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是一部关于汉口租界的历史著述,更非关于汉口租界的“小说家言”,作为一篇有关汉口租界的文化“游记”或“心得”,或许更为确切。书中具体包括了:华洋分界与华洋混融、汉口租界的收回与改制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 | 汉口的租界--一项历史社会学的考察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一部关于汉口租界的历史著述,更非关于汉口租界的“小说家言”,作为一篇有关汉口租界的文化“游记”或“心得”,或许更为确切。书中具体包括了:华洋分界与华洋混融、汉口租界的收回与改制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引言 一段多彩的文化记忆 第一章 开埠通商与租界的辟建 一、汉口开埠 二、英租界的辟建 三、德、俄、法、日租界的辟建 第二章 异质空问——汉口租界的文化空间形态 一、开埠前汉口的城市空间形态 二、汉口租界的道路格局与街区风貌 三、作为现代城市社区的汉口租界 四、洋行与买办 五、弹子房、波罗馆和跑马场 第三章 边缘社区——汉口租界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 一、汉口租界的人口:数量与结构 二、租界生活:一种别样的人生 1.现代都市生活的发源地 2.“化外”之域:租界里的黄、赌、毒 三、各种“异端”与边缘群体的栖息地 1.革命党在租界的活动 2.“体制外群体”在租界的活动 四、多元化与边缘性:汉口租界文化特质综述 1.人口的多样与文化的多元 2.边缘文化社区 第四章 政治特区——汉口租界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传统体制下的汉口市政管理 二、汉口英租界的体制架构 三、其他四国租界的管理体制 四、文明与野蛮之间:租界市政管理体制的简要评述 第五章 华洋分界与华洋混融 一、“华”“洋”的界线 二、隔膜与冲突:早期的华洋互动 1、从“华洋互市”到“华洋互动” 1.“华洋互市”的初启与繁盛 2.买办与教士——沟通“华”“洋”的文化中介 四、华洋混融:从熟悉到接纳的文化历程 1.接纳:从洋货到西式生活 2.华洋空间的连通 3.汉口租界中的“华洋杂居” 4.租界的示范效应 第六章 汉口租界的收回与改制 一、顺势而为:德、俄租界的收回 二、德、俄租界的接收经过与善后处置 1.精心布置,确保外交人员与外侨安全有序地撤离 2.接管、代管与存管并行,军政设施与商务机构区别对待的接收方针 三、从租界到特区:租界角色地位的演变 四、英、日、法租界的收回 五、日、法租界的“交还” 第七章 作为历史街区的汉口租界:整体保护与综合修复——汉口租界历史街区的人文价值及其保护 一、存史、教化、励志:汉口租界的人文价值 二、损毁、侵蚀与衰败:城市化进程中的汉口租界 三、整体保护与综合修复:汉口租界的永续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汉口的租界--一项历史社会学的考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德钧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095480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4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829.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240 |
宽 | 161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