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公案是历代禅门高僧在弘传佛法,开示教学时留下的经典故事。它是参学佛法的舍利子,晶莹剔透,包纳无限,故自唐宋以来,作家云集,机锋相柱,火石电光,耀目夺辉。
本书书在数以万计的历代禅门公案中,精选最有代表性,且流传广远的一百则,辑录原文,详加注释,配以深入浅出的解析文章,将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公案以清新流畅的现代汉语娓娓道出,把玄奥神秘的禅门宗旨,以灵动鲜活的白话文加以剖析分辨,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之中,体味中国禅宗非凡的智慧和乐趣。书中并附专文介绍禅门公案的基本知识和解读方法。
图书 | 智者的思路(禅门公案精解百则) |
内容 | 编辑推荐 禅门公案是历代禅门高僧在弘传佛法,开示教学时留下的经典故事。它是参学佛法的舍利子,晶莹剔透,包纳无限,故自唐宋以来,作家云集,机锋相柱,火石电光,耀目夺辉。 本书书在数以万计的历代禅门公案中,精选最有代表性,且流传广远的一百则,辑录原文,详加注释,配以深入浅出的解析文章,将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公案以清新流畅的现代汉语娓娓道出,把玄奥神秘的禅门宗旨,以灵动鲜活的白话文加以剖析分辨,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之中,体味中国禅宗非凡的智慧和乐趣。书中并附专文介绍禅门公案的基本知识和解读方法。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精心编著的禅宗文化普及读物。该书从数以万计的历代禅门公案中,精选最有代表性,且流传广远的一百则,辑录原文,详加注释,配以深入浅出的解析,将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公案以清新流畅的现代汉语娓娓道出,把玄奥神秘的禅门宗旨,以灵动鲜活的白话文加以剖析分辨,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之中,体味中国禅宗非凡的智慧和乐趣。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公案,书中还配有插图和专门介绍公案基本知识及解读方法的文章。 此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兼具娱乐性和学术性,雅人共赏。 目录 序 导言——关于禅门公案的几个问题 第一则 世尊初生 第二则 拈花微笑 第三则 达摩安心 第四则 二祖断臂 第五则 三祖去缚 第六则 六祖和偈 第七则 仁者心动 第八则 永嘉一宿 第九则 国师三唤 第十则 国师无缝塔 第十一则 无情说法 第十二则 说似一物即不中 第十三则 南岳磨砖 第十四则 青原米价 第十五则 马祖日面佛月面佛 第十六则 马祖一喝 第十七则 马祖野鸭 第十八则 石头路滑 第十九则 藏头白,海头黑 第二十则 百丈野狐 第二十一则 天皇指示心要 第二十二则 药山升座 第二十三则 药山沐佛 第二十四则 丹霞烧佛 第二十五则 大珠慧海用功 第二十六则 南泉斩猫 第二十七则 白居易与鸟巢禅师 第二十八则 隐峰倒化 第二十九则 盐官犀牛扇子 第三十则 黄檗礼佛 第三十一则 沩山水牯牛 第三十二则 龙潭纸烛 第三十三则 道吾吊慰 第三十四则 云岩扫地 第三十五则 李翱问道 第三十六则 庞居士好雪片片 第三十七则 师姑原是女人作 第三十八则 赵州吃茶 第三十九则 赵州勘婆 第四十则 狗子佛性 第四十一则 庭前柏树子 第四十-二则 寒山牛迹 第四十三则 香严击竹 第四十四则 临济吃棒 第四十五则 无位真人 第四十六则 四料简 第四十七则 临济四喝 第四十八则 常侍看堂 第四十九则 睦州掠虚汉 第五十则 睦州永字八法 第五十一则 仰山枕子 第五十二则 仰山随分 第五十三则 德山棒 第五十四则 德山骂佛 第五十五则 婆子点心 第五十六则 裴休失笏 第五十七则 洞山睹影逢渠 第五十八则 洞山无寸草处 第五十九则 夹山挥剑 第六十则 俱胝一指禅 第六十一则 兴化打中 第六十二则 曹山井驴 第六十三则 玄沙三种病人 第六十四则 玄沙燕子 第六十五则 云门一宝 第六十六则 云门损一足 第六十七则 云门露柱 第六十八则 云门两病 第六十九则 云门一字关 第七十则 吹毛剑 第七十一则 翠岩眉毛 第七十二则 鼓山圣箭 第七十三则 禾山打鼓 第七十四则 风穴铁牛 第七十五则 地藏片石 第七十六则 地藏种田 第七十七则 麻三斤 第七十八则 巴陵三转语 第七十九则 超慧海燕雷声 第八十则 首山竹篦子 第八十一则 法眼毫厘 第八十二则 法眼指帘 第八十三则 一寸龟毛重七斤 第八十四则 吕洞宾参禅 第八十五则 婆子烧庵 第八十六则 长汀布袋 第八十七则 西河狮子 第八十八则 慈明虎声 第八十九则 浮山论棋 第九十则 黄龙三关 第九十一则 周敦颐自家意思 第九十二则 洪英掐膝 第九十三则 张商英末后句 第九十四则 黄山谷闻桂花香 第九十五则 苏东坡称姓 第九十六则 黄龙好僧堂 第九十七则 惟信山水三境界 第九十八则 晓纯三形兽 第九十九则 克勤悟道 第一百则 大慧刮昙懿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九十六则 黄龙好僧堂① 庆闲②与黄龙同看僧堂。黄龙曰:“好僧堂。”闲曰:“极好工夫③。”龙曰:“好在什么处?”闲曰:“一梁拄一柱④。”曰:“此未是好处。”曰:“和尚又作么生?”龙以手指曰:“这柱得与么⑤圆,那枋⑥得与么匾。”闲曰:“人天大善知识⑦,须是和尚⑧始得。”即趋去⑨。明日⑩侍立⑩,龙问:“得坐披衣,向后如何施设?”闲曰:“遇方即方,遇圆即圆。”[公案出处]《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十七。 [注释]①这是黄龙慧南与他的弟子隆庆庆闲议论黄龙宗人才的一则公案。“好僧堂”是慧南对僧堂内人才济济的一种代称。僧堂为僧人所居之房屋。②庆闲(1037—1081),福州人,俗姓卓。十一岁出家,二十受具足戒。居江西吉安仁山隆庆院倡法,以善辩闻名,与当时名士王韶、苏辙均有交情。他透脱于黄龙慧南的三关语下:黄龙问“如何是生缘处”,他答:“早晨吃白粥,如今又觉饥”;黄龙问“我手何似佛手”,他答:“月下弄琵琶”;问“我脚何似驴脚”,他答:“鹭鸶立雪非同色。”这三转语在禅宗内也很知名。③极好工夫:指制作精良,安设得体。④一梁拄一柱:一个柱子顶着一根梁,意即每一根梁和柱都是有用之材。⑤与么:那么,那样。⑥枋:两壁或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形匾。⑦人天大善知识:堪与天人为师的禅门大宗匠。⑧和尚:指慧南。⑨趋去:回去。⑩明曰:第二天。⑩侍立:护侍主僧(慧南)时。⑩坐披衣:指开山做住持。⑩施设:摆设、准备,指接引教化学者的方式方法。⑩遇方即方,遇圆即圆:遇到不同根机性灵的僧人,便以不同风格的手段教育他。 [解析]不要被表面文字所束缚,细细领会,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则关于人才问题的公案。其人才观念以及培养人才的思想,可谓难得地公允、科学,它似乎对当今社会人才的发掘、培养、使用,也未必没有启迪和参考的意义。 我们来分析它的具体内容。 黄龙说:“好僧堂”。这是就黄龙寺僧堂的结构、制造的整体情况作综合评估,也是借僧堂之用材论述黄龙宗人才问题的缘起——北宋时期的黄龙宗,是最具影响、最有实力的一大宗派,慧南门下,聚集了当时几乎全国所有的禅宗人才,有“黄龙一派,横被天下”的美称。为什么黄龙慧南能够笼络这么多的人才?这是本则公案议论的核心问题。 庆闲说:“极好工夫。”这是就慧南门下人才状况,所作的一种总评价——房屋的各种材料均制作精良,设计巧妙,架设、安置极为得当。 “好在什么处?”这是慧南就人才实质性问题所作的提示。 “一梁拄一柱。”在黄龙看来,这是涉及人才问题的一个基本观念——使人人都成栋梁才。从现实的人才培养来看,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它一方面要有面向全体,即在人格本性上平等相待,不存偏见,不分厚薄彼此的人才思想;另一方面,也要有灵活多变,能适应不同对象、环境、条件的,有效的教育手段;第三,还要有择善而用,各得其所的人才使用观念。这三者构成了佛教“人才学”的基础。 什么是最关键的人才思想?黄龙说: “这柱得与么圆,那枋得与么匾。”这是从人才的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各得其用而言的。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才思想——它特别强调的不是人的共性,而是其个性,把“个性”视为人才的第一标准,个性的发展和特色的发挥视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关键:柱子是圆的,就要让他圆得那么好;枋子是匾的,就要让他匾得那样精。不言而喻,黄龙反对扼杀个性,将人共性化、庸俗化。 现实社会,大千世界是森罗万象的,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但事实上,人才培养最容易忽视个性问题,人们往往习惯于用一个模式,一种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人才。特别是在人才的使用上,求全责备,不尊重人格,甚至扼杀个性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人不得尽其才,才不得尽其用,是社会的一种悲哀,更是人类的一种悲哀。且看那唯唯诺诺,没有独立人格的奴才放肆横行;浑浑噩噩,没有灵魂的庸才充斥天下。曾几何时,有人大声疾呼:“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千百年,多少人对此景仰向慕?佛家的黄龙宗人,如此重视人才的个性,要以“遇方即方,遇圆即圆”的教育方法使人的特色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这不能不令人肃然生敬。 P313-316 序言 禅门公案是历代禅门高僧在弘传佛法,开示教学时留下的经典故事。它是参学佛法的舍利子,晶莹剔透,包纳无限,故自唐宋以来,作家云集,机锋相柱,火石电光,耀目夺辉。但公案要在活参,不能死执。死执话头则死在句下,去佛转远;活参妙解,则横说竖说都成佛言祖语,妙尽众法。 鉴斋黄君,得佛缘于天性,发大愿于有情,悉心编著《智者的思路——禅门公案精解百则》一书。此书在数以万计的历代禅门公案中,精选最有代表性,且流传广远的一百则,辑录原文,详加注释,配以深入浅出的解析文章,将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公案以清新流畅的现代汉语娓娓道出,把玄奥神秘的禅门宗旨,以灵动鲜活的白话文加以剖析分辨,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之中,体味中国禅宗非凡的智慧和乐趣。书中并附专文介绍禅门公案的基本知识和解读方法。 历代关于禅门公案的著作不少,但如此书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学术性于一体者,实不多见。故此书最适宜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佛教爱好者及信众阅读。有利佛教知识普及,所助佛缘者大焉。是为序。 传印 2008.3.16 (序作者传印大法师为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佛教协会会长,庐山东林寺方丈) 后记 关于禅门公案的这本小书从初稿完成不久即确定要出版,但到现在正式出版时,转眼已经十二年了。这期间我的主要精力也转在书法艺术创作、研究以及传统诗词等领域,对此书出版遇到的情况没有太在意。十年过后重读此书,自己也觉得不够完善,尤其与我所要阐释的主题——禅家智慧相距甚远,但此等问题真要解决,也很不容易,故只好仍其旧,没有作大的修改。 中国禅门的非凡睿智,常令我激动不已。因此,禅者之书,尤其汇集禅门公案的灯录之类著作,是我多年来最爱读的书。从禅者的智慧中,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懂得了如何看待世间的是非曲直、贤愚忠奸;懂得了人类之所以生栖繁衍、离散悲欢。当我以之观照现实世界,感到一种玲珑剔透,胸臆豁然。我之所以想到写这本书,与其说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希望读者通过感受禅者智慧,净化思维,美化人生,倒不如说是我自己深为禅家非凡睿智所感染,企图通过整理、分析、追踪,体究这种智者的思路,使自己愚昧已甚的尘劳之心,得到些许的洗涮、磨炼、解脱和启迪? 通常关于公案的书不注明文献典籍的出处,随意生发,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这样的好处也许可读性更强,但对于想知萼公案原委究竟的读者,无疑是一种遗憾,所以本书力求做到按文献规范行文、给读者一种原汁原味的禅者之思。历代公案繁多,没有人作过综合的研究,本书“导读”以设问的形式,就禅门公案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便使读者建立有关公案的总体认识。 十年过后重理此书,甚觉前缘真是不浅。成稿之初,曾请当时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吴立民先生、李家振先生审阅,两位先生均对书稿给以好评,也提了不少修改意见,同时推荐给时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哲学室主任的宋立道先生负责安排出版。十年后,此书转由冯春凤女士负责相关事务,责编李是先生认真审阅书稿清样,纠正不少谬误;老朋友、画家许甫金配画了一百幅精妙的插图;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传印大法师为此书作序,为此书增色不少。在此,对诸位先生、大德一并深致谢意。 按照佛家教义,解读公案本属不得已而为之的“方便法门”,故难免有“头上安头”之嫌,读者诸君慎莫落在句下,并盼多提宝贵意见。 作者 二○○八年十一月六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智者的思路(禅门公案精解百则)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7462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5 |
出版时间 | 2008-12-01 |
首版时间 | 2008-12-01 |
印刷时间 | 2008-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6.5 |
丛书名 | |
印张 | 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71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