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二手书那些事儿
内容
编辑推荐

书在夫妻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旧书收购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跟卖主夫妇对书的态度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藏书者中男性会多于女性?

状况看似完全相同的两本书,为什么一本比另一本卖得贵?

如何定义一本书是好包装还是坏包装?

顾客激怒店主的二十条妙计是什么?书商们又如何发起绝地反击?

这一切,尽在《二手书那些事儿》。

内容推荐

作者大卫是二手图书从业者,有着多年的经营经验。在本书中,他以简洁明快的文艺笔调,从苦乐兼具的体验中,对二手书业提出了具有高度个人化的观点,分别对图书收藏、书目制作、书籍营销、价格确定以及对读者的观察,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和分析,可谓声情并茂,活泼有趣。

目录

致谢

一 引言

二 爱书的人

三 收藏家

四 书目

五 逛书店

六 激怒店主的二十条妙计

七 怎么收拾顾客

八 乞求、偷盗和借阅

九 书的旅途

十 拍卖

十一 私人图书馆

十二 从A到Z

十三 二手书的来世

十四 书会

十五 书的未来

试读章节

“你还没回答我呢。”

“我都忘了你问什么,”他很平静,平静得气人,“对了,我正常吗?”他转了转眼珠,蜷起身子,“我说我很正常。”

她摇摇头:“你要是介绍一位朋友给你丈夫,总不会希望他坐在那儿看他的书,好像没事人一样吧。”

“废话。”他暗中嘀咕,开了前门。他突然转过身:“你不是早就清楚我跟别人不一样吗?你不是因为这点才嫁给我的吗?”说完就离开了。

“你胡说,你胡说!”她在他背后喊,“嘿,你干什么?”

过马路的时候,他没有回头,只是猛烈抽动了一下作为回应。

她砰地关上门。眨眨眼,他继续往前走。

普雷斯顿夫人进屋坐下。不一会儿,她就哭了起来。是她疑神疑鬼,还是他确实变坏了?她诅咒她的霉运——他们两人的霉运。好像他们的麻烦事还不嫌多。两个难相处的人:她暴躁尖刻,他迂腐刻板、不善交际。他们在读教育学硕士时相遇,不久结了婚。看起来挺合适,他们自己也觉得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从经济上来说也是正确的选择:两人都有些拮据,成一家人才能宽松些。没错,普雷斯顿先生的父亲有钱,但他指不定已经破产了:结结实实的小气鬼。他们就这样生活了十四年,打打闹闹,但还没有像最近这样形同陌路。

交流崩溃的原因很简单。他们一直想要一个孩子,但总未如愿。她怪他精子不够,他写了一首恶毒的诗“不孕的宣告”回击。两人的关系一度很僵。三十七岁时,两人都已经放弃,她却突然怀上了,愁云也暂时消散。如果说两人十多年的婚姻就像蜗牛般缓慢而沉重,这几周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他们将以前耽搁的事付诸实施,搬进一套大点的公寓,还专门留出了育婴室。两人都认为孩子是板上钉钉。孩子流产,两人一下掉进了地狱,比以前还要糟。

起初他承担起丈夫的责任,藏起自己的伤心,对妻子百般呵护开导,还送了一大堆礼物。她心存感激,但这远远不够。失去孩子远不只是苦涩的失望;希望燃起又破灭让她难以承受,时间也无法愈合伤口。空荡荡的公寓(特别是育婴室)总是刺痛她过于敏感的神经,可她坚持不搬家:这些房间象征着希望,他们兴许还有机会。一个人在家时,她总会呆呆坐着,解开上衣,用手指抚弄乳头,呢喃地沉醉于喂养孩子的憧憬之中。这时候,丈夫觉得还是避开的好,便总是静静地走掉,独自靠着扶手椅,读书读到很晚。丈夫的疏远加剧了妻子情况的恶化;而妻子日增的找茬倾向也坚定了丈夫的做法。他们不再做爱。

就在这关头,普雷斯顿夫人最好的朋友卡丝·奥美了解问题后,建议他们去婚姻咨询处求助。普雷斯顿先生已经听天由命,但为使妻子舒心,还是去了。第一次,那位女顾问提议领养一个孩子:他们是否考虑过?普雷斯顿先生拒绝考虑,领养就不再提了。

第二次,那位女顾问力劝他们试着再要一个孩子,普雷斯顿先生说没有希望。

但这一次妻子插话了。她说,他们也不是没想过,即使没有说出来,至少有眼神的暗示,但还是犹豫不决;他们怕触及这个话题,因为再失败一次会让他们彻底崩溃。普雷斯顿先生点头同意。妻子拍拍丈夫的手。女顾问抓住机会,追问他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回答是否定的。

重新开始性生活——先不说怀上孩子——没有他们设想的那么简单。普雷斯顿先生相当尴尬,他对做爱已经提不起什么兴致。妻子不顾一切要抓住这一丝希望,反应自然很强烈:狠狠骂了丈夫一顿。他越知道自家事,就越提不起精神。

“你还叫男人吗?”他连续七次“不行”,她终于爆发了。

她生气,他也气上心头;这种对他作为男性的直接攻击起到了预期效果。他们再做爱时,他空前亢奋一_很遗憾,她却又提不起兴致。这一次轮到她的身体表达焦虑。就这样折腾了好几周,他终于受够了:他表示不想再亲热。可她不答应。她坚持说:坚持定会有收获。他不想听。当她开始求他的时候,他很执拗,转过身去,读他的书。昨天晚上又爆发了这么一起新的冲突。她介绍刚加入协会的一位朋友给他认识,他只是抬起头,应付地颔首示意,就又继续读他的书,好像该做的就是这些。

事实上,现在看起来,他对书的终生兴趣已经转变成了一种嗜好。他已经买了差不多五百本书,放在客厅和卧室的书架上。不过相比坐下来阅读,他更愿意在周六下午出去溜达一圈,顺便带回几套新书。这也没什么大不了;不过,一段相对平静的“周末购书期”后的某个周一傍晚,普雷斯顿夫人看见丈夫进屋时,手上不但拎着黑色的公文包,还有一个厚纸袋,里面又装了一堆新书。

“你就连周末都等不到了吗?”

“我什么时候买书有什么关系?”他不耐烦地打断妻子的话,“你上周六问我怎么对你不说话,不就已经小题大做了半天吗——”

“好像我没有资格去——”

“好吧,我告诉你,我是午饭时去买的——我自己的时间,就这样。”

“这么说你没好好吃饭……”

“天啊,你总有说的,不是吗?”

“那是因为我关心你……”

“不,吉莉安,你是想找茬。”

“我没有。”她气得跺脚。

“现在不就是这样吗……”

他拎起那袋书,走进卧室。

他认为自己处事一直都很得当,尽管他清楚争论总是双方的事。妻子可能对受到的冷遇心怀怨怼,他目空一切的语气很可能伤了她。实际上,一到周六,他就花上几个小时去补偿:开车带她到市中心购物,陪她忙不迭地试鞋,到法式蛋糕店去买点心。他够体贴了,一整天都属于她。几乎一整天。他还是会由着性子,不时溜进附近的一家书店,在里面耗上四十分钟,当然还有若干英镑。

就这样持续下去。有时候他挺得意,他有自己的兴趣,妻子却没有,而妻子不停的抱怨也让他麻木。负疚感一天比一天少,柔情蜜意几乎要消失殆尽,他心中充满了报复的快感。书是他空白生活中惟一的慰藉,不幸的是:他还属于她。P12-15

序言

总有人读书(随便读读而已,可不是弥尔顿那样的古典学者),也总有人不读书(从光头仔到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前一类人用不着劝他们读书;后一类人,很多情况下,劝了也没用。兴许世上只剩下区区不才才会劝君读书。当书商好多年,换句话说,把书当做商品好多年。我听见你们喘气,听起来我像在出售灵魂。不,我可不是一位大作家,也从没这样想过;我不过是寄生虫,靠经营他人的血泪和汗水谋生(混得相对还不错)。我读书——主要是文学作品。如果我不读书,好不到哪里去,当然也糟不到哪里去;说实话,书价才是衣食父母。我读书只是为了炫耀知识吗,就像罗伯特·瓦尔泽所著《赫尔布林的故事》中的职员一样?不,你们肯定认为我太肤浅。(多好的一本书,不是吗?又深奥又精致!)

……

实际上,这种追逐混杂着祝福。有些人会珍视寻觅已久的书,一生当做至宝;另外一些书可没有这样的好运道:弄到手后发现不值,束之高阁,不闻不问,再去寻觅还没有到手的书,一百本,一千本。(多年以后,终于下决心读一读了,要不然就是忘了放在哪儿,要不然更糟,根本拿不到,高高的三层书架,搁在顶层,还有一大堆杂物堵着。历史不断重演,这些人又四处奔波去找副本。)真是可惜,但这就是人性,或者说收藏者的秉性。不管是书、女人还是蝴蝶(见约翰·福尔斯),这些人身负使命感,都心怀某种强烈的驱动力,虽然行事各不相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二手书那些事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O.J.M.戴维斯
译者 尹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91108
开本 32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65
丛书名
印张 7.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