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封建社会的理论研究专著。本书在确认“封建”本义与西义的基础上梳理“封建”概念的演化轨迹,从概念的历时性演绎及中外对接过程中揭示“封建”泛化的社会文化因缘,并提出一种改良设想的现代泛化封建观。这对于正确认识和构筑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而作者对学术术语创制和概念清理方面的研究亦多有创意。
图书 | 封建考论(修订版)/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关于封建社会的理论研究专著。本书在确认“封建”本义与西义的基础上梳理“封建”概念的演化轨迹,从概念的历时性演绎及中外对接过程中揭示“封建”泛化的社会文化因缘,并提出一种改良设想的现代泛化封建观。这对于正确认识和构筑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而作者对学术术语创制和概念清理方面的研究亦多有创意。 内容推荐 “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封建制的基本内涵是世袭、分权的领主经济、贵族政治,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大体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实行地主经济基础上的君主集权官僚政治。欧洲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制)与中国的殷周封建制相近(当然也有区别,中国是“宗法封建”,西欧是“契约封建”),与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公武二重制”酷似”,中国晚清、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制”对译feudalism。清末民初中国采用这一在汉外语言对译间形成的新名。五四时期,陈独秀忽略中日、中欧历史差异,引入西欧及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反封建”命题,形成“封建=前近代=落后”的语用范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共产国际文件以“半封建”指称现实中国。随后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之一派,信从单线直进史观,把以君主集权和地主自耕农经济为特征的秦汉至明清的两千余年纳入“封建时代”,以与西欧中世纪对应,“封建”概念泛化,既与本义脱钩,也同对译之英文术语feudalism含义相左,且有悖于唯物史观创始人的封建原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五种社会形态”单线直进说框架内的泛化封建观普被国中。注目中国史自身特点的学者曾质疑泛化封建观,提出救“封建”概念误植的方案。本书沿此轨迹,强调“名辨”的重要性,考论“封建”,并拟定“制名以指实”等历史分期命名标准,建议秦至清主要时段的社会形态称之“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此两千余年简称“皇权时代”,以反映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本真面目,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较准确的前史表述。 目录 题记 第一章 古义演绎 第一节 “封建”本义 一释“封”·释“建”·释“封建” 二 西周封建 三 东周:封建解纽 四 秦汉以下:“郡县”与“封建”镶嵌并存,制度主流“非封建” 第二节 皇权时代(秦至清)的“封建论” 一秦廷议“封建” 二 汉、晋“封建论” 三唐代“封建论” 四 宋以后“封建论”的多元走向 五 “封建”有益思想学术创发论 第三节 《文献通考》及其续编的《封建考》 一《文献通考·封建考》 二 诸续编的《封建考》 三 中国传统语境中的狭义“封建”与广义“封建” 第二章 中外通约 第四节 西欧中世纪社会及其术语Feudalism厘定 一 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的来龙去脉 二 Feudalism释义 三 布洛赫的《封建社会》 四 中国、西欧封建制比较:“宗法封建”与“契约封建” 第五节 日本的“封建论” 一 日本近代以前的封建观 二 明治初废封建:“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三 近代日本的“封建论” 四 近代日本“废封建”举措的民族文化根据 第六节 欧日封建制“酷似” 一 英国首任驻日公使欧卢柯库:日本是“东洋版Feudalism” 二 欧美学者的欧日封建社会异同研究 三 留学德国的福田德三在课堂上发出“会心之笑” 第七节 日本学界对“封建时代”的定位及历史分期说 一 以“籍土之制”、“封建之制”翻译Feudalism 二 “封建时代”定位与日本封建社会分期 三 “封建时代”定位与日本东洋史学界的中国历史分期 第八节 清末民初采用融通古义与西义的新名“封建” 一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的“封建”用例 二 梁启超兼容古义与西义的“封建”观 三 严复:以“封建”翻译Feudalism 四 章 太炎:前近代中国“去封建远”,日本“去封建近” 五 孙中山:“中国两千多年前便打破了封建制度” 第三章 名实错位 第九节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泛封建”说 一 陈独秀“封建:前近代:落后”公式的提出 二 从日本、法国套用而来的观点 三 陈氏命题忽略了中西日历史的重大差异 四 “泛封建”说五四时期罕有同调,但对后世影响甚巨 五 泛化“封建”说模糊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真实内容 第十节 苏俄及共产国际以“半封建”指称现实中国 一 泛化封建观的“祖义” 二 “大革命”前后现实中国“半封建”说逐步流行 第十一节 中国社会史论战 一 “大革命”失败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二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导引出“中国社会史论战” 三 古典封建论(以陶希圣为代表) 四 泛化封建论(以郭沫若为代表) 五 不应被遗忘的论者:李季、胡秋原、李麦麦 第十二节 社会史论战“封建观”平议 一 重大进展:以“社会形态”学说诠释中国历史 二 “历史单线进化论”以西欧历史模型硬套中国历史,指鹿为马 三 忽视术语准确性:内涵、外延任意游走,名不副实 四 指称现实中国为“封建社会”的早期原因探略 第十三节 从毛泽东著作看泛化封建观的定型过程 一 泛化“封建”在毛泽东著作中较为晚出 二 一九二六年以后毛泽东著作出现泛化“封建”用例 三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的封建说 四 《联共(布)历史简明教程》为泛化封建观提供理论框架 第四章 正本清源 第十四节 卡·马克思、弗·恩格斯的封建社会论 一 泛化封建观并非源出卡·马克思 二 卡·马克思、弗·恩格斯从未将中国的前近代称之“封建社会 三 卡·马克思晚年对中古世界多途演变的思考 四 可以让渡的非贵族土地所有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 五 君主专制、村社结构的东方中古社会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 六 尊重卡·马克思原论的中外学者针砭泛化封建观 第十五节 关注中国史自身特点的学者质疑泛化封建观 一 周谷城及其《中国社会之结构》 二 王亚南及其《封建制度论》 三 胡适及其《今日思想界的一大弊病》 四 瞿同祖及其《中国封建社会》 五 钱穆及其《国史大纲》 六 张荫麟及其《中国史纲》 七 雷海宗及其《中外的春秋时代》 八 李剑农及其《中国经济史讲稿》 九 缪凤林及其《中国通史要略》 十 费孝通及其《皇权与绅权》 十一 梁漱溟及其《中国文化要义》 十二 齐思和、胡厚宣的思考 十三 小结 第五章 制名指实 第十六节 中国历史分期与秦至清社会形态探略 一 中国历史分期说鸟瞰 二 中国学者关于秦至清社会形态命名尝试 三 周秦之际是古代中国社会形态的转折点 第十七节 历史分期命名标准刍议 一 名辩之学不可轻慢 二 试拟中国历史分期命名四标准 三 称秦以下两千年为“封建时代”有违命名理则 第十八节 当代学人批评泛化封建观 一 侯外庐、顾准、林志纯抨击“封建”误译 二 港台及海外华裔学者坚持“封建”古义与西义融通的理路 三 欧美日本学者的前近代中国“非封建”说 四 李慎之评议“封建”滥用,王元化重估五四“反封建”命题 第十九节 “皇权时代” 一“宗法制”流变 二 “民得买卖”土地制度(地主制)的演绎 三 君主专制及其官僚政治趋于完备 四 “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皇权时代” 五 皇帝梦:皇权时代的一种社会心理 六 从士人效忠对象的变化,看封建时代与皇权时代的差异 七 中国历史分期试拟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版跋 第二版后记 修订版说明——兼议“封建”名实之辩的现代意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封建考论(修订版)/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冯天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8815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2 |
出版时间 | 2010-10-01 |
首版时间 | 2010-10-01 |
印刷时间 | 2010-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7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033.2 |
丛书名 | |
印张 | 2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5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