看他们背后的老师、家长,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其一,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发现者”——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质和特点。没有发现,培养只会事倍功半;有了发现,培养才会事半功倍。其二,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点火者”——点燃每个学生体内蕴藏的能量。教育工作者绝不仅仅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的更重要的职责是通过“点火”让学生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其三,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各有特长。能不能做到,能做到什么程度,那是男一回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取法乎上”,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追求。

在这套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要为中国的超常教育说几句话。对父母而言,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对教师而言,学生都是自己的好。为了避嫌,我在这里不说这套丛书所写的八名学生,而说一个与我与人大附中无关的学生。他叫胡铃心,是福建省的一名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表现出在航空航天方面的超常知识与技能,2003年高考后,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自主招生破格录取。四年期间,胡铃心的情况怎么样了?胡铃心从一个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在学业与科研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几年来,他获得的主要荣誉有: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飞向未来——国际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第一名、第二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专业组一等奖、中国航天50周年知识大赛一等奖、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等奖学金、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特别奖学金、江苏省高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南京市好市民。2005年12月,胡铃心被评选为全国时代先锋。2006年11月,胡铃心高票当选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并成为本次大会江苏省最年轻的代表和惟一的学生代表。2007年5月4日,胡铃心又被评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十佳标兵。“胡铃心现象”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现象。胡铃心的成功,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的成功。我们不能保证每个超常儿童都能和胡铃心一样,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对超常儿童不实施超常教育,肯定是巨大的人才浪费,肯定是教育工作者的严重失职。我们一直在呼吁,要打破用一个模式培养学生的“铸造式教育”;我们一直在提倡尊重个性、挖掘潜能的”因材施教”。开展科学有序的超常儿童教育,不就是打破“铸造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吗!不就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渠道吗?

最后,我还要表达两个心愿:一是希望这套丛书所写的八名学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能有更好的状态,能有更好的环境,能有更好的成就;二是希望五十年后,还有人为这八名学生编写一套丛书,用他们后来的表现反观中学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如果能这样,再将两套丛书合在一起,那将是一套很有价值的教育学研究资料。

是为序。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彭芝

2008年4月10日

后记

刚刚为这套丛书写完序,但总觉得有话没说完,再信笔写上几句。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记录了人大附中八名学生成长、成材的故事。

这八个孩子禀赋各异,却有着共同之处——走了一条不符合常规的教育之路。正因如此,他们才在众多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才华横溢的绘画才子、舞蹈精灵、少年导演;成为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赛车手;成为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极强的发明天才。

更可贵的是,他们逐渐成长为一个对世界的美(无论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有着独特的领悟力和表现力的人,一个内心和谐、坚毅而进取的人,一个有奇思妙想并特立独行的人,一个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说“不”的有个性的人。

这是怎样的教育之路?与传统教育区别在哪里?怎样培养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孩子?这八本书给了所有渴望寻求答案的读者一个最真实、最生动的解答。

它至少告诉了我们: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价值、权利和尊严的,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他们都像旦古奔腾的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他们身后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浓缩的历史,他们面前是徐徐展开的雄心勃勃的21世纪,他们将处于未来所有时间、变化的核心。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权利,唯有此,才可以称之为“教育”。

这种尊重决不是口头承诺,而是有具体的内涵——要创造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教育,以满足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再具体一些,就是人大附中的办学宗旨: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人大附中学生培养的目标: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正基于此,视数理化为“天书”的王羽熙在人大附中才会照样快乐地挥动画笔,自由地挥洒才情,高考数学33分的成绩并没有影响他走进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的课堂。雷诺车手程丛夫在享受着赛车场风驰电掣的冒险与成功的同时,同样享受着课堂的宁静和与同伴嬉戏的开心。这些在传统教育看来是如此“偏科”、“瘸腿”的孩子,他们上学的日子原来也可以如此轻舞飞扬。

我无意引导孩子们“偏科”、“瘸腿”。我只想通过王羽熙、程丛夫的成长经历,告诉中国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告诉中国的老师和他们的学生:“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顾自身兴趣与特长,都去攀登分数的“珠穆朗玛峰“,不仅是愚蠢的,也是残酷的。我们的教育要帮助每个学生寻找到自己的个性支点,心里要孕育着自己的梦想。

任何人都无法预见自己的明天是什么样子。因此,人的一生要想梦想成真,就需要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这种精神与毅力是八个孩子成功的共同特点。喜欢舞蹈,就敢开个人舞蹈专场;喜欢画画就敢出版连环画册……羡慕这样的青春,丰富而多彩;赞赏这样的生活,“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一直以为,在大多数中国中学生身上,缺乏一种强健和自信。愿青少年读者可以从这八个同龄人身上感受到这些。

出这套书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这八个孩子的成功而著书立说。严格地讲,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现在就定义成功还为时过早。在人生的马拉松比赛中,他们仅仅跑完了一两圈。今后的路途中会遇到什么,能否顺利抵达终点,都还要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努力和环境机遇。出这套书的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千千万万刚开始在人生路途中起跑的中学生们提供借鉴:如何确立目标,如何坚韧不拔,是为了给那些身为“教练”的无数个家长与老师提供理念和方法:如何树立信念,如何信任与鼓励。

是为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彭芝

2008年5月30日

书评(媒体评论)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始终保持对未知世界的热情与乐趣,是每一个父母都要学习的功课,因为好奇心是学习和探索的最根本且持久的动力。

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要使这种创造的潜能转化为创造力却需要后天的培养。

科学发明是一条充满荆棘和坎坷的路。那些带着灵感和热情上路的人并不一定都能走到终点。而那些走到终点的人一定具有坚定的信心,非凡的毅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吴天际是幸运的。他走进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人大附中。学校有供学生使用的实验室,有各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选修课,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体会创造的乐趣。

——吴苾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发明之星吴天际/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40248173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