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湾少数民族--太鲁阁/台湾原住民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内容推荐

台湾原住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台湾社会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影响力不容小觑。近年来,出于选举和政治上的各种考虑,台湾当局的原住民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对原住民事务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用心和细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无论从“立法”、原乡土地流转的限制、特殊预算的编列、各种保护区和文化园区的设立、都会区原住民就业的辅导、原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原住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等方面,都逐步取得一些看得见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问题太过严重,原住民人口基数太低,生存状态过于脆弱,目前这些常规的建设和保护措施有些杯水车薪。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下的台湾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用于原住民事务的预算很难维系。如果没有特殊的强力干预,也许再经过几十年两三代人,原住民特别是一些人口稀少的平地原住民的民族特性,将可能只会存在于书本里和博物馆中。

目录

序(梁国扬)/1

跋(陈杰)/155

第一章 族群概况/7

 第一节 起源和迁徙史/9

 第二节 正名运动/18

 第三节 分类与分布/21

 第四节 语言和文字/24

第二章 族群制度与组织结构/29

 第一节 部落特点/31

 第二节 社会结构/32

 第三节 人际关系/36

 第四节 婚姻财产制度/38

 第五节 族群教育/40

第三章 社会经济与生产形态/43

 第一节 生产情况/45

 第二节 饮食文化/50

 第三节 狩猎生活/52

第四章 文化与艺术/57

 第一节 服饰与纺织/59

 第二节 生活技艺/67

 第三节 住居艺术/74

 第四节 音乐舞蹈/81

第五章 信仰和祭仪/87

 第一节 祖灵信仰/89

 第二节 主要祭仪/92

第六章 风俗习惯和神话传说/97

 第一节 纹面风俗/99

 第二节 猎首风俗/104

 第三节 其他风俗/109

 第四节 各种禁忌/111

 第五节 神话与传说/114

第七章 抗日战争/125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127

 第二节 抗日战争中的主要事件/132

 第三节 抗日战争中的主要人物/137

第八章 旅游产业/139

 第一节 旅游圣地——太鲁阁公园/141

 第二节 重要的观光景点/144

参考文献/154

试读章节

一、起源

关于太鲁阁族群的起源,由于没有文字记录,只能从祖先口传的神话与传说故事中加以揣测。

1.白石山发祥地说

据传,太鲁阁人的祖先生于半木半石的神树。此树长在中央山脉的白石山上,其一半为木质,另一半却由岩石所形成,是一棵珍奇而难得一见的树。忽然有一天,此树之精终于灵化成为神,从树干内走出男女二神,此二神生下很多子女,子女又代代繁衍。

2.无底洞发源说

据说早期在南投仁爱乡平生地区有一个很大的无底坑洞,此洞三面环山,地势险要,族人的祖先就是从此洞来到世上的,由此繁衍子孙成为太鲁阁族人的发祥地,后人口增多再由此扩展到各地。

3.大陆渡海入台说

有人类学家推测,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台湾岛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一个整体,后因地质变迁,与台湾相连的地方下沉成为海峡。就是在台湾海峡未形成的时期太鲁阁人的祖先抵达台湾西部平原或台地,再沿着溪谷进入山区居住,初始居住于今南投县仁爱乡境内之深山。

4.台湾南部登陆起源说

传说很久以前,太鲁阁人的祖先从南洋一带,搭乘漂流木在台湾南部上岸。登陆后散居于台中至台南一带的平原上,后因与平原上的平埔族群不合且寡不敌众,被驱逐追杀,因而被迫向台湾中部高山地区迁移,先迁至埔里西方名为爱兰(Ayran)的地方,然后渐次向东的山区迁移,经过好几个世纪共迁居十七个地方,最后迁移到现在的南投县仁爱乡合作村。族人称此地为“太鲁阁太鲁湾”(Truku Tmwan),这就是太鲁阁族群最初的根源。

二、迁徙史

1.太鲁阁三群

过去的文献认为在中央山脉以西部分称西赛德克群,以东部分称为东赛德克群,这只是各群居住位置的区分而已。事实上,从起源传说、语言等各方面同属一个族群,通常分为德奇塔雅群、陶赛群、太鲁阁群等三群。追根溯源,东赛德克三群,即太鲁阁人的三群。目前仍属于泰雅族赛德克亚族群,皆来自西赛德克三群。

赛德克族三群的称呼,是根据其所居住的地形位置不同得来的,居住在今天雾社山岗上面的一群部落称为德奇塔雅群(Tkdaya),赛德克语中叫做“daya”,住在这山岗上面的一群人,赛德克语称作德奇塔雅;在高山峦缓坡地区或斜台地今天的仁爱乡合作村静观一带,远眺似在高山斜棱地区,称这种山峦斜地地形的赛德克语叫做‘‘太鲁阁”,住在这一地带的叫做太鲁阁群;有一群人住在德奇塔雅群与太鲁阁群中间(今仁爱乡精英村平静一带),背面靠大断崖深谷(今浊水溪上游大河谷),出入均需经过前面提到的两群,赛德克语把“经常路过我们前面的一群人”称为陶赛人(Teuda),因此称此一群人为陶赛群。

在不同的地域、历史时期或文献中,德奇塔雅群被称作“德克达雅群”、“塔克达亚群”、“木瓜群”、“雾社番”等。太鲁阁群又被称作“托鲁阁群”、“土鲁阁群”、“德路固群”、“巴托兰群”、“倒咯国”、“哆哕喃等。陶赛群又被称作“道泽群”、“托赛群”、“多达群”、“都达群”、“德巫达群”等等。

2.清朝时期的迁徙与分布

①德奇塔雅群

德奇塔雅群的发源地位居庐山西南山腹,海拔1400米以上,向外扩展后,初期的领域,东起庐山温泉,西迄春阳,相传与泰雅万大群分支巴鲁卡万系统相邻。约140年前,德奇塔雅群把他们赶走,占据雾社台地,并进入眉溪上源。此外,还从陶赛群手中取得巴卡散一带山腹,至清末时德奇塔雅群之领域已扩展至浊水溪上游的大部和眉溪的一部分,范围东起马赫坡(Maxebo,庐山附近),西到眉溪,较初期广阔许多。

德奇塔雅群在花莲最早建立的居住地是木瓜溪流域,所以在文献上称它为“木瓜番”。又因位于木瓜溪中游以西,因此称为内木瓜番。其后又有一支族人迁至铜门、寿丰间的一带山腹自成聚落。因居住在木瓜溪下游,为了和内木瓜番区别,而被称为外木瓜番。以木瓜溪与其清流溪处的乌帽为其分界线,乌帽以西之地,称内木瓜番,以东称作外木瓜番。德奇塔雅群居住在木瓜溪畔时,一度成为当时台湾东部的贸易商,他们向阿美人购买土产带到埔里销售,并交换阿美人所需的货物回东部贩卖。

P9-11

序言

当我得知陈杰女士和我的诸多同仁打算编撰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我不禁为他们的胆识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关于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著述,大陆较少见,岛内有一些,但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大多还是台湾殖民时期洋人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岛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界因多年欠账如今拾遗补缺,但恐怕也不能避免有为了今天的政治述求而做起历史的旧文章来。

编撰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丛书,自然涉及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这是社科研究中不太好把握的两个领域,也是多产“悬案”的所在。比如,与我们人类祖先智商相当的尼安德特人为什么在2-3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呢?他们能算人类吗?再比如,创造了西夏灿烂文化的党项人亡国后悄然失踪,却留下一页“天书”叫人猜谜。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少,都说明这口“饭”不好吃。即便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这件事没有那么复杂,那至少资料采集有没有足够的来源,提出的观点能否得到史籍或考古的佐证,那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神祗信仰能否有合乎生存规律的合理解释等等,都是研究者、撰稿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我知道我的同仁们,一群对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太多研究,对台湾原住民历史没有多少接触的“业余枪手”,立志要做这么一件难为之事,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事实上他们的创作“冲动”来源于双重的思考:一是他们在与原住民同胞长期密切交往活动中自然产生的对原住民璀璨文化的偏好与推崇,希望这朵中华民族的奇葩能够弘扬光大;二是希望向社会公众提供一部关于台湾原住民的信史,正本清源、厘清史实,还历史本来面貌。为了达此目的,他们全力搜集相关资料,调阅相关档案,参阅了大陆和台湾岛内几乎所有专家学者的著述,还多次与部落代表人士接触访谈,争取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总论”和“分论”的框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按族群分述,将台湾原住民的起源与历史变迁,各族群社会制度、组织结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艺术、信仰祭仪、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重大事件等,作了详尽介绍。经过严谨的考据,辛勤的笔耕,以及台海出版社编辑同志细致的斧正,一套洋洋洒洒100多万字、系统全面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丛书终于面世了。

俗话说“有心插柳、无心栽花”,不管各路学人对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抱着怎样的目的,恐怕都无法回避关于台湾原住民究竟是什么人种、以及从什么地方来的问题。而此书恰好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先后越洋渡海,几经迁徙来到台湾,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原住民族群。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台湾原住民与大陆的许多少数民族,如黎族、侗族、傣族、壮族、水族等,在称谓、服饰、习俗、图腾崇拜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或一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同源”的观点决不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是我的同仁们大量参阅了有关资料对原住民发生发展的历史作了全面严谨的考究后自然得出的结果。我想,浏览此书的读者自然能够体会这个结论的“含金量”。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尽管著述人等不是那些负有盛名的学者专家,而且成书时限也紧,难免有不少差错,同仁们实在是抱着职业的良心和抛砖引玉的动机,斗胆出手,目的是为了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批评,希望各位能体谅著述者的良苦用心。

谢谢!

2008年6月

后记

“台湾”,曾几何时,那是一个神秘的、远不可及的、充满疑问的、大海深处的岛屿,但同时又是一个美丽的、让人神往的地方;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还应清晰地记得,两岸间那曾经的“剑拔弩张”、“枪林弹雨”和“炮火纷飞”。

很小的时候,一有闲暇,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起他儿时的趣事、少年的玩伴、还有他昼思夜想的故乡——“台湾”。那时在我的心中,台湾就是父亲、父亲就是台湾。对我而言,从小到大,始终是以从父亲那里传承的民族——“高山族”为自豪。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历史及其一切却知之甚少。记得上小学时,一次偶然,从父亲没有翻译完的一本日文书里,得知自己民族有的部落里还处于母系社会时,不禁大惊小怪、想入非非。当我清楚这个民族称谓的来龙去脉时,已经是在两岸开放交流以后很久的事了。

二十年前,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见到从台湾到日本讲学顺访北京的阿美教授鸿义章先生,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台湾的原住民有着太多地不了解,开始认识到“高山族”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族称谓,实际上并未被居住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所认同。对他们而言,这个族称,是一段鲜为人知却又难以启齿的历史。

记得鸿义章先生告诉我,台湾的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争取为自己族群正名的运动,而最有可能被各个族群认可的名称是“原住民”。现在的台湾,“原住民”已经成为台湾岛内少数民族的统称。但在原住民的部落里,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本民族传统的称谓,如:阿美、泰雅、布农、达悟、卑南、赛夏、邹、邵、鲁凯、排湾、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赛德克等,目前被台湾当局正式确认的有十四个族称。

正是由于两岸长期的人为分隔,一直以来,我们对台湾少数民族缺乏研究和宣传普及,甚至有相当多的人以为在台湾的都是“高山族”。这绝非讹传,我们一些边远省份的户口登记机构,到今天还出现过这种情况,某个台湾省籍家庭刚出生的孩子登记户口时,负责登记的人员听到孩子父亲或母亲是台湾省籍时,就想当然地在民族一栏上添上“高山族”。这不是一个笑话,在现实中,恐怕仍有许多人说不清台湾省籍与“高山族”的关系。

近十几年,台湾研究民族学的学者,尤其是台湾的原住民学者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开始详细系统地介绍这个最早在台湾进行开发垦殖并繁衍的部落族群。在这些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事人口述的记录,它们以最本性、最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台湾土著民族的历史沿革和民族特性及其文化特征。但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目前这类书籍在大陆还难以看到。

为了让人们更多了解台湾的少数民族,促使两岸在认识台湾少数民族问题上有更多地共识,全国台联决定编写这套丛书,以期成为大陆民众了解台湾少数民族的通俗读物。由于我们对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甚至有些认识还是在成书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这套丛书中,肯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甚至不精确的地方。同时,由于对各类资料中彼此冲突的部分不能赴当地核实,我们暂时只能取其中一种说法。待今后赴台进行田野调查后,当及时对本书进行修订。

在余清梅、高鹏、高伟、李树义、杨洋、鲁洪科、陈小艳、陈海舟、许玉香、宋强、安林林、何昆、李永红等同仁将近一年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台湾原住民丛书》概论及主要分册的编写工作。杨骅同志在此书成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邵丽娟、徐波、张红星、黄京华、蔡明磊等同仁都给予我们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在编纂过程中,前会长杨国庆、会长梁国扬、前辈田富达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指导意见,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衷心感谢台湾友人宋东文、达英、巴湃、古木等先生,是他们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我们的编纂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特别要感谢苏辉和她的先生,还有好朋友田雪平、殷路长,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

我还要感谢台海出版社社长安然,他对丛书提出的诸多修改意见,给予我们的编纂工作很大的帮助。

最后,对为丛书的顺利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台海出版社编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8年9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湾少数民族--太鲁阁/台湾原住民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鲁洪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15547
开本 16开
页数 1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5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8.4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