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过得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杨葵告别出版界后的第一本书。此书由几个看似没有关联却密不可分的篇章组成。《虎坊路甲十五号》讲的是曾经住在文联老楼里的老人们,比如舒群、陈企霞。《我和我的作者们》,讲述他十几年图书编辑生涯中记忆深刻的作者,包括王安忆、冰心、石康等等。独家记忆,独家视角,也算是私家分享。

内容推荐

作者说,只想用干净规矩的句子,老老实实回忆一些人,一些事。

《虎坊路甲十五号》回忆作协干部宿舍的老人旧事。《农展馆南里十号》回忆文联大楼内的逸闻琐事。

作者从事编辑工作二十余年,与很多作家打交道,《我和我的作者们》回忆其中意味绵长的几段交往。

《关于消夜的繁华旧梦》《老城门边的私家地理》则分别以北京的消夜场所及老城门为回忆线索,于私人记忆中折射北京城的形态变迁与气氛流转。

目录

自序

虎坊路甲十五号

农展馆南里十号

我和我的作者们

关于消夜的繁华旧梦

老城门边的私家地理

试读章节

很多当年写过诗的人,一定还记得虎坊路甲十五号这个地址,甚至可以准确背出它的邮政编码,一○○五二。因为这里曾经是《诗刊》编辑部。曾经,天天有好几麻袋的诗稿被五十二支局的邮递员扔在院门口。其实当时《诗刊》在这座楼只占一个单元。这是一幢红砖楼,共有五个单元。一单元有五层楼,是《诗刊》编辑部;后四个单元是六层,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文联的干部宿舍。这幢楼建成于1983年。刚盖好那阵儿,有南边那群70年代兴建的旧灰楼比衬,颇有新贵之气。时过境迁,那片灰楼统统拆掉,拔地而起一大片簇新的商品楼,名字又雅,叫陶然北岸。这座红砖楼再怎么粉刷外墙、翻盖屋顶,也攀附不上时代的急促步伐,当即老态毕现。从此我管这座楼叫老楼。叫老楼,不光因为面儿上老了,楼的里子,也就是楼里住的人,也很老。这楼当年是作协和文联的所谓“高知楼”。两个中央直属单位的高级文艺干部,但又没有高到够住木樨地部长楼的,大多住在这里。70年代末,他们被组织从四面八方捞回北京,恢复党籍,恢复待遇,趁着落实政策的兴头,群情激奋,蜗居在团结湖、前三门、和平里等处的狭小住宅,点灯熬油,为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做了大量实际工作。活儿做得告一段落,新鲜劲儿也过去了,人心一时有点涣散,作协和文联就联手盖了这座楼,安抚一颗颗受了几十年创伤的心灵。那时的高级文艺干部,今天如果活着,早已是耄耋之年,所以说这楼的里子也很老。

这块地皮,据说当年是特批给诗刊社的。具体批的当然是北京市相关部门,但这道批文的缘起,却涉及毛泽东。50年代初,诗人臧克家等人为筹办《诗刊》给毛写信,得到毛倾情相助,还把自己的几首诗整理了,交《诗刊》发表。这段历史多人写过,我不赘述了。总之后来这块地就姓诗了。一场“文革”,全中国的房产户主乾坤大挪移,到了80年代初,这块地皮上的一幢黄色三层小楼,却是归中央电视台所属。后来怎么讨价还价、据理力争,都不晓得了,总不外乎折衷处理这条大原则。结局是一劈两半,虎坊路十五号是中央电视台某部门,虎坊路甲十五号属于《诗刊》的上级主管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我十五岁随父母搬进甲十五号院,二十五岁离开家长自己讨生活,在那里住了十年,耳濡目染,攒下一些记忆。真要写成文字,不过是些凡人琐事,而且太过零碎,很难连缀成文。但是细想想,也还算有特色,特色在一个老字:老楼、老人。

这个老,当然不止字面的意思,什么意思呢?我也说不清,先记下来吧。

90年代初,电视剧热,而且时兴改编现成的长篇小说。有个导演朋友想起路翎的名著《财主底儿女们》,得知他和我住邻居,托我代为联络改编版权事宜。

近年来少年写作被人追捧,好像二十岁出头的俊男靓女,能写长篇小说很了不起。其实再早的唐宋元明清不必说了,六十多年前,十七岁的路翎就已经写了《财主底儿女们》。后来书稿遭战火焚毁,又重写。1945年正式出版后,胡风曾作如此评价:“自新文学运动以来的,规模最宏大的,可以堂皇地冠以史诗的名称的长篇小说”。

英雄相惜,可能也正因此,后来路翎成了所谓“胡风集团”的铁杆儿。早年胡风集团与他人论战,常被对方指责只有苍白的理论,拿不出一本像样的创作。自从有了路翎,胡风集团再也不怵这一软肋。50年代中期,路翎被划在“胡风反党集团”名下,在单人牢房过了很多年。重见天日,头发全白。

白头发的路翎在甲十五号很特别,独来独往,与所有人从不打招呼。住在楼里的,远近都算同事,见了面,至少会点头示意。当然也有迎面假装不见的,那是因为文人相轻,抑或左中右观点不同,道不同不相与谋。但是,假装不见也是一种打招呼,各自相遇那一刹那,心电图上都会起些涟漪。路翎则不然,是真的不理人,紧埋着头,想来即使与人擦肩而过,内心也是死寂一片。别人倒也不在意,一是因为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二是因为,他十几年如一日,散乱的白发稀疏柔弱,衣衫陈旧且有些破烂,走路略有点跛,动作也不协调,偶尔抬头时,可见目光呆滞。大家从这呆滞,很容易联想起他受过的苦,明白他精神上所受刺激尚未彻底恢复。

但是,大家都想错了,他心里什么都明白。

P7-9

序言

书名缘起于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到不了的都叫远方,回不去的都叫回忆。”

这话到底想说什么,我其实不太明白,好像有点形式大于内容,觉得这么个调调说话有意思、显得机灵吧。也确实像情窦初开的“维特”用粉红信笺写情书,抖机灵。

回不去的都叫回忆,我猜实际想说的是: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古人说得如此简洁透彻,到今天,就绕得这么模糊别扭。人心曲直变化,从中可以管窥。

写作一道在今天,因为发表途径便捷,造成大多数人写起来不过脑子,随便写完,鼠标一点撒出去,流于报刊或者网络。这样的写作又分两种,一种是“宣泄式写作”——纯为情绪找出口;一种是“打工式写作”——像在饭馆洗盘子,完成任务而已。二者都对写作缺乏敬畏心。

也有精心侍弄文字的,也分两种。一种如前所述抖机灵,追

书评(媒体评论)

回忆于我,是回得去的,回去的途径就是文字。“回得去”念着不顺耳,所以改成“过得去”。其实这还是借个方便说话,哪有什么过去可以回,所谓过去,都是现在心里的过去,无不都是现在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而每写完一个笔画,它又成了过去。如此,当然也就没什么回得去、过得去。

——杨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过得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96962
开本 32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