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平日记/王金昌日记收藏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三十年代北平男女大学生的爱恨情仇;七十年前北平青年郁闷压抑的心灵独白;日伪统治时期北平市民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本书为曾生活在那个时代现仍健在的人提供了一些回顾重温那段历史的素材,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研究北平社会生活提供了真切的第一手资料。

不独如此,而且作者在记述其日常生活活动同时,总是流露自己对人对事的思想态度及其细微心理活动,用笔生动,语言流畅。每篇日记就像一篇散文,有很强的可读性,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

内容推荐

日记作者董毅出身于民国初年的一个封建仕宦家庭,家境殷实,但随着时代变化,军阀混战,社会紊乱,经济式微,民生凋敝,其大家庭逐渐衰落破败。七·七事变日寇侵华,更是给董家每况愈下的生活境遇雪上加霜……

作为一名大学生,他饱偿了日寇侵华、山河破碎、沦为亡国奴的痛苦。尤其是日伪统治下那种生活艰难无着、身心备受压抑、个性不能伸张、爱情难以表白、思想苦恼郁闷之情状,更是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试读章节

1月12日 星期四 晴

上午四堂,午后一小时的日文,老刘拉我出去走走,我虽然心里很烦,可是不高兴出去,并且下午我还有一堂,中午点了几课国文,点得高兴,一直到二点多才停止,看了一会打冰球,才去上日文。看了打冰球的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体格,学生打不过修士神父们,外国人凶、快、强得很,学生较弱,精神也不强,半小时休息时,学生都去休息、烤火,可是外国人还在那里跑来跑去的打着玩,也不休息。晚饭后到学校冰场去溜冰,人不多,冰刀没有什么刃了,不大过瘾,几天没有溜,右腿练起外刃来,容易酸痛,不知是何缘故,溜到八点回来。近一星期老刘想见一个名叫刘月英的,是和他在一小学时相好朋友,可是长大了,嫁给他的大姐夫作填房,月英行六,命真不好,老刘想见她,见不着,简直是有点精神恍惚,真差劲,一来就要我给他想个法子,我又有什么法子可想?我真有点怕见他面,怕他让我替他想法子呢!

1月13日 星期五 晴

今天过的日子,算是无聊透了。早上起来八点多,上了一小时中国现代文学,午后看了几本小说,下午又上了一堂日文,回来继续看小说,一会看完,晚饭后看些书即睡。

1月14日 星期六 晴

一堂电影似的英文堂过后,即是人冰窖似的体育堂,冰凉得很。又上了一小时现代文学,一堂的逻辑学刷他个整个的,穿棉袍骑车回家,老父仍是委顿在床上,心中猛的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幕布,老父什么时才健好如初呢!?

由于老刘的介绍决定去中央看电影,片子名是《武松与潘金莲》,是国产片子。一个人去,觉得无意思,去找庆华,果然在家,进去一看,他大姐也在家,一个名叫黄哲的也在那里,说了缘由以后,她二人(庆华大姐,黄哲)也要去,又等大姐烫头发,耗了老半天才去。以前黄哲和庆华不停的说笑,竟动起手来,闹着玩,真怪事,大姐看起来神气不大喜欢;今天她又有点着凉,老咳嗽。快三点了才去,得!我本来想看前排也看不成了,后排都未必有地方。果然,到了一看,楼下已满,楼上空地也不多了,摸黑坐在楼上一角。人真多,简直是楼上下都满了。剧情很简单,潘金莲因苦闷,而要和武松好,武松未必不爱潘金莲,可是为了礼教的关系,所以杀了潘金莲,潘金莲说得好:“许多人都爱假正经”,“……武松,……我死了也爱你!”“害死你大哥的第一个凶手是张大户,第二个就是你!……嫁了你又矮又胖,又蠢的哥哥,偏偏又碰见了能把老虎打死的你……”一切都是由于情势环境所逼迫成的,喜欢武松,不能达到她的目的,所以不得不寻其次,暂时用那有几分像武松的西门庆的虚情假意的爱来安慰,她自己末了终于被武松杀死了。有的人同情潘金莲的遭遇与环境,有的人不同情她,按事实我同情潘金莲,但我觉得以情理来说,我是不同情她的。此片女主角是顾兰君,虽然不很漂亮,可是很会做戏,几幕表演的很是精彩,金焰有时真像个大傻瓜,面部表情很少,末了几幕和顾兰君的对白毫不紧张,以致那时将要杀人的凶狠紧张空气反变得松弛了!更显得潘的理由入情入理,充足多了!

看完回来,步行到庆华家,去是我和庆华,大姐,黄哲四个人去看的,想不到会和他们一块去看,惭愧得很,袋中无多余钱,不然请他大姐了。回到庆华家以后,又和他们一大堆的小孩谈笑了半天,他们那一群真是心里毫无牵挂,一天到晚快乐的过着,大姐又搬出许多她的相片给我看,还有圣诞节她们一班在学校照的“五世同堂”化妆相片,真是有意思得很,又看画报,庆华又点着本生灯烧玻璃管子玩了半晌,一直到八点二十分我才回家。又在他家打扰了一顿饭呢!

才进屋,便听说老父又吐了,冷了,还好,没有痛,真烦恼,方才一大圈的高兴被迎头击得无影无踪,安慰看视父亲一会,和四弟谈了一会,才知道今天下午他去中南海溜冰,碰见许多熟人,看见许多同学,他每天只知游乐,心中毫无牵挂,念念书,玩玩乐乐,哪里像我的环境,老早的就训练成我来应付世故人情,心里不时的要想到这,想到那,生生的从苦生活中去寻一些乐趣,可是暗影连一刻时间都不肯离我而去。片时的欢乐中,看见别人的欢笑,我就会联想到自身的悲哀,我自己有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就是虽是身在欢乐中,不定哪一阵子一晃,脑中立刻映出一幕与现在相反的景象,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便会想到分离的相思的悲哀……活跃的,火一般的,快乐的青春,我是无福享受。家里的环境只允许我享受一些毫无意义的幼稚少年眼里所谓幸福的生活罢了!不过只是烦恼中挣扎出几滴欢乐的笑泪!

1月15日 星期日 阴(微雪)

又是九点才起,补写三天的日记,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反正在家耳濡目染都是令人烦的事,总之,经济恐慌的情形非外人可能想象得到的。下午四弟五弟和伯慧、伯英、伯蕙去中南海溜冰,我陪爸爸妈妈,小妹在家待着听了会无线电,看看报,就这样子又过来了一下午。父亲的病转瞬一年了,今日一天都委顿在床上,毫无精神,半睡状态中过来一天,这病老人怎么办,殊令人忧急莫名也。晚饭后,小妹鼓起她的如簧小舌,讲了几个故事给我听,大家都笑了,小嘴巴顶会说话,爸爸最疼她多一些!

我想我最怕的,就是听病人或受伤的人的呻吟声了,一听见那种声音,立刻全身的毛孔都不自在,精神上受一极大的打击,难受极了。

P8-10

序言

2006年10月份,我在北京报国寺文化市场,发现了一沓很厚的手写日记本,我数了数,编号从第2本到第21本(第1本已丢失),计有20本,约150万字,记载了作者自1938年4月11日到1943年12月15日这段时间的生活历程,其中1939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的日记完整无缺且一天不漏,看着整洁的日记和漂亮的蓝墨水钢笔字及行云流水般的纪实书写,我坐在卖主小屋前,不觉看了两个小时,站起来时手脚全麻木了。

从出让日记的旧书商手里获得一个邮戳为1982年的信封,上面写有该日记作者董毅的地址。我们按照信封上提供的地址找到了作者。经与作者及其家属协商,同意将日记交付出版。仔细阅读这部日记,感觉到这本日记无论是在文学性、史料性还是社会民俗性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从日记中看出,作者出生民初仕宦家庭,父亲曾在北洋政府所辖天津任职,生有六个子女。作者母亲为父之续弦,故其为庶出,在大家庭中地位低微,这养成了作者倔强敏感的性格。

他家境殷实,但随着军阀混战,异国入侵,社会紊乱,经济式微,民生凋敝,其家庭逐渐衰落破败。作者从小读私塾,诵四书五经,在北京志成中学毕业。1938年9月,他考取了辅仁大学国文系。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他饱尝日寇侵华、社会动乱之苦难。这些在他的日记里都有反映。

如1940年2月21日记载:

自阴历年以后,物价飞涨不已,白糖迄今已一元八分一斤,比肉还贵,肉有行无市,有钱买不着肉,豆腐四分一块,昨买三块豆腐,两把菠菜代价二毛,大米一百廿八元一石,次米三毛七八一斤,还没处买,面一元八一斤,其余无不奇,即不知以后如何生活也!言来不胜浩叹,见面时人人皆为过日子问题暗暗切齿发愁不已。下午小刘来,小坐即去,下午买米一百廿三斤,代价四十四元七毛,合三毛六分一斤,从前亦只一毛余,三元一袋之白面,今涨至七倍,而闻昆明一袋面售四十元,真为前所未有之现象也。归来告黄家买米处,明日她们亦去买米,由斌出马!

1941年5月15日记载:

回家来又与娘等谈及家务,不觉一想起来便愁烦之至,本来每月六七十元,在此时生活程度如此之高,只够苦过的,零七八碎的用项,一切米面房租等皆无着落,食衣住为三项大宗,皆无办法,而又无额外进项,每月非典当即卖物,以维家计,每月不足用,精神实极烦苦,而家无恒产,又值此时局又有何妙法?!至佳之法为发二笔横财,买马票,买奖券皆无把握,碰运气之事!除非现在我便去谋事,但是只差一年就毕业,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我的成绩同心绪大受影响,要好真难也,恨我不幸,遇此时艰!恨我年幼,负此重担!……

1938年到1945年的抗战胜利之前,这段时间正是日寇统治下的北平时期。北平老百姓在这段时期生活上的艰难困苦在日记中时有记载。日记透过作者的日常生活往来,可以清晰地感知当时抗战的时代氛围。

如1939年3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常常想到许多亲戚朋友同学,认得的,耳闻的许多、许多都到南方去了,有的告诉我南方生活之奇事与困难,一路上之苦况,而我必心中立刻羡慕他们,钦佩他们的勇敢,而自惭自己不能去南方。

所谓南方就是当时的抗日大后方,包括重庆和昆明。北平有志青年都一个个跑到南方去了,说明当时的老百姓抗日情绪的高涨及作者因家庭拖累而不能施其抱负的苦闷心境。

1940年11月30日写道:

总观近来在“以文会友”栏中所见之文章,于“自序”“与友人书”二题目中看来,大多数皆系受此次事变(指“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影响,家中受打击,因之高中毕业不能升学,或因其他种种原因停学二三年后上学,但受战争而中止,因事变关系,家人、兄弟、好友相离散,南北相隔,不能相见。回思往事,不禁依恋,向往之至。可见此次事变中国物质上之损失以外,精神上的损失不可胜计,不知此次断送了、堕落了、成就了、落魄了多少中国有为的青年!思之惘然!

1941年1月5日的日记记载:

日前因西皇城根有二日本兵及一日中佐白昼被暴汉阻击打死,传为骑一无车捐之自行车人,于是一时查车捐特别紧。

1943年10月10日又写道:

今天又逢双十佳节,在此环境下又是什么心情!想想大好河山,如今如此破碎,不知何时方能收拾清楚,国土破碎,同胞受苦,不知何时方能恢复原来面目。这个可怜的古老的国家,这些可怜受罪的人们,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享到普天同庆的快乐!

这些都是日记中记叙确凿的情形。作为一名在校学生,作者的个人经历无非是在学校的学习,家庭生活和爱情经历,但是其与同学、家人、邻里之间发生的种种纠纷,与社会各层人士的往来,及其爱情心路历程,无不反映了在日伪统治时期北平老百姓日常生活、社会心理、风土人情等等。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沦陷区人民对日寇侵略兽行的愤懑仇恨和北平爱国青年日日高涨的抗日排倭情绪。

从他父亲病危去世,到大家庭解体,家道衰落,作者不得不承担料理一家的生活重压,因此随着作者人生阅历和社会经历的增加,其对人对事在情感心理上都发生了微妙而深沉的变化,日记也越来越记叙详细,内容也日渐丰富,不但有日常生活记叙,还有对方心理揣摩和自我心理剖析,环境的状写与人物的行为活动和心理变化相映成趣。且看他是如何写自己初恋的心理感受及其与情人相互闹别扭、生烦恼的经过。

1940年7月2日的日记写道:

我这支笔太笨,一点也写不出,我现在是多么热烈、疯狂、不顾一切的那么爱着斌,偶尔翻阅以前的日记都不足以表示出我内心热情的十分之一,她简直是成了我的第二生命,她的一举一动,我都留心,甚至极琐碎的地方。为她想的地方的周到,她随便说的一句话和她所喜好或缺少的事物,我都尽我的力去办到,有时连她自己都不知道,都不留心的事,我有时都会注意到。为了她甘心去奔跑去忙碌,甚至于不顾一切的忍受他人的闲话或讥劝。以前向来所不甘受的也都受了,各种的委曲也全都忍受,简直甘心为她的奴隶!我是那么的爱着她,做个爱人的奴隶也不算什么!何况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我简直是写不出我现在心里是多么的爱着斌,至于为了她而受怎么样的委曲,那都是我自己甘心愿意,每月的饭钱如果一个人花,绰绰有余,而自己愿意和她一块出去玩吗?她又没有敲我,是我自己去找她,每月钱不够用,那是自己愿意。她虽有时使我不快烦恼,但也有给我很快乐的时候。使我不痛快的时候,也不能怪她一人,大半我自找,但无论如何我是爱她的,无论以后,我自己这一方面怎么样,那都是我自己的事,并没有告诉她知道的必要。这一切一切,说不清楚,也许就是她自己所谓的上辈子与我二人的缘分,互相欠的债吧!她更时常幻想到下辈子,希望下辈子我二人能如愿以偿,猛看起来,在二十世纪受过新教育的青年不应该有这种迷信的思想,但她有这个幻想,便可以稍慰她今生的失望,也可以同时减少她的痛苦,也不错。但我始终不这么想,只是努力希望使她在今生来实现,因为我这近乎疯狂般的恋爱着斌,想起她来连自己都忘了,所以自己时时做出些近乎呆笨的事来,事后自己想想也不觉哑然失笑。就像今天吧,为了昨夜大雨,挂念着斌今天怎么去学校上班,一早起来,就先跑出去到下斜街口上察看,干的地方已是不少,可以骑自行车上班了,再回来,一看已是七点一刻多了。便骑车出去,在玻璃公司后街,全身浴着朝阳,一半欣赏清晨自然的伟丽,看见那残存的半截大烟筒,又被工人在继续拆除,暗暗为之叹息。就在那呆立约有廿分钟,左等右等斌也不来,心中以为斌走河沿了,一辆洋车远远过去,又以为她坐洋车走了,到七点四十了,我便失望走了,到邮局寄了信,又想起她也许去绒线胡同坐公共汽车,又跑到绒线胡同西口看也没有,顺路回家,买了几个油饼和麻花回来吃,心中十分纳闷不知斌是怎么去的?到家八点廿,吃了稀饭,五妹、小弟和弟妹在玩,我就闷闷地坐在椅上看报,不一刻忽听一个极耳熟的声音,随着进来的却不是别人,就是心中惦念不已的斌!心里奇怪她为什么不去上班?带了一个小孩子来闲坐。她告诉我今天告假一日,不为什么,就是不愿去,好在没什么关系,偷一天懒,休息一下也好。和她谈了一会,拿出麻花来给她及那小孩子吃。快十一点多的时候,因为娘要听书,怕人说话吵,便到里屋去坐,她也进来,一会小孩子哭了,她便带小孩子回去。小孩子是她干弟弟,一会,她又把那个可爱的小弟弟抱来,今天才睡醒一会,不如昨天惹人爱惜,但胖胖的,两眼黑漆漆的,天真无邪的看着人,是十分的好玩,斌十分的疼他,这胖干小弟弟,咬呀亲呀的吻个不了,十分表露出女子的天性,与母爱的潜发性来,我看了十分的好笑,和她在一起站着,逗着她怀里抱着的胖Baby,便幻想出哪一天斌抱一个她的小宝贝我来逗她玩玩呢!看她疼小孩子的样子,简直无以复加,我向她挑逗一句“如果以后你有了小孩,一定是只知疼小孩子。不顾得爱大人了。”她立刻毫不迟疑地说“那不干你事!”我听了心里一阵凉凉呆呆的,一时说不出话来。我总是那般热烈的希望着,她始终绝望的当头给我一瓢冷水。我真不敢想到会有一天我爱的人完全在别人的怀里!但恶魔似的幻影在我眼前闪出,向我狞笑,一把尖刀刺入我心中一般令我痛苦,不由得使我退后一步,她这一句话,简直把我和她隔离得十万八千里还远,虽然现在是站在相距还不到七八尺远的地方,我近来觉我自己变得有些神经质,她却常在不介意中说出一两句令我十分痛心、灰心、悲哀的话,她自己却毫不晓得,而我更是习惯地努力抑制住我的反应,极力把他人完全埋在心中的一角,现在或许已经积下了不少,就像今天偶尔的一句话,在不到一分钟内,我内心所起的变化都是那么大呢!站在院中默默无言,静立了一刻,她遂招呼她小弟一同回去午饭了,我一直目送她走出大门,才怅怅进屋看报。饭后卧在床上看书,不觉睡着,连日真是疏懒之极,昨日下午七点多就睡,今日午饭后又睡,到三点多才醒。

四弟这人真马马虎虎的,明天考燕大附中了,还是那么满不在意,毫不着急呢!四点半了,终于过去看斌,本来因为她家来了不少人,想不去,上午她叫我过去我还在犹豫。但是情感终于战胜了理智,到了她家,她正在洗足,露着大腿十分肉感。和她在书桌上逗小宝弟玩了半天,不一刻她干妈等全走了,我就在外屋和她谈着,看了一刻报,说了些报上的新闻,书上的故事,她所需的安慰,我亦使她快乐,自己亦觉我二人未免有时过于大胆了,我有时想使别种方法,令她高兴,不愿令她失望。约六点我回来,饭后,在院子休息一刻,内心的燃烧,使我又走过去看她,她正好推车要出去,便问我可要一同出去,我于是回来取车,再去时,她又把小弟叫出来了,路上她告诉我如果我不去找她,则她会来找我的,还是我太心急了一些。因为有我和她一同去,她又叫出小弟,我心里有点不高兴,我下意识地感到是有意的,既是怕和我单独晚上出去,根本就不必招呼我就完了,平常白日出去不怕,晚上出去遛大街一会,就会出什么错了!?真是想不透,所以她每一提到这层,我终是不快的,也许基于我这一行的不快,而使今夜很不高兴的出去一趟。先修理好了手电灯,就到西堂子胡同口上一家布店,拍卖的已是关门休息了,我随口说夏天晚上凉快,以后可以看晚场去,她说今天去,我说“那哪成,事前没有和你母亲说好,回去该挨说了。”这本是她前两天自己亲自和我说的,我不明白的是,她会和陌生的男子在深夜一起看电影,吃饭,跳舞,而和我在一块出去看晚场,像避毒蛇般的可怕,而她又是说那么爱着我,岂不是矛盾吗!?(也许是因为我请不起她去新月食堂,又没去过北京饭店,晚上回来没有汽车送她回家的缘故吧!不过这是我这么想而已,我爱的斌不会这么想的,就是爱慕虚荣,也不至于这样被享受所迷惑吧!)她又半似浅笑,半似鄙视的说“你不请罢了,说别的干吗?”崞!我没有请过她看过电影?一时不觉脱口答道,“我怎么请得起呢?”说出了以后,她似有点变色,我也很后悔,她生气了,明明地叫了她小弟就往亚北走,也不再理我。我那时,为了自尊心当然也有点生气,虽是仍然爱着她,真想回家算了,但终于忍住,随他们上楼,吃了两根冰棍,静默默的,他俩的脸色真比冰棍还冰冷呢,一路上也没话,不高兴最好少讲话,勉强陪着她走。又到菜市口她给五妹买了东西,绕土地庙回来,一路上心里又气又难过,真是何苦,早知如此不去好不!?哪里是遛大街,简直是遛了一肚子的气,回来,真是难得痛快!想起早晨和晚上自己的痴呆,不觉可笑自己,又可恨自己,太无聊了。

今夜的举动,大半仍是神经过敏的缘故吧!或许是在热恋成熟的时候,互相爱的太过了,不免因“求全责备”而不时闹些小意见,可是使我心中十分的难受,却不是好玩的事,晚上自己折腾了半天,气吼吼地来回走,约十一点半才睡。

这段炽热的初恋烦恼和心理独白的文字像火燃一样,读来真是活蹦乱跳,如发生在身旁。对于自己这段初恋,作者一开始就有交代,他在1938年9月3日写到:

我今天一下午写下了这些一半是追记我和斌初识的情形,一半是万

一我死了,有人翻开了我的日记,也知道我曾经爱过斌这么一个女孩子!

可见作者也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初恋经过和情感体验真实地记录下来,传诸后人。尤其是对他身边经常交往的那些人物,总是从心理、性格等角度来传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形象刻画,令人如置身其境,感同身受。

作者在记录北平当时的市民风俗、生活习惯也是用笔无处不到,如多次记录儿童的猜谜、过家家,成人的竹战、逛庙会、看京戏、上影院等市民主要娱乐形式。对他父亲逝世记载,从丧事安排、灵堂祭奠、出殡过程及灵柩安放等等记录非常细致,读后可以想见当时北平丧葬礼仪和风俗。

众所周知,反映日伪统治时期的北平生活的小说作品有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祁家四代人的生活虽然贴近北平中下层百姓的生活现实,但那是小说作品,读《四世同堂》,我们是在读文学作品,心中充满着审美的愉悦,而读《北平日记》我们不仅是带着审美的愉悦欣赏文学作品,更是在读历史,心中感知的是历史的风云。特别是日伪统治时期的北平社会市民生活方面的资料能完全保存下来的不多,而关于中、上层社会生活情况的书写尤为缺乏,这给当代历史学家研究北平沦陷时期社会生活情况带来了难题。《北平日记》的作者所处的家庭背景,从社会分层来看,属于中、上层社会,虽然有极大的局限性,但他记载的既是作者个人在日伪统治时期北平那段历史,也是北平中、上层市民最生动最翔实的日常生活现实,可为曾生活在那个时代现仍健在的人提供一些回顾重温那段历史的素材,可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研究北平社会生活提供真切的第一手资料。

不独如此,而且作者在记述其日常生活活动同时,总是流露自己对人对事的思想态度及其细微心理活动,用笔生动,语言流畅。每篇日记就像一篇散文,有很强的可读性,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读者如果能静心阅读,一定会有所收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平日记/王金昌日记收藏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76423
开本 16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1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