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茶文化概论》对我国茶史和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尤其是对茶道精神的阐述颇具理论功底和独到见解,清晰地梳理了我国传统思想儒释道对茶文化的影响。对茶、水、器品鉴的论述出自作者多年对茶事的亲历研究和心灵感悟,文笔娟秀畅朗,扣人心扉,传递给读者的不仅是选茶、择水、取器的生活知识,而且是人文和审美的意境。书中对我国茶文化传播的阐述,明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品饮文化的贡献。《古今茶文化概论》集思想理论、生活知识;茶诗文鉴赏、茶道茶艺于一体,涵盖了我国茶文化的视阈。
图书 | 古今茶文化概论 |
内容 | 编辑推荐 《古今茶文化概论》对我国茶史和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尤其是对茶道精神的阐述颇具理论功底和独到见解,清晰地梳理了我国传统思想儒释道对茶文化的影响。对茶、水、器品鉴的论述出自作者多年对茶事的亲历研究和心灵感悟,文笔娟秀畅朗,扣人心扉,传递给读者的不仅是选茶、择水、取器的生活知识,而且是人文和审美的意境。书中对我国茶文化传播的阐述,明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品饮文化的贡献。《古今茶文化概论》集思想理论、生活知识;茶诗文鉴赏、茶道茶艺于一体,涵盖了我国茶文化的视阈。 内容推荐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也是我国对世界品饮文化的贡献。本书分为五章:我们祖先的茶缘;儒释道与我国茶文化;茶与中国文学艺术;茶、水、器的融合;茶与国政、贸易、文化的传播。阐释了茶与华夏民族的深深缘分;中华民族茶饮习俗和茶文化的形成,我国传统思想儒释道对茶文化的影响;我国历代茶诗、茶歌、茶戏、茶画、茶文从茶的视角勾勒了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脚步;茶、水、器的融合恰是天地人的合一,唐代烹茶、宋代点茶和明清至当今的瀹茶茶艺映衬着历史的气息;茶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国政、经济、贸易及文化传播丝丝相连,在绵延的历史发展中,中国茶香飘四海,流芳众口,中国茶文化更因其人文和审美价值而走向世界。 本书面向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礼仪修养的公共选修课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我们祖先的茶缘 一 茶的故乡 二 茶字的演变和饮茶的沿革 三 我国制茶的历史与茶叶的种类 四 我国历代贡茶和名茶 思考题 第二章 儒释道与我国茶文化 一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 二 佛家思想与茶文化 三 道家、道教思想与茶文化 思考题 第三章 茶与中国文学艺术 一 茶与诗词 二 茶与小说、歌舞、戏曲 三 茶与绘画、楹联 四 历代茶著撷英 思考题 第四章 茶、水、器的融合 一 选茶——瑞草之魁 二 择水——水为茶之母 三 取器——器为茶之父 四 茶艺——习茶之技 五 我国各地饮茶的民俗 思考题 第五章 茶与国政、贸易、文化的传播 一 历代治边政策与茶马古道 二 茶叶贸易与普世茶饮 三 茶在东方文化圈的影响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茶艺图片 绿茶中投冲泡(瀹茶安吉白茶) 绿茶上投冲泡(瀹茶碧螺春) 乌龙茶茶艺(瀹茶武夷水仙) 红茶茶艺(瀹茶滇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古今茶文化概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田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2438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1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S971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86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