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单独行走
内容
试读章节

被生活感动

生活是平静、平淡和平凡的,许多时候我们感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厌烦和无奈。可是生活会感动我们,会在我们不经意地一瞥,会在我们转身回首的一瞬,会在闲暇时分突然忆起往事,会在伤感时看到最不平常的一幕,会在受到委屈后得到一丝安慰,会在我们根本不会留意的琐事因着时间、地点、空间的三维有所改变时……感动着我们。

北京前门大栅栏一个普通小饭馆里。我和一位新近结识的朋友吃饭聊天,正聊到兴头上我突然停顿下来。透过那扇落地大玻璃窗,对面的一幕映入眼帘:一辆旧轮椅里坐着一位二十七八岁的残疾女人,脸型瘦窄而黑黄,深陷的眼窝里是一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她等待的那个男人回来了,是拄着单拐的长得像四十岁的中年男人——也许他只有三十多岁。他把手里的糖葫芦递给她,女人笑着接过来,无限幸福。

“你在看什么?”我的朋友问。“那对儿残疾人。”我说,目光还在窗外。我的朋友没有说什么,他没有我刚才的感动。这不怪他。我曾经为一本名为《生命与爱的咏叹》的书而采访过几十位残疾人,我了解被称为特别困?群体的苦衷。

我在想,与郎才女貌的恋人相比,他们形象不佳甚至有些丑陋;即使和正常的健全人相比,他们都只能是令别人同情的角色。但他们那种相濡以沫的爱情同样美丽和令人动情。

一位患过鼻腔癌的朋友有一天向我聊起他治病和康复的事。

他说,也许他是托了他中学同学的福才有今天的。在他发现患有癌症并经过一个化疗的疗程后,五十多岁的他突然想到当年插队时的地方看看。他很快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在当地工作的朋友。朋友们非常热情地款待他,陪他把整个城市转遍了,末了就是没有安排他去当年插队的那个乡。他不知何故,朋友们找了一堆的理由搪塞他,直到回北京的时间到了,他有些失望地离开了这座城市。

直到两三年后,他的病情基本稳定,开始静心疗养时,一天他和那个城市的朋友打电话说起上次的事,他的朋友才把谜底揭开。朋友告诉他,正是知道他是为了却心愿来的,故意没有安排他到当年插队的县城去,“如果安排你去了20多年前插队的地方,不是等于替你在了却夙愿吗?我们就是想让你继续有这个念想儿!”他听着听着流泪了,朋友们为了他真是用心良苦!

我听这个故事时心里也是一热。不难想象,在他到达当年插队的城市之前,他的朋友们曾热烈地讨论过,计划过,一定是哪个朋友灵机一动,提出不能让他了却心愿的?法。如果他真的去了那个度过美好青春的村子,定然会触景伤情,会在心理上有时日不多的暗示,在病痛最严重时他也许会放弃希望和努力。朋友之情多见于细微之处!

书评(媒体评论)

要力石先生的散文集《单独行走》,就是在这样散文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种。但他不是为了赶这份热闹,而是生活与心灵的积累,燕子衔泥一般,春蚕吐丝一般,将这点点滴滴化为了文字。

他的心是敏感的,笔是勤奋的,纵使劳务繁忙,行色匆匆,那一缕属于散文的情怀是割舍不断的,便也就不计利钝,忙里偷闲,俯仰山水,徘徊月下,长闲有酒,一溪风月共清明;老去情怀,犹作天涯万里梦。

——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

后记

出版一本散文集,是我多年的愿望。尽管至今我已出过七八种书,有的还是所谓业内“专著”,但有一本纯文学性质的散文集,依然是我不曾泯灭的梦。

文学的种子是从少年时代埋下的。十几岁时,从小伙伴崔玉让和他的姐姐崔玉萍那里借来许多小说来读,在六七十年代,能得到那样的经典小说,如获至宝,常常如饥似渴,彻夜捧读,爱不释手。记得这些小说有《边疆晓歌》(1973年时我也成为一名知青)、《夜深沉》、《烈火金钢》、《彝族之鹰》、《红岩》、《罗曼·罗兰》、《静静的顿河》等等。书中人物和故事构成那个时代我的精神世界的主要内容,陪伴我一天天长大。初中时,还真写过一部上万字的小说习作,是关于暑假期间一群小伙伴在长白山深处的历险记,好笑的是那时根本没有去过长白山。也为了这个文学梦,考大学时报的是中文系。此后几年间,作为一名文学青年,写过诗、散文、小小说和短篇电视剧本(在河北的电视文艺杂志上发表,取名《雨中的爱》)。当然,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职业记者后,主要是写新闻作品了。

记者职业的便利,使我跑了全国许多地方,包括一些名胜古迹。除了完成报道任务外,有感而发,会顺手写散文。此外,生活中有什么事情触动我了,也会构思成散文。收入本书的30来篇作品,就是从中选取的。这些散文的写作时间跨度有20多年,它们全都发表在报刊上,包括北京青年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邢台日报、散文百家、大地、时尚、环球、作家文摘和中央电台等等。由于对文学的爱好,2008年,荣幸获批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我的散文的量并不大,每一篇都尽可能用心一点,精致一点,真实一点,都要表达一些独自的思考;写作上文如其人,文风朴实,不事张扬,少说多余的话;写景时不会用大篇幅,一定要有情感、人物、思索作为支撑才行;写人记事,尽可能客观叙述,不多抒情和议论。回头来看,散文的主题以触及生活、生命的本质为多,比如生与死、喜与悲、短暂与永恒、喜悦与伤感。总之,都是让我感动过的,沉思过的东西。

此次结集出版,除了个别文字外,基本保持原貌。遗憾的是,10年前本有一篇《生命中最后一件事》,此次出书费尽周折也未能找到样报,甚至没有查到底稿。此篇散文记述的是南和县志的编纂者杨一明,尽三年之力,收集资料、筹措资金、精心编校,可惜他英年而逝,未能看到他的呕心沥血之作……

此书出版之际,要感谢大众文艺出版社,感谢责任编辑的厚爱和付出。还要感谢我十分尊敬的著名散文家肖复兴先生为本书作序。

目录

被生活感动

芳草萎萎

日照

那人·那事·那时光

往日重来

蓦然回首

单独行走

肩上的黄山

响沙湾的回声

优雅的上海

沉寂下来的巴黎 

浮光掠影 

——关于美国的感性认识

行走德国

高原历险八昼夜

一山之师

悲壮的鱼

给女儿书

附录:练队生活(要雯)

想念江米条儿

鸟的话题

梦里北关镇

愧为人子

无法弥补

父亲的朋友

物是人非

天妒红颜

我的连襟儿

生命之轻

旁观生死

创意如花

崇尚经典吧

阅历的力量

“精确制导”读书法

后记

序言

肖复兴

一般而言,到了新世纪之初,是属于散文的。这在上一个世纪之初,就可以充分地看出来这样的眉目,所以鲁迅先生说过那个时期的小品文的成功是在诗歌和小说之上的。

我们可以把散文这样特殊的文学现象,称之为散文时代,这样散文时代出现的背景,依赖于世纪之末的王纲解体。旧的体制、旧的价值体系、旧的精神寄托,在新的世纪到来之际被冲撞、被颠覆、被解构,而新的一切正在创建却一时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一切便只是碎片,是散文的“散”。自然,散文最生正逢时,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散文时代,不是英雄的时代,却是城头频换大王旗的时代,是众神喧哗的时代,是以任何人都可以写为标志的民主化进程的时代。

要力石先生的散文集《单独行走》,就是在这样散文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种。但他不是为了赶这份热闹,而是生活与心灵的积累,燕子衔泥一般,春蚕吐丝一般,将这点点滴滴化为了文字。这些散文的写作时间,前后跨度有20多年,就是明证。散文不仅成为了时代的征候,也成为了他生命的轨迹。

看他在《被生活感动》一文中用一串精心构制的排比句写道:“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块永远生长着鲜花和绿树的净土,有一根会发出动人声响的弦,有一道会奏起美妙和声的回音壁,有一汪澄澈见底的清泉……”便知道这本散文集的主题是感动。虽然书名叫《单独行走》,但“单独”不是他刻意的追求,他渴望的还是要和人们和世界和自然的交往和交流之中,获得那一份心灵深处的感动。

这在《那人·那亭·那时光》对于曾经恩惠于自己的科长,在《无法弥补》和自己情感相依的父亲等怀旧色彩浓郁的篇章中,尤其得到明显的体现。在《响沙湾的回声》、《鸟的话题》等行走路途中与人和大自然的接触交往中,也得到有意的彰显。而在《阅历的力量》这样重在感悟的篇章中,更是将生活给予他的感动提炼并升华为一种力量。

无论生死永恒的话题,还是喜悦或伤感之类的庸常生活,都被他收进笔端,都是让他感动过的。他说:“幸福是一种过程,我却觉得,幸福还可以说是一种期待,一种美好的憧憬。哪怕这种期待和憧憬很微小,很不起眼。”正是这些点滴的期待和憧憬,让他的感动不止于瞬间和表面,成为他生活和写作的一种动力,即使单独行走,依然感到亲人与朋友给予的温暖和幸福。

可以看出,他的心是敏感的,笔是勤奋的,纵使劳务繁忙,行色匆匆,那一缕属于散文的情怀是割舍不断的,便也就不计利钝,忙里偷闲,俯仰山水,徘徊月下,长闲有酒,一溪风月共清明。老去情怀,犹作天涯万里梦。他的散文寄托着他人生的另一种梦想。偶然之间,在忙忙碌碌之中,我猜想,他会在脑际飘忽而过陆放翁的诗句:“拍却浮名方自喜,一生尽是伴入忙”。

在散文的写作中,真诚是第一位的。好的小说需要虚构,好的戏剧需要情节,好的散文不需这些外加的东西,最需要的是袒露出自己。真诚是散文的灵魂,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千变万化,散文的写法如何花样翻新,这一条恐怕是无法更改的。改变了这一条,就像是把一条鲜活生动的鱼中的骨头剔除了,当然还可以完整地端上桌,甚至端上来时浇上汤汁,装点些花卉,再配以多种佐料,色香味使其显得更溧亮,毕竟已经不再是水中活泼而富有生命的鱼了。

在这本散文集中,虽然篇章并不整齐,有的文字有些匆忙和草率’有的文字少于推敲和打磨,但其中有一篇《挥泪杭锦旗》,他格外写道:“这几年,生活已把我磨得感情粗糙了,但面对这么一群坦坦荡荡,把心都掏出来给你的草原人,你不得不卸下平时包裹着自己的保护层,还一个真实的自我。幸福是一种过程,我却觉得,幸福还可以说是一种期待,一种美好的憧憬。哪怕这种期待和憧憬很微小,很不起眼。”我以为写出了他的一份难得的真诚,对于被生活磨砺得粗糙感情的人们,也会有一些启发。

希望这样文字更多一些。好的文字,也是一种期待,一种美好的憧憬。

2010年3月1日于北京

作者为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内容推荐

  忙里偷闲,抒沧桑感慨;俯仰山水,写淳厚文章。从本书的封面上可以发现一个小创意,书中收录的30余篇作者的精炼散文的目录,被别出心裁地设计在封面封底上,犹如一串脚印,勾画出一条长长的生命轨迹,记录着作者20余年的生活点滴和这一路走来的感悟。

编辑推荐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很多事情只能一个人面对,很多情感只能一个人咀嚼,无人可以陪伴。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为了自己兀自活着,摆脱不了友情、亲情、爱情和事业的牵绊,这便使人生多了许多维度,变得立体生动起来。

单独行走是一种心态,是对生活命运中风风雨雨一力承担的勇气和执着;单独行走也是一种姿态,背后留下一串温暖的脚印诉说一路上别样的体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单独行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要力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405233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4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