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通俗读物,按照时间的顺序,以尽量少的文字介绍了两千多年来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除了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以外,还力争给读者以新鲜感。在知识性和趣味性方面,尽量将相关的各种知识介绍给读者,在事实的举例上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可靠记载或考古资料作为素材,并通过这些具体事例描绘出不同时期中印文化交流的特色。语言上力争简洁朴素,通俗易懂。在追求新鲜感方面,尽量增加一些前人较少使用而又很有说服力的新资料、新内容,同时也力争从新的视角审视这一历史,阐发出新见解。
图书 | 中印文化交流史话/中国读本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通俗读物,按照时间的顺序,以尽量少的文字介绍了两千多年来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除了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以外,还力争给读者以新鲜感。在知识性和趣味性方面,尽量将相关的各种知识介绍给读者,在事实的举例上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可靠记载或考古资料作为素材,并通过这些具体事例描绘出不同时期中印文化交流的特色。语言上力争简洁朴素,通俗易懂。在追求新鲜感方面,尽量增加一些前人较少使用而又很有说服力的新资料、新内容,同时也力争从新的视角审视这一历史,阐发出新见解。 目录 第一章 秦汉时代 一 印度人把中国叫做“支那” 二 月亮里的兔子 三 蜀布和邛竹杖的故事 四 狮子、犀牛来到中国 五 印度传来了佛教信息 六 笮融举办浴佛节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 陈思王的绝唱 二 西天取经的先声 三 一代大师鸠摩罗什 四 法显巡礼印度 五 丝路上的友好使节 六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七 释氏辅教之书 八 “曹衣出水”和“画佛点睛”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 一 玄奘西天取经 二 王玄策出使印度 三 一代画圣吴道子 四 隋唐宫廷天竺乐 五 传奇、变文与印度文学 六 来自印度的天文官 七 《千金方》和《外台秘要》 八 制糖、造纸与养蚕 九 守温和尚的字母表 第四章 宋元明时代 一 求法运动的尾声 二 中国人在印度建塔 三 忽必烈经略南洋 四 外国旅行家的记录 五 郑和宝船开到印度 六 《本草纲目》的记载 第五章 清至民国时期 一 中国茶叶与印度茶园 二 印度的鸦片和鸦片战争 三 康有为登上大吉岭 四 孙中山、章太炎与印度 五 甘地主义在中国的反响 六 泰戈尔访华的风波 七 柯棣华永远留在中国 八 陶行知、徐悲鸿访问印度 九 尼赫鲁访华与蒋介石访印 十 中国的印度学和印度的中国学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印文化交流史话/中国读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薛克翘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783182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90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03 |
丛书名 | |
印张 | 1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4 |
宽 | 150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