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紫禁逝影(东城扫描北京)
内容
试读章节

元明清三代司时中心——北京钟鼓楼

北京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建筑,是古代城市标志性建筑。钟、鼓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后来才用于报时。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元代在大都城内,于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

北京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齐政楼”,取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后毁于火。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后又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于现址重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楼遭雷击被毁后,再重建。清嘉庆五年(1800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多次修葺。鼓楼通高46.7米,建在高达4米、四面呈坡道形的砖石台上,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殿堂式古建筑。楼分上下两层,南北各辟一大两小三个券门,东西各辟一个券门。东北角有登楼小券门和登楼通道,上69级台阶至二层。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木结构。外绕以回廊,周围有木护栏。

二层大厅内,原置一座滴漏铜壶,是鼓楼的计时器具,清代改用时辰香计时。更鼓为一面主鼓和24面群鼓,共计25面,为定更报时的器具。现鼓仅存一面,高2.22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0米,用精选的整张特大牛皮蒙制而成。鼓面上留有多处刀痕,右上侧鼓帮上留有外文字迹,这是八国联军侵略者遗留的罪证。

出鼓楼向北约100米,是钟楼。北京钟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后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现址重建,不久又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重建,两年后竣工。为了防火,整个建筑为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钟楼南门矗立的“乾隆御制碑”详细记载了当年修建钟楼的情况。1976年唐山大地震,钟楼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1986年进行了全面修缮。钟楼通高47.9米,分上下两层,建在正方形台基上。一层类似城台式建筑,上沿四周建有高1.84米的雉堞,四面开券门。券洞内呈十字形,中心相交处为边长6米的正方形“天井”,向上通向二层,可仰望大钟。钟楼东北角开一登楼小券门,上75级至二层。二层建筑独成一体,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开券门,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明间屋顶中央呈半圆球形,八角形钟架下悬挂着一口铸有“永乐年月吉日制”印记的特大铜钟。两侧吊一根两米长的圆木,供撞钟使用。钟高5.55米,钟下沿直径3.40米,顶部直径2.52米,壁厚120—245毫米,重约63吨,这是中国最大的报时古钟。两侧暗间筑有拱券式声道,钟声通过声道的回旋与共鸣,更加浑厚绵长。

钟鼓楼清代隶属銮仪卫管辖。清代原规定钟楼昼夜报时,乾隆后改为只报夜里两个更时,而且由两个更夫分别登钟、鼓楼,先击鼓后敲钟。计时方式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来计算,每更为一时辰,即现在的两小时,19点为定更,又日起更,2l点为二更……3点为五更,5点为亮更,即天明之意。钟鼓楼每到定更先击鼓后敲钟,提醒人们人眠,二更到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人们睡眠。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敲钟,示意起床之时。击鼓的方法是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击6次,共108响。撞钟与击鼓相同。銮仪卫校尉戌时定更,司鼓校尉以对灯为号,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叫净街。这时,皇宫乃至京城内大小街巷的更夫,手拿铜锣、梆子和护身的器具开始上夜,报时和守卫都城的安全。北京钟鼓楼的报时功能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后的第13年(1924年),长达652年。

我国许多城市在古代都有钟鼓楼,位置多在城市正中,而北京的钟鼓楼却在城市中心偏北。其实,最初元代钟鼓楼也在城市正中。明初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建北京城,将大都城北城墙南移5里,而钟鼓楼位置未变,所以明以后钟鼓楼便位于城市北端了。

人们参观钟鼓楼时,发现它有四个方面堪称北京乃至全国之冠:

第一,在北京的古建中,除塔之外,它的高度数一数二:钟楼第一,高47.9米;鼓楼第二,高46.7米。以下是:佛香阁41米,正阳门40.37米,太和殿35.05米。第二,钟楼上的报时铜钟是我国最重的古钟,铸于明永乐年间的这口古钟,重63吨,它比陈列在大钟寺的著名的永乐大钟还重17吨,堪称“中国钟王”。第三,鼓楼上有我国最大的报时鼓群,共25面。被八国联军用刺刀戳破的鼓,现仍在原处。它的旁边,陈放着1987年由北京民族乐器厂按原物复制的主鼓和24面副鼓。另外,还有一面1996年首届中华青年民间锣鼓擂台大赛用的贺岁鼓。这面贺岁鼓是河南制鼓世家马氏家族制作的,做鼓面的罕见整张牛皮也是他们提供的。此鼓鼓面直径达2.61米,腰间直径2.89米,鼓高1.21米,重625公斤,是我国最大的鼓之一。第四,楼梯深长,世所罕见。两楼由一层登上二层的楼梯,都要连续直上60级,钟楼右拐再上15级,鼓楼右拐再上9级才能到达。两层之间楼梯级数之多为别楼所未有。楼梯券道幽深陡长,达22米,上视如登天梯,下视如临深渊,异常险峻。

1925年,在鼓楼成立京兆通俗教育馆,改称明耻楼,楼上展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屠杀和抢劫的图片、实物与模型,供人参观,以示不忘国耻。钟楼附设电影院,日本占领时期停办。1946年为北平市立第一民众教育馆,1949年3月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人民教育馆。1984年对鼓楼街巷大规模修缮。1986年成立北京钟鼓楼文化保管所,1987年5月1日对外开放。北京钟鼓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25位年轻鼓手表演了《二十四节令鼓之冬》乐章,鼓声持续3分钟,到2002年元旦零时结束。

……

P2-4

后记

我是20世纪50年代初随家人来到北京的,不知不觉已近一个甲子。

到北京时我还不满10岁,但已在西安、郑州、南阳、漯河、徐州、南京、南昌、长沙等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居住过。因而我仿佛对生活环境、城市面貌特别敏感,也特别感兴趣。每到一地总是催促家人带我去看当地的名胜。我也尽自己所能在居住地附近到处转悠、观察,总想弄明白各个城市的特点、异同。

到了北京,可看的地方太多了。我的这种观察、比较的愿望也更强烈了。我常常去逛胡同,看胡同里不同的门楼、门墩、门联。当我家住在宣武门外校场小六条时,每次去宣武门、西单都要经过达智桥。那里的一处院落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不像一般的四合院,而更像一座小庙,门额上有“松筠庵”字样。我非常好奇。多次向老人打听这个院落的来历,终于知道这是明朝大忠臣杨继盛的住所。他曾经冒死上书皇帝,历数严嵩十大罪状,不料反被捕入狱,遭到杀害。清代这里改为祠堂,供人凭吊。后来我还知道清末以革新变法著名的康有为、谭嗣同等千余名举人发动的“公车上书”也是在这个院内开始的。当时我在历史课上已学了“戊戌变法”,当知道变法的酝酿就发生在我家附近时,真让我感到震惊,仿佛历史就在我身边。以后我又知道康有为住过宣武门外米市胡同广东海南会馆、梁启超住过宣武门外粉房琉璃街广东新会邑馆、谭嗣同住过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浏阳会馆。我一次次去察看,仿佛一次次走进历史。感到北京是那么厚重、深邃、博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愿望,我要好好研读北京。认识北京。

我在北京住过许多地方。每住一处,先从家门口转起,范围逐渐扩大,边踏察,边打听、询问相关的来历、掌故和传说,再查阅有关书籍资料,相互印证。

当女儿陈晴五六岁以后,我就常带她一起转。每当休息日,妻子在家做家务,我就带着女儿出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拓展,女儿探寻的兴趣甚至比我还要大,而且更加执著。有时找到一处有价值的院落,住户不让进,我会说,咱们在门口或四周看看吧。但女儿会软磨硬泡,最终常说动住户让我们深入院中一看究竟。

20世纪80年代末,对北京史地民俗的研究逐渐热了起来,不少古籍再版,如《日下旧闻考》、《天府广记》、《燕京岁时记》、《长安客话》等,有关北京史地研究的学术新成果也不断出现,这为我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和有力的支持。同时,随着旧城改造的加快,胡同成片成片的消失,我们心申的紧迫感日益加深。察访、探寻的脚步也随之加快。探寻范围扩大,从城区到近郊,至远郊……

在几十年的察访、探寻过程中,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经过认真阅读文献资料,又不辞辛苦几次三番地实地察访,终于弄清了一个问题或印证了某个观点,找到了某处旧迹,心里真是畅快极了,有种满足和成就感,这是最大的甜。

经过千辛万苦,找到了某个地点,却与文献载述大相径庭,或被告知早被拆除,心里会感到莫名的迷茫与失落,这是最大的苦。

察访中常常得到许多热心人的指点、帮助,心里也感到甜滋滋的。他们不但在知识上让我们获益匪浅,更多的是得到一份心灵的感动。

因为我们的寻访完全是个人行动,既没有介绍信,也没有记者证,遭到拒绝,吃闭门羹是常事。拒绝者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很客气,有的极冷漠,个别的甚至很粗暴,让我们感受了社会的众生相。

辛苦积累的资料一朝丧失,也许是心中最大的痛与无奈。一次是在十年动乱初期。我当时已经记录了许多门联,许多听来的有关北京史地民俗的传说、掌故。因为没有相机,我还画了不少速写,攒了一些画片。“文革”初期,到处抄家,全社会都在“破四旧、立四新”,保留这些旧王府、寺庙的资料。不是要为旧世界招魂,要搞复辟吗?在惶恐中,‘我忍痛毁掉了这些资料。

还有一次是近些年。我将许多资料、照片等存入了电脑,认为这是万无一失的最可靠的保存方式。不料在一次电脑维修中,一瞬间资料全部丢失。这时,真有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之感呀!

我女儿赴澳大利亚留学后,在强烈的中外文化撞击与对比中,更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北京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丰厚。她也看到历史短暂的澳大利亚对文物古迹是极为重视的。库克船长的小屋、总督府、悉尼大学中的早期建筑等都被精心保护着。比较起来,我们对古老北京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她向我提出,咱们也写写北京吧,让更多的人认识北京,热爱北京,为维护北京的古都风貌尽一点绵薄之力。

我们一起商量,写些什么?怎么写?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等名胜已经写得很多了。各种旅游书中都有详尽描写。胡同、四合院虽然也写得不少,但仿佛大都集中在几条著名的胡同和大宅院中。对分布在全城普普通通的小胡同却很少涉及。

老北京有无数胡同和四合院,就是在这些胡同和四合院里养育了一代代北京人。他们在这里生息、劳作、繁衍;胡同和四合院又是一座座历史舞台。多少震撼中国的事件在这里上演,多少名垂千古的人物在这里活动。胡同和四合院里还隐藏着许多至今无法破译的秘密,王恭厂爆炸、朝天宫大火、毛家湾瓷坑……就写这些北京最普通的街巷胡同与四合院,深入到一个个街区,一条条胡同,仔细探寻、认真梳理、细致阐释,让人们认识到北京不仅有许多名扬中外的名胜,而且几乎每个街区、每条胡同里都有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都有历史的印痕。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几本小书终于完成了。

回顾成书的过程,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赵敏,是她几十年无怨无悔承担着全部家务,支持我和女儿的探寻,是她在资料与照片丢失后鼓励我们不气馁,并在这两年拿起相机,走街串巷又重拍了数百张照片,并绘制了街区平面示意图,为书籍增色不少。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古今书籍资料,因数量太大,不一一列举。仅对所有书籍、文章的作者及出版单位在这里一并致谢。

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出版社领导和刘云燕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刘编辑为本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提出了不少好的创意。

北京如一部浩如烟海的大书,我们还远远没有读完,不少篇章也没有完全读懂。我们将认真地继续研读下去。如果由于我们的粗浅,造成错误疏漏,望读者不吝赐教。

2008年10月

陈溥

目录

一、金台坊里话春秋/1

二、槐柏交翠国子监左庙右学成贤街/14

三、南锣鼓巷时尚与传统在这里碰撞融合/25

四、张自忠路北抹不掉的历史记忆/35

五、张自忠路见证中国近代史上风云变幻/43

六、从景山东街至沙滩的红色记忆/50

七、张自忠路南扑面而来的历史文化气息/64

八、故宫侧畔的北池子街区/75

九、皇城内的南池子街区/87

十、浸在历史与现实中的王府井大街北段/99

十一、昔日喂马八面槽今日繁华王府井/114

十二、京城商业第一街王府井大街/128

十三、记录中华民族屈辱史的东交民巷/141

十四、尊贵宏丽雍和宫古老肃穆柏林寺/154

十五、古老而时尚的东直门街区/164

十六、承载着七百年历史积淀的东四胡同/172

十七、人文底蕴丰厚的东四五条至九条/184

十八、东四十条到十四条胡同深处的历史痕迹/196

十九、从古代运粮之门到皇家粮仓/204

二十、东四南老胡同中演义京城教坊春秋/213

二十一、金宝街区从安静小巷到繁华商区/223

二十二、两条老胡同折射百年外交风云/237

二十三、禄米仓漕粮充盈智化寺丝竹绕梁/250

二十四、名人荟萃的北总布街区/260

二十五、东西总布胡同话沧桑/272

二十六、内城东南隅昔日河流纵横今朝铁路枢纽/284

附录:北京城的历史变迁/297

后记/300

序言

东城区简介

东城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东北部。

东城区历史悠久,已发现距今约2.4~2.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活动遗址。唐代初期已建有寺庙,金代时是中都城的东北郊。

元至元四年(1267年)决定在中都城的东北郊营造新都,至元九年(1272年)定名大都城。忽必烈选择现北海的南部东岸兴建“大内”(皇宫),即在今东城区界内。元大都的建立,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发展的基础。现东城区也成为京城的中心城区。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明朝建立。同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徐达率明军攻下了大都,元朝灭亡。当时大都城内元代宫殿基本无损,但朱元璋派工部侍郎萧洵拆毁了元代宫殿。萧洵写了一本《故宫遗录》记录了元宫殿的盛况,成为后人研究元代宫殿的重要资料。

明成祖朱棣取得帝位后即有意迁都北京,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即在今东城区界内。紫禁城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现存最大的帝王宫廷。这座举世无双的建筑杰作和它珍藏的稀世珍宝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以皇室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在东城区得以充分体现。

明清两代东城区都是京城的中心区,明代东城区属大兴县,县署即在今交道口南大街的大兴胡同内。明北京城内分33坊,今东城区内有15坊。清代内城设八旗营地,东城驻有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四旗。在东城界内建有孚王府、豫王府、那王府、僧王府等多座王府。民国时,今东城区为当时内一、内三、内五、内六区及东郊、北郊的一部分。

现东城区的范围为西以旧鼓楼外大街、旧鼓楼大街、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内大街、景山东街、北长街、南长街、天安门广场西侧为界与西城区相连;北以黄寺大街、安定路、胜古中路至青年沟路一带为界与朝阳区相接;东自砖角楼经春秀路、朝阳门南大街、建国门北大街、建国门南大街为界与朝阳区相接;南以崇文门东大街、崇文门西大街、前门东大街为界与崇文区相邻。

许多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东城区内。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在紫禁城内颁布了《退位诏书》,清王朝寿终正寝,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结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大学红楼酝酿,1919年5月4日,游行队伍从红楼集合出发。1926年3月18日,在铁狮子胡同执政府门前(今张自忠路3号)发生惨案,数十位爱国示威青年遭段祺瑞卫队屠杀,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在天安门前发生过数次震动全国的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一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在这里留下足迹: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瞿秋白、胡适、茅盾、冰心、老舍等都曾在东城区工作和居住。

东城区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东方大国的国都风貌。全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3处,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子监、雍和宫、智化寺、皇史成等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城区是我国政治活动中心区,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大型政治和纪念活动的首选之地,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东城区内有许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机构,北京市委、市政府也设在东城区内。

东城区商业繁荣,北京很早就有“东富西责”的说法。王府井大街、灯市口、东四、隆福寺等明清时就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传统商业区,现在更是闻名中外的商业中心。

本书《东城卷》并未涵盖现东城区的全部地域,篇幅所限,只写了东城区的内城部分,安定门外、东直门外的地域没有写到。遗憾之处留待以后补充吧。对东城区内名扬中外的名胜古迹如故宫、太庙、天安门广场等都未涉及,因为这些名胜在各种旅游书中都有详尽描述,读者都较熟悉,如果简略地写,难免挂一漏万,如果详尽地写又会占用太多篇幅,有悖本书写北京普通街道小胡同的初衷。

内容推荐

这里发现了距今约2.4-2.5万年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元大都建立,东城成为京城的中心城区。明代属大兴县,县署即在今交道口大兴胡同。清代驻有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建青莩王府、豫王府、那王府、僧王府……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以一个个街区的地理变迁为依托,将这一街区的所有历史遗存,包括街道、胡同、河湖、桥梁王府、寺庙、会馆、名校、老字号、名人故居等逐一阐释,选些阐释涉及北京的历史、地理、社会、民俗、宗教、建筑等诸多方面、从而揭示北京文化的延绵不断、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紫禁逝影(东城扫描北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溥//陈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4775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1.3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