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宁波朱金漆木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东阳木雕、青田石雕、乐清黄杨木雕、乐清细纹刻纸、西泠印社金石篆刻、宁波朱金漆木雕、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硖石灯彩、嵊州竹编,匠心独具,精美绝伦,尽显浙江“百工之乡”的聪明才智。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系列之一《宁波朱金漆木雕》,力求以图文并茂、通俗易瞳、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宁波朱金漆木雕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现人民群众杰出的文化刨造。

内容推荐

宁波朱金漆木雕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源远流长,逐渐形成了“三分雕刻,七分漆匠”的精湛工艺,雕、漆并重,又以漆出彩,呈现出富丽堂皇、金光灿烂的艺术效果。作品个性独特、古意盎然,充分显示出了浓厚的地域风格,极大地丰富了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表现手法。朱金漆木雕普遍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与传统民俗交相辉映,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本书是关于介绍“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专著。

目录

总序

前言

概述

 【壹】宁波朱金漆木雕的孕育

 【贰】宁波朱金漆木雕的源流与历史沿革

 【叁】宁波朱金漆木雕的功能与特征

选材与雕刻

 【壹】宁波朱金漆木雕的木材选择和处理

 【贰】宁波朱金漆木雕的木雕器具

 【叁】宁波朱金漆木雕的雕刻流程

鬃漆与妆金

 【壹】宁波朱金漆木雕髹漆、妆金的工具与材料

 【贰】宁波朱金漆木雕髹漆、妆金的技术与工序

传承与发展

 【壹】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传承方式

 【贰】宁波朱金漆木雕传承基地建设

 【叁】宁波朱金漆木雕的历代名艺人

研究与评述

 【壹】相关著作及研讨会的评述

 【贰】对“红妆”及民俗的研究和评述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宁波朱金漆木雕是根植在浙江东部区域优秀而古老的民间手艺,它是集木雕、髹漆、妆金于一体的手工技艺,故名朱金漆木雕。它的孕育和发展与浙东地区湿热的海洋性气候以及交通发达、地沃物阜的自然、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早在7000年之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浙东先民就已经能制作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雕和漆器。此后又经数千年的传承、衍变和发展,在唐宋时始形成以木雕、漆器与饰金为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明清时广泛应用于建筑雕饰、宗教造像和民间起居日用陈设,与当地民间的经济贸易和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以后,宁波朱金漆木雕曾适应时代潮流,“保护、发展和提高”,2006年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又荣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江后浪推前浪,继往开来、传承数千年的宁波朱金漆木雕,终于又迎来了保护、传承、研究、发展的春天!

我国先秦古籍《考工记》曾说:“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四者善后为良。”这一先民总结出来的形成一项优秀手工艺所必需的四个基本条件,宁波几乎均已具备。

宁波,古时称明州,位于东经120度55’-122度16’,北纬28度51’-30度33’,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入口,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包括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鄞州区、镇海区及奉化、余姚、慈溪三个市以及宁海、象山两个县,人口535万。

区内地形西高东低,西部四明、天台山系高约千米,沿海丘陵纵横,平原错落其间。流入东海的水系源于崇山峻岭,陆地河例如织,山丘森林葱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浙东四季分明、温和潮湿,一年一度的桃李春风、江南梅雨不期而至。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6.5℃,而无霜期达230余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毫米。在这样良好的自然环境之中,天然漆树的生长、天然漆料的制成、森林木材的繁育,全都得天独厚。丰富的物产、宜人的气候,提供了良好的人居条件,雕刻品和漆艺的孕育也就顺理成章了。

光绪三年(1877),宁波地方志《鄞县志》记载道:“明之为州乃海道辐辏之地,南接闽广,北控高丽,商舶往来,货物丰衍,东出定海有蛟门、虎蹲,天险之设,亦东南要会也.。”宁波虽然金属矿产不多,然而可以依靠便捷的海港,获得足够的原料和辅料,并形成了沿海至内地或横越大洋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网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成地域特色明显的宁波朱金漆木雕。

1973年浙江宁波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改写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史。出土器物证明了7000年之前浙东史前文明的辉煌。在此后的考古发掘进程中,宁波各地又陆续发现象山塔山、余姚鲻山、江北慈湖、奉化茗山、余姚田螺山、江北傅家山等遗址,先后发现干栏式木构卯榫建筑、木雕、骨刻、象牙刻以及漆器、陶艺品。大约在三四千年前,浙东最早的地名称“甬东”。《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南巡,葬在会稽”,夏禹的第五代后裔叫无余,被封在“越地甬东”,即今宁波四明山东麓和北麓。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越王勾践后裔改“甬东”为“勾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改称“郧县”、“鄞县”。

唐代时,明州成为浙东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海上贸易港151。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明州州治建立,宁波朱金漆木雕的孕育已经成熟。著名的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已是“殿宇嵯峨、寺境宽广”的海内外名刹,朱金漆木雕应用于造像和殿堂建筑。唐天宝三年(744),扬州大明寺僧鉴真应日本荣睿、普照邀请第二次东渡,在舟山遇险,由明州太守救助,一行十七人,留住阿育王寺数月,朝拜考察阿育王寺佛像、建筑及漆艺。天宝十一年(752),鉴真一行三十多人到了日本奈良,建造了唐招提寺及殿堂内佛像,无不采用木构、漆饰与朱金漆,谁也不能否认与明州朱金漆木雕之缘。

唐代晚期,明州成为日本遣唐使登陆下洋的主要口岸。入宋之后,北方贵族大量南迁,南宋时明州户籍增三分之一,佛宇大增,“五山十刹”之中有其三。明州的朱金漆木雕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洪武十八年(1385),明州改名为“宁波”,当时的建筑雕刻、官府大宅、日用陈设、祭神行会,无不以灿烂夺目吸引眼球。P6-10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8年4月8日

后记

2006年1月2日,国家文化部正式公示首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宁波市四个申遗项目榜上有名,宁波朱金漆木雕赫然在目。这一大新闻对从事这项工艺的手艺人和研究者来说,不啻是一种震撼,也是最大的鼓舞。“国家”、“文化部”、“官方网站”,几个注目而有分量的字眼,无不显示出这一新闻的重要意义。宁波朱金漆木雕在古代,名不见经传,向来被视为“雕虫小技”而不登大雅之堂。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曾被作为“抢救、保护、提高”的民间手工艺,愈来愈受到更多有识之土的关注,在近几年风起云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之中,她终于脱颖而出!

在我们心灵受到震撼之后,又有了一种平静的欣慰。社会在前进,视野在放宽,胸怀在壮阔。中国传统文化毕竟博大精深,因为她,给了民间传统手工艺应有的地位。

当我们接受编写《宁波朱金漆木雕》时,有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也更激发了我们对我国和本区域传统工艺美术的敬重之心。数千年以来,我们的先辈创造了这一优秀的民间入手工艺,到了我们这一代,终于有了合理的评价,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幽藏的碧玉终于绽放了灿烂光彩!

担任本书主要编著的三人的正好是老中青三代人,而且是长期从事这一技艺创作和研究的三代人。正是这种共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着我们携手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宁波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宁波市鄞州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鄞州区文化馆的支持和帮助;感谢裴明海先生、周静书先生、竺蓉女士对书稿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尤其要向曹厚德先生表示敬意,年近八旬的老人为书稿逐字逐句审阅,且增补了不少弥足珍贵的史料,使书稿增色不少。还有不少收藏部门和社会人士的帮助,我们不再一一列出。

这本不算太厚的图书,算是对宁波朱金漆木雕作一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希望它能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放眼窗外,遍地黄花分外香,使我们内心格外亮堂,“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愿宁波朱金漆木雕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更希望宁波的民间手工艺一派春光,蓬勃发展。

由于成书匆忙,书稿中必有遗漏和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编著者

2007年11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宁波朱金漆木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古城//陆顺法//陈盖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66252
开本 32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314.6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