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珍妮姑娘/译文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德莱塞(1871-1945),美国著名作家,《珍妮姑娘》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贫困的珍妮姑娘为生活所迫,与参议员白兰德同居。一直到他死后两人都没有正式结婚。珍妮带着他们的孩子迁居别处。她遇到阔少雷斯脱,与他同居,但是不能见容于他的亲属。后来为了让他能继承遗产,珍妮坚决与他断绝了关系。与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嘉莉妹妹》不同的是,作者是本书中塑造了一个近乎圣女的形象。

内容推荐

小说叙述了一位年轻女性沉浮不定的命运。珍妮出生在一个贫穷但家教严格的德国移民家庭,她单纯美丽,温柔善良。参议员白兰德对珍妮一家给予了经济上的帮助,尤其当珍妮哥哥因偷煤入狱后,他尽力相助,为惊慌失措的珍妮分担了忧愁。白兰德赢得了姑娘的信任甚至是好感,并对珍妮产生了爱慕之情,还应允一定会赴娶珍妮。可是,他的猝死却打破了珍妮的希望,更不幸的是,他还让珍妮屈辱地生下了一个遗腹私生女。后来,珍妮又与富家子弟雷斯脱相识。尽管雷斯脱也对珍妮倾心不已,但他对婚姻的承诺最终迫于社会、经济和家庭的压力而成为镜花水月。不断勇敢追求幸福的珍妮,在当时的很多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环境不能接纳她,她最终也没有得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满人生。不过,来自家人和孩子的亲情与雷斯脱临终前的忏悔,却真正地抚慰了珍妮的心灵,让她从懵懂无知,走向了情感的成熟,在感伤中理解和思索着人生与爱情。

试读章节

一八八○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有一个中年妇人,带着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女子,走进俄亥俄州科伦坡市的大旅馆里,到账房的写字台面前,问他旅馆里有没有她能做的活。那妇人生着一副绵软多肉的体格,一张坦率开诚的面容,一种天真羞怯的神气。一双大落落的柔顺眼睛,里边隐藏着无穷的心事,只有那些对于凄惶无告的穷苦人面目作过同情观察的人才看得出来。跟在她后面的是她的女儿,一种畏惧和羞怯使她躲缩在后边,眼睛不敢对面前正视,这种神情是谁都看得出她从哪儿得来的。原来她的母亲虽然没有受过教育,却有一种含有诗意的心情,具备着幻想,感情,和天生的仁厚;她的父亲呢,又特具一种沉着和稳重的性格,两下结合起来就造成她这样一个人了。如今贫穷正在逼迫她们。当时她母女俩那种穷困窘迫的情景是很动人的,连那账房也受感动了。

“你要做怎么样的活?”他问。

“也许你们会有一些洗洗擦擦的活儿,”她羞怯地回答。“我能擦地板。”

她的女儿听见这句话,就觉得不适意地转动起身子来,并不是因为她不耐烦做活,而是因为她不愿意人家看破她们贫穷到了不得不做活。那账房倒有些侠气,他看见这样的美人儿处于这样的窘境,心里不免动怜。看那女儿那种无可奈何的神色,就可见得她们的境遇确实困苦了。

“请呆一会儿,”他说了,就走进背后一间办公室,去叫女管事长出来。

旅馆里的工作是有的。因为常雇的扫地婆子走了,大楼梯和大客厅都还没有打扫。

“那是她的女儿吗?”女管事长问,因为她从她站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她们。

“是的,我想总是的。”

“今天下午她就可以来,如果她要来的话。我想那女孩子也会帮她的忙吧?”

“你去见管事长去,”账房回到写字台旁边来欣然地说。“就打那儿过去”——指着近旁的一个门。“她会给你安排的。”

上述这小小的一幕,可以说是玻璃匠人威廉·葛哈德一身一家的悲剧的顶点。原来威廉-葛哈德的这个职业,也和其他的低级职业一样艰难,每天都得看着他的一个妻子,六个孩子和他自己,光靠幸运吹来给他的那一点东西维持生活。他自己正病在床上。他的长子西巴轩一他的同伴们把它叫做巴斯的——在本地一个货车制造家那里做艺徒,每礼拜只有四块钱的收入。最大的女儿珍妮妃甫,年纪已过十八岁,却还不曾有过任何工作的训练。其他的孩子,乔其十四岁,马大十二岁,威廉十岁,味罗尼加八岁,都还年纪太轻,什么事都不能做,只叫生活问题更难解决罢了。他们所能依靠为生的,主要是一所住宅,虽然已经为了一笔六百块钱的借款押给人家,总还算是他们父亲的财产。他当初所以要借这笔债,为的是他积下的钱足够买这所房子,却还要扩充三个房间和一个门廊,以便全家人都住得下。抵押的期限本来还有几年,可是他境遇非常不顺,不但把那准备还本的一点点储蓄用得精光,就连逐年的利息也付不出。葛哈德弄得一筹莫展,医生的诊费,房子的利钱,还有欠肉店的,欠饼店的,虽则人家晓得他诚实可靠,随他拖欠,可是后来也不能再信任他了。这种种的心事放在他的心上,天天折磨着他,他的病也就一时难好。

葛哈德的老婆并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曾有一个时期她替人家洗衣服,有多少就洗多少,余下来的工夫得替孩子们穿衣服,烧饭,打发他们上学,给他们缝缝补补,还得服侍丈夫,还得偶然抽出点时间来掉掉眼泪。旧店家赊不动东西,她又常得去找较远的新店家,先拿一点现钱起个账,赊货度日,直到那店家受人警告,不肯再赊给她,她又得到更远的地方去找。玉米便宜,她有时就只熬一罐灰汤玉米粥,再没有别的东西,就整整的吃过一礼拜。玉米粉做羹,是聊胜于无的吃法,这里面要是加上点牛奶,那就差不多要当筵席看待了。油炸山薯是他们最近似奢侈的食品,咖啡就属难得尝到的珍品了。煤是他们拿着桶子和篮子从附近铁路站场的轨道网里捡来的。木柴也用同样方法从附近的木料场里拾得来。这样的,他们一天天捱过日子,一径巴望父亲的病好起来,玻璃工厂早些儿开工。但是到那年冬季将近,葛哈德就开始觉得绝单了。

“我得马上跳出这一种境地才好,”这是那顽强的德国人常常要说的一句话儿,当时在他那种不大有劲的声音里,他的焦急只能得到一种虚弱的表现。

真是祸不单行,刚巧味罗尼加又出了疹子,一连好几天,大家都当她是要死的。她的母亲什么都不管,只是守着她,不住地替她祈祷。爱温吉医生纯然出于人类的同情,每天来一趟,给那孩子认真的诊察。路德派的教士翁德牧师也用教堂的名义来给她安慰。他们两个都把一种严肃的宗教气氛带到她家里来。他们是代表超越的力的黑袍神圣使者。那葛婆子好像马上就要失掉她那个孩子一般,一径悲悲切切地在那小床边守着。三天之后,危险是过去了,可是家里的面包也完了。西巴轩的工资都已经用来买药。只有煤一项是可自由去拾的,但是孩子们也已经有好几次从铁路站场被赶回来。葛婆子把可找事的地方都想尽了,绝望之余,方才想起这个旅馆来。现在她得到这个机会,真是奇迹。

“你要多少工钱?”女管事问她。

葛婆子想不到这是可以由她自己说的,可是她既有需要,也就胆壮起来。

“一块钱一天不太多吗?”

“不多,”管事说;“这儿每礼拜大概只有三天的活。你只要每天下午来一趟就做得完的。”

“很好,”葛婆子说。“今天就开头吗?”

“好的;现在你跟我来吧,我指给你看那些洗擦的家伙放在什么地方。”

她们这么草草被介绍进来的是当时当地一家豪华的旅馆。科伦坡是本州的首府,人口有五万,来往的旅客也多,确是经营旅馆业的一个好地点,年来的情况又有进境,至少科伦坡的居民要以此自豪。这旅馆是个五层的建筑,规模很宏大,坐落在中央广场的一隅,议事厅和大店铺都在那里。旅馆里的接待室很大,而且新近重新装饰过。地板和护壁板都是白色大理石的,由于常常擦,一径都光耀夺目。有一张庞大的楼梯,胡桃木做的扶手,黄铜做的横条。旁边有很惹眼的一角,专设一个卖报纸和烟卷的柜台。楼梯拐弯的地方,就是账房的写字台和办公室的所在,全是硬木做的隔板,并且有新式的煤气灯装饰着。从接待室一端的一个门口,可以看见附设的理发室,放着一排排的椅子和修脸用的水杯。门外经常有两三部公共汽车,配合着火车开行的时刻来来往往。

这个大旅馆,是本州政治和社会的第一流人物所住的。有好几个州长,在任期间都把这里当做固定的住所。又有两个合众国的参议员,每次有事到科伦坡来,总在这里开着有会客室的房间。其中有一个,参议员白兰德,旅馆主人差不多当他是个永久的顾客,因为他是本城人,而且是个没有家的独身汉。其他较短暂的住客,则包括众议员,各州议员,以及院外游说的人,商人,专门职业者,乃至大批行业不明的人物,来来往往,造成这个万花筒式世界的繁华和热闹。

当时母女两人突然投入这个光辉灿烂的境界,就感觉到无限惊惶。她们生怕要闯祸,始终小心翼翼的,什么东西都不敢去碰一碰。她们正在扫除的那个铺着红色地毯的大穿堂,在她们看来简直同王宫一般华丽;她们眼睛不敢仰视,说话用极低的声音。及到去擦台阶上和楼梯上那些铜条的时候,她们就都得拿出勇气来,为的那母亲过分畏怯,那女儿觉得这样出现在大庭广众很害臊。楼梯下面就是那间富丽堂皇的接待室,人们有的在闲坐,有的在吸烟,不断的进进出出,都看得见她母女两人。

“这里不顶漂亮吗?”珍妮妃甫低声地说着,却因听见自己的声音而觉得不安起来。

“是啊,”她的母亲回答说,其时她正跪在地上,勤勤勉勉地用她那双笨拙的手在绞擦布。

“住在这种地方该花很多的钱吧,你想是不是?”

“是的,”她的母亲说。“不要忘记这些小角儿里也要擦的。看你漏了多少地方了。”

珍妮听了很委屈,但仍旧认真地干活,使劲地磨擦,再也不敢抬起她的眼睛。

那母女俩辛勤劳苦,从楼上一路工作下来,一直工作到五点钟光景,外面天黑了,整个客厅都灯烛辉煌,其时她们已经快要擦到楼梯脚。

经过大旋门,从外面寒冷的世界进来一个魁梧杰出的中年绅士,他那缎子的帽子,宽敞的军用斗篷,在一群闲荡人中立刻显出他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脸面属于黝黑而庄严的一型,但是线条开朗,显得是富于同情;他那闪亮的眼睛上面有浓黑蓬茸的眉毛掩盖着。他打写字台旁边经过,捡起预先给他放出的钥匙,就走到楼梯边拾级而上。

他看见那在他脚下擦地板的中年妇人,不但特地为她拐了个弯儿,并且蔼然地挥着手,等于说,“不消回避。”P1-5

序言

《珍妮姑娘》(一九一一)是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塞(一八七—一九四五)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德莱塞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虽然也有一些人认为他的作品笔调沉重,情节缓慢,基调大多悲观无奈,但是这依然改变不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先锋开拓者地位,甚至,他还被文学批评家推崇为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

德莱塞出生于印第安纳州,家境贫困,从小独立谋生,经受了诸多生活的磨难,也因此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创作素材。自二十三岁起,德莱塞先后在芝加哥、纽约和圣路易斯的报纸任记者和编辑,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使他之后的小说创作基于生活,笔锋细腻犀利,敢于揭示现象背后的真实,甚至突破文坛上传统思想的禁锢。

一九○○年,德莱塞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可是作品因为其大胆突破的揭示和开放性,曾一度被禁。所以,该书首先在英国出版,一九○七年才与美国读者见面。第一部作品的多舛命运之后,德莱塞停笔十年,直到一九○九年才开始创作《珍妮姑娘》,该书于一九一一年出版,问世后,因为主人公珍妮在诸多事情上违背了当时的道德伦理准则,如未婚生子,做人情妇等,作品仍然激起了众多争议。此后,作家又创作了著名的《欲望三部曲》:《金融家》(一九一二)、《巨人》(一九一四)、《斯多葛》(一九四七)。一九二五年,德莱塞发表了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这部作品标志了他现实主义创作取得了新的成就。

阅读《珍妮姑娘》是需要耐心的,因为书中的情节发展虽然平缓,但是情绪的酝酿却在不断加强深入,等待着沸腾。在将近尾声时,不可控制的情感纠结会席卷而来,使我们的阅读进入一种沉思和感动的过程。德莱塞的自然主义风格始终在故事中贯穿着,那一道阴郁,无奈、讳莫如深的感叹,会一直渗透到细心读者灵魂的深处。

《珍妮姑娘》是德莱塞本人最为满意的作品,虽然这部作品的写作历经了近十年的漫长岁月,而且期间曾因为作家的身体状况等原因暂时中止过。和《嘉莉妹妹》一样,《珍妮姑娘》的故事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来自德莱塞姐姐的亲身经历,小说叙述了一位年轻女性沉浮不定的命运。珍妮出生在一个贫穷但家教严格的德国移民家庭,她单纯美丽,温柔善良。参议员白兰德对珍妮一家给予了经济上的帮助,尤其当珍妮哥哥因偷煤入狱后,他尽力相助,为惊慌失措的珍妮分担了忧愁。白兰德赢得了姑娘的信任甚至是好感,并对珍妮产生了爱慕之情,还应允一定会赴娶珍妮。可是,他的猝死却打破了珍妮的希望,更不幸的是,他还让珍妮屈辱地生下了一个遗腹私生女。后来,珍妮又与富家子弟雷斯脱相识。尽管雷斯脱也对珍妮倾心不已,但他对婚姻的承诺最终迫于社会、经济和家庭的压力而成为镜花水月。不断勇敢追求幸福的珍妮,在当时的很多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环境不能接纳她,她最终也没有得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满人生。不过,来自家人和孩子的亲情与雷斯脱临终前的忏悔,却真正地抚慰了珍妮的心灵,让她从懵懂无知,走向了情感的成熟,在感伤中理解和思索着人生与爱情。

“我们像棋子一般受着环境的驱使,而那环境是我们所不能支配的,”对于爱情,德莱塞依然固执己见,固执到不给读者一点亮色,却让多愁善感的人,在泪眼婆娑中,感悟到发乎自然的爱情和亲情在无奈之外的慰藉力。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读者,常常感喟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没有浪漫、激情、忠诚,而现代都市生活的杂沓·工作的压力,以及竞争的无序,常常又让人们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忘掉了心底里涌生的那点与身俱来的温情。其实,阅读珍妮的故事,我们可以暂时忘掉具体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地理所框定的架构,尝试做那个跨越了百年距离的故事探寻者,为了心中同样的那些个永远等待解决的困惑。

如果说珍妮和雷斯脱之间发生的是一段旷世真情,似乎言之有过,因为他们中一个是依靠别人生活了一生的女子,一个最终要在经济、地位、事业和感隋之间进行权衡抉择时,他掂量了生活质量和感情的轻重差异,以长久之计来割合了这段自己都无法诉说明白的感情。但是,在愈来愈逼仄的现代都市中,哪怕相隔了一个多世纪,我们依然困顿在感情追求和利益追索的漩涡中。为着人无法左右生存,无法逾越矛盾而痛苦痛惜。

珍妮在和雷斯脱最终分开后,以隐秘的身份看似安静地活着,以自己的沉默和那点足以带来安全生活的赡养费,来思索和努力化解一生中的困惑。至少,这个被许多评论家视为圣女的下层社会女性最终懂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爱是不充分的……我们所需要的是教育,是财富,是训练,是奋斗和策划的能力。她却偏不愿奋斗,不愿策划,同时她也不能。”

然而,当我们越来越学会策划,越来越适应奋斗和训练之后,爱是否就充分了?给珍妮这个答案吧,我们比她更痛苦,更困惑。因为,我们甚至连她那长久的恬然,甚至专注的情感投入都要丧失了。雷斯脱在临终前把一生的眷恋和遗憾都和盘交给了珍妮,这是厚重的爱情托付,毫无保留,虽然其中有几许无奈,几多矛盾。但是,我们又会有什么呢?无比讽刺之处在于,德莱塞让笔下的珍妮始终纯然天成地活着,发自肺腑地爱着,不计得失地付出着,天真幻梦般地盼着,让任何教养得体、情感收放自如、风度优雅的女性黯然失色,让算计和策划在显在的成功中,悄然而彻底地败给天真纯朴。

珍妮那位笃信宗教的父亲,一直倔强地拒斥女儿离经叛道的感情抉择,却在临终说出了“我从前不懂得的事情现在有许多懂得了,我们年纪大了,人也聪明起来了”。其实,父亲一直都理解,在道德操守、生活温饱和情感选择上,女儿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是主动的投入者,他最后的那段话,或许也是一种生命将逝时的释然。无论道德伦理的限度何在,带给人最终困惑的,依然是那些算计、策略、奋斗在和真实朴素情感发生关系时的那重重矛盾。不过,矛盾的解决在于我们阅读后的心境,珍妮最终获得的是什么,失去的是什么,那点答案,真的是因人而异。如果你相信发自内心的纯然,那么,你就会在泪水中见证珍妮最终获得了雷斯脱的全部,包括他没有风尘的那部分爱情、真心的忏悔和心灵的彻底依赖。

那么,阅读了这个故事后,在探究小说艺术和文学风格之外,我们是否能看到作家德莱塞在现实主义创作和自然主义悲观倾向的背后,依然相信爱可以改变一切,依然相信爱的包容和震撼力呢?虽然,从作家许多无奈感伤的笔调中,我们看到了他愿意努力接受,却无法释怀于无隋现实的矛盾。读着珍妮的故事,我们可以不断猜忖德莱塞的内心:他总是以自己的姐姐为原型,让那一个个他目睹甚至亲历的故事涤荡自己的灵魂,唤醒自己对生命的真情和良知,虽然面对现实的冷酷无奈,他常常感到颓然无力。然而,德莱塞给了我们阅读的愉悦和感动,因为,阅读就如同创作,也是让我们在经历别人的故事的同时,激发出自己的情感,从一个个似乎虚构的故事中,看到更为真实的自我。珍妮姑娘的故事背景可以从美国初创时期蒸蒸日上的工业革命换到我们熟知的地域,因为经典的故事永远有其重复性,无论是在真实的时空中,还是在我们灵魂的内界。珍妮的故事结局,没有泪水,没有恸心的悲怆,却给了我们延展下去的思索,全书的那句“那末——”之后呢?

那末——,你依然相信爱情吗?你依然同意爱在这个世界中的不充分吗?你在这个故事的背后的背后,找到了你灵魂深处要对自己说的那句话了吗?

张琼

二○○六年十二月八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珍妮姑娘/译文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德莱塞
译者 傅东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1939
开本 32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4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03
14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7: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