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国法则
内容
编辑推荐

世界大国的版图变化没有结束也不可能结束,但世界大国的价值是恒久的永存的。

学习借鉴历史之所以重要和必要,全在于它能够对正在进行着的事业有所帮助。为着这一功用和主旨,本书以近代以来陆续崛起的葡萄牙、西斑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作为解读的对象,对它们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思想观念、政治体制、社会生活以及军事、教育、文化等若干关系大国成长的主要方面进行了重点辑要,既展现它们的强国之路或衰落历程,以期体现出它们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也探讨了它们崛起或衰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带共通性的规律。

内容推荐

世界大国的更替不是宿命也不是简单的机械轮回。领先者让位于新来者,新来者复又被后面的新来者所超越,都有它合乎逻辑的道理。

世界大国的地位是世界上最稀有的资源,有时候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资源。如不主动争取、积极努力,一个国家即使条件再优越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大国。

人类群体之间的关键差别是人们的价值、信仰和社会结构,而不是人们的历史、语言、民族和肤色。世界大国的兴衰更替莫不取决于国家的政治设施及现代化程度。

用历史启迪思维,让历史照亮未来,如果历史的第一次出现是悲剧,就让它第二次出现是喜剧,这就是本书最庄严的目的。

目录

第一章 观念维先——国家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葡萄牙、西班牙:从天圆地方到地球是圆的——观念一新,遍地黄金

 荷兰:从锁国到开放——“哦!看啦,满载财富的船正向岸边驶来!”

 法国:从神权到人权——启蒙运动的思想成为大革命的灵魂

 美国:从邦联到联邦——以大辩论开国

 德国:从兽性到人性——勃兰特跪下了,德国却站起来了

 历史的启示

第二章 政制维新——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惟有变化不变

 英国:光荣革命带来两个世纪的光荣

 法国:路易应当死,因为祖国必须生

 美国:创新制度——危机即转机

 日本:两次维新,两次新生

 前苏联:为国务活动家的错误付出代价的是民族

 历史的启示

第三章 民族维和——没有统一就没有大国的成长

 德国:统一即意味着强大

 美国:南北之战后开始起飞

 日本:民族大和的国度

 俄罗斯:有一种痛,痛到无法被安慰

 历史的启示

第四章 社会维流——民主自由是长盛不衰的源头活水

 丘吉尔:在黑夜中入睡的是不列颠,在黎明时醒来的却是英格兰

 希拉克:自由、平等、博爱,捍卫了法兰西共和国

 杰斐逊:上帝在赐予我们生命的同时也赐予了我们自由

 季诺维也夫:母亲,早就到了该用理智理解俄罗斯的时候了

 历史的启示

第五章 法治维公——正义是政府的目的

 英国: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生而平等

 美国:宪法是正义的保障书

 前苏联:一个超级大国的自残

 历史的启示

第六章 政风维廉——这是一个老故事,但永远是新闻

 葡萄牙:在一个没有发展动力的社会,财富的作用往往是负面的

 西班牙:当欲望翻越理性的高墙,帝国就开始缓缓坠落

 日本:“财源”政变终结了“一党优位制”

 前苏联:执政党失去了免疫力

 英国:第一个制定反腐败法律的国家

 美国: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历史的启示

第七章 图强维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德国:国家是一个珠宝盒,国民是珠宝

 前苏联:列宁要求青少年,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日本:教育托起经济腾飞

 美国:建校先于建国,从殖民时代起每拓荒一个地区先办教堂和学校

 历史的启示

第八章 武道维仁——世界上没有任何政治事业能够成为残害无辜生命的理由

 英国:殖民扩张——超强帝国衰微的根

 法国:广大的武装群众之出现只是由于革命时才成为可能

 德国:第三帝国随“争夺生存空间”而崩溃

 日本:麦克阿瑟“垂帘”——大东亚之梦的恶果

 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前苏联:冷战争霸使国家失血

 历史的启示

第九章 报国维志——一个国家,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

 伊丽莎白——她终身未嫁,但却像老母鸡一样哺育着英吉利的成长

 华盛顿——美利坚合众国之父

 俾斯麦——德国统一的缔造者

 斯大林——倍受争议而又曾名列俄罗斯榜首的历史伟人

 戴高乐——他死了,法国变成了寡妇

 历史的启示

第十章 文化维我——万物从此始,万物归此宗

 美国:安于现状不是美国人的特点

 日本:这是世界上最热爱学习、最善于学习、学习最富有成效的国家

 法兰西:一个靠思想文化造就的大国

 俄罗斯:即使把我们洗上七次也洗不掉我们的俄罗斯本质

 德国:人文精神是一切事业的基础

 历史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缘起哥伦布

在整个中世纪及其以前的欧洲历史上,人们一直以为,地球就如同一张方桌,不仅是平的,而且笔直走下去就会坠入深渊。中世纪的地理学理论还认为,地球上85%是陆地,15%是海洋。虽然十字军东征教会了人们自由旅行的艺术,但也很少有人敢于偏离传统的线路。13世纪末,威尼斯商人波罗兄弟率先穿过蒙古大沙漠,越过耸入云端的高山,发现了通往元朝大汗宫殿的道路,并写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才使人们知道了东方的财富和惊奇。尽管书中的中国和印度“遍地黄金,香料盈野”,曾让许多读过这本书的人萌发到东方发财致富的念头,但由于顾及旅途的漫长和危险,人们最后还是望而却步。

中世纪末西欧人也存在从海路旅行的可能,只是人们那时的活动领域主要是在陆地而不是海洋,因而束缚了手脚。同时,那时能够用于海上航行的船也比较小,一般只能搭载20~50人。人们住在肮脏而低矮的船舱里。没法站直身子。因为厨房设施差,没有罐装食品,吃不上新鲜蔬菜,长时间航海生存也很困难。再加上,中世纪的人对微生物一无所知,由于喝不干净的水,经常会有船员死于痢疾或伤寒。最早的航海者死亡率惊人,能有60%的人返回都属平常;如遇不幸,则全部船员的白骨就可能丢弃在某个荒凉的岛屿上。

但是,未知领域和财富毕竟是诱人的。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是地中海上的伟大航海者、真正的探险者。他们中的许多人跟运气打赌,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光辉的探险。就是在极端困难和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实现了本来无望的目的。哥伦布就是他们这些探险者中最杰出的代表。

哥伦布生于1451年,从小惯于航海做生意。虽然未受过正式教育,但哥伦布却在悠闲的海上生活中利用余暇读了很多书,学会了拉丁文,吸收了正在欧洲普及的地理学知识。他还仔细地研究了圣经中有关预言的部分。在新旧世界大交替的历史洪流面前,哥伦布不愧为时代的弄潮儿。他是一个既信奉上帝而又掠夺成性的拜金狂,还是一个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

从少年时代起,哥伦布就喜欢看《马可·波罗游记》,后来还进行了研究。在位于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仍保存着那本被哥伦布写满眉批的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哥伦布之所以爱读这本书,不只是因为它像《天方夜谭》那样有趣,更主要的是它符合一个冒险家兼拜金狂的理想。哥伦布很仰慕葡萄牙的航海人物亨利王子,更艳羡中国和印度的金银珠宝,他处心积虑地要闯出一条抢先到达东方世界的航路。在一封信中,哥伦布曾说自己日夜都在祈求上帝赐给他产金的土地。他在信中写道:“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为了组织远航船队,哥伦布先后请求过英王、葡王支持,但都遭到了拒绝。后来他又求助于西班牙国王,经过许多周折,直到15世纪末叶西班完成统一后国王才批准哥伦布的计划。

1492年,西班牙国王授予哥伦布“海军大将”军衔,预封他为“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能够把新土地上总收入的1/10作为己有。这年的8月3日,哥伦布率领88名水手、3艘帆船,从巴罗斯港出发,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后,于10月12日黎明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萨马纳礁岛。在远航几乎绝望的时刻发现了这个小岛,哥伦布异常兴奋,遂将小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直至逝世以前,哥伦布都误以为这里是亚洲的一个海岛,该地是印度。为了探寻黄金产地,哥伦布又继续从这个小岛向南航行,先后到达古巴(10月28日)和海地(12月6日),最后在海地北部建立了西班牙的第一块殖民地,留下39人驻守。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巴罗斯港。这就是他的第一次远航。

后来,哥伦布还有3次远航,相继到过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岛国,其足迹曾深入南美海岸和中美的洪都拉斯和巴拿马附近。但是,由于哥伦布始终未能找到中国和印度,便逐渐失去了西班牙国王对他的信任,1506年,哥伦布在疾病与贫困交加中去世。

虽然哥伦布没能到达中国和印度,但是他发现了西半球的美洲新大陆,发现了加勒比海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岛屿,开辟了横渡大西洋的新航线,带回了在这个大陆的另一面还存在着一个“南海”的消息。所有这些重要的地理发现,都大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打破了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地理概念。

无疑,哥伦布的远航是地理大发现的开端。后来,哥伦布抵达萨马纳礁岛的这一天——1492年10月12日,被定为西班牙的国庆日。

成于麦哲伦

自哥伦布远航成功以后,在欧洲人中掀起了一股前往新大陆探险的狂潮,人们试图寻找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峡,从而完成哥伦布所开创的沿西路到达东亚海岸的事业。葡萄牙没落骑士家庭出身的麦哲伦成了他们当中的佼佼者。

麦哲伦很早就想寻求大西洋通往“南海”的海峡,并曾设想渡过这个海峡到达摩鹿加群岛。他在葡萄牙提出的远航计划遭拒后也来到了西班牙。由于西班牙国王的支持,麦哲伦于1519年9月20日率领5艘帆船和265名船员,从塞维利亚圣卢卡尔港启航,驶入浩淼无际的大西洋,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经过一年多的航行,麦哲伦的船队于1520年10月21日到达美洲南端的海峡(后来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接着转向西航行,驶入“南海”,因航行途中风平浪静,遂把“南海”称为“太平洋”。从此,这一名称得以沿用。

1521年3月6日,麦哲伦的船队抵达菲律宾群岛。为了占据这块新发现的土地,麦哲伦介入了岛上的内讧,不幸于4月27日被当地部落首领杀害。

麦哲伦遇害后,他的同伴继续航行,到达摩鹿加群岛。在这里装满了香料,并推选了新的船长,然后沿着葡萄牙原来通往印度的航路,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522年9月6日返回塞维利亚圣卢卡尔港。这时,环球远航船队只剩下1艘船、18人。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虽耗时3年,付出了巨大牺牲,但它却证实了这样的事实:哥伦布发现的新土地不是印度的一部分,而是一个单独的大陆;地球是圆的,世界上的各大洋都是相通的,并且,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明显超过陆地面积。麦哲伦的这次环球航行,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改变,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这样评价新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对于人类的贡献:“在哥伦布证实地是球形以后不久,地球为宇宙主宰的尊号也被剥夺了。自古以来没有这样天翻地覆地把人类的意识倒转来过。因为地球如果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无数古人相信的事物将成为一场空了,谁还相信伊甸的乐园、赞美诗的歌颂和宗教的故事呢?”P2-5

序言

近代以来,为着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抑或世界大国、世界领导国的地位,人类上演了多少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数以百计的国家兴替,浩如繁星的英雄传奇,读来无不荡气回肠。瞩目世界性大国的发展,人们不难发现:所有大国创造繁荣的过程极为相似,而其衰亡也经历了类似的轨迹。人类发展规律的客观属性,历史科学的万古长青,理应是后来者的良师。虽然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历史,但人们可以从历史中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榜样。

(一)

无论从哪个角度对人类历史进行区分,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为标志,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无疑是一个空前的事件。

正是从这时起,人们才结束了天圆地方、笔直远航会掉下深渊的传说,相信了地球是圆的,知道了完整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模样。

正是从这时起,人类的生活才开始消除彼此隔绝和散居的状态,不同的文明才开始相互注视,各民族相互平行的历史才开始结束,自此也拉开了相互对抗和角逐的世界历史大幕。

也正是从这时起,世界性的大国才相继出现。而在上古、古代和中世纪,则只有区域性大国而没有世界性大国。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黄河流域的夏商周,应是文明初曙时期的区域性大国。盘踞在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汉帝国、罗马帝国,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及其几个继承者,应是公元纪年开端时的区域性大国。到了13、14世纪,明帝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莫斯科大公国和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也都不过是区域性大国。只是由于哥伦布的远航,新大陆的发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才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先是工业文明代替农耕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接着是划时代的工业革命的爆发,使轮船、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和电报、无线电等通信工具得以出现和使用,才为一些区域性大国演变为世界性大国创造了条件。

什么是世界性大国?

虽然国家的强大并不完全由领土大小、人口多少、资源盈缺、地理优劣、历史长短来决定,但还是有一些基础性因素对世界性大国作了界定。

一般,世界性大国总是一个能保卫自己并可以对付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的强国。这其中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含义:(1)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在世界上明显占优;(2)是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集团的领导者;(3)对世界事务具有特殊的权力和影响力,并且这种权力和影响力被别国认可和接受,能够带动别国跟进和效仿;(4)同世界第二阵营的国家有代差。

按照这些标准,如不论及中国的话,五百年来的世界性大国大致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俄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然而,尽管它们都曾以世界性大国的地位出现在近代史上,但结局却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虽然成为世界性大国,但后来衰败降格很多;有的虽然强极一时,但很快又坠入深渊;有的虽然跌宕起伏,但最后又终成正果。它们中的惟一佼佼者是美国。自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央后美国即鹤立鸡群,屹立不倒,在全球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已达一个世纪之久。不过,总起来看,以上这些国家都曾先后成为不同时代的主角,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二)

虽说世界大国的兴衰更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世界大国的版图变化远没有结束也不可能结束,但是,世界大国的价值却是恒久的永存的。

这就是:世界大国的更替不是宿命,也不是简单的机械轮回,而是有着历史的必然。领先者让位于新来者,新来者复又被后面的新来者超过,都有它合乎逻辑的道理。由此,总结出带共性的启示性的政治遗产、精神教训和治国至理就更为重要。  这就是:世界大国的地位是世界上最稀有的资源,有时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资源。虽然竞争这种资源的最终结果一般都是非此即彼,落选者往往会处于比先前更为被动和更受压抑的境地,但是,如不主动争取、不积极努力,一个国家即使条件再优越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大国。世界大国的头衔是从来不会自动地无缘无故地降落在一个国家的头上的。

这就是:世界大国的更替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真正的、十足的全球性复杂问题。既有国际体系和既有世界大国会如何对待新兴大国崛起的问题,也有新兴大国应该如何应对崛起过程中难以预测的种种挑战,新兴大国崛起后将用何种方式影响和作用于既有国际秩序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恰当的政治战略才能得以判明和加以解决,并且在漫长的崛起过程中丝毫容不得战略上的失误。

世界大国的价值还包括:人类群体之间的关键差别是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不是人们的历史、语言、民族和肤色。大国的兴衰更替莫不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现代化程度。政治先进则国家强大,政治落后则国家衰败。这已被五百年来世界性大国的历史变迁所一再证明。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在一盘散沙的欧洲政治中最先形成民族国家的,由此,两个国家都迅速地强大起来了。凭着坚船利炮,一个个海上战略要地相继成为它们的囊中之物,两国曾各自垄断半个地球的商务,共主16世纪的全球海上贸易。然而,沉湎于过去则必然落伍,拒绝变革则必然衰败。到16世纪末,曾经拥有无以计数的金银和无比强大的国家机器的葡萄牙、西班牙,终于在世界性的演出中开始谢幕。

曾经,凭借着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荷兰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其东印度公司曾在全球开设15000多个分支机构,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1万多艘商船曾在世界五大洋上游弋。然而,后来的历史又证明,一个没有独立和主权的国家体是不能发展的,即使发展起来也会很快落伍。

大不列颠曾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全球市场,率先实现工业革命和率先建立现代国家制度,长久地保持了一种稳定的发展状态,引领世界达一个世纪之久。但是,拒绝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政治调适,死守殖民政治的僵尸,又使英国未能保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政治上的团结和统一,德意志曾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世界第二强国。但是,20世纪上半叶又同样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而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灭顶之灾。德国的教训是,极权主义可以推动经济甚至是整个国家的高速发展,但却不能保有经济或整个国家高速发展的成果。

因为19世纪60年代的一次政治变革,日本成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并在不长的时间里即称雄亚洲,跻身于世界强国俱乐部。但是,由于明治维新后的政体仍然是建立在结构性的利益冲突之上的,本质上还有封建残余,因而为其自我毁灭埋下了祸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其政体才被改造。

前苏联的兴起和衰亡同样是国家的政治变迁在起主导作用。1917年十月革命后形成的模式是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为一体的高度集权。这种模式的历史功绩是利用无所不在的国家力量把国家迅速推向了现代化。但是,政治僵化、社会窒息、丧失了个人能动性的体制是难以持久的。更何况,高度的个人集权又使国家的政治生活扭曲变形,现代化终难以为继,结果导致悲剧性后果。

而从美国举世无双的超强地位来看,其成功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方面,而且更表现在政治方面。公民普遍享有的民主权利,全社会根深蒂固的法治观念,大众广泛的政治参与,社会多渠道的舆论监督,政府内部有效的分权制衡机制,既构成美国政治现代化的立体图景,也成为美国社会赖以发展的活力之源。  虽然以上只是部分大国的脚步,但留下来的思考是长久的无以穷尽的。人类政治的不断发展一一从专制到民主,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靠世袭或流血产生政治领导人到靠竞争和选票产生政治领导人,尽管其间不乏挫折、反复和逆流,但毕竟方向洞明,航路开通,且取得了划时代胜利。有理由相信,人类终将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人性化。

(三)

2003年11月24日,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9次集体学习时曾对学习和借鉴历史提出特别要求。他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

学习借鉴历史之所以重要和必要,全在于它能够对正在进行着的事业有所帮助。为着这一功用和主旨,本书以近代以来陆续崛起的葡萄牙、西斑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作为解读的对象,对它们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思想观念、政治体制、社会生活以及军事、教育、文化等若干关系大国成长的主要方面进行了重点辑要,既展现它们的强国之路或衰落历程,以期体现出它们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也探讨了它们崛起或衰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带共通性的规律。在具体成书过程中,对以下三个方面给予了重点考虑。

第一,尽可能地把历史同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虽然历史上的事大多时空久远,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只有存在价值而没有利用价值。重要的还在于,应以一种对现在和未来有意义的思维方式来研究,这就是,应注意并突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所以,本书除在每一具体事件或每一特定内容的叙述中对此加以重视外,还在每一章之后都有一篇称为“历史的启示”的文字。

第二,尽可能地把重大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机理揭示出来。这不仅是因为这样做比起过度地转述历史上那些战争、革命或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在篇幅上更为节省,而且还因为蕴涵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思想往往代表着更高的人类成就,对现实更具有意义。正如法国思想先驱伏尔泰所说,“了解前人是如何想的,比了解他们是如何做的更有益”。尽管对于时过境迁的历史事件很难加以全面考察,甚至连历史上清晰界定的时代精神整体也很难窥见,但是对于这种追寻的努力不应停止。

第三,尽可能地用比较灵活的方法或日文学透视的方法来叙述比较陌生和比较沉重的久远历史话题。虽然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坚持实事求是、严格地忠于历史事实,是历史题材写作的最基本最起码要求,但是,在这个前提下采取一种更有利于深化历史主题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则是必要的可取的。这也有助于阅读和传播。更不消说,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历史上发生的事是如此地不同,各种历史事件之中的关系是如此地复杂,人类的行为和情感是如此地丰富、微妙和可变。所以,尝试着用一种新的方法——“讲故事”的办法,对历史上严肃而重大的事件进行辨识、思考、组织和叙述,既讲述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和一般成因,又明示或隐含研究问题的深沉主题,以期收到一种更为有效的效果,也许是为一种选择。

用历史启迪思维,让历史照亮未来,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规避自己前进路上的危险,如果历史的第一次出现是悲剧,就让它第二次出现是喜剧,这就是本书最庄严的目的。

但愿以上的种种努力,不会成为记忆的负担。

作者

2009年3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国法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德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29396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07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8: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