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湾少数民族--邵/台湾原住民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内容推荐

台湾原住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台湾社会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影响力不容小觑。近年来,出于选举和政治上的各种考虑,台湾当局的原住民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对原住民事务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用心和细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无论从“立法”、原乡土地流转的限制、特殊预算的编列、各种保护区和文化园区的设立、都会区原住民就业的辅导、原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原住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等方面,都逐步取得一些看得见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问题太过严重,原住民人口基数太低,生存状态过于脆弱,目前这些常规的建设和保护措施有些杯水车薪。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下的台湾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用于原住民事务的预算很难维系。如果没有特殊的强力干预,也许再经过几十年两三代人,原住民特别是一些人口稀少的平地原住民的民族特性,将可能只会存在于书本里和博物馆中。

目录

序(梁国扬)/1

跋(陈杰)/183

第一章 族群起源与变迁历史/7

 第一节 族群起源/9

 第二节 族群的变迁历史/14

第二章 族群的分布、人口及语言/23

 第一节 族群的分布/25

 第二节 族群人口/26

 第三节 族群语言/27

第三章 族群的社会制度/31

 第一节 族群的部落组织/33

 第二节 族群的氏族制度/40

 第三节 族群的家族与亲属称谓/42

 第四节 族群的财产制度/43

第四章 族群的经济生活/47

 第一节 族群农业/49

 第二节 族群渔业/55

 第三节 族群狩猎/61

 第四节 族群的采集与饲养/65

 第五节 族群的交通运输与贸易往来/66

 第六节 族群经济生活的变迁/69

第五章 族群的教育、文化与艺术/71

 第一节 族群教育/73

 第二节 族群服饰/74

 第三节 族群的传统建筑/78

 第四节 族群的传统工艺/82

 第五节 族群的歌舞/88

第六章 族群的宗教信仰与祭仪/95

 第一节 族群的祖灵信仰/97

 第二节 族群的先生妈制度/104

 第三节 族群的岁时祭仪/109

 第四节 族群的占术与禁忌/134

第七章 族群的生命礼俗/137

 第一节 族群的婚姻制度/139

 第二节 族群的生育礼俗/141

 第三节 族群的丧葬习俗/144

第八章 族群的饮食文化/145

 第一节 族群的日常饮食/147

 第二节 族群特产/147

 第三节 族群的美酒与传统小吃/1 50

第九章 族群的神话与传说/1 53

 第一节 关于日月潭的传说/155

 第二节 关于茄■树的传说/161

 第三节 关于日月潭长发精怪的传说/163

 第四节 关于矮黑人的传说/164

 第五节 关于独木舟诳敌的传说/1 66

第十章 旅游观光/167

 第一节 族群旅游观光业的发展/169

 第二节 日月潭风景名胜/172

 第三节 景区动植物资源/180

主要参考资料/186

试读章节

有关邵人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由于邵人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族群,无法用文字来记载自己的历史,只有依靠一辈辈的先人们用口述的方式来传承,让这个族群的子孙后代勿忘根本。而在汉人的文史资料中,目前可找到的最早记录邵人踪迹的文献也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史料了,但是这些史料对邵人的记录也不过寥寥数笔而已,并非翔实的记载。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曾有日本学者在“邵”做过田野调查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资料,但是随着后来学者对邵人研究的不断加深并有了新的发现,在学术上有关邵人的归属出现了分歧。

一、起源纷争

“邵”的起源,众说纷纭。在邵人未被正式确认为台湾高山族第十个族群之前,邵人在户口登记上一直是“曹人(现改称为邹人)平地山胞”的身份。

综观学术上关于邵人的起源,大概有三种观点:其一是来自阿里山;其二是来自台南府城附近;其三是来自嘉义大埔猪母胜社。这三种观点都源于邵人著名的神话传说“逐鹿传奇”。而布农人、邹人都认为邵人起源于本族群。

布农人认为,邵人是布农人的六大社群之一,这六大社群包括郡社、卓社、卡社、丹社、峦社和兰社,原本都盘踞在中央山脉高峰,以南投县的群岭为主,后来因和其他族群竞逐猎场、找寻新垦地、躲避瘟疫而分别迁徙到不同的地方。郡社群顺着山脊往南迁至高雄和屏东;卓社群就在玉山周缘移动,包括嘉义、台南的山区;峦社群和丹社群则翻越中央山脉到达可以俯海岸山脉日出和花东纵谷平原的山腰上。布农人现已消失的兰社群据说便是今天的邵人,而瘟疫则是兰社群消失的重要原因。在很早以前,由于通讯不畅,相互分散的族人在各自觅地而居后,便很难再相见。

邹人认为,邵人原本就是邹人的一个支系。据说居住在日月潭畔的邵人原是一队由阿里山出发的邹人的猎人队伍,在追逐一只白鹿时,由于找寻不到归途而被当地的敌族所俘。敌族命队伍中的一个左撇子射击树顶的一只小鸟,并说如果能命中小鸟则全数留活,如未命中则全数杀死。左撇子不负众望,一箭把小鸟射了下来,才使所有人得以存活下来并在此定居。据说邵人毛姓氏族的祖先可能来自阿里山区。

这些观点使得邵人长期以来都不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族群,而将其视为某个族群的分支之一:一种观点认为,根据邵人及邹人的传说,邵人应为阿里山邹人的一个支系,从阿里山地区追逐白鹿来到日月潭定居,但因找不到回去的路而与原来的部落失去联系,留在日月潭定居而成为邵人;另一种观点认为,邵人的分布与邻近的布农人关系较为密切,应归为布农人的一个支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邵人的文化介于汉人文化与原住民文化的边缘,所以应将其归入平埔族群。

而邵人则认为自己应是一个独立的族群,虽然其起源传说易使人产生误解,语言文化、社会组织、经济生活、宗教仪式与信仰等也与邹人或布农人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邵人还有着更多的与其他族群不同的风俗习惯,而且这种不同相较于与其他族群的相似之处来说更能代表本族群的特色。2001年8月8日,邵人被正式确认为台湾高山族的一个独立族群,成为原住民的第十个族群。

二、族群的起源

“邵”源自邵语thao(thaw),其本意为“人”的意思,又称“伊达邵”(Ita Thao)。在清朝,邵人被称为“水社化番”或“水沙连化番”,因为当时清政府将台湾土著民族称为“番族”,并根据其“是否输赋纳贡”与“是否服教化”而将其进一步分为野番、生番或熟番。邵人汉化程度介于生番和熟番之间,且居住在水沙连(即今日月潭)地区,故有此称。“思麻丹社”也是对邵人的统称,直到现在,日月潭周围的人们仍然称邵人为“思麻丹”。

有一个令人颇为不解的情况,就是邵人不像其他原住民族群一样,有关于自己这个族群的创世神话或起源传说,或许也正因如此,对于邵人的独立地位才有如此长时间的争论。但是,1964年台湾大学在台湾中部的日月潭的湖底,采集了一个深达12.97米的湖底泥标本,并作了抽样性的孢粉分析,结果发现在12000年前,当地的植被就已发生显著的变化:木本植物递减,而禾本科与莎草科植物急速增加,同时次生森林树种(如台湾赤枫)和海金沙都呈增加状态,这都意味着可能有人类在此采伐并留下了痕迹。所以有人便据此推断:在这附近,在更新世的末期可能已有农业发生。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森林火灾的结果,而与人类的农业劳动并无关系。

如果在12000年前便有人类在此活动,那么是否可以猜测他们或许就是邵人的祖先呢?当然也可能是其他族群在此活动后又离开了。

其实单就邵人一个族群来说,要说明其起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知道,邵人属于台湾土著民族,而土著民族又归属于古南岛民族,那么只要我们了解了古南岛民族及台湾土著民族的起源,相应的也就能获知邵人的起源,因为整个古南岛民族在未分化之前应该是居住在一个区域内的,所以根据现在各界学者的研究,大致认为古南岛民族来自中国大陆的华南一带,为百越人的后代;或是来自中南半岛沿海一带。因此推断邵人也许起源于这两个区域。

三、有关族群起源的神话传说

在邵人起源的传说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逐鹿传奇”。

相传在300多年以前,邵人的一队猎人在山中打猎时,发现了一只肥硕的白鹿,于是人们驱赶着猎狗,一路翻山越岭地追逐白鹿。邵人的祖先在追逐白鹿进入深山后,沿路在树林上以猎刀削下一片树皮作为路标记号,可一连追了好几天,也没有追上这只白鹿。正当大家筋疲力尽时,看到眼前竟然展现出一片湖光水色,邵人追逐的那头白鹿走投无路,冲入了湖泊之中,一路奔逃的热蹄被冰冷的湖水一冻,更是僵硬难动了。邵人祖先猎得白鹿之后,白鹿红色的血和内脏吸引来多得数不清的鱼类争食,随行的长者把捞得的鱼类谨慎地先试食一番,不但没有中毒,反而发现湖中的鱼美味可口,于是允许青壮年的族人食用。大家真是高兴极了,湖泊区不但景色优美怡人,而且湖中还有那么多取之不尽的鱼类,这真是上天赐给族人安居的好处所,于是人们赶紧循着削下树皮的记号回到原社,把族人带到了这个鱼肥水美的洞天福地定居,日月潭从此变成了他们的故乡。

P9-14

序言

当我得知陈杰女士和我的诸多同仁打算编撰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我不禁为他们的胆识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关于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著述,大陆较少见,岛内有一些,但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大多还是台湾殖民时期洋人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岛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界因多年欠账如今拾遗补缺,但恐怕也不能避免有为了今天的政治述求而做起历史的旧文章来。

编撰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丛书,自然涉及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这是社科研究中不太好把握的两个领域,也是多产“悬案”的所在。比如,与我们人类祖先智商相当的尼安德特人为什么在2-3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呢?他们能算人类吗?再比如,创造了西夏灿烂文化的党项人亡国后悄然失踪,却留下一页“天书”叫人猜谜。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少,都说明这口“饭”不好吃。即便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这件事没有那么复杂,那至少资料采集有没有足够的来源,提出的观点能否得到史籍或考古的佐证,那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神祗信仰能否有合乎生存规律的合理解释等等,都是研究者、撰稿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我知道我的同仁们,一群对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太多研究,对台湾原住民历史没有多少接触的“业余枪手”,立志要做这么一件难为之事,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事实上他们的创作“冲动”来源于双重的思考:一是他们在与原住民同胞长期密切交往活动中自然产生的对原住民璀璨文化的偏好与推崇,希望这朵中华民族的奇葩能够弘扬光大;二是希望向社会公众提供一部关于台湾原住民的信史,正本清源、厘清史实,还历史本来面貌。为了达此目的,他们全力搜集相关资料,调阅相关档案,参阅了大陆和台湾岛内几乎所有专家学者的著述,还多次与部落代表人士接触访谈,争取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总论”和“分论”的框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按族群分述,将台湾原住民的起源与历史变迁,各族群社会制度、组织结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艺术、信仰祭仪、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重大事件等,作了详尽介绍。经过严谨的考据,辛勤的笔耕,以及台海出版社编辑同志细致的斧正,一套洋洋洒洒100多万字、系统全面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丛书终于面世了。

俗话说“有心插柳、无心栽花”,不管各路学人对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抱着怎样的目的,恐怕都无法回避关于台湾原住民究竟是什么人种、以及从什么地方来的问题。而此书恰好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先后越洋渡海,几经迁徙来到台湾,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原住民族群。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台湾原住民与大陆的许多少数民族,如黎族、侗族、傣族、壮族、水族等,在称谓、服饰、习俗、图腾崇拜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或一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同源”的观点决不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是我的同仁们大量参阅了有关资料对原住民发生发展的历史作了全面严谨的考究后自然得出的结果。我想,浏览此书的读者自然能够体会这个结论的“含金量”。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尽管著述人等不是那些负有盛名的学者专家,而且成书时限也紧,难免有不少差错,同仁们实在是抱着职业的良心和抛砖引玉的动机,斗胆出手,目的是为了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批评,希望各位能体谅著述者的良苦用心。

谢谢!

2008年6月

后记

“台湾”,曾几何时,那是一个神秘的、远不可及的、充满疑问的、大海深处的岛屿,但同时又是一个美丽的、让人神往的地方;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还应清晰地记得,两岸间那曾经的“剑拔弩张”、“枪林弹雨”和“炮火纷飞”。

很小的时候,一有闲暇,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起他儿时的趣事、少年的玩伴、还有他昼思夜想的故乡——“台湾”。那时在我的心中,台湾就是父亲、父亲就是台湾。对我而言,从小到大,始终是以从父亲那里传承的民族——“高山族”为自豪。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历史及其一切却知之甚少。记得上小学时,一次偶然,从父亲没有翻译完的一本日文书里,得知自己民族有的部落里还处于母系社会时,不禁大惊小怪、想入非非。当我清楚这个民族称谓的来龙去脉时,已经是在两岸开放交流以后很久的事了。

二十年前,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见到从台湾到日本讲学顺访北京的阿美教授鸿义章先生,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台湾的原住民有着太多地不了解,开始认识到“高山族”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族称谓,实际上并未被居住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所认同。对他们而言,这个族称,是一段鲜为人知却又难以启齿的历史。

记得鸿义章先生告诉我,台湾的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争取为自己族群正名的运动,而最有可能被各个族群认可的名称是“原住民”。现在的台湾,“原住民”已经成为台湾岛内少数民族的统称。但在原住民的部落里,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本民族传统的称谓,如:阿美、泰雅、布农、达悟、卑南、赛夏、邹、邵、鲁凯、排湾、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赛德克等,目前被台湾当局正式确认的有十四个族称。

正是由于两岸长期的人为分隔,一直以来,我们对台湾少数民族缺乏研究和宣传普及,甚至有相当多的人以为在台湾的都是“高山族”。这绝非讹传,我们一些边远省份的户口登记机构,到今天还出现过这种情况,某个台湾省籍家庭刚出生的孩子登记户口时,负责登记的人员听到孩子父亲或母亲是台湾省籍时,就想当然地在民族一栏上添上“高山族”。这不是一个笑话,在现实中,恐怕仍有许多人说不清台湾省籍与“高山族”的关系。

近十几年,台湾研究民族学的学者,尤其是台湾的原住民学者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开始详细系统地介绍这个最早在台湾进行开发垦殖并繁衍的部落族群。在这些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事人口述的记录,它们以最本性、最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台湾土著民族的历史沿革和民族特性及其文化特征。但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目前这类书籍在大陆还难以看到。

为了让人们更多了解台湾的少数民族,促使两岸在认识台湾少数民族问题上有更多地共识,全国台联决定编写这套丛书,以期成为大陆民众了解台湾少数民族的通俗读物。由于我们对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甚至有些认识还是在成书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这套丛书中,肯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甚至不精确的地方。同时,由于对各类资料中彼此冲突的部分不能赴当地核实,我们暂时只能取其中一种说法。待今后赴台进行田野调查后,当及时对本书进行修订。

在余清梅、高鹏、高伟、李树义、杨洋、鲁洪科、陈小艳、陈海舟、许玉香、宋强、安林林、何昆、李永红等同仁将近一年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台湾原住民丛书》概论及主要分册的编写工作。杨骅同志在此书成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邵丽娟、徐波、张红星、黄京华、蔡明磊等同仁都给予我们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在编纂过程中,前会长杨国庆、会长梁国扬、前辈田富达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指导意见,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衷心感谢台湾友人宋东文、达英、巴湃、古木等先生,是他们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我们的编纂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特别要感谢苏辉和她的先生,还有好朋友田雪平、殷路长,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

我还要感谢台海出版社社长安然,他对丛书提出的诸多修改意见,给予我们的编纂工作很大的帮助。

最后,对为丛书的顺利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台海出版社编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8年9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湾少数民族--邵/台湾原住民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清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15455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8.4
丛书名
印张 1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