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文章,主要是以今年十一月成都年会所提交的论文为主体。本辑文章中,周锡山论文论运用于西学,是从中国“曲”出去,到西方文学中接受挑战;李建中论和声、李翰论叙事学与古文、刘顺论解释学与中国文论,都是某种程度的“曲”出去,到当代西方新学中接受挑战;吉川论史、施吉瑞论学,以及韩国的《诗品》传播小史,也在表明了中国文学与文论的“曲”出去,在汉学、域外文化传播中接受挑战。
图书 | 中国文论的直与曲(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0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辑文章,主要是以今年十一月成都年会所提交的论文为主体。本辑文章中,周锡山论文论运用于西学,是从中国“曲”出去,到西方文学中接受挑战;李建中论和声、李翰论叙事学与古文、刘顺论解释学与中国文论,都是某种程度的“曲”出去,到当代西方新学中接受挑战;吉川论史、施吉瑞论学,以及韩国的《诗品》传播小史,也在表明了中国文学与文论的“曲”出去,在汉学、域外文化传播中接受挑战。 目录 编辑部报告 思想 “文学自觉”只能是一种渐进反复的历史 中国之石和西方之玉——中国文论评论和研究西方文艺 名著方法论纲 论庄子主客皆修的“以明明道”思想 海外汉学与文论 唯一的中国文学史 钟嵘《诗品》在韩国的流传与影响 他乡有夫子——加拿大汉学家施吉瑞先生访谈录 诗学 屈原骚体情境特征及其诗学意义——兼论王昌龄情境说 皎然《诗式》对曹植诗的批评 “以文为诗”三十年研究述评 浅论宋诗话中的“俗”——兼探宋人突出白居易诗歌“俗”的原因 山谷诗法与佛禅 杜诗典范与易堂诗学 翁方纲诗论体系的再认识 文论 《南齐书·文学传论》三体渊源辨识 清代文论对“奇”范畴的传承与新变 从骈文名称看清人骈文观念的嬗变 “文话”的冷落与新生 他山之石 刘勰的和声型话语模式 叙述者与作者的离合:韩愈传叙文的叙事学分析 文学传播视角下的明末拟话本评点 脂批《红楼》叙事研究 追体验:“突破解释学循环”的一种可能? 关于文言小说与话本小说关系的若干思考——以《聊斋志异》和聊斋话本为例 超社和逸社:被历史遗忘了的文化遗产 王国维专题 《蕙风词话》、《人间词话》、《白雨斋词话》比较 王国维的词学用典观 尊体的革命——试论王国维、梁启超、胡适对词学 尊体的贡献 综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杨明照先生 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文论的直与曲(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0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中玉//郭豫适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7536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9 |
出版时间 | 2010-04-01 |
首版时间 | 2010-04-01 |
印刷时间 | 2010-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2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