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胡同/读图时代符号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北京这座城,经历朝兴衰、世代积淀,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醉;北京这座城,胡同如织,院落幽深,深藏无数故事,让人品读不尽。

胡同的深处,有着数不清的遗迹和典故,有的真切,有的模糊。然而一切都随着这条条小溪流淌着,流到人们的心里,冲刷着时间的脚步。北京胡同悠然而闲适,它所代表的文化是一种厚重中的淡定,展现的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北京的老,老在胡同,沧桑祥和,宁静质朴;北京的美,美在胡同,韵味十足,含而不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胡同中的市井风情、人物典故吧。

内容推荐

北京胡同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经典,是最具民俗风情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北京胡同有700余年的悠久历史,纵横交错的胡同,是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N素、人文沉淀的产物,它们记录下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风貌,是老北京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缩影。胡同里的王公府邸、名人故居、会馆、寺庙道观,以及市井风情、人文典故,都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从“蓟城”到“北京”

 北京城的格局规划

第二章 走进胡同

 胡同的来历

 另类胡同

 胡同深处故事多

第三章 胡同里的老建筑

 四合院

 别样院门

 王公府邸

 寺庙道观

第四章 胡同风情

 北京的什刹海

 胡同人家

 胡同会馆文化

试读章节

不叫胡同的胡同

凡是到过北京、走过胡同的人都会发现,那么多并非交通要道的普通小街小巷,名字未必都叫胡同,有的叫“街”,像成方街、柳荫街、半壁街、外交部街;有的叫“巷”、像南柳巷、木料巷、安平巷、千福巷;有的叫“道”,像京畿道、马场道、大学夹道、养蜂夹道;有的叫“路”,像礼士路、板章路、万明路、留学路;有的叫“里”,像巨得里、旌勇里、福寿里、安居里等。

然而,在众多的胡同里,还有比较特殊的一类:“条”。比如西四北面,有西四头条至八条;南城东面,有草场头条至十条;南城西面,有棉花头条至九条;朝阳门外,有南营房头条至八条;颇具名气的,有大栅栏商业区的廊房头条、二条……

胡同被叫做“街”、“巷”、“道”、“路”等,都还算贴切,若是叫个什么“条”,实在有些难以理解。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北京人说话除了儿话音多,还喜欢“缩略”,用北京话讲,叫做“吞字儿”。比方西单这个地方是北京城里的繁华地段,如今人们叫惯了,很少去琢磨那名字的含义。其实,西单的完整含义,应当是“北京城里靠西面那个有一座牌楼的地方”。早先在那里的确有过一个很大的牌楼,可算是十分明显的地标,北京人说话的时候把那句子里能省的字词全省了,就剩下“西单”两个字了。

由此可知,那些“条”,其实原先有不少也叫“胡同”,只是后来的人们为了图省事,索性去了“胡同”二字,“一、二、三、四……”地排了下去。如此变革,看上去规矩了,却丧失了原有的特点及个性,显得有些索然无趣。

在这些以“条”命名的胡同中,数量最大的是东四路口东北方向的那些“条”,它们居然从“东四头条”一直排到了“东四十四条”,应算是“条”中的“大家族”了。

“东四”的含义应当是“北京城里靠东面那个有四座牌楼的地方”。缩短些,就是“东四牌楼”,再次浓缩便成了“东四”。以“东四十条”为例,便是“北京城里靠东面那个有四座牌楼的地方的第十条胡同”。更准确地说,应当称为“东四北十条”,不过东四周边再没有以“条”命名的胡同了,那个“北”字自然也就省略了。

牌楼是北京旧城街巷路口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也叫牌坊,简称坊,本来是当做街门用的,后来变成了装饰性的建筑。当年,东四路口真的有面向四方的四座高大牌楼,有人说是建于明代正统年问,还有人说是建于明代永乐年问。四座牌坊上各有坊额,东面是“履仁”,西面是“行义”,南北皆为“大市街”。

翁立先生曾经提到:“经实地勘查,现今东四北的几条胡同,正是元朝胡同的规模。”也就是说,东四路口东北方向这一片以“条”命名的胡同,无论走向还是宽度,还大致保留着它们初始的模样。

在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中可以看到,元朝时期这一带属寅宾坊和居仁坊,具体的胡同名称未曾标注;明朝万历年间,这里属思诚坊和南居贤坊,已经出现了“东四头条胡同”至“东四四条胡同”,另有资料说,这四条胡同的名称在明朝嘉靖年问便已出现;清代乾隆年问,此地属正白旗,自“东四头条”向北一直扩充到“东四十一条”;20世纪初的宣统年间,原先的罐儿胡同成了“十二条”;到了20世纪60年代,北面的汪家胡同、船板胡同也被收编,成为“东四十三条”和“东四十四条”。

在这14条胡同里,变化最大的是东四十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条原本十分普通的小胡同越拓越宽,如今已经成为平安大道的组成部分,从而把东四的“条”分割为南北两片。而东四十条南面的那9条胡同更有说头。  这9条胡同里的“老大”,自然是东四头条。有趣的是,它不仅是这些胡同中最短的一条,还是一个死胡同。

看看早先的地图,明朝的时候,东四头条是一个拐弯的胡同。那时它比东四二条还长出一段,由西向东,在延福宫东侧转向南行。至于它为什么会半截拐弯,则不知究竟——胡同东面是一片空白区域,使胡同无法向东延伸。到了清代雍正年问,这一片“空白区域”成为第二代怡亲王弘晓的府邸,历经数代,至同治年问变作孚郡王的府邸——孚王府。这位孚郡王(后来封为亲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九个儿子,所以孚王府也叫九爷府。九爷一生碌碌无为,这府邸却规模宏大,其布局完全符合《大清会典》中对王府形制的具体规定,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筑。

20世纪60年代,孚王府的西面新建了外交部大楼,东四头条被截去了一大段,从此变成了死胡同。

由于孚王府的存在,东四二条同样是个半截胡同,不得不中途掉头向北,插入东四三条中段去了。

从东四三条至东四九条,都是东西贯穿的完整胡同了,但其间地形仍有变化。东四五条就有些调皮,中间拐了几道弯,还带出铁营南巷等枝权胡同。

除了铁营南巷,在东四头条至东四九条之间还有不少小胡同忽隐忽现,使东西走向的主干胡同得以横向贯通,形成有趣的联系。这些小胡同的名字在表现出某些地形特点的同时,也保留了历史演变的痕迹。如月牙胡同,确是那样小巧的一弯;板桥胡同、石桥胡同、流水巷,说明这里曾有沟渠。

东四地区历史悠久,旧时豪宅名府甚多。由东四四条东口进去不远,路北有所宅院,台阶很高,显得有些特殊。这宅子与1号、3号院原本属于一家所有,主人为清代同治年间当过礼部侍郎的绵宜。绵宜是道光皇帝的本家,属皇室宗亲,因此他的住宅被百姓称为“皇帝的叔叔家”。别看这宅子的院门不算大,里面却有三层院落,格局十分规整。

与绵宜宅相比,东四六条的崇礼宅更具盛名,它是北京城里唯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私人住宅。崇礼是晚清大臣,光绪年间曾任文渊阁大学士。他是个碌碌无为的庸才,之所以官运亨通,全仰仗有个富贵女婿,即光绪皇帝的弟弟。崇礼陡然成了皇亲,身价大增,宅子盖得自然非同一般。如今六条的63号和65号院均属崇礼住宅,全院面积阔达一万多平方米。东西各是一个四进的大四合院,后门直通东四七条;中部为花园,有假山、亭阁、月牙河等。20世纪30年代,宋哲元的部下刘汝明购得这处宅院,在重新修茸的时候意外掘出大批金银珠宝,其价值远远超出购房的支出。有了这笔飞来横财,刘汝明修宅的劲头更大,使其华丽程度更不寻常。据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平时,冈村宁次便把这里作为自己的住所。

在距崇礼住宅东面不远的地方,如今的128中学所在地,还曾有过一座名府,即北洋军阀徐世昌的住宅。徐世昌在清末曾任邮传部尚书直至内阁协理大臣,1909年住进此宅。这是一个很大的院落,原先大门在流水巷,护卫森严,要通过空中的过街楼才能进入院内。1922年,徐世昌由段祺瑞的“安福国会”选为大总统,4年后下野寓居天津。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多次上门,威胁利诱,想让徐世昌出任伪职,均被拒绝。后来,徐世昌索性闭门谢客,直至1939年病逝。徐世昌在东四六条居住的十几年问,正是中国经历重大变革和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他在其中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东四六条也住过一个名人,他就是沙千里。

1936年11月,由于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史良、王造时、沙千里7人被国民党政府秘密逮捕。当时,他们被国人尊称为“七君子”。七君子被捕后,全国各界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营救活动,宋庆龄甚至以“国母”身份要求与七君子一同坐牢。一时间,国民党政府被搞得焦头烂额,无法应付。此后,发生“七七事变”,抗日的呼声响遍全中国。1937年7月31日,法庭只得匆匆判决,将七君子释放。

抗日战争中,沙千里积极从事救亡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便于工作,他的政治身份一直到1980年才予以公开。

新中国成立后,沙千里住进东四六条55号院。他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1982年因病逝世。

P34-39

序言

北京这座城,经历朝兴衰、世代积淀,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醉;北京这座城,胡同如织,院落幽深,深藏无数故事,让人品读不尽。

从元大都基本奠定北京城格局以来,几百年间,胡同犹如一条条小溪,安静地流淌在皇城根儿下。它浸染着百姓的炊烟,蕴藏着质朴的情感和老北京文化的精华,成为老北京人的留恋与牵挂,也是北京文化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双重体现。

胡同的深处,有着数不清的遗迹和典故,有的真切,有的模糊。然而一切都随着这条条小溪流淌着,流到人们的心里,冲刷着时间的脚步。北京胡同悠然而闲适,它所代表的文化是一种厚重中的淡定,展现的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北京的老,老在胡同,沧桑祥和,宁静质朴;北京的美,美在胡同,韵味十足,含而不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胡同中的市井风情、人物典故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胡同/读图时代符号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光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7437
开本 16开
页数 1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8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9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