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处世家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家书和日记是研究一个人最重要的文史材料,因为其真实性要远远超过其他文献。曾国藩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书信和日记,里面记载了他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也显现了其独特的为官之道、用人之术、处世之方。

本书结合曾国藩处世家书的历史背景,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以求帮助读者领略这位古代名臣的大智大慧。希望读者能从中领悟一二,或许就可受益终生。

内容推荐

曾国藩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内容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既有儒家的仁爱、宽容,也有首家的盈虚、怀柔;既有曾国藩年轻时对功名的炽烈追求,又有功成名就时的全身之术;既有兄长式的严厉苛求,又有父爱式的仁慈关怀。是一部生动的曾国藩思想发展历程。

目录

致诸弟·凡事皆贵专

致诸弟·察盈虚之理

致诸弟·以做官发财为可耻

致诸弟·愿为耕读孝友之家

致诸弟·行善乡里,必有福报

致诸弟·直言国事,矫正时风

致诸弟·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致诸弟·宜反躬自省,不要怨天尤人

谕纪泽·不参半点官宦习气

致诸弟·处乱世,愈穷愈好

致诸弟·享大名不敢骄奢

致诸弟·忍辱包羞,屈心抑志

致诸弟·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致澄弟·乱世当藏身匿迹

谕纪鸿·愿子孙做君子不做大官

致沅弟·不要计较金钱

致澄弟·不敢妄取丝毫公款

致沅弟·成大事者要兼顾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

致沅弟·待人的方法和成功的方法

致沅弟·做事有恒与体察人才

致沅弟·为人笃实,带兵刚毅

致沅弟·脚踏实地,克勤小物

致沅弟·做善事的方法

致沅弟·耐烦为第一要义

致沅弟·勿长傲,勿多言

致澄弟·平和养生

致沅弟·处世要用“敬”“恕”二字

致沅弟·求精不求阔

谕纪泽·读书之法与做人之道

致诸弟·善恶由人主之

致诸弟·乱世不可居华屋

致澄弟·以身作则

致沅弟·寸心不忘爱民

致澄弟·讲求将略品行

致沅弟季弟·察人与用人

致沅弟季弟·勤以报君

致沅弟季弟·做人要由高亢转平实

致沅弟·用人失察

致沅弟·要做忠义两全的人

致沅弟季弟·力戒傲惰二字

致澄弟·切莫买田起屋

谕纪泽纪鸿·为人厚重

致澄弟·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

致澄弟·不轻非笑人

致沅弟季弟·持谨静专一之气

致澄弟·做人八“本”

致澄弟·礼要轻,情意要重

致沅弟·约旨卑思

致澄弟沅弟·收礼表心迹

谕纪泽·有常是第一美德

致沅弟·驭下要有宽有严

致沅弟·办大事要多选替手

致沅弟季弟·做人之道:廉、谦、劳

致沅弟季弟·天地之道,刚柔互用

致沅弟季弟·有负于人

致澄弟·有才无德者不没其长

致沅弟季弟·当思指摘之因

致澄弟·与官相处,若远若近

致沅弟·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致沅弟·危急之际,莫靠他人

致沅弟·用兵之道,全军为上

致沅弟·花未全开月未圆

致沅弟·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致沅弟·倔强以励志

致沅弟·恬淡冲融与刻刻勤劳

致沅弟·拼命报国,侧身修行

致沅弟·修身齐家,明强为本

致沅弟·以和为殷鉴

致澄弟·凡事皆当谨慎俭朴

致沅弟·积劳做事,不问成名享福

致沅弟·宜从畏惧二字痛下功夫

致澄弟·鼎盛之际宜收敛

致澄弟·公私有别

致沅弟·心病还须自心医

致澄弟·爱惜物力

致澄弟·耕读家风

致沅弟·惟胸次浩大乃是真正受用

致澄弟·艰苦则筋骨强

致沅弟·静字功夫

致澄弟·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致沅弟·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谕纪鸿·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致沅弟·功高爵小,不必郁郁

致沅弟·尽吾心力即可

致沅弟·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致澄弟沅弟·趁闲苦学,弥补缺憾

致沅弟·莫无端烦恼

致澄弟沅弟·不必抑郁牢骚

致澄弟沅弟·凡任事之臣,当可善始善终

致沅弟·胜人处不可求强,自修处可求强

致沅弟·咬定牙根徐图自强

致沅弟·默存一悔字

致澄弟·长久之计耕读为本

致沅弟·奏疏中加意检点

谕纪泽纪鸿·做人不要过于玲珑剔透

致澄弟沅弟·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致澄弟·不忘昔日窘迫时

致沅弟·患不能达,不患不能立

致澄弟·富贵常蹈危机

致沅弟·硬字法和悔字法

致澄弟·责任愈重,指摘愈多

字谕纪泽·居官不可有清名

致欧阳夫人·居家乃长久之计

谕纪泽·中国自强之本

谕纪泽·散财最忌有名

谕纪泽纪鸿·曾国藩的遗嘱

致澄弟沅弟·养生力学二者并进

谕纪泽纪鸿·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附录:曾国藩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致诸弟·凡事皆贵专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正月二十三日接到诸弟信,系腊月十六在省城发,不胜欣慰。四弟女许朱良四姻伯之孙,兰姊女许贺孝七之子,人家甚好,可贺。惟蕙妹家颇可虑,亦家运也。

六弟、九弟今年仍读书省城,罗罗山兄处附课甚好。既在此附课,则不必送诗文与他处看,以明有所专主也。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罗山兄甚为刘霞仙、欧晓岑所推服,有杨生(任光)者,亦能道其梗概,则其可为师表明矣,惜吾不得常与居游也,在省用钱,可在家中支用(银三十两则够二弟一年之用矣,亦在吾寄一千两之内)。予不能别寄与弟也。

我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到京,彼时无折差回南,至十二月中旬始发信,乃两弟之信骂我糊涂。何不检点至此!赵子舟与我同行,曾无一信,其糊涂更何如耶?余自去年五月底至腊月初未尝接一家信。我在蜀可写信由京寄家,岂家中信不可由京寄蜀耶!

又将骂何人糊涂耶!凡动笔不可不检点。

陈尧农先生信至今未接到。黄仙垣未到京。家中付物,难于费心,以后一切布线等物,均不必付。九弟与郑、陈、冯、曹四信,写作俱佳,可喜之至。六弟与我信字太草率,此关乎一生福分,故不能不告汝也。四弟写信语太不圆,由于天分,吾不复责。

余容续布,诸惟心照。

兄国藩手草正月二十六日

【注释】

①此眩彼夺:这边眩目,那边也光彩夺目。形容人欲望没有止境,不知舍弃。

【点评】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离开了湖南老家,来到京城为官,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而为二品大员。这封信就是刚到京城不久,曾国藩写给弟弟们的。

曾国藩是一个家族观念很重的传统文人,对待他的四位弟弟不仅关爱有加,而且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封信中针对在湖南老家不安心读书做学问的弟弟们,提出了批评式的建议:凡事皆贵专。缘由是六弟、九弟不听大哥的劝导,由老家跑到长沙求学,心态浮躁。于是曾国藩提出:“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事情做好的秘诀之一就是专一,无论求学、交友、做事情,只有专一才能登堂入室,体会其中的玄奥,否则见异思迁、左顾右盼必将一无所成。信中肯定了两位弟弟向罗泽南(即文中所提罗山)求学的做法。

有些才华的年轻人,心高气傲,渴望功名,此时最易被外界风气所诱导,这山望着那山高,盲目追求虚无的东西。到头来事业学问一无所得。此时的曾国华、曾国荃兄弟就是这样的状况,曾国藩明察秋毫,此时提出凡事皆贵专,是对两位弟弟最好的帮助。

◇致诸弟·察盈虚之理

【原文】  六弟、九弟左右:

三月八日接到两弟二月十五所发信,信面载第二号,则知第一号信未到。比去提塘挂号,不宜交折差手,反致差错。

来书信自去年五月至十二月,计共发信七八次。兄到京后,家人仅检出二次。一系五月二十二日发,一系十月十六发。其余皆不见,远信难达,往往似此。腊月信有湖涂字样,亦信之不能禁者。盖望眼欲穿之时,疑信杂生,怨怒交至。惟骨肉之情愈挚,则望之愈殷。望之愈殷,则责之愈切。度日如年,居室如圜墙,望好音如万金之获,闻谣言如风声鹤唳;又加以堂上之悬思,重以严寒之逼人。其不能不出怨言以相詈①者,情之至也。然为兄者观此二字,则虽曲谅其情,亦不能不责之;非责其情,责其字句之不检点耳。何芥蒂之有哉!

至于回京时有折弁南还,则兄实不知。当到家之际,门几如市,诸务繁剧,吾弟可想而知。兄意谓家中接榜后所发一信,则万事可以放心矣,岂尚有悬挂哉?来书辩论详明,兄今不复辩,盖彼此之心虽隔万里,而赤诚不啻目见,本无纤毫之疑,何必因二字而多费唇舌!以后来信,万万不必提起可也。

所寄银两,以四百为馈赠戚族之用。来书云:“非有未经审量之处,即似稍有近名之心。”此二语,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内省者也。又云:“所识穷乏,得我而为之,抑逆知家中必不为此慷慨,而姑为是言。”斯二语者,毋亦拟阿兄不伦乎?兄虽不肖,亦何至鄙且奸至于如此之甚!所以为此者,盖族戚中有断不可不一援手之人,而其余则牵连而及。

兄己亥年至外家,见大舅陶穴而居,种菜而食,为恻然者久之!通十舅送我,谓日:“外甥做外官则阿舅来作烧火夫也。”南五舅送至长沙握手日:“明年送外甥媳来京。”余日:“京城苦,舅勿来。”舅日:“然,然吾终寻汝任所也。”言已泣下,兄念母舅皆已年高,饥寒之况可想。而十舅且死矣,及今不一援手,则大舅、五舅又能沾我辈之余润乎,十舅虽死,兄竞犹当恤其妻子,且从俗为之延僧,如所谓道场者,以慰逝者之魂,而尽吾不忍死其舅之心,我弟以为可乎?兰姊、蕙妹,家运皆舛。兄好为识微之妄谈,谓姊犹可支撑,蕙妹再过数年,则不能自存活矣。同胞之爱,纵彼无觖望②,吾能不视如一家一身乎?

欧阳沧溟先生夙债甚多,其家之苦况,又有非吾家可比者。故其母丧,不能稍降厥礼。岳母送余时,亦涕泣而道,兄赠之独丰,则犹徇世俗之见也。

楚善叔为债主逼迫,入地无门。二伯母尝为余泣言之。又泣告子植日:“八儿夜来泪注地,湿围径五尺也。”而田货于我家,价既不昂,事又多磨,尝贻书于我,备陈吞声饮泣之状。此子植所亲所见,兄弟常欷欺久之!

丹阁叔与宝田表叔,昔与同砚席十年,岂意今日云泥隔绝至此!知其窘迫难堪之时,必有饮恨于实命之不犹者矣。丹阁戊戌年,曾以钱八千贺我。贤弟谅其景况,岂易办八千者乎?以为喜极,固可感也!以为钓饵,则亦可怜也!任尊叔见我得官,其欢喜出于至诚亦可思也。竞希公一项,当甲午年抽公项三十二千为贺礼,渠两房颇不悦。祖父日:“待藩孙得官,第一件先复竟希公项。”此语言之已熟,特各堂叔不敢反唇相稽耳。同为竟希公之嗣,而菀枯③悬殊若此,设造物者一日移其菀于彼二房,则无论六百,即六两亦安可得耶?

六弟、九弟之岳家,皆寡妇孤儿,槁饿④无策,我家不拯之,则孰拯之者?我家少八两,未必遽为债户逼取,渠得八两,则举室回春,贤弟试设身处地,而知其如救水火也。

彭王姑待我甚厚,晚年家贫,见我辄泣。兹王姑已殁,故赠宜仁王姑丈,亦不忍以死视王姑之意也。腾七则姑之子,与我同孩提,长养各舅祖,则推祖母之爱而及也。彭舅曾祖,则推祖父之爱而及也。陈本七邓升六二先生,则因觉庵师而牵连及之者也,其余馈赠之人,非实有不忍于心者,则皆因人而及。非敢有意讨好,沽名钓誉,又安敢以己之豪爽,形祖父之刻啬,为此奸鄙之心之行也哉?

诸弟生我十年以后,见诸戚族家皆穷,而我家尚好,以为本分如此耳,而不知其初皆与我同盛者也。兄悉见其盛时气象,而今日零落如此,则太难为情矣,凡盛衰在气象,气象盛则虽饥亦乐,气象衰则虽饱亦忧,今我家方全盛之时,而贤弟以区区数百金为极少,不足比数。设以贤弟处楚善、宽五之地,或处葛、熊二家之地,贤弟能一日以安乎?

凡遇之丰啬顺舛,有数存焉,虽圣人不能自为主张,天可使吾今日处丰亨之境。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来书有“区区千金”四字,其毋乃不知天之已厚于我兄弟乎?

兄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阙者。《剥》也者,《复》之几也,君子以为可喜也!《央》也者,《骺》⑤之渐也,君子以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

今吾家椿萱重庆,兄弟无故,京师无比美者,亦可谓至万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日求缺斋一,盖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此则区区之至愿也。家中旧债不能悉清,堂上衣服不能多办,诸弟所需不能一给,亦求缺陷之义也。内人不明此意,而时时欲置办衣物,兄亦时时教之。今幸未全备,待其全时,则吝与凶随之矣,此最可畏者也!贤弟夫妇诉怨于房闼之间,此是缺陷,吾弟当思所以弥其缺,而不可尽给其求,盖尽给则渐几于全矣。吾弟聪明绝人,将来见道有得,必且韪余之言也。

至于家中欠债,兄则实有不尽知者。去年二月十六,接父亲正月四日手谕,中云:“年事一切,银钱敷用余,上年所借头息钱,均已完清,家中极为顺遂,故不窘迫。”父亲所言如此,兄亦不甚了了,不知所完究系何项?未完尚有何项?兄弟所知者,仅江孝八外祖百两、朱岚暄五十两而已,其余如耒阳本家之账,则兄由京寄还,不与家中相干,甲午冬借添梓坪钱五十千,尚不知作何还法?正拟此次禀问祖父。

此外账目,兄实不知,下次信来,务望详开一单,使兄得渐次筹划,如弟所云家中欠债千余金,若兄早知之,亦断不肯以四百赠人矣。如今信去已阅三月,馈赠族戚之语,不知乡党已传播否?若已传播而实不至,则祖父受啬吝之名,我加一信,亦难免二三其德之诮⑥。此兄读两弟来书,所为踌躇而无策者也。

兹特呈堂上一禀,依九弟之言书之,谓朱啸山、曾受恬处二百落空,非初意所料。其馈赠之项,听祖父、叔父裁夺,或以二百为赠,每人减半亦可;或家中十分窘迫,即不赠亦可。戚族来者,家中即以此信示之,庶不悖于过则归己之义,贤弟观之,以为何如也?若祖父以前信为是,慨然赠之,则此禀不必付归,兄另有安信付去,恐堂上慷慨特赠,反因接吾书而尼沮。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使家中慷慨乐与,则慎无以吾书生堂上之转念也。使堂上无转念,则此举也,阿兄发之,堂上成之,无论其为是为非,诸弟置之不论可耳。向使去年得云贵广西等省苦差,并无一钱寄家,家中亦不能责我也。

九弟来书,楷法佳妙,余爱之不忍释手,起笔收笔皆藏锋,无一笔撤手乱丢,所谓有往皆复也。想与陈季牧井究,彼此各有心得,可嘉可喜!然吾所教尔者,尚有二事焉。一日换笔,古人每笔中间,必有一换如绳索然。第一股在上,一换则第二股在上,再换则第三股在上也,笔尖之着纸者,仅少许耳,此少许者,吾当作四方铁笔用,起处东方在左,西方向右,一换则东方向右矣,笔尖无所谓方也,我心常觉其方。一换而东,再换而北,三换而西,则笔尖四面有锋,不仅一面相向矣。二日结字有法。结字之法无穷,但求胸中有成竹耳。

六弟之信,文笔拗而劲;九弟文笔婉而达,将来皆必有成,但目下不知各看何书?万不可徒看考墨卷,汩没性灵,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叶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叶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理,阿兄数千里外教尔,仅此一语耳。

罗罗山兄读书明大义,极所钦仰,惜不能会面畅谈,余近来读书无所得,酬应之繁,日不暇给,实实可厌。惟古文各体诗,自觉有进境,将来此事当有成就,恨当世无韩愈、王安石一流人与我相质证耳,贤弟亦宜趁此时学为诗、古文,无论是否,且试拈笔为之。及今不作,将来年长,愈怕丑而不为矣。每月六课,不必其定作诗文也。

古文、诗、赋四六,无所不作,行之有常,将来百川分流,同归于海,则通一艺即通众艺,通于艺即通于道,初不分而二之也,此论虽太高,然不能不为诸弟言之,使知大本大原,则心有定向,而不至于摇摇无着。虽当其应试之时,全无得失之见,乱其意中,即其用力举业之时,亦于正业不相妨碍。诸弟试静心领略,亦可徐徐会悟也,外附录五箴一首,养身要言一纸,求缺斋课程一纸,诗文不暇录,惟谅之。

兄国藩手草道光二十四年二十日

……

P1-9

序言

家书和日记是研究一个人最重要的文史材料,因为其真实性要远远超过其他文献。曾国藩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书信和日记,里面记载了他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也显现了其独特的为官之道、用人之术、处世之方。

有人说曾国藩有十三套做人的本事,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大部分精华都在曾国藩的家书里面。里面既有儒家的仁爱、宽容,也有道家的盈虚、怀柔;既有曾国藩年轻时对功名的炽烈追求,又有功成名就时的全身之术。既有兄长式的严厉苛求,又有父爱式的仁慈关怀。这部家书生动地展现了曾国藩的思想发展历程。

曾国藩的人生波澜壮阔,但他却能应时而变,稳立潮头。好友欧阳兆熊说其一生三变,历尽磨砺,终成大器。欧阳兆熊概括得极其准确:第一阶段,曾国藩求学有成,28岁中进士,点翰林,离开家乡到了天子脚下的北京,此时的曾国藩习书练字,研习诗文,以文会友,虽名声不著,但也自有乐趣。第二阶段,曾国藩拜当时的理学大师唐鉴为师,研习程朱,开始修身养性。这一阶段对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期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曾国藩回乡办理团练军务,由于需要,曾国藩从“以程朱为依归,变而为申韩”,并欲著《挺经》(意思是挺身入世),他带领湘军与太平军展开战斗。第三阶段,咸丰七年,曾国藩在军事上屡屡受挫,又正值父亲去世,于是回家守丧终制,他的这一行为受到了朝野的一片指责诋毁,曾国藩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完成了向黄老之学的转变。再度复出后,曾国藩统领湘军打败太平军,完成了人生大业,成为清代的中兴之臣。

曾国藩的人生历程在他的家书中有精彩的体现,尤其是他积极入世,又圆融收敛的处世智慧,是世人学习的不可多得的成功教材。

曾国藩的一生被广泛关注主要有几点:首先是他识人用人之能,曾国藩的成功首先在于他笼络了大批人才为己所用,一部备受世人青睐的《冰鉴》传世,说明在用人上曾国藩确实高人一筹。其次是曾国藩功高盖主,身居要位,而且朝野上下对其多有非议,又要面对疑心很重的清朝廷,他却能游刃有余,全身而退。其谋略手段,不可谓不高。最后是曾国藩的教育智慧,曾国藩一生日理万机,甚至死前还在两江总督任上,可是对子女的教育十分成功,曾氏一族没有一个纨绔子弟出现,而且代代人才鼎盛,令人称奇。

而这些令人服膺的智慧,在其家书中都可以窥见其奥妙。

本书结合曾国藩处世家书的历史背景,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以求帮助读者领略这位古代名臣的大智大慧。希望读者能从中领悟一二,或许就可受益终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处世家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国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809613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