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翰墨遗香(杨象宪纪念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杨象宪为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当代著名画家。1991年出版《杨象宪画集》。1992年被美国斯哥德摩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花鸟画和书法。擅写意花鸟。所作构图严谨。笔墨简练。清心秀雅。其书风自由、生动、活泼,节奏优美,与画面相得益彰,颇有韵致。十分注重对传统的学习,为前人在国画尤其是花鸟画上的成就极高。

这本《翰墨遗香(杨象宪纪念集)》(作者杨郁)是其纪念文集。

内容推荐

这本《翰墨遗香(杨象宪纪念集)》(作者杨郁)是杨象宪的纪念文集。

《翰墨遗香(杨象宪纪念集)》收录了《写三秋桂子绘十里荷花》;《八面芳菲袭予衣》;《清雅古淡隽逸旷达》;《德艺双馨书画皆精》;《以形写神情趣怡然》;《怀念老同学杨象宪》;《自幼曾相识晚来始知君》等文章。

目录

序言: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以书入画 相得益彰

杨象宪自述

北国品评

艺术篇

1.拒绝时风/郎绍君

2.奋发晚程拥抱希望/司马无缰

3.以形写神情趣怡然/王树良

4.逸笔草草写雅兴不求形似求生机/彭锋

5.清新宁静 自然/张志民

6.继承传统 自成面貌/单应桂

7.深切怀念杨象宪教授/王熹

8.平正而朴厚野逸而雅淡/姜化铸

9.痛失恩师杨象宪先生/袁倜

10.回忆恩师二三事/解均

11.德艺双馨书画皆精/戴丕昌

12.回忆恩师杨象宪先生/邵仲武

13.正脉绵长/蒋开征

14.清秀淡雅逸趣横生/张荣东

15.写三秋桂子绘十里荷花/常诚

16.浑厚天成夺造化逸气清新悟天机/于怀峰

17.营造无污染的笔墨田园/霍晓蕙

18.展卷长念恩师情/傅晓燕

19.画笔能从书笔来/傅晓燕

20.八面芳菲袭予衣/泉甫释博

21.线墨交融以书入画/铁军释博

22.简约深蕴清逸天成/上官爵文

23.斯人乘鹤去笔墨永流存/裴存刚

24.清雅古淡隽逸旷达/唐美山

25.悠悠春风情落人半唐斋/张修佳

26.怀念杨象宪教授/曹景兵

江南赏鉴

27.走自己的路/应必诚

28.纪念同窗好友象宪兄/吴山明

29.孜孜治学人缘极好/王庆明

30.斯人已云亡墨迹永流芳/叶尚青

31.厚积薄发质朴大气/李绍然

32.再读象宪画 刍议雅与俗/李绍然

33.怀念老同学杨象宪/倪绍勇

34.画家自有一方天地/夏春明

35.他留下那么多美的花鸟,走了/赵福莲

36.纵横涂抹夺造化异彩点点见禅心/应文天

37.杨象宪的学艺之路/吴昌卿

38.厚积薄发逸气飘然/肖连

39.绘事后素的杨象宪师叔/胡庆彪

四方寄情

人品篇

1.我与象宪的情谊/丁谨元

2.自幼曾相识晚来始知君/胡教平

3.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胡凌芝 刘叔成

4.东越象轩/华宣积

5.花鸟长留天地间/赵鸿才

6.友其人学其画/胡佩玉

7.傲雪寒梅永绽放/杨东贞

8.一个值得大众纪念的画家/胡青公

9.悲喜交集悼学兄/高大庆

10.画在墙上挂情在心中留/应畏之

11.斯人已乘鹤何人曾寂寥/解中宇

12.斯人已逝风骨犹存/童先蜀

13.写给象宪老师的一封信/赵福莲

14.同窗追思/浙江美术学院全体同班同学

桑梓忆旧

15.故人长别失尽娇/储吉旺

16.墨香花美扬正道/朱开益

17.怀念杨象宪老师/张祥道

18.沉痛悼念象宪先生/张世根

19.志同道合 良师益友/吴昌卿

20.名山事业世长存/叶柱

21.哀思感言/胡本华

22.沉痛悼念杨象宪教授/陈锡庆

23.一位老公安的信/张哲彬

24.事实总是事实/邬民强

25.宁中老书记的信/严肃

26.斯人已西归见画犹见人/苏其德

27.天赋聪慧勤奋好学/张良圭

28.坦坦荡荡做人认认真真作画/沈煜生

29.永不气馁永不凋落/应大松

30.哀悼象宪先生/徐志达

31.乡兄杨象宪/刘开文

32.象宪的浓浓乡情/龚怀源

33.新星陨落 山海悲鸣/胡维祺

34.象宪同学,你走好啊/龚秀棠

35.点滴记忆/郑学武

36.象宪琐记/滕延青

37.菊花情思/薛家栓

38.往事并不如烟/柴晓宝

39.栽培桃李花千树点染江山笔一枝/周益

40.山高水长/范建标

亲人怀念篇

1.生命不息笔耕不止/林根梅

2.此情可待成追忆/杨象富

3.追思父亲的关爱/杨郁

4.无尽的思念/柴盛楣

悼念诗一组

1.魂兮归来江南/方牧

2.悼象宪兄/楼明月

3.悼象宪君/俞世识

4.悼画家象宪/徐良骥

5.您悄悄离开/储功彭

6.纪念杨象宪老师/谢时强

7.以心入画淡泊名利/刘昌来

8.悼杨象宪教授/张文宽

9.悼杨象宪/潘志光

10.痛悼杨教授象宪先生/驽马

11.七古·哭象宪/水宇平

12.悼诗四首/跃龙诗社三人

13.悼国画名家杨象宪先生/张淼

14.悼画家杨象宪/顾海润

15.挽杨象宪同学/石世伦

附录:杨象宪艺术活动简述/杨郁

后记

试读章节

几年前,我在山东见过杨象宪的画,去年又在中国美术馆看到——那是大规模的山东省花鸟画展,参展作品尺幅巨大,气势壮阔,唯杨象宪送了一张小画,与山东籍画家作品放在一起,不抢眼,但很耐看。不久前又观览了他的画册,深感他是一个不追时风的画家。

“时风”如传染性流感,其症可用六个字形容:大、满、做、粗、躁、俗。“大”未必不好,能画大画是本事,大的公共展场与环境都需要相应尺幅的大画。但当“大”成时髦,以“大”刺激眼球,获取价格;不论什么题材、什么功能,都求大,把“大”做滥做绝,就适得其反了。“满”也如是,要满而好,不是满而堵心。都求“满”“繁”,以“满”掩盖构图的无能,就让人厌烦了。“做”可以补充“写”,效果好值得称道,但以“做功”代替笔墨功夫,必定自降品格,本末倒置。“粗放”原是一种纵逸的风格,但一味粗野,放纵无度,粗陋而油滑,还美其名日“现代”,就让人大跌眼镜了。“躁”首先是心态,心态一躁,笔墨必躁。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当代,做到淡泊名利、心闲气定也难。“俗”在这里指迎合低俗趣味,只求“卖相”,不管品质,亲近粗俗、艳俗、恶俗,满纸江湖气、市井气而不自知……

杨象宪和这些时风保持着距离。他的画以小、简、写为常见,以精、静、雅为基本追求。“小、简、写”,一是说除了特殊需要,他的画总是尺寸适度——适合于常备工具,适合于案头作业,适合于一般厅室悬挂,适合于发挥自己长处等。二是说他画简体写意花鸟——这是各类花鸟画中最具挑战性和难度的体制,历来的花鸟写意画大家,如青藤、白阳、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都是在简体上获得最高成就的。三是说他坚持以书入画,靠书写而非描摹制作。书写也要以描绘能力(造型能力)为根基,受过学院式教育的花鸟画家都有相当的描绘能力,但具有较高书写能力的却不多。“书写”靠的是书法功夫和书写修养,特别是对笔墨的体认与把握能力。在这一点上,杨象宪在同代人中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书法,以碑人帖,苍劲生拙,近可见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之影响,远可窥晚明书风的踪迹。他的画以笔法为主,笔笔是书写,道劲但不刚猛。“精、静、雅”,一是说他追求构图、笔墨和意态的精致性;二是说他的画有静气和书卷气,从不剑拔弩张,躁动不安;三是风格单纯、雅致而素朴,从不追逐繁盛、浓艳、豪华。大致说,在重视书法、笔墨、文人情趣各方面,杨象宪得益于潘天寿、吴弗之、陆抑非、诸乐三诸师长,但他并不依傍——他们的画,没有潘天寿的沉雄,没有陆抑非的茂密,也没有诸乐三的奔放,而是以自己的气质性情融会传统,摄取造化,默默探索,自然形成如此这般的艺术个性。

如果说不足,我以为杨象宪的画有些单薄——不是笔墨而是意味单薄些。譬如,“平”中少了点“奇”,“疏”中少了点“密”,“遒劲”中少了点“妩媚”等。在中国艺术中,“淡”是一种重要的风格,“淡”也有各种类型,然都须淡而有味,才是高境界的“淡”。欧阳修说,“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能传达“趣远之心”的“淡”,是淡中有浓,最为难得。苏轼以禅论诗,求空、静、淡,说“静故纳群动,空故纳万境”,“纳群动”的“静”、“纳万境”的“空”才是有味的。苏氏论书名句“刚劲含婀娜”,也包含着这层意思。平中有奇,疏中有密、刚健中含妩媚、有限中含无限,就是有厚度、悠远隽永的意味。

花鸟画的题材选择与形式探求,始终是重要的问题,但在当下,对自然生意、情志寄托和趣味格调追求的薄弱,似乎更值得关注。半个世纪以来的花鸟画革新,在题材上有过许多扩展,如20世纪50—70年代画农作物,80—90年代画亚热带雨林等;在形式方面也有许多探索,如写实性追求、装饰性追求、构成性追求、制作性追求、抽象性追求,以及洗、冲、喷、拓种种新技法的试验等等。但所有这些扩展与探求,都没有获得很大的突破,没有出现新的花鸟画大家。花鸟题材对其形式有相当的限定,不像人物和山水风景题材那样有扩展余地,只在题材和形式上求新,忽视了对生意、寄情、格调的追求,有本末倒置的危险。活泼泼的自然生命和人不即不离、亲和而又紧张的关系,诸如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异化、人对自然的征服、自然对人的惩罚等等,为花鸟画提供了永不凋谢的主题和意义。从根本上说,人属于自然,自然不属于人,以敬畏自然、亲和自然为精神指向的传统花鸟画,远没有失去它的价值。当代花鸟画精神追求的薄弱,与民族文化认同的淡化趋势有关,也是人文缺失、物欲膨胀的现代化诉求的衍生物,只有改变视花鸟画为谋生、赢利工具的现状,它才能有真正的突破与发展!

就花鸟画自身而言,精神、格调的追求,与题材、笔墨形式的追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精神、格调必须落实到题材、结构和笔墨上,否则“精神”就是一句空话:题材、结构、笔墨必须是精神、格调的骨肉血脉,否则“境界”“结构”“笔墨”就没有了灵魂。历来获得大成功的艺术家,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修炼,将两者融为一体的。而对于成熟的艺术家,这种修炼的关键,是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凝聚为爆发性的能量,造成飞跃和升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朱屺瞻等,都是这样获得成功的。杨象宪是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成熟画家,他面临的正是如何凝聚、升华的问题和情境。P3-5

序言

杨象宪同学于20世纪50年代末考入我院国画系花鸟专业,因学业优秀,毕业后留校工作。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几经转折后调至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从此我和他见面的机会就很少了,只能通过信札来往和他寄来的画册评语,才知道他长期以来从不把精力放在赚钱和炒作上,而是静下心来埋头作画,认真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当前美术界刮起了一阵阵追名逐利、唯利是图的歪风,甚至有些艺术界领导也一头钻入钱眼之中拔不出来。杨象宪能不随波逐流,坚持走自己应该走的路是难能可贵的。记得潘天寿先生曾说过:“画格是人格的投影”,“美情和利欲相背,去利欲愈远,离美情愈近;名利权欲愈炽,则离美情愈远矣”。我为我们学校能培养出杨象宪那样淡泊名利、专心治学的人才感到高兴和自豪!

我迄今还未见到过他去山东后绘制的原作,但他寄给我的印刷品倒看的不少。我喜欢他的作品,可能是由于我们审美观比较一致吧!我感到在他的创作中蕴含着下列一些特点:

简。精简是我国传统文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准则,如“以少总多”(刘勰《文心雕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在古代画论中,也常常提到“惜墨如金”“笔愈少而情愈真”“形迹愈简而意蕴愈深”等论述。我感到象宪同学在这方面是做得不差的,听说他重视写生,常常去野外发现和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培养创作灵感。同时由于他深知,我国传统艺术虽提出“外师造化”,但还必须“中得心源”,也就是不能毫发不差地停留在对客观物象外形的模拟上,而必须迁入画家的感受、情思和想象,使之与自然物象内在精神相结合;通过概括提炼,去腐存精,去繁求简,做到迁想妙得,而不至于空陈形似。如他创作的《飞燕》(载《杨象宪画集》第25页),抓住和强化燕子的本质和动态特征,削弱表象细节,寥寥几笔,就感到生意盎然,引人入胜。

厚。浑厚华滋也是传统绘画重要的审美追求。在杨象宪的作品中经常体现了这个特点,如《鳜鱼》(载《杨象宪书画集》第6页)、《石榴》(载《杨象宪书画集》第18页),只用干笔中锋画了几条轮廓线,不加渲染,就达到了浑朴厚重的效果,充分显示了中国画笔墨造型的优越性和欣赏价值。

静。古人说宁静以致远,宁静不仅是修身立德之道,也是艺术达到净化人生的媒介。陆俨少先生在我系执教时常说:“作画贵有静气,有静气方能致远”。在充满了浮躁喧嚣的当代美术界多么需要宁静,唯有宁静,未来才有希望。在象宪同学的一些作品中,如《荷叶蝌蚪》(载《杨象宪书画集》第30页)、《晚风暗递芰荷香》(《神州画坛——杨象宪卷》第5页)、《麻雀》(《杨象宪画集》第19页)……这一张张富有静气的小品,把读者带人一个淡泊、宁静、质朴无华又无半点浮躁喧嚣和媚俗之气的境界。

以书入画也是杨象宪绘画创作的特点之一。据说他在我院求学时,看到一些老教授已近耄耋之年,仍天天临池不辍,深受启发。后来去曲阜师范大学执教,学校要他上书法课,他下定决心练了七年书法,取得显著成果。他体会到,书法入画不仅仅是弘扬书道,也是把书法用笔融入画法之中,使抽象的书法和具象的绘画相结合,做到“以书入画遒劲生动,以画入书姿态无穷”,从而加强了画中的笔线力度和笔情墨趣。这一点明显地体现在他古拙苍劲富有书卷气的作品之中。他重视继承传统,坚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反对泥古而不化,这在同代人中是比较突出的。他敬仰国画系一些老教授的人品、画品,学习他们深厚的传统修养和创造精神,同时也致力于创建自己的个人风格,正如近代中国画巨擘吴昌硕所说:“阿寿(指潘天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我最远,大器也。”象宪同学正是朝着这个要求去做的,他的夫人林根梅女士来信曾提到象宪同学不久前曾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再活十年、二十年,一定能出好成绩!”我完全相信:从他正确严谨的治学态度,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目前已取得的成果来看,再上一层楼是毫无问题的,遗憾的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就匆匆地走了。在这里我怀着深切的悼念之情写了这篇文章,我相信象宪同学虽已离开我们,但他的人品、画品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顾生岳(1927-2012):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中国画家。曾任浙江人物画研究会会长。中国工笔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委、杭州市关协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等职)

后记

杨象宪先生于去年春天辞世。当时,其生前师友及家乡父老均难以置信。噩耗被证实后,同道扼腕长叹,亲朋悲泣唏嘘,痛芳林陨蕊,哀缑乡落英。然而,逝者已矣,不能复生;生者哀悼,何以寄怀?亲友痛定深思,当为先生出版纪念集,传播先生之艺术,彰扬先生之人品,以慰圣灵。于是商定,出版《杨象宪纪念集》,由其兄杨象富先生为执事。之后,四方来稿叠至,或评其艺术之高雅,清韵芳馨,推崇备至;或忆其生前与人相处之情谊,篇篇血泪,感人至深。尤其令人感佩者,浙江省政协原主席王家扬,以九五高龄,挥泪题写“弘扬杨象宪教授从教从画人品高尚的精神”的评语,诚为难得。王老一言如炬,尽扫世俗阴霾。此情此景,象宪先生倘若九泉有知,亦当备感欣慰!

纪念集从集稿到编纂送审,历经期年。有赖诸同仁鼎力相助,得以按时完成。其间,年逾八十七岁的叶柱和八十二岁的胡维祺两位老先生尤为着力,曾逐字逐句审阅文稿,颇费心思;宁海县文物办主任张常明先生,为出版事宜多方联系,不辞辛劳,令人感动;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侯俊智先生为此书的出版精心编辑。此外,尚有诸多同仁为编集倾力,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均在此一并叩首致谢!

来稿因受出版字数限制,未能全部收入,敬请作者见谅。

编者2012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翰墨遗香(杨象宪纪念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58544
开本 16开
页数 3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9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53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