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母亲(美绘本青少版)/世界少年文学精选成长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部小说是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最著名的作品,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书本第一次成功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本书为世界少年文学精选成长文库中的一本,主要供青少年阅读。

内容推荐

出身贫苦的母亲曾经饱受丈夫的欺凌,过着屈辱的生活。在儿子巴威尔和其他革命者的影响下,母亲逐渐认识了真理,走上了革命道路。她冒着生命危险,走进工厂,走进农村,散发传单,播撒革命的种子。在火车站上,尽管被暗探告发,被警察殴打,她仍然坚持散发象征着真理的传单……

目录

第一章 钳工米哈依尔一家

第二章 社会主义者

第三章 为了儿子的母亲

第四章 迎接五一节

第五章 五一游行

第六章 和同志们在一起

第七章 不平凡的生活

第八章 坚定的革命者

第九章 捍卫真理

第十章 伟大的母亲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钳工米哈依尔一家

故事发生在工人区,这是一块沉闷的地方,终日笼罩在充满煤烟的空气中。

每天黎明的时候,工厂的汽笛开始吼叫,那些疲惫不堪的工人们就会从灰色的小房子里跑出来,沿着泥泞的小路,向牢笼般的石头厂房走去。

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工人们纷纷走出工厂,满身都是油烟,一天苦役般的劳动总算结束了,到家能吃上一顿晚饭,而且可以休息。

人们的一天就这样在工厂里消磨,也就这样向着自己的坟墓迈近了一步。但是,看到眼下还能休息和喝酒,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就是在这样的地方,钳工米哈依尔·符拉索夫也过着这样的生活。

他是厂里最好的钳工,须发浓眉,脸色阴沉,眼睛细小,看人的时候总带着不怀好意的冷笑。因为他对上司的态度很粗鲁,所以挣钱很少。

他喜欢打架,因此大家都不喜欢他,还有人想打他,但都没有打成。

只要见人向他袭来,符拉索夫就会拾起石头、木板或者铁块,然后叉开两条腿,等待着对手。

“喂,给我滚开,畜生!”他闷声闷气地骂道。于是人们一边纷纷散开,一边胆怯地回骂几句。

“畜生!”他又朝着人们背后短促地骂道,然后挑衅似的昂着头,跟在人们后面喊:“喂,——谁想找死?”

谁也不想找死。

他平常很少讲话,“畜生”这两个字成了他的口头禅,他用这样的字眼称呼警察和工厂的上司,也用这种字眼招呼妻子。

“畜生,你看见没有——裤子破啦!”

在儿子巴威尔十四岁那年,符拉索夫有一次想要揪住他的头发痛打

一顿。巴威尔抄起一把沉重的铁锤,简短干脆地说:

“够了!不许动手,我不再吃你这一套了……”

接着,他扬起了锤子。

父亲看了他一眼,背起了手,冷笑着说“好啊……”

然后,他重重地叹口气,又补上一句:“嘿,你这个畜生……”

这事发生不久,他对妻子说:“不许再向我要钱,巴威尔这小子可以养活你了……”

“你要把钱全都拿去喝光吗?”她壮了壮胆,问道。

“你管不着,畜生!我要去搞女人呢……”

他并没有去搞女人,但从那时起直到他死,几乎有两年时间,他再也不管儿子的事,也不和儿子说话。

他是患疝气病死的。

死前四五天,他全身发黑,在床上乱滚,两眼紧闭,牙咬得“咯咯”直响。他有时对妻子说:

“拿耗子药来,把我毒死吧……”

医生吩咐给他做热敷,并且说要动手术,当天就得送进医院。

“去他妈的,——我自己会死!……畜生!”米哈依尔声音沙哑地喊道。

医生走后,妻子含着眼泪劝他去动手术,他紧握拳头,威胁她说:

“我要是好了……你更倒霉!”

一天早上,正当汽笛呼唤人们上工的时候,他死了。

他躺在棺材里,张着嘴,却怒冲冲地皱着眉头。

给他送葬的,有他的妻子、儿子、狗、被工厂开除的小偷、老酒鬼 :达尼拉·维索夫希柯夫,还有工厂区的几个乞丐。

他的妻子低声哭了不大一会儿。巴威尔没有哭。工人区的人们在路上碰见他的棺材,便停下来,划着十字,互相谈论着:  “那个人死了,彼拉盖雅可该松口气了……”

一些人纠正说:

“死的不是人,而是……一头牲口……”

棺材埋好后,人们都散了,只有那条狗不声不响地在坟旁嗅了很久。过了几天,不知是谁,把那条狗也打死了……

父亲死去大约两个礼拜了。一个礼拜天,巴威尔·符拉索夫喝得大醉,他东倒西歪地回到家里。这是他第一次喝醉,烧酒使他浑身无力。

母亲一面爱抚着他,一面用悲伤的眼神看着他。她明白,除了小酒馆,人们再没有什么消遣的地方。但她还是说:

“你——别再喝酒啦!你爸爸把你的那份早就替你喝光了。他把我折磨得够受……你也该可怜可怜你的妈妈了!”

巴威尔听到这些悲伤而温柔的话,想起父亲在世时,母亲总是提心吊胆地生活。为了不和父亲碰面,他很少在家,也就与母亲疏远了。

现在他清醒过来,仔细端详着母亲。

母亲个子很高,有点驼背,长年累月的辛劳和丈夫的殴打搞坏了她的身体,走起路来悄无声息,总是侧身而行,生怕撞着什么东西。宽宽的、椭圆形的、刻满了皱纹而且有点浮肿的脸上,那双暗淡无光的眼睛,像工人区大部分女人一样,总带有一副愁苦惊恐的眼神。右眉上方有一块很深的伤疤,所以眉毛略微有点往上吊,给人的感觉是她总处在恐惧和不安当中。她的头发本来是又黑又密,现在却夹杂着绺绺银丝。整个人显得柔弱、忧郁和温顺……

泪珠顺着她的双颊慢慢地流了下来。

“不要哭!”儿子小声央求道,“给我点水喝吧!”

“我给你倒点冰水来……”

可是,当母亲转身回来的时候,他已经睡着了。她在儿子跟前低头站了一会儿,

把水舀放在桌上,就默默地在圣像面前跪了下来……

这以后的日子里,符拉索夫家的生活比从前更加宁静平淡,却多少有些异样。

巴威尔干活很卖力,从不旷工,也没有被罚过款。他平时不爱说话,也很少参加聚会,休假的日子虽然也到别处去,但是回来的时候从不曾喝醉过。

母亲留神地观察他,他的变化使得他和厂里的年轻人不同,她感到高兴。但是,这些变化也让母亲感到一些忧虑。

他开始带书回家,悄悄地用心读,读完就藏起来。

他有时扫地,休假日里自己整理床铺,总想减轻母亲的疲劳,对母亲的态度也越来越温和。

有时他忽然温柔地对她说:“妈妈,我回来迟一些,请您不要担心啊……”

这种态度使她欢喜,从他的话里,她能感到一种认真、严肃而又庄重的东西。

但是她的不安也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有种非同寻常的预感。

就是在这种奇怪而沉默的生活中,两年时光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有一次,吃过晚饭,巴威尔放下窗帘,在屋角坐下,把铁灯挂在墙上,开始读书。

母亲小心翼翼地走到他的身边。他抬起头,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母亲。

“没什么,巴沙,我是随便看看!”母亲不好意思地走了出去。

但是,她只在厨房呆呆地站了一会儿,就又满心忧虑地走到儿子身边。  “我想问问你,”她轻声说,“你总在看些什么书?”

他把书合上。“妈妈,你坐下……”

母亲笨手笨脚地坐到儿子身旁,挺直身子,全神贯注地准备听到什么重大的事情。

巴威尔并不看着母亲,他的脸色显得很严肃,他低声地讲了起来:

“我读的是禁书。因为这些书讲的是我们工人生活的真理,所以禁止我们读……这些书都是偷偷地印出来的,如果被他们查出来,我就得坐牢。他们叫我坐牢是因为我想知道真理。明白了么?”

母亲突然感到呼吸困难,她睁大了眼睛看着儿子,觉得他好像变成了陌生人。他的声音也是异样的——低沉、有力而厚重。她真替他可怜的儿子感到害怕。

“你为什么要这样呢,巴沙?”母亲问道。

他抬起头,看了看母亲,平静地回答:“我渴望知道真理。”

他的声音很低,却很坚定,眼睛里闪烁着倔强的光芒。

……

P1-6

序言

《母亲》这部小说是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最著名的作品。

高尔基于1868年出生在俄国一个贫苦的家庭,他幼年丧父,十一岁就为生活所迫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工,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社会大学”的课堂。他刻苦自学,陆续写下了《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不朽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热情歌颂了人民的丰功伟绩,揭露了资本家的丑恶嘴脸,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世界文学中,《母亲》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在高尔基之前,已经有不少俄国和西欧作家在创作中反映工人的痛苦生活。但是,那些作家总是把工人描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母亲》与过去那些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反映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高尔基将时代的主要冲突作为本书的大背景来描写,从一个工人的贫困家庭开始讲述,展现革命运动的产生、扩大和蓬勃发展。高尔基为我们细致展示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的发展过程,形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母亲》第一次成功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巴威尔和母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两位英雄形象。巴威尔是先进工人的代表,工人运动的领导者,而母亲则是逐渐觉悟的人民群众的代表。母亲生活在黑暗社会最底层,在生活的沉重压力之下,她已经变成灵魂麻木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却逐步成为了一个革命者。母亲身上发生的变化,足以令读者震撼。

《母亲》这部作品表现了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来刻画英雄人物的特点。巴威尔的成长可以通过语言变化表现出来。他参加革命以前语汇贫乏,句子简单,语气粗暴;参加革命后讲话愈来愈明确中肯,政治用语日益占重要地位。他最后在法庭上的演说更是具有启发群众觉悟、激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母亲的觉醒更多地是借助心理描写来完成。通过母亲的感受来展示小说的一切重大事件和人物是作者揭示母亲内心世界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这种手法使母亲的形象在小说的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作用。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不仅揭示了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还使作品中的事件和其他人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巴威尔和母亲是千万革命者的代表,他们追求真理,为劳苦大众的幸福努力奋斗。真理,仿佛是不灭的火焰,在他们心中熊熊地燃烧,指引他们坚定不移地沿着选定的道路走下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母亲(美绘本青少版)/世界少年文学精选成长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马克西姆·高尔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58444
开本 16开
页数 14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170
2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