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湾少数民族--布农/台湾原住民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内容推荐

台湾原住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台湾社会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影响力不容小觑。近年来,出于选举和政治上的各种考虑,台湾当局的原住民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对原住民事务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用心和细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无论从“立法”、原乡土地流转的限制、特殊预算的编列、各种保护区和文化园区的设立、都会区原住民就业的辅导、原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原住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等方面,都逐步取得一些看得见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问题太过严重,原住民人口基数太低,生存状态过于脆弱,目前这些常规的建设和保护措施有些杯水车薪。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下的台湾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用于原住民事务的预算很难维系。如果没有特殊的强力干预,也许再经过几十年两三代人,原住民特别是一些人口稀少的平地原住民的民族特性,将可能只会存在于书本里和博物馆中。

目录

序(梁国扬)/1

跋(陈杰)/189

第一章 族群渊源/7

 第一节 起源传说/9

 第二节 族群历史/13

 第三节 族群分布/14

 第四节 部落发展中的问题/20

第二章 亲族组织/25

 第一节 氏族概况/27

 第二节 氏族由来/30

 第三节 氏族制度的构成与延续/36

 第四节 氏族组织的隐忧/40

第三章 经济发展/47

 第一节 经济活动/49

 第二节 交换关系/53

 第三节 日常饮食/55

 第四节 农业产品/57

 第五节 部落旅游/62

第四章 教育/71

 第一节 传统教育/73

 第二节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教育/76

 第三节 光复后的教育/81

第五章 文化艺术/87

 第一节 文化特质/89

 第二节 语言文字/95

 第三节 木刻画历及文化意义/102

 第四节 建筑艺术/105

 第五节 服装服饰/107

 第六节 编织工艺/111

第六章 歌谣舞蹈/115

 第一节 乐器/117

 第二节 歌谣与舞蹈/122

第七章 信仰禁忌/131

 第一节 宗教的产生/133

 第二节 神的崇拜/135

 第三节 信仰的特征/135

 第四节 宗教观/136

 第五节 现代信仰/138

 第六节 巫术/141

 第七节 禁忌/143

 第八节 祭仪/146

第八章 神话传说/155

 第一节 神话传说的产生/157

 第二节 自然神话传说/158

 第三节 伦理教育的神话传说/161

 第四节 禁忌教育的传说故事/163

 第五节 一般生活教育的传说故事/165

第九章 抗日斗争/169

 第一节 抗日缘起/171

 第二节 抗日活动/173

第十章 智慧德行/177

 第一节 尊长利他/179

 第二节 因势择居/181

 第三节 生活哲理/182

 第四节 环保意识/186

参考文献/188

试读章节

第一节 起源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台湾的中央山脉主峰玉山周围,一群人过着自由自在的农猎生活。由于玉山上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农作物茁壮、茂盛,动物肥壮。这群人就是布农人。

如此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结果族人逐渐变得好吃懒做,顺从大自然规律而努力耕作的心情也逐渐淡薄了。猎杀动物,没有节制。天神见到布农人不再像过去一样过着与大自然和谐的生活而感到愤怒,终于决定来一次惩罚。一天忽然狂风大作,大雨滂沱,地动天摇,河水暴涨,一条巨蟒横卧在山谷下,阻挡了河水的流动,霎时整个山谷部落陷入一片汪洋之中。对于突如其来的洪水和风暴,布农人惊惶失措,能逃的连夜携家人四处逃命,翻过一重又一重的山,最后终于到达玉山顶峰。

逃到玉山顶上的布农人,虽保住性命,却无粮可吃,也没有火,生存成了大问题。于是大家反复商议派谁渡河,到另一个山头去取火种。长老看见人人躲到角落不敢挺身而出,便生气叹息。这时一只癞蛤蟆自告奋勇去取火种。它取了火种后,奋身一跃,就跳到河中,使尽全力朝族人避难的地方游去。回游的癞蛤蟆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差点失去知觉,但看到孩子们个个苍白的脸,再看到背上火苗已息,真是失望透顶。但布农人还是很感谢它的勇敢精神,因为背火种把身上烧了一个又一个泡,形成了难看的坑,他们认为这就是它古时取火留下的印记。布农人至今仍常告诫孩子,不可嘲笑癞蛤蟆的丑样子,因为那曾经是为布农人取火的结果。

火种的问题没有解决,以后一只红嘴黑鹎旋空飞来,自愿为布农人取火。它飞过越来越高的洪水,拿了火种再折回来,将火种紧紧地衔在嘴上。火种在空中和风相遇,火花越来越旺,烧得鹎鸟的嘴又烫又热。眼看撑不住了,但想到又冷又饿、脸色苍白的布农人,它冒着被火种烫伤的危险,衔着火种继续往前飞行,终于把火种送到布农人手中。但鹎鸟的嘴经过漫长的灼烧后,变成了焦红色,红嘴黑鹎的名字便是这么来的。得到火种后,山谷里来了一只大螃蟹,把堵住山谷的大蟒蛇赶走。洪水一天天消退,在山顶避难的布农人回到了原来的家园,他们认真反思自己以前的作为,并且重新回到顺从大自然的生活中。传说巨蟒被巨蟹击退仓皇逃窜时,所经过的地方都被压成沟,便成了山脉中的山谷。

布农,在布农语里是“人”的意思,人口约4万多人。布农人是台湾最早的原住民之一。由于久居中央山脉峻岭连绵、群山叠翠的地方,这些山峦现已列为国家公园。布农人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敏捷行动,对于山的环境、生态都了如指掌。因为他们在中央山脉上神出鬼没,遇有山难发生,大部分救援者都是布农人,他们从险恶峭岩上将受难者背下山来,把受难者送出去就医,然后便悄然隐去,他们来无影去无踪的行事风格非常神秘,赢得“玉山精灵”的称号。

根据文献记载,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的来源,最早可追溯的历史有6500年,从人种、语言、服饰和习俗分析,台湾原住民各族群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而布农人是大陆华中地区苗蛮系统的民族,经过不断的迁徙到得华南习得南岛语系的语言,再经过演化变成现代的语言。如果从布农人在台湾早期的服饰来看,与苗族的服饰可以对照的地方的确很多。

布农人的起源除了学术上零星文献上可查考的蛛丝马迹以外,神话传说也是查考其族群起源的好材料。

在神话起源传说方面,有一个“从葫芦花里来的男人”的故事,其内容部分地解释了布农人祖先的来源。

大地上青草在微风中摇动,绽放的各种花朵也在四周争奇斗艳,温暖的阳光洒遍大地,在蓝天俯视下,一切都是那么安祥美丽。

突然,天空出现一朵金色的葫芦花,慢慢飘落在百花盛开的原野上,葫芦花瓣里悠悠地爬出一只小虫,在阳光和大地的滋润下,小虫慢慢地长成一个人,而且是一个高大强壮的男孩。林木花草看到这个男孩,惊讶地叫着“布农、布农”,野兽飞禽看到男孩,也四处奔告。男孩在山中的林间嬉戏,与动物一起玩耍,采野生的果实充饥,昆虫野兽成为他的好朋友。就这样年复一年,光阴荏苒。

每当黑夜降临,月亮在高空照着森林大地,动物们都休息了。男孩一个人仰望天上闪亮的星星,感到十分寂寞。这种孤独让他害怕,他觉得不能再这样孤独寂寞下去,决定带着用草编织的花冠爬到玉山顶峰,迎接日出并对太阳说话。清晨,男孩等待太阳出现,在高耸入云的山顶,男孩高举双臂,对着太阳说:“感谢你送我到玉山来,虽然大地上的一切太美丽了,但我却孤独寂寞,请给我一个温柔的伙伴,解除我的孤寂!”这时天上突然掉下一只陶锅,并有声音对它说:“把锅烧热,把锅烧红,在它上面盖着食物,你会得到帮助的。”男孩回到山林里,日夜不停地把陶锅烧热并烧红,并且早晚都在陶锅上盖食物。男孩每天砍柴,努力把锅烧得热烘烘的,到了夜晚烧热的陶锅映照山林景色非常美丽。有一天陶锅突然啪啦一声裂成两半,惊异的男孩看见从陶锅中走出一个美丽的女孩,慢慢走近并对他说:“我来了,我们一起在这美丽的山林中开垦吧!”草木森林、虫鱼鸟兽高兴地庆贺,大伙欢天喜地高声叫着。后来两人结合生出许多小孩,他们的后代就叫做布农。直到今天布农人还有多子多孙的观念,他们认为这样人力才丰沛,聚在一起才热闹。

第二节 族群历史

关于布农人的历史由来,一方面可以从学术论述中,依稀可见零散的片段记录,另一方面则是族人之间的口头传说。按照代代相传的叙述,最早布农先祖进入这个岛屿的据点,是嘉南平原浊水溪南岸的社察或谷间,布农人称之为拉蒙岸的地方,然后顺着浊水溪而上,进入南投县,在中央山脉以西定居。17世纪初因争夺猎场和烧垦种植而在山岭中到处移动,但却受到盘居北边的邵人、邹人和泰雅人的抵抗,转而四处寻求新的理想的生存地。距现在约250年前,丹社群的猎人发现东边有肥沃的土地,便越过中央山脉往东发展,迁徙的路线直达花莲(今天的万荣乡马远村)台东县境(长滨乡南族部落),又过了50年左右,峦社群、郡社群大量地由原居地(南投县),越过中央山脉往南部的大武山移动,因为大武山是排湾人和鲁凯人的盘居之处,又转向台东的延平乡及海端乡发展,有一部分则往西部进入高雄县三民乡、桃源乡等地。

到了距今约150年前,郡社群想要扩展猎区,由拉库拉溪,新吾吕溪越过大关山进入■浓溪流域,至今的利稻、雾鹿是当时的郡社大本营,但环其四周的鲁凯、邹、南邹,使其不能安定居住,于是便继续向南部移动,而到了■浓溪的上游,在马黑山溪的万斗笼建立据点,也就是现今的复兴村上方,旧勒和宝山村、宝来等地安居下来。

另外一支布农人自高雄的北端进入,也从万斗笼经新吾吕溪向关山一带的天池、垭口、梅山等地,为了寻找猎场和垦地而定居在现在的樟山、建山、梅山、桃源等地。

高雄地区是布农人口大量迁入的地方,理由大半是寻找猎场和拓垦耕地而来,也有的是因为和家中其他成员相处不合,分家而外移。布农人迁徙是以家为单位,而且牵涉姻亲等关系,在新居地驻扎稳定了之后,再吸引亲族友伴在山上一起开发。因为采取的是烧垦游耕方式,每三至五年便换耕地,所以多半是散居的形式,聚集的部落是后来才逐渐形成的。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为便利统治而强制推行集中居住的政策,建立了“社”。所谓社是由若干家庭集结而成的组织,并设头目充当社务管理者。

台湾光复,各个部落改为村,基本成员没有改变。到1950年,台湾进行土地改革,土地重划,来自屏东的排湾人和北台湾桃园的泰雅人迁入分配的保留地。原住民的互动形式开始进入新的阶段。1973年之后,随着部落与外界道路修通,读书和就业的机会增多,原住民中的青年人开始外移,族群部落与都市之间互动也更迈进一大步。

P9-14

序言

当我得知陈杰女士和我的诸多同仁打算编撰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我不禁为他们的胆识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关于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著述,大陆较少见,岛内有一些,但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大多还是台湾殖民时期洋人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岛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界因多年欠账如今拾遗补缺,但恐怕也不能避免有为了今天的政治述求而做起历史的旧文章来。

编撰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丛书,自然涉及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这是社科研究中不太好把握的两个领域,也是多产“悬案”的所在。比如,与我们人类祖先智商相当的尼安德特人为什么在2-3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呢?他们能算人类吗?再比如,创造了西夏灿烂文化的党项人亡国后悄然失踪,却留下一页“天书”叫人猜谜。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少,都说明这口“饭”不好吃。即便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这件事没有那么复杂,那至少资料采集有没有足够的来源,提出的观点能否得到史籍或考古的佐证,那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神祗信仰能否有合乎生存规律的合理解释等等,都是研究者、撰稿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我知道我的同仁们,一群对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太多研究,对台湾原住民历史没有多少接触的“业余枪手”,立志要做这么一件难为之事,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事实上他们的创作“冲动”来源于双重的思考:一是他们在与原住民同胞长期密切交往活动中自然产生的对原住民璀璨文化的偏好与推崇,希望这朵中华民族的奇葩能够弘扬光大;二是希望向社会公众提供一部关于台湾原住民的信史,正本清源、厘清史实,还历史本来面貌。为了达此目的,他们全力搜集相关资料,调阅相关档案,参阅了大陆和台湾岛内几乎所有专家学者的著述,还多次与部落代表人士接触访谈,争取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总论”和“分论”的框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按族群分述,将台湾原住民的起源与历史变迁,各族群社会制度、组织结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艺术、信仰祭仪、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重大事件等,作了详尽介绍。经过严谨的考据,辛勤的笔耕,以及台海出版社编辑同志细致的斧正,一套洋洋洒洒100多万字、系统全面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丛书终于面世了。

俗话说“有心插柳、无心栽花”,不管各路学人对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抱着怎样的目的,恐怕都无法回避关于台湾原住民究竟是什么人种、以及从什么地方来的问题。而此书恰好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先后越洋渡海,几经迁徙来到台湾,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原住民族群。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台湾原住民与大陆的许多少数民族,如黎族、侗族、傣族、壮族、水族等,在称谓、服饰、习俗、图腾崇拜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或一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同源”的观点决不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是我的同仁们大量参阅了有关资料对原住民发生发展的历史作了全面严谨的考究后自然得出的结果。我想,浏览此书的读者自然能够体会这个结论的“含金量”。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尽管著述人等不是那些负有盛名的学者专家,而且成书时限也紧,难免有不少差错,同仁们实在是抱着职业的良心和抛砖引玉的动机,斗胆出手,目的是为了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批评,希望各位能体谅著述者的良苦用心。

谢谢!

2008年6月

后记

“台湾”,曾几何时,那是一个神秘的、远不可及的、充满疑问的、大海深处的岛屿,但同时又是一个美丽的、让人神往的地方;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还应清晰地记得,两岸间那曾经的“剑拔弩张”、“枪林弹雨”和“炮火纷飞”。

很小的时候,一有闲暇,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起他儿时的趣事、少年的玩伴、还有他昼思夜想的故乡——“台湾”。那时在我的心中,台湾就是父亲、父亲就是台湾。对我而言,从小到大,始终是以从父亲那里传承的民族——“高山族”为自豪。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历史及其一切却知之甚少。记得上小学时,一次偶然,从父亲没有翻译完的一本日文书里,得知自己民族有的部落里还处于母系社会时,不禁大惊小怪、想入非非。当我清楚这个民族称谓的来龙去脉时,已经是在两岸开放交流以后很久的事了。

二十年前,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见到从台湾到日本讲学顺访北京的阿美教授鸿义章先生,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台湾的原住民有着太多地不了解,开始认识到“高山族”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族称谓,实际上并未被居住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所认同。对他们而言,这个族称,是一段鲜为人知却又难以启齿的历史。

记得鸿义章先生告诉我,台湾的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争取为自己族群正名的运动,而最有可能被各个族群认可的名称是“原住民”。现在的台湾,“原住民”已经成为台湾岛内少数民族的统称。但在原住民的部落里,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本民族传统的称谓,如:阿美、泰雅、布农、达悟、卑南、赛夏、邹、邵、鲁凯、排湾、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赛德克等,目前被台湾当局正式确认的有十四个族称。

正是由于两岸长期的人为分隔,一直以来,我们对台湾少数民族缺乏研究和宣传普及,甚至有相当多的人以为在台湾的都是“高山族”。这绝非讹传,我们一些边远省份的户口登记机构,到今天还出现过这种情况,某个台湾省籍家庭刚出生的孩子登记户口时,负责登记的人员听到孩子父亲或母亲是台湾省籍时,就想当然地在民族一栏上添上“高山族”。这不是一个笑话,在现实中,恐怕仍有许多人说不清台湾省籍与“高山族”的关系。

近十几年,台湾研究民族学的学者,尤其是台湾的原住民学者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开始详细系统地介绍这个最早在台湾进行开发垦殖并繁衍的部落族群。在这些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事人口述的记录,它们以最本性、最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台湾土著民族的历史沿革和民族特性及其文化特征。但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目前这类书籍在大陆还难以看到。

为了让人们更多了解台湾的少数民族,促使两岸在认识台湾少数民族问题上有更多地共识,全国台联决定编写这套丛书,以期成为大陆民众了解台湾少数民族的通俗读物。由于我们对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甚至有些认识还是在成书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这套丛书中,肯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甚至不精确的地方。同时,由于对各类资料中彼此冲突的部分不能赴当地核实,我们暂时只能取其中一种说法。待今后赴台进行田野调查后,当及时对本书进行修订。

在余清梅、高鹏、高伟、李树义、杨洋、鲁洪科、陈小艳、陈海舟、许玉香、宋强、安林林、何昆、李永红等同仁将近一年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台湾原住民丛书》概论及主要分册的编写工作。杨骅同志在此书成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邵丽娟、徐波、张红星、黄京华、蔡明磊等同仁都给予我们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在编纂过程中,前会长杨国庆、会长梁国扬、前辈田富达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指导意见,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衷心感谢台湾友人宋东文、达英、巴湃、古木等先生,是他们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我们的编纂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特别要感谢苏辉和她的先生,还有好朋友田雪平、殷路长,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

我还要感谢台海出版社社长安然,他对丛书提出的诸多修改意见,给予我们的编纂工作很大的帮助。

最后,对为丛书的顺利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台海出版社编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8年9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湾少数民族--布农/台湾原住民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树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15462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8.4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