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到教育的原点--朱永新最新教育随笔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苏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2008年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7年第七届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2006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5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2003年《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在国内外发表有关教育论文400余篇,著有《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等。

本书为他的最新教育随笔选,收录了“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为什么阅读很重要”和“如果不燃烧,请悄悄离开”三部分内容。

内容推荐

这本随笔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作者关于宏观教育问题的思考,也是作者近几年参政议政的成果。无论是关于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制定,还是和谐社会的教育问题;无论是汶川大地震后的教育重建。还是北京奥运会有关的教育问题,作者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与探索。第二部分是作者关于阅读问题的一些主张。近几年来,作者一直在为阅读“吆喝”,鼓吹建立国家阅读节,作者坚持认为,阅读是作者们这个民族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作者和作者的新教育同仁们,一直在推动着书香校园的建设。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故事。第三部分是写那些曾经感动过作者的人与书的。大多数仍然与阅读有关。无论是梁漱溟的飞扬与落寞,还是蔡元培的公民道德建设;无论是顾明远的博大与慈祥,还是许嘉璐的教育情怀;无论是新教育一号义工营伟华的睿智与执著,还是与新教育同行的王海波、章敬平、吴国平、赵一平,甚至海峡对岸的慈济人,都给了作者太多的感动。

目录

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

 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

 期待教育更大的解放

 教育改革必须问计于民

 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战略主题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农村教育应该是农村的教育

 农村教师的编制与津贴亟待解决

 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素质教育为什么无法实施

 穷人经济学与木桶原理

 再为山东教改叫声好

 我国专利工作与世界的差距有多大

 警惕教育的反智倾向

 教育与对话

 教育需要沉静的心态

 校园里需要什么样的成功观

 我看本科教学评估

 我没有“炮轰”中国教育

 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

 给农村代课教师一条好出路

 到了应该重视幼儿教育的时候了

 让每一位中小学生都写好汉字

 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亟待重视

 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创造教师自己的奇迹

 好教师到哪里去了

 感恩教育之我见

 我们孩子的痛

 作业之病

 学生们为什么难以养成好习惯

 我们能为西部带去什么

 怎样保护我们的学生

 灾后教育应该做什么

 帮助灾后高校重建刻不容缓

 奥运是一位老师

 喜看画信庆奥运

 五色的五环旗吸引五色的孩子们

 百年东吴仍青春

为什么阅读很重要

 阅读的力量

 阅读是浪费生命吗

 少点烟酒味多些书卷气

 电视应该“赎罪”

 形式与仪式

 “读书无用”与“读无用书”

 童书就这样战胜了电视

 一个特别女生的故事

 有这样一群开展“童心悦读”的人

 一本童书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阅读与大学人文教育

 读书与教师成长

 教师们为什么拒绝读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

 余秋雨,你为何看轻阅读

 谁在为我们编织灵魂

 2020年的中国会发生什么

 世界是平的吗

 寻找大学精神

 学校是校长精神的折射

精彩的父女“二人转”

 冯斌与叶圣陶

 苏州十中的文化味道

 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书何止抵万金

 快乐是教育之源

 学校没有教的“大能力”

 活出自己

 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用心说话

 重塑心的文化

 灵魂不能下跪

“如果不燃烧,请悄悄离开”

 克里希那穆提的启示

 想起了团伊玖磨先生

 拜谒梁启超墓

 梁漱溟的飞扬与落寞

 蔡元培与公民道德建设

 金庸与鲁迅之争的背后

 李岚清的篆刻世界

 听李铁映说教育

 许嘉璐的教育情怀

 王蒙的幽默与冯恩培的严谨

 在中国的“太庙”拜访南怀瑾先生

 我所认识的慈济

 听星云大师谈“有”与“无”

 顾明远的慈祥与博大

 吕日周印象

 对话纪连海

 听傅佩荣讲儒家与现代教育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为爱忙碌的李庾南

 孙云晓的儿童世界

 谢孝思与苏州文化

 青春杨明义

 “不把语文教好是最大的罪过”

 清明时节话敬文

 孤独求败巾帼风

 新教育一号义工营伟华

 与新教育同行的“山”与“海”

 “如果不燃烧,请悄悄离开”

 苏静和她的新诗教

 教育真的是有颜色的

 向卢军学习怎样做老师

 作为学者与行者的冯卫东

 陈孝大夫妇的“非标”教育

 为垦荒者何盛华校长送行

 我与《南风窗》记者的缘分

 在“两岸咖啡”碰撞新教育的智慧

 告诉你一个不知道的人大附中

后记 梦想创造辉煌行动改变世界

试读章节

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

最近读钱理群先生《我的精神自传》一书时,看到了他关于对教育原点的追问的提法,很有同感。钱先生说,现在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中小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大学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教育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教育的精神价值的失落。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教育原点上来进行追问,我们办教育是干什么的?大学是干什么的,中小学是干什么的?如果这些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其他的枝节问题就无从谈起。

是的,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似乎全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素质教育的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讲了多少年,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路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方向还不明确,我们不知道教育是什么,不知道教育要干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决定着教育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被我们忽略了。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教育哲学的思考,需要教育思想的引领。首先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想清楚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教育才有正确的方向,投入才有真正的效率。我们似乎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还要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但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生活中,分数恰恰成为了教育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了衡量教育品质的标准;在我们的大学,就业成为了最急迫的任务,成为了判断大学最关键的指标。分数与就业,异化为我们整个教育的原点和教育的重要追求,这是中国教育许多问题的滥觞。

新教育人一直认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生、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判断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教育的改革,也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开始。我们主张,应该让教师与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美好的人生,应该从幸福的童年开始。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不仅是为未来的幸福做准备,教育生活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不是简单的感官的快乐,而应该是完整和谐的。因此,给孩子多样化的教育,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帮助他们获得多样性的发展,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成功地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逐步从一个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但是,教育面临着一个“再出发”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追问教育的原点;应该进行教育的启蒙;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素养,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重新认识教育,思考教育,理解教育的使命。

期待教育更大的解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其实就是解放了生产力,解放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因为解放了农民,我们的餐桌开始丰富起来;因为解放了工人,我们的日用消费品开始丰富起来;因为解放了资本,我们方方面面的发展速度快了起来。

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世界公认:我们创造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是我们的教育仍然面临许多问题,还没有达到人民群众真正满意的程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的解放仍然不够。

6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曾经呼吁教育的解放:“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种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所以,他提出要解放孩子的手,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时间与空间。

现在看来,陶行知先生的呼吁仍然没有实现。教育的解放仍然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首先要解放学生,从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孩子,让他们不再为分数而活着,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其次要解放教师,从考试的镣铐中解放教师,让他们不再成为考试的囚徒,让他们真正地享受幸福完整的教学生活,体验教师职业带给他们的成长、尊严与快乐;还要解放校长,从评价排名的恐惧中解放校长,让他们聚精会神地思考教育,让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最后还要解放教育厅长局长,从一个个升学的指标中解放厅长局长,让他们不要“跑部钱进”,不要“仰人鼻息”,从对上负责变为对下负责,从对分数负责变为对未来负责。

一句话,解放教育的关键是“还权”,把那些本来属于学生、属于老师、属于校长、属于厅长局长的东西还给他们自己。

在30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尽管教育的能量没有充分释放,但还是有许多地方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在制度的夹缝中顽强而执著地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创造出不少可歌可泣的教育奇迹,为中国教育增添了些许春色。无论是湖南汨罗的素质教育探索,还是山西前元庄的农村教改新政;无论是江苏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突破,还是山东杜郎口的教学改革风暴;无论是政府推动的新课程改革,还是民间自发的新教育实验,30年来教育改革确实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问题在于,由于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没有根本的变化,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民间力量,基本上还是在带着镣铐跳舞。一方面是有形的镣铐,各种考试、评比、检查、评估,让你无法动弹超越;一方面是无形的镣铐,各种心理的压力、舆论的压力,让你无能为力。

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作为民间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1999年萌动,2002年开始行动,至今已经走过了近10年的时间,发展到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19个县级实验区、近600所实验学校,100多万教师与学生参加了实验。新教育实验以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六大行动为途径,努力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新教育实验的“晨颂午读一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教师专业发展地图以及“每月一事”等项目,受到了一线教师与学生的欢迎,一大批平凡普通的教师从新教育实验中脱颖而出,享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而我们的孩子们,通过新教育实验,与那些人类最崇高的思想对话,感受到教育本身的魅力。因此,新教育实验被一些媒体评论为中国的“新希望工程”。

尽管新教育实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是它的成长同样也是困难重重。尽管事实已经不断证明新教育实验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在分数的压力下,许多学校仍然心有余悸,不敢放开手脚。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教育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的“解放”。

民间的力量是巨大的,民间的智慧是无限的。你给民间多大的舞台,它就能够创造多大的精彩;你给民间多大的空间,它就能够演绎多大的辉煌。希望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更多地汲取民间的教育智慧,更多地引人民间的教育资本,更多地释放民间的教育能量。一句话,期待教育的更大“解放”。解放了民间,也就解放了自己。P3-7

序言

我在政协会议上认识了朱永新先生。我常常会在政协常委全体会议上听到他的发言,每次都是谈教育。我也知道,他是在如何地为突破“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而进行着认真的有时候是苍凉的努力。

教育是大家最关切、最有意见的话题之一。一个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就闹了不知多少年,中央领导也说了话,是不是还有什么文件?反正是越减越重,情况只能恶化,并无解决的希望。还有一个什么收费的问题,也是说归说做归做。一方面是大家关心,批评责难,一方面是积重难返,依然故我。

老百姓说的是表面现象,是那个“怪圈”;但是朱永新说的是本质,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的人文性质,是教育的核心价值与整体评估。

至少朱永新的许多关于教育的论点感动了我,我觉得清新,我觉得感人。他把爱放在教育的基本方针层面来讨论,他介绍,某某国家是用一种宗教的虔诚来进行全民阅读的。他一次次地建议设立阅读节,屡败屡战。他主张幸福的童年,幸福的教育。单这两个幸福,已经催人泪下。他说教育的力量在于改变人。他主张通过长期的实践来实现自我,甚至为此设立了“成功保险公司”。他的心教育、新教育的主张与实践也令人耳目一新。

全国范围,人们是越来越重视教育了。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多矣,这样有头脑、有心灵、有创意、有理论、有实践、有文采的教育家我所知有限,朱永新先生是其中一个。他的不无理想主义的教育观感动了我,我祝贺他的新书的出版,我期待着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成就。

2008年12月

后记

说句实话,这本随笔录原来是准备给另外一个出版社的。应石中英兄之邀,为他主持的“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写了一本《心灵的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杨多文先生准备把这本书纳入该社即将推出的“教育家之思”丛书中去,征询我的意见。我婉言谢绝了。我觉得这样做对不起中英兄的一番美意,也没有兑现自己对朋友的承诺。因此,我答应多文先生,另外帮“教育家之思”写一本。好在我还算勤奋,每天坚持阅读和写作,博客中积累了大量发表和未发表的教育随笔。于是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将这些随笔分类整理,从近几年完成的约100万字的文章中选出了100余篇20万字的初稿。

这本随笔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我关于宏观教育问题的思考,也是我近几年参政议政的成果。无论是关于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制定,还是和谐社会的教育问题;无论是汶川大地震后的教育重建。还是北京奥运会有关的教育问题,我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与探索。这本书收录了其中的一些文字。第二部分是我关于阅读问题的一些主张。近几年来,我一直在为阅读“吆喝”,鼓吹建立国家阅读节,我坚持认为,阅读是我们这个民族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我和我的新教育同仁们,一直在推动着书香校园的建设。目前,“晨诵一午读一暮省”的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毛虫与蝴蝶”的儿童阶梯阅读,以阅读为基础的“教师专业成长地图”等项目,已在许多新教育学校蓬勃地开展。我在书中讲述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故事。第三部分是写那些曾经感动过我的人与书的。大多数仍然与阅读有关。无论是梁漱溟的飞扬与落寞,还是蔡元培的公民道德建设;无论是顾明远的博大与慈祥,还是许嘉璐的教育情怀;无论是新教育一号义工营伟华的睿智与执著,还是与新教育同行的王海波、章敬平、吴国平、赵一平,甚至海峡对岸的慈济人,都给了我太多的感动。我经常对我的团队讲,这是一个仅靠个人不可能成功的时代,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凝聚一批怀着同样梦想与激情的人,用我们“毛虫与蝴蝶”的语言说,就是要“寻找相同尺码的人”。

前几天,在北京百年职校与清华大学等单位主办的“职业教育与和谐社会论坛”的颁奖典礼上,我遇到了姚莉理事长,她放弃了自己企业高管的优厚待遇,创办了一个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免费学校。这所学校的校训是“教育照亮人生,技能立足社会”,我给她加了两句话:“梦想创造辉煌,行动改变世界。”我在致辞中说,中国社会需要这样一群人,需要这样一群“擦星族”,他们为了心中的那份梦想而活着,对于社会的种种问题,他们没有埋怨与批评,而是实实在在地行走与行动。我说,不要小看梦想的力量,雨果曾经说过,一个适逢其时的梦想,可以打败任何军队。更不要小看行动的力量,弗雷德里曾经说过,只要我们用心行动,每个人都可以改变世界。其实,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与我的所有著作一样,这本小书也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与支持。首先要感谢新教育研究院的魏智渊老师。魏智渊的名气远没有他的网名“铁皮鼓”来得大,他曾经在陕西一所农村学校教书,因为“教育在线”网站的缘故,他的才华得以显山露水,他的文章《中国教育的十大谎言》成为网站上点击率最高的名贴,被《读者文摘》全文刊登。后来他从陕西来到成都,在李镇西任副校长的成都盐道街外国语学校任教。李镇西是我的博士生。当他知道新教育需要人手时,就把魏老师推荐给我,魏老师也因此成为新教育团队走向专业化的关键人物。到苏州工作后,铁皮鼓担任我的学术助手,开始全面接触新教育实验。他经常帮助我整理一些文章和政协提案,这本书的一些文章有他的重要贡献。当然,铁皮鼓更大的贡献是对整个新教育事业的贡献。他经常与我讨论甚至争论新教育实验的问题,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听从了他的意见与建议。在他的力荐下.干国祥、马玲等人陆续来到新教育团队,新教育研究中心开始正式成立,一些研究项目正式开展。后来,铁皮鼓到了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教书,他把新教育实验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思想落实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大量接触经典,看名著名片,且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再后来,因为新教育实验研究的需要,他又回到研究中心,从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目前,他与干国祥、马玲,已经成为研究中心的“三驾马车”。铁皮鼓曾经称自己是一个“犟龟”,执著、认真、忠诚、厚道是他的本性。他在前不久的一篇日记里对朋友们说:“不要抱怨应试制度,不要抱怨文化环境。不要抱怨领导,不要抱怨任何外在环境——因为从来没有理想的环境在等着我们。只有运用你能够利用的资源,特别是你的大脑,以犟龟般的坚持,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我曾经对李镇西说,铁皮鼓是他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现在我要说,铁皮鼓是上帝送给新教育的天使。

其次,还要感谢韩小刚先生,他以前在一家知名媒体工作,在听说新教育事业需要人才的时候,有意加盟我们的团队。现在他担任我们主持的关于中国代课教师问题研究的项目专员,同时也协助我处理一些学术事务。他帮助我从博客、报刊中把这本书的文字搜集整理出来,花了不少时间与精力。

再次,要感谢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杨多文先生,如果没有他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本书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中交稿。另外,他对中国出版业的忧心忡忡和深刻思考,也深深感动着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感谢您——我最亲爱的读者朋友。一位作者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他的书受人欢迎。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能够把一本书从头到尾看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知道您是否看完了这本书,如果是,我荣幸之至。

朱永新

2008年11月17日

于北京滴石斋

书评(媒体评论)

他主张幸福的童年、幸福的教育,催人泪下。他的心教育、新教育的主张与实践,令人耳目一新。

——王蒙

新教育实验会像一条鲇鱼,把中国教育这缸水搅起来!

——陶西平

事实证明,这种开放性、公益性的教育实验改革与我国学校发展的实际以及师生所处的生存状态极其符合,切实促进了学校以及师生的真实生动的发展。

——朱小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到教育的原点--朱永新最新教育随笔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永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652036
开本 16开
页数 3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53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21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