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堂回想录(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著作。“文中多有跑野马处,或者还跑的不很够,亦未可知。但野马也须在圈子里跑,才有意思,这却极不容易耳。”大致仍旧遵循一己惯常路数,行文风格亦是典型的“知堂体”。

《知堂回想录》本拟写至五四为止,末了却将一生经历写出,其中多有过去未介绍者,叙述往事间或移用此前有关作品,又抄引自己多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谓之“集大成”亦无不可。

内容推荐

本书是周作人晚年的一部自述传,是作者最后、也是篇幅最长的作品。全书共分四卷,文笔平和冲淡、亲切而不失幽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连载的方式,首发于《南洋商报》,1970年在香港出版单行本。书中保留了许多现代文学、社会的重要史料,又在追述往事中节引了大量作者以前有关作品,堪称反映周作人一生著述旨趣的“集大成”之作。

目录

第一卷

一 缘起

二 老人转世

三 风暴的前后上

四 风暴的前后中

五 风暴的前后下

六 避难

七 关于娱园

八 书房

九 三味书屋

一○ 父亲的病上

一一 父亲的病中

一二 父亲的病下

一三 炼度

一四 杭州

一五 花牌楼上

一六 花牌楼中

一七 花牌楼下

一八 四弟

一九 县考

二○ 再是县考

二一 县考的杂碎

二二 县考的杂碎续

二三 义和拳

二四 几乎成为小流氓

二五 风暴的余波

二六 脱逃

二七 夜航船

二八 西兴渡江

二九 拱辰桥

三○ 青莲阁

三一 长江轮船

三二 路上的吃食

三三 南京下关

三四 入学考试

三五 学堂大概情形

三六 管轮堂

三七 上饭厅

三八 讲堂功课

三九 打靶与出操

四○ 点名以后

四一 老师一

四二 老师二

四三 风潮一

四四 风潮二

四五 考先生

四六 生病前

四七 生病后

四八 祖父之丧

四九 东湖学堂

五○ 东湖逸话

五一 我的新书一

五二 我的新书二

五三 我的笔名

五四 秋谨

五五 大通学堂的号手

五六 武人的总办

五七 京汉道上

五八 在北京一

五九 在北京二

六○ 北京的戏

六一 鱼雷堂

六二 吴一斋

六三 五年间的回顾

六四 家里的改变

第二卷

六五 往日本去

六六 最初的印象

六七 日本的衣食住上

六八 日本的衣食住中

六九 日本的衣食住下

七○ 结论

七一 下宿的情形

七二 学日本语

七三 筹备杂志

七四 徐锡麟事件

七五 法豪事件

七六 中越馆

七七 翻译小说上

七八 翻译小说下

七九 学俄文

八○ 民报社听讲

八一 河南——新生甲编

八二 学希腊文

八三 邬波尼沙陀

八四 域外小说集——新生乙编

八五 蒋抑卮

八六 弱小民族文学

八七 学日本语续

八八 炭画与黄蔷薇

八九 俳谐

九○ 大逆事件

九一 赤羽桥边

九二 辛亥革命一——王金发

九三 辛亥革命二——孙德卿

九四 辛亥革命三——范爱农

九五 望越篇

九六 卧治时代

九七 在教育界里

九八 自己的工作一

九九 自己的工作二

一○○ 自己的工作三

一○一 自己的工作四

一○二 金石小品

一○三 故乡的回顾

第三卷

一○四 去乡的途中一

一○五 去乡的途中二

一○六 从上海到北京

一○七 绍兴县馆一

一○八 绍兴县馆二

一○九 补树书屋的生活

一一○ 北京大学

一一一 往来的路

一一二 复辟前后一

一一三 复辟前后二

一一四 复辟前后三

一一五 蔡孑民一

一一六 蔡孑民二

一一七 蔡孑民三

一一八 林蔡斗争文件一

一一九 林蔡斗争文件二

一二○ 林蔡斗争文件三

一二一 卯字号的名人一

一二二 卯字号的名人二

一二三 卯字号的名人三

一二四 三沈二马上

一二五 三沈二马下

一二六 二马之余

一二七 五四之前

一二八 每周评论上

一二九 每周评论下

一三○ 小河与新村上

一三一 小河与新村中

一三二 小河与新村下

一三三 文学与宗教

一三四 儿童文学与歌谣

一三五 在病院中

一三六 西山养病

一三七 琐屑的因缘

一三八 爱罗先珂上

一三九 爱罗先珂下

一四○ 不辩解说上

一四一 不辩解说下

一四二 吗嘎喇庙

一四三 顺天时报

一四四 顺天时报续

一四五 女师大与东吉祥一

一四六 女师大与东吉祥二

一四七 语丝的成立

一四八 五卅

一四九 三一八

一五○ 中日学院

一五一 东方文学系

一五二 东方文学系的插话

一五三 坚冰至

一五四 清党

第四卷

一五五 北大感旧录一——一辜鸿铭,二刘申叔

一五六 北大感旧录二——三黄季刚

一五七 北大感旧录三——四林公铎

一五八 北大感旧录四——五许守白,六黄晦闻七孟心史

一五九 北大感旧录五——八冯汉叔

一六○ 北大感旧录六——九刘叔雅,十朱逷先

一六一 北大感旧录七——十一胡适之

一六二 北大感旧录八——十二刘半农

一六三 北大感旧录九——十三马隅卿

一六四 北大感旧录十——十四钱玄同

一六五 北大感旧录十一——续前

一六六 北大感旧录十二——十五蔡孑民

一六七 道路的记忆一

一六八 道路的记忆二

一六九 女子学院

一七○ 在女子学院被囚记

一七一 北伐成功

一七二 章太炎的北游

一七三 打油诗

一七四 日本管窥

一七五 日本管窥续

一七六 北大的南迁

一七七 元旦的刺客

一七八 从不说话到说话

一七九 反动老作家一

一八○ 反动老作家二

一八一 先母事略

一八二 监狱生活

一八三 在上海迎接解放

一八四 我的工作一

一八五 我的工作二

一八六 我的工作三

一八七 我的工作四

一八八 我的工作五

一八九 我的工作六

一九○ 拾遗甲——小引

一九一 拾遗乙——儿时

一九二 拾遗丙——在杭州

一九三 拾遗丁——大姑母

一九四 拾遗戊—一读小说

一九五 拾遗己——读小说续

一九六 拾遗庚——遇狼的故事

一九七 拾遗辛——我的杂学一,二

一九八 拾遗壬—一我的杂学三,四

一九九 拾遗癸——我的杂学五,六

二○○ 拾遗子——我的杂学七,八

二○一 拾遗丑——我的杂学九,十

二○二 拾遗寅——我的杂学十一,十二

二○三 拾遗卯——我的杂学十三,十四

二○四 拾遗辰——我的杂学十五,十六

二○五 拾遗巳——我的杂学十七,十八

二○六 拾遗午——我的杂学十九,二十

二○七 后记

后序

试读章节

三二 路上的吃食

从前大凡旅行,路上的吃食概归自备,家里如有人出外,几天之前就得准备“路菜”。最重要的是所谓“汤料”,这都是由好吃的东西配合而成,如香菇,虾米,玉堂菜就是京冬菜,还有一种叫做“麻雀脚”的,乃是淡竹笋上嫩枝的笋干,晒干了好像鸟爪似的。它的用处是用开水冲汤,此外当然还有火腿家乡肉,这是特制的一种腌肉,酱鸡腊鸭之类,是足够丰美的。后来上海有了陆稿荐紫阳观,有肉松薰鱼,及各种小菜可买,那就可以不必那么预备了。

由杭州到上海的路上,船上供给旅客的饭食,而且菜蔬也相当的好。房舱二十个人一问,分作前后两截,上下两层床铺各占一人,饭时便五个一桌,第一天供应晚餐一顿,次日整天两顿,都在船价一元五角之内,这实在要算便宜的。沪宁道中船票也是一元五角,供应餐数大略相同,可是它只管三顿白饭,至于下饭的小菜,因为人数太多,也实在是照管不来了。这且不谈也罢,那轮船里茶房对客人的态度也比较的差,譬如送饭来的时候,将装饭的大木桶在地上一放,大声喊道:“来吃吧!”这句话意思是如此,可是口调还有不同,仿佛有古文里所谓“嗟,来食”之意,而且他用宁波话说,读作“来曲”,这自然更不好听了。不过那时候谁也计较不得这些,只等到“来曲”一声招呼,便蜂拥的奔过去,用了脸盆及各种合用的器具,尽量的盛饭,随后退回原处,静静的去享用。这是杭沪以及沪宁两条路上,不同的吃饭的情形。

路过各处码头,轮船必要停泊下来,上下客货,那时有各种商人携百货兜售,这也是很有趣味的事。不过所记得的大抵以食物为多,即如杭沪道上的糕团,实在顶不能忘记的了。这种糕团乃是一种湿点心,是用糯米或梗米粉蒸成,与用麦粉所做的馒头烧卖相对,似乎是南方特有的东西,我说南方还应修正,因为我在嘉兴和苏州看见过它,在南京便没有了,北京所谓饽饽,乃全是干点心而已。大概因为儿时吃惯了“炙糕担”上的东西,所以对于糕团觉得很有情分。鲁迅也是热爱糕团,因此在嘉兴曾闹过一个小小的笑话。他看见一种糕,块儿很不小,样子似乎很好吃,便问几钱一块,卖糕的答说,“半钱”。他闻之大为惊异,心想怎么这样的便宜,便再问一遍,结果仍是“半钱”。他于是拿了四块糕,付给他两文制钱,不料卖糕的大不答应,吵了起来。仔细一问,原来是说“八钱一块”,只因方言八半二音相近,以致造成这个误会,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此外在沪宁路上,觉得特别记得的,是在镇江码头停泊的时节,大约是以“下水”便是船向着长江下游走的时候居多,总在夜晚,而且因为货多,所以停船的时间也就很长。那时便有一种行贩,曼声的说,“晚米稀饭,阿要吃晚米稀饭。”说也奇怪,我没有一回吃过它,因此终于不知道这晚米稀饭是怎么一个味道,但想像它总不见得坏,而且也就永远的记住了它。怕得稀饭里会放进“迷子”这一类东西去,所以不敢去请教的么?这未必是为此,只是偶然失掉了这机会罢了。江湖上虽然尽多风险,但是长江上还没有像《水浒》上的山东道上一样,有这样的危难。可是后来有一年,我在礼拜天同伯升到城南去,在夫子庙得月台喝茶,遇着一位巡城的“总爷”。他穿着长衫马褂,头戴遮阳的大草帽,手里拿着一支藤条,虽是个老粗,却甚是健谈,与伯升很是说得来。据他说,骗子手里的迷药确是有的;他曾经抓住过这样的一个人,还从他问得配合迷药的药方。伯升没有请教他这个方子,想来他也未必肯告诉我们,那么何必去碰这个钉子。——而且或者他这番的话本来全是他编造的,拿来骗我们的也未可知呢。

三三 南京下关

到了南京下关,再走一步路,便是江南水师学堂,是我们此次旅行的目的地了。南京也是长江上一个大码头,照例有些流氓,旅客上下也是很有些不方便的。下关是学堂的大门口,不能眼看受人家的欺负,所以非想个法子来抵制不可。好在那时学堂还算是歪路,当学生的也是一种“吃粮”的朋友,借了那一套红青羽缎的操衣,一双马靴的装备,穿起来像个“丘八”的样子,也就可以混进去了。这是“自力更生”的办法,还有一种是“他力”的,便是利用学堂里的“听差”,叫他去码头上接送。这些名叫王福徐贵的人,在学堂里当听差,伺候诸位“少爷”,但是他们却自有地位,多是什么帮会里的人物,那时最有势力的是青帮,其次是洪帮(当初还以为是红帮,是颜色的区别呢)和所谓“安清道友”。叫他随从着,不希望怎么帮忙,但已足够阻止他们的进攻,这就尽够好了。说起校役中多有帮会的人,真是周知的事情,谁也用不着怎么惊怪的。从前我在学堂里的时候,汉文讲堂有一个听差,名字也无非王福刘贵之类,只是模样很是奇异,所以特别记得。他的辫发异常粗大,而且编的很松,所以脑后至少有一尺头发,散拖着不曾编辫,这怪样子是足够惊人的。那时有革命思想的人,很讨厌这辫发,却不好公开反对,只好将头发的“顶搭”剃得很小,在头顶上梳起一根细小的辫子来,拖放在背后,当时看见徐锡麟,便是那个模样的。如今所说松编的大辫子,却正是相反,虽然未必含有反革命的意义,总之不失为奇装异服的一种,有些风厉的地方官,看见了就要惩办的。我们上汉文讲堂,因为暂时不曾看见那副怪相,有一天便问那后任的听差,说那人哪里去了,他的后任若无其事似的坦然回答道:“他么,被他们帮里做掉了。”我们知道他们帮里的“行话”,所谓做掉,就是说他违反帮规,依照最高的法律,将他消灭了,其执行办法,则据传说是办一桌酒,请他吃了,随后传达命令,请他自裁,若是不能办到,便装入一个口袋内,扔到长江里去了事。这是传说如此,究竟事实若何,那就不能知道,但总之那大辫子之被做掉,乃是确实的事情,而且众人皆知,毫无隐讳,在此活生生的事实前面,足证帮会势力在南京是如何的活跃了。

江南水师学堂靠近下关,下关乃是轮船码头,有相当的店铺市街,所以是颇为方便的。我们说是靠近,其实还隔着一座城,也有几里路,不过比往南走,到北门桥去要近得多,而且轮船开行时放汽的声音也听得见,所以感觉得很近就是了。江边因为洋船上下,所以特别设了几家“办馆”,这是一种简单的洋货店,但其重要职务则是在给洋人代办食物,所以有此名称,不过我们也可以买到些东西,如“摩尔登糖”和一种成听的普通方块饼干,价廉而物美,所以也是很方便的。再过来便是新开的邮政局,以上是在江干的一块地方,也就是惠民桥的那边,其普通市街则是在桥的这一边。惠民桥下因为要通船只,都是竖有很高的桅竿的,而桥上面又要通车马,所以桥是做得可以开关的,一不凑巧遇着开桥的时候,便须等候着,要花费个把时辰。桥的这边有一道横街,道路很狭,有各种街铺,最后至江天阁,可以吃茶远眺,顾名思义当是可以望见长江,其实也只是一句话而已。由惠民桥沿着马路进城,走上一个颇长的高坡,就是仪凤门,门的左手是狮子山,上边设有炮台,但是没有上去过,那里驻守的官兵是不准闲人去看的,本来炮台哪里可以随便看得呢?可是那里洋人却可以上去“游览”的。过了仪凤门走不多远,就可以望得见机器厂的大烟通了,虽然是烟通终年到头不冒烟,但总之烟通是在那里,那即是我们的水师学堂了。

P58-61

后记

《知堂回想录》最初拟名《药堂谈往》,是周作人晚年应老友曹聚仁之邀,为香港《新晚报》撰写的一组自述文章。自1960年末开始,陆续写了两年时间,于1962年12月方告完成,共四卷207节,近40万字。上世纪60年代中期曾以连载的方式在《新晚报》上发表了一部分,1970年5月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了单行本,此时作者已经去世近三年了。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所有著作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作者在“后记”中一再申明,自己所记录的都是事实,绝没有“诗化”的成分,碴并不是“凡事实即一律都写的”。“譬如一个旅人,走了许多路程,经历可以谈谈,有人说‘讲你的故事罢’,也就讲些,也都是平凡的事情和道理。他本不是水手辛八(今通译辛巴达,《一千零一夜》故事中七次远航的水手。——编注),写的不是旅行述异,其实假如他真是遇过海上老人似的离奇的故事,他也是不会得来讲的。”可见在“说什么”与“不说什么”之间,作者有自己既定的取合标准。这与作者在处事、为文中始终坚持的自由主义精神也是一贯相承的。

自本书首次面世以来,在香港和内地陆续有多家出版社翻印出版过《知堂回想录》,大都是沿袭香港三育公司的版本,文字错漏较多。2002年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周作人自编文集》时,学者止庵先生根据周氏家属提供的作者手稿复印件重新整理,详加校订,改正了三育版的许多讹误疏漏,功莫大焉。此次出版单行本,遵照周氏家属的意见,采用止庵先生的校订本,特此致谢。在编校过程中,原则上一律保持文字原貌,只对个别前后并出的异体字、国名译法依现在通行的文字、翻译规范做了统一,并改正了少量错字。

编者

2008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有一点周作人是确实做到的:对于自己写下的历史的每一页,他都没有半点忏悔之意。他也同时拒绝了将自我崇高化、英雄化的蛊惑,只是像一个“走了许多路程”的“旅人”,平静地,甚至有几分淡然地,讲着自己的故事,一些“平凡的事情和道理”。——他终于把评价留给了历史与后人,保存了一个完整的智者的自我形象。

——钱理群《周作人传》

他(周作人)的文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前人评诗,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来说明神韵,周氏小品,其妙正在“神韵”。

——曹聚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堂回想录(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作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649913
开本 16开
页数 5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32.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61
3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