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朝的烙印(大国精神的潮起潮落)
内容
编辑推荐

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精神传承的历史,也是一种人们不断探索自身发展前途的历史,在不懈的奋斗中寻求新的希望,在发现光明前途的过程中又有着潮起潮落的波动。鞠佳的这本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他精心选择的几个王朝的故事中,正面的形象并不多,作者更多的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那些本该产生更大积极作用的人或事。

内容推荐

宋、明、清三朝,国民精神一步步衰落。赵匡胤开创的宋王朝,将中国带入“崇文抑武”的羸弱病态,缺失了在东亚范围的国际地位,三百年时间,足以对群体国民精神产生致命的打击;以武功孱弱为代价兴盛起来的文化繁荣,最终产生的是扭曲、小器的理学思想,在朱元璋开创的明王朝体制下,禁锢了国民头脑,从而造成精神上的衰落;王朝的一次次毁灭,人们的一次次麻木,中华的血性消泯日甚,当清王朝试图以游牧民族的强悍把持这个帝国时,传统文化内部的腐烂已经无可救药,再也支撑不起一个庞大臃肿的、远远落后于世界的群体。

今天的中国,是过去的、千百年来的中国的一次次积累而成。当我们站在整个宏观历史角度来看时,会发现,曾经的烙印深深印在我们当今每一个人身上。一系列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精神,犹如一棵苍天大树,无论如何枝繁叶茂,都来源于最基础的根部。我们应该回头看看,回头梳理那些历史的烙印,过去的一切经历,才是真正塑造今天的根源。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话说,就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来源于童年记忆,所有的行为和状态都能从曾经去寻找。

目录

一 重文轻武

  1、不一样的王朝:赵匡胤的温和变革

  2、武将的悲哀:从杨业到岳飞

  3、先天不足:东北的地势,西北的马

  4、妥协思想:恐辽症、恐金症、恐西夏……

  5、文人的内耗:“新旧党争”到“战和之争”

  6、整体征服:崖山的最后战斗

二 思想的转折

  1、强盛的本质:孔子的“仁”与商鞅的“法”

  2、衰弱的根源:“魏晋风骨”和“印度佛学”

  3、真理走向谬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4、扭曲的人性:饿死是小,失节是大乎?

  5、精神的桎梏: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6、中西差别:四书五经VS科学精神

三 皇帝的人格

  1、一个老人的记忆:朱元璋生平回忆

  2、疯狂杀戮:皇帝们的自卑心理

  3、恐怖手段:锦衣卫控制下的无形巨网

  4、太监专政:阉割者的阴暗心理

  5、专制模式:小农经济保守下的自我防范

四 文官群体的价值丧失

  1、大臣VS皇帝:嘉靖朝的“大礼仪之争”

  2、沽名卖直:文臣的捷径,万历的无奈

  3、无休止的党争:东林,阉党,谁是谁非?

  4、清官难做:海瑞式的悲哀

  5、无法遏制的腐败:从国家元首到地方小官

五 落日余晖的帝国

  1、无辜的血泪:扬州与嘉定

  2、文人的痛楚:从“明史案”到《四库全书》

  3、世纪转折:海洋文明VS内陆文明

  4、科技落后:马戛尔尼访华拉开的序幕

  5、溃烂征兆:臃肿帝国的内部失调

试读章节

1.不一样的王朝:赵匡胤的温和变革

公元960年,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温暖的春光尚未普照大地,料峭的寒风还在吹拂,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登上皇位还不到半年,在新年的宴席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整个朝廷里气氛祥和,喜气洋洋。

突然,河北边境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辽国军队挥师南下,联合北汉大举入侵中原!一时间,群臣慌乱,朝廷紧张,周恭帝命令赵匡胤为大将,率军出征,抵御强敌。

这位赵匡胤将军,是后周数一数二的人物,他追随先帝周世宗多年,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从低层军官逐步上升为军事统帅,担任归德军节度使,在先帝临终前,他又被提为殿前都点检,是皇帝直属的禁军统领,可见后周朝廷对赵匡胤的信任。赵匡胤本人也气度豁达,知人善用,在掌管军政的六年多时间里,为后周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已成为了士兵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带着朝臣们的重托,赵匡胤率大军出发了。可是几天后,当军队行进到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由于昨夜的醉酒,赵匡胤一直在昏睡当中,到了日上三竿之时,众将领才敲门叫醒他,说了一番令人震惊的话语:“现在新皇帝年幼,我们将士在外拼杀也没有地方领功受赏,您是后周军队里最高的军事长官,我们愿意拥立您为皇帝!”

什么意思?政变。

刚睡醒的赵匡胤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被手下人披上准备好的黄袍,然后众人拜倒,高呼万岁。转眼间,这位后周最为倚重的军事将领,变成了政变者,当然——也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十世纪的一场最简洁明快的军事政变,并将在此后的岁月里深刻影响中国历史。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根本没有什么强敌入侵,所谓“辽军大举南下”的消息是政变者早就预谋好的。

掌握军权的赵匡胤轻而易举做成了天子。从史书记载中我们看到,政变者赵匡胤的形象是历史上最温和的:在一番推辞下,他“迫不得已”地被众人拥立为皇帝,无可奈何,长叹一口气说:“唉,先帝留下这么大的国家,如今只有年老的太后和年幼的皇帝,我本来应该不负重托辅佐幼帝以报国恩的;还有诸多公卿大臣,原本都与我是同僚;但既然你们已经拥立我为天子了,那么大军返回京城时千万不要惊扰了皇宫,更不能像前朝那些叛乱大将那样抢劫欺凌,不然我就要以严厉的军法处置。”在赵匡胤一番“无可奈何”而又“以百姓为重”的表白下,将领们更加崇敬这位领袖,遵照他的指示,不动干戈。紧接着,大军班师回开封,城内早已联络好的将领很快打开城门,军队兵不血刃地控制了京城。

自唐王朝灭亡以来,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处于五代十国混乱时期。群雄割据,自立为王,短短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这期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礼崩乐坏,世风日下”,每一次朝代更换,都是前朝的藩镇大将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

相比于石敬瑭借契丹兵攻灭后唐、郭威发动政变灭亡后汉,赵匡胤的军事政变简直如同和煦春风一样:进城之后,军队秋毫无犯,百姓生活一切照旧,也没有伤害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对后周公卿也没有欺辱,大街上除了时不时的戒严,百姓们还是照常过日子——这简直不是政变,更像是一次普通的军队回城。后周的宰相范质、王溥等在认清形势后,也很识时务地拜称新帝,一切都轻而易举。之后就是在崇元殿举行“禅代”,后周皇帝宣读禅诏,退位,新的王朝“宋”就这样成立了。

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它似乎没有任何先兆地发生了,而后又理所当然地被世人所接受。

纵观五代十国以来,这种现象是有社会群体心理支撑的。中原诸国林立,每价政权取代另—个政权,多少帝王命丧臣子之手,江山易主的情形如走马灯似的上演。后梁取代唐,后唐又取代后梁,后唐又被后晋所灭,后晋被后汉取代,后汉又被后周所灭,官员百姓们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五十多年来,人们以一种很自然的心理接受现实,忘掉前一个王朝,又迎来新一个王朝。臣民们不反抗新的帝王,新帝王也不会过分追究旧臣,大家相安无事,照常下去,只要是生活稳定,谁来当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

南方诸国被宋军一一平定,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两百年混乱时期,在宋太祖赵匡胤这里终结。大宋王朝的欣欣向荣昭示着一个盛世的到来,人们再次看到了中华统一的希望。

只是,作为“政变者”登上帝位的宋太祖赵匡胤对这个新兴国家并不放心,他深谙“五代为国,兴亡以兵”之道理,在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忧患:他赵匡胤能夺权立国,难保自己手下的大将们不效仿此法。

安史之乱以来中原一直处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状态。武将专横跋扈,君权旁落,谁拥有了兵权,谁就能造反当皇帝。后晋节度使安重荣就常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普遍反应了当时武将们的心理;后汉大将史弘肇也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君王对手下的骄兵悍将难以驾驭,安禄山、朱温、朱友硅、李嗣源、石敬瑭、郭威……一次次的武将造反、弑君篡位的大戏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江山轮流坐。

怎么办?江山易主,武将夺权,这个问题像一个巨大的死结,摆在新朝皇帝的面前。

历史证明,赵匡胤建立的宋王朝,将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一样的时代。

五代十国的混乱是宋朝的教训,为了维护王朝的稳定,必须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本人手上,才最让人放心。于是,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力改革下,走向了相反方向:不遗余力地削弱武将,分化权力。

……

P3-6

序言

历史就像河中的流水,一去不返,多少人物事件随流而去,不留下一丝痕迹 然而,也有很多的人和事,经过世世代代的风雨积淀,成为人们不断回味咀嚼的故事探源溯流以寻找经验或发掘智慧成为一种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养成了直面历史面孔的习惯 于是,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大展宏图,力挽狂澜,似乎有那么一刻,历史的发展方向就由他们决定着。

历史人物究竟在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着怎样的精神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说到这个问题,有三本著作是不能回避的 一个是英国哲学家卡莱尔的《论英雄与英雄崇拜》,一个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还有一个是美国学者胡克的《历史中的英雄》,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试图理清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并分析了英雄人物的形成原因;不同点则是对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的态度,“英雄”和“个人”表明了历史人物的双重身份。

中国有句俗话叫“时势造英雄” 也就是说,英雄的产生不只是英雄本人的事情,而且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梁启超对这句话作了补充,他反反复复表达着自己颇有点拗口的观点:“英雄固能造时势,时势亦能造英雄 英雄与时势,二者如形影之相随,未尚少离 既有英雄,必有时势;既有时势,必有英雄”这些人通过个人的力量,造就出一个个令人景仰的伟大业绩,不只是一时一地,甚至源远流长,成为代代相承的精神力量。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还另外有一整套与之相应的天命论,伟大的人物是应天而生,他们没有办法不去完成那些伟大的历史使命 除了个人的能力、魄力、魅力之外,还有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的上天要自己担负的重任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份神秘的色彩,尽管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但在总结经验时发现那不过是“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的前兆而矣 所以,我们看历史时,会发现许许多多曾经扮演过英雄角色的人物,都很高大、光耀夺目,真有超越凡人的某种特质 特别是那些家国一体化的开国之君,他们几平可以做到无往而不胜 在正史的体系下,这些所谓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事迹只是再一次印证了“胜者为王败者寇”理论。

如果要深宄他们到底是不是“英雄”,无论是秉笔直书的历史学家,还是给帝王将相修家谱的御用历史学家,似乎都遇到过这个问题 尽管有种种的史家笔法可以在其中回环往复,但在叙事过程中他们都无法真正隐去那些发生过的事情 于是透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人正面的光辉事迹,也可以看到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行,更有不适宜阳光照耀的阴暗角落 也许是出于隐恶扬善的好意,对这些人的评价往往是好的一面被夸大到了足以掩盖恶的一面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功成名就之后的言行举止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会影响到时代或民族的精神发展历程。

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精神传承的历史,也是一种人们不断探索自身发展前途的历史,在不懈的奋斗中寻求新的希望,在发现光明前途的过程中又有着潮起潮落的波动 鞠佳的《王朝的烙印——大国精神的潮起潮落》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他精心选择的几个王朝的故事中,正面的形象并不多,作者更多的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那些本该产生更大积极作用的人或事。重文轻武的宋王朝使人们的心灵转向内在,文与武这一对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国家安定团结的群体在宋代却成了舍此取彼的单项选择,此消彼长的文人们在内耗中毫无建树。岳飞所说的只有“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才有收复失地的希望显然是有明确所指;明王朝更是开辟了许许多多历代王朝没有的先例,一个心理不健全的开国皇帝,把国家当成了一块任由自己耕种的实验田,血腥的杀戮将士大夫阶层特有的骨气打击得体无完肤,看似关心民生的治贪手段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使清官在前仆后继的贪官中无法生存,也让百姓生活在暗无天日之中 这些难言的隐痛造就了以诤言清议著称的东林,又给我们展示了历史的另外一个侧面,原来,一些不为人瞩目的事件中居然隐含着巨大的精神影响力。

突然发现,经验本来就是一种很复杂的体验,阅读在复杂中会有更多的思索和收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朝的烙印(大国精神的潮起潮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鞠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4088830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6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4.0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50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