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持召开了“黄裳散文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沈阳、南京、苏州、合肥、西安和上海等地的专家教授和黄裳散文爱好者与会探讨黄裳先生的作品。本书为2006年6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召开的“黄裳散文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黄永玉、邵燕祥等文章四十多篇。
图书 | 爱黄裳 |
内容 | 编辑推荐 2006年6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持召开了“黄裳散文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沈阳、南京、苏州、合肥、西安和上海等地的专家教授和黄裳散文爱好者与会探讨黄裳先生的作品。本书为2006年6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召开的“黄裳散文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黄永玉、邵燕祥等文章四十多篇。 内容推荐 众所周知,黄裳先生是当代中国公认的藏书大家,版本学大家,同时也是散文大家。从1946年《锦帆集》问世至2006年,黄裳先生已出版了五十多种散文集和六卷本的《黄裳文集》,不仅数量惊人,其艺术成就之高,也直追“五四”以降的周氏兄弟,他自己也直接或间接地承认他的散文深受周氏兄弟的影响。 黄裳研究,毫无疑问,是开放性的,说不完的。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入研讨会的发言和论文,下编酌收研讨会之前和之后发表的较有代表性的关于黄裳先生及其散文的印象记、论文和读书随笔等等,以期对黄裳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 目录 体系断层——代序 上编 萧散淡永 自成境界——为黄裳散文研讨会而作 黄裳浅识 “先知者”和“一段木头” 黄裳的“基因” 黄裳片论 从《旧戏新谈》说起 我看到的黄裳 看那风流款款而行——黄裳印象 黄裳的“散文王国”——我读黄裳散文的一些印象 黄裳先生与学者散文 黄裳散文与“苦茶阉法脉” 熔铸古今成新体——黄裳书话的文体之美 杂家与“杂文” 黄裳文章 论黄裳散文的特点 他谨以散文的名义,成为文史大家 “旧书业真入山穷水尽之路矣”——有关黄裳旧书情缘的探索 《来燕榭读书记》研究 历史中的风景 金陵不怀古——小议黄裳与南京 黄裳及其他 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新北京——从黄裳致巴金、萧珊的一封信说起 黄裳旧著三题 下编 沉默的墙 爱黄裳 说话黄裳 老头儿开会 旧燕归来付一痴 小楼深巷 恂然一翁——黄裳印象记 拜访黄裳 《黄裳散文选集》序言 《来燕榭书札》书后 羁情与风流 “与我相合” 黄裳先生 黄裳的珠玉二记 我读修订本《珠还记幸》 黄裳,旧雨新燕齐飞 来燕榭里读书人 藕香零拾读黄裳 儒家唯此耳——《好水好山——黄裳自选集》导言 附录 黄裳著译书目(1946-2006) 编者跋 试读章节 黄裳生于1919年,这是开不得玩笑的时代,意识和过日子的方式全世界都在认真地估价。“生和死,这真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这样说;“剥削和被剥削”,十月革命这样说。 黄裳是山东益都人,一般地讲我对山东人印象都比较好,大概自小起始于《水浒传》吧!认识黄裳倒并非因为他是山东人。第一次怎么见的面已经记不起了,时间在1946年底1947年初,《文汇报》编辑部里还是别的什么所在,若是在编辑部,那是至今还历历在目的。八张或十张写字台,黄裳的桌子在进门的左手边,有陈钦源、叶冈的座位,他们是在一排。杨重野、杨卓之诸位好像在另一个房间。 我到那里只是去取稿费,来往较多的当然是黄裳和钦源两位老兄了。钦源是广东人,我们多有一些话说,他还邀请我上他父母家吃过饭,他父亲是做雪茄烟生意的,在一条热闹但很窄小的街的二楼,楼上有讲究的货架,放满一盒盒的雪茄。 跟朋友开玩笑吹牛皮,我常常讲见到许多前辈和朋友的父母,比如说钦源兄的父母、黄裳兄的母亲、苗子兄的母亲和郁风老大姐的妈。再远点见过沈从文表叔的爹妈(我叫姑公姑婆),见到过林庚先生的父亲林宰乎老先生。近处讲,见过汪曾祺的父亲,金丝边眼镜笑眯眯的中年人。说这些干什么呢?介绍介绍那个时代我的人际氛围也。 那时我在上海闵行县立中学教书,汪曾祺在上海城里头致远中学教书,每到星期六我便搭公共汽车进城到致远中学找曾祺,再一起到中兴轮船公司找黄裳。看样子他是个高级职员,很有点派头,一见柜台外站着的我们两人,关了抽屉,招呼也不打,昂然而出,和我们就走了。曾祺几次背后和我讲,上海滩要混到这份功力,绝不是你我三年两年练得出来。我看也是。 星期六整个下午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星期天的一整天,那一年多时间,黄裳的日子就是这样让我们两个糟蹋掉了。还有那活生生的钱! 我跟曾祺哪里有钱?吃饭、喝咖啡、看电影、坐出租车、电车、公共汽车,我们两个从来没有争着付钱的念头。不是不想,不是视若无睹,只是一种包含着多谢的务实态度而已。几十年后回忆起来,几乎如老酒一般,那段日子真是越陈越香。 黄裳那时候的经济收入有:文汇编副刊、中兴轮船高级干部、写文章、给一个考大学的青年补习数学、翻译威尔斯的《莫洛博士岛》(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是不是那时候,不清楚了)、出几本散文集,还有什么收入?伺候年老的妈妈,缴纳住房及水电杂费,收集古籍图书,购买好的纸、笔、墨、砚和印泥……还有类乎我和曾祺的经常的食客们……他都负担得那么从容和潇洒。 前些日子我到上海,问容仪:“你听过爸爸开怀大笑过吗?”一个儒雅文静的书生的朗笑。容仪说:“是吗?他有过大笑吗?”有的,一种山东响马似的大笑。在我回忆中,黄裳的朗声大笑,是我友谊的珍藏。很可能,两个女儿呱呱落地之后,那年月,黄裳没有空了。从历史角度看,哭的时间往往比笑的时间充裕。 说一件有关笑的往事。又是那个可爱的星期六或星期天,好像吃过哪家馆子,他们两个人喝得微酲的程度,我走在离他们二十步远光景,观览着左右毫不相干的热闹。清醒地说,我们应该是从另一些马路拐到这条著名的马路上来的,叫做四马路,四马路有这个和那个,是我自小听老人摆龙门阵知道的。我不喝酒,却是让两位的酒气加上闷热的酒楼熏得满脸通红。说时迟那时快,斜刺里闪出两条婆姨,一个挟我一边手臂,口里嚷着“先生帮帮忙好哦?先生帮帮忙好哦?”往弄堂里拖。挣扎了好一会,两位女士才松了手,这时我听到黄裳那放开喉咙的笑声。两位仁兄慢慢走近,我似乎是觉得他们有些过于轻浮,丝毫没有营救的打算,继续谈他们永远谈之不休的晚明故事。眼看朋友遭难而置若玩笑,我设想如果黄裳或曾祺有我遭遇,不见得有我之从容。那次的笑声似乎是震惊了马路周围的人,引开众人对我狼狈形象的关注,若如此,这又是一种深刻意义的救援了。 黄裳很善于跟老一辈的人往来,既婉约而又合乎法度,令人欣赏。同学中也有许多有趣的、功力深厚的学人,如周汝昌辈。在他的好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一门忠烈的黄宗江为大哥的黄氏家族,他们的交谊简直可写一部美丽的戏。 黄裳到底有多少本事?记得五十多年前他开过美军吉普车,我已经羡慕得呼为尊神了,没想到他还是坦克教练! 至于他的作文,唐■先生是说得再准确没有了:“……常举史事,不离现实,笔锋带着情感,虽然落墨不多,而鞭策奇重,看文章也等于看戏,等于看世态,看人情,看我们眼前所处的世界,有心人当此,百感交集,我觉得作者实在是一个文体家……”“推陈可以出新,使援引的故事孕育了新的意义,这是有着痛苦的经验的。但在文字上,我们却以此为生活的光辉。” 黄裳兄的书我几乎都读过,从1947年到今天近六十年了。心胸是一件事,博识是一件事,多情又是另—件事:文章出自一个几十年自凌辱、迫害的深渊从容步出的、原本有快乐坦荡天性的山东人笔下,自然会形成一个文化精彩排场。 和黄裳做朋友不易,几十年来他却容忍我的撒泼、纠缠,他也有一套和我做朋友的学问。大庭广众酒筵面前他几乎是个打坐的老僧;在家里我们都曾有过难以忘怀的谈话。他是个弄文的,我是个舞画的,“隔行如隔山”是句狗屁话!隔行的人才真正有要紧的、有益的话说。他明确地、斩钉截铁地、决绝地讨厌过某某人,那是很勇敢的,即使在戴“右派”帽子的年月,有人听过他求饶的话吗?苦难年月,罪人常采用屈辱方式强化自己。培根说过:“那些喜欢出口伤人者,恐怕常常过低估计被害人的记性。”(培根说的仅仅是“出口伤人”,还不够害命的程度)既然迫害文化人是种文化现象,文化人怎么会不记得?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怎么办?读书!个个文化人发狠读书,让迫害者去孤独!凋零!P5-8 序言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 你从小就在建立 情感体系 物质体系和 学术体系, 口袋里 让妈妈翻出来的 小石头和瓦片 跟老大以后收藏的 古书和古董, 经历的得失和喜愁 有甚么分别? 童年的妈妈 少年的同学 青年的情人,战友, 中年共患难的相知 老年所有过去的人影 是你的伤痛…… 一个人在书房里, 一片纸 被蠹鱼咬蚀的书, 七十年前几封女朋友的信和 一小把剪下的头发。 六十年前忘记了兑现的稿费单和 没敢发表的旧稿, 五十年前几卷脸红的交待和 检查, 四十年,三十年,二十年, 被恐怖的抄家和 冷酷的发还, 于是老了…… 不管是清醒还是紊乱, 换来温暖的迷茫…… 后记 2006年6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持召开了“黄裳散文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沈阳、南京、苏州、合肥、西安和上海等地的专家教授和黄裳散文爱好者与会探讨黄裳先生的作品。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手书陆机《文赋》中的一段话对黄裳先生和研讨会表示热烈祝贺: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焱竖,郁云起乎翰林。 诚如元化先生所引述的,黄裳先生的散文,无论思想,无论学识,无论文采,都是“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文思之深远,文章之美妙,堪比馥郁的香花,茂密的绿树,其生命力是长久而可不朽的。 众所周知,黄裳先生是当代中国公认的藏书大家,版本学大家,同时也是散文大家。从1946年《锦帆集》问世至2006年,黄裳先生已出版了五十多种散文集和六卷本的《黄裳文集》,不仅数量惊人,其艺术成就之高,也直追“五四”以降的周氏兄弟,他自己也直接或间接地承认他的散文深受周氏兄弟的影响。 黄裳先生的散文各体皆备,报道、游记、杂文、随笔、书话、序跋乃至长篇评论等等,无不得心应手,自成一格。就是写考证文字,黄裳先生也用他独特的散文笔调出之,“一股清新的文风扑面而来,全然不同于习见的学院式论文”(引自黄裳《忆吴晗》)。综观黄裳先生将近七十年丰富多彩的散文创作,他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有个人鲜明风格的文体家,唐■先生早在六十年前就敏锐地指出这一点了(参见《(旧戏新谈)跋》),这样的文体家在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上是屈指可数的。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对黄裳先生“卓绝的散文”的价值是大大低估了,这不需作过多的解说,只要看看近年来那些三四流甚至不入流的所谓“散文家”都在举办这样那样的作品研讨会:就可明了。这次研讨之所以以“黄裳散文与中国文化”为题,不仅要探讨他的散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探讨他的散文对“五四”以来新文化传统的发扬。黄裳先生“旧学”根底精深,谁都不会怀疑。他潜心搜集研读明清古籍,能说出那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来,不是那些自以为懂“国学”者所能望其项背的。但他能与众不同地做到这一点,恰恰是因为他同时又具备现代意识。他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向往“科学”、“民主”和“自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自创了一条散文新路。如果只看到黄裳先生的一面,只看到他把玩古书,浸淫于传统文化之中,那么对他的文学成就的评价就难免会产生偏颇。 当然,“黄裳散文与中国文化”研讨会还只是初步的,研讨会涉及的众多话题,特别是黄裳散文的当代文学意义,都应该进一步展开,进一步深入。也当然,对黄裳散文可以提出批评,提出商榷,提出质疑。黄裳研究,毫无疑问,是开放性的,说不完的。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入研讨会的发言和论文,下编酌收研讨会之前和之后发表的较有代表性的关于黄裳先生及其散文的印象记、论文和读书随笔等等,以期对黄裳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2006年是黄裳先生散文出版的丰收年,先后有《珠还记幸》(修订本,三联书店)、《来燕榭集外文钞》(作家出版社)、《插图的故事》(上海书店出版社)、“黄裳作品系列”八种(安徽教育出版社)和《皓首学术随笔·黄裳卷》(中华书局)等书梓行,好评如潮,本书所选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些散文名家,他们的作品一度风行,而今时过境迁,除了文学史研究者,已很少有人再读。黄裳先生与他们不同,他的散文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他的散文拥有的读者的年龄层次最为广泛,老中青所在都有,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我认识的一位黄裳先生散文的年轻“粉丝”费数年之功,锐意穷搜,已把他的散文集的各种版本几乎网罗齐全了。这是令人感动的,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黄裳先生散文的魅力,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那么多读者喜爱黄裳先生的散文,因此,本书就借用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命之曰《爱黄裳》。 今年6月15日是黄裳先生九十大寿。“黄裳散文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为庆贺黄裳先生“米寿”而举办的,这部《爱黄裳》就作为黄裳先生九十大寿的一份小小的贺礼了。 是为编者跋。 陈子善 2006年12月30日初稿 2008年3月30日改定 书评(媒体评论) 心胸是一件事,博识是一件事,多情又是另一件事;文章出自一个几十年自凌辱、迫害的深渊从容步出的、原本有快乐坦荡天性的山东人笔下,自然会形成一个文化精彩排场。 ——黄永玉 黄裳的散文,只要识得“萧散淡永”四个字就行了。当然,他于萧散之际、淡永之间,却总有一种令你沉思而知味的欣慰与感慨的领会和交流。 ——周汝昌 苦难让有些人变得短小,有些人变得高大,黄裳先生无疑是后者,他并未遗忘往事,但我相信,他早就走过去了——爱黄裳,这点比什么都重要! ——傅月庵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爱黄裳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永玉//黄宗江//李辉//傅月庵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78845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4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08-06-01 |
首版时间 | 2008-06-01 |
印刷时间 | 2008-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7-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09 |
宽 | 147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