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莎士比亚1623年(品赏文学之魅)/少年博雅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当四百多年前,一位“震撼舞台的天才”在伦敦横空出世时,人们不曾想到,“莎士比亚”会因为他不朽的艺术创作而亘古留名。

直到一个世纪后,他的形象才在“真、善、美”的绵延中变得神圣起来。可是,这种伟大却又包裹着重重的神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褪下他神话的面纱,读他的故事,还原一个鲜活透亮的生命。

内容推荐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拜访那位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伟人,为了能让你们亲身感受、亲眼目睹、亲耳聆听那四百多年前的伊丽莎白时代所发生的一切。

本书色彩斑斓的故事会告诉你莎士比亚是谁,是非对错究竟是怎样的面貌。

三百多年前的人们是这样做的,今天的我们依然要走这条道路,依然要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重走他的人生。

目录

引 言 从1623年的“第一对开本”说起

第一章 谁才是英国的骄傲

 1 与伊丽莎白一世同时代

 2 到伦敦寻梦去

 3 幕起,所有的故事都源于“爱”

第二章 快乐崇拜

 1 恶作剧之梦

 2 善恶的彼岸

 3 疯癫的骑士小丑

 4 爱情狂欢夜

第三章 悲伤的罪恶

 1 爱与命运

 2 生存还是毁灭

 3 宿命·夜

 4 最爱的人都不能活

 5 阴魂不散的欲望

第四章 “真”或“伪”

 1 颠倒的事实

 2 用历史说话

第五章 为”爱”而生

 1 诗人的心

 2 十四行诗

第六章 最美的梦

 1 悲伤的浪漫

 2 烟消云散

第七章 天堂之旅

 1 人生若只如初见

 2 落幕,死并不是生的结束

试读章节

现在,就让我们一头扎进那个辉煌的戏剧时代最著名的剧院,一起去看看莎士比亚初入伦敦的日子,那些虽然艰辛但却洋溢着快乐,也充满了幸福的时光。

从1592年开始,莎士比亚这颗戏剧之星逐渐在伦敦的戏剧界冉冉升起。他那著名的《亨利六世》三部曲,就是在这年前后陆续搬上了玫瑰剧院的舞台。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也招来了不少嫉妒的目光,那些看红了眼的竞争者们向他投去了许多恶毒的批评,就像故事的最开始,我们提到的那位剑桥大学昙花一现的戏剧家——葛林所做的那样。

虽然这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时也很生气,可大多数时候他并不那么在意。因为,他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的创作过程中,用善良的心和充满爱意的目光注视着身边的人和事,疯狂地观察,忘情地写作,并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成为一个剧作家,也许会帮助他实现那个遥不可及的“伦敦梦”。

天道酬勤,没过多久,那些才华横溢的作品就给他带来了较好的声誉和丰厚的财富。而这个时候的莎士比亚,除了要小心防备那些保守的清教徒和可怕的瘟疫之外,别的烦心事倒也不那么多。

可以说,离三十岁还差好几年的青年莎士比亚.在伦敦最初的创作旅程中,对生活充满了快乐的理想,就像那些相信大英帝国的国力会无限上升的普通伦敦市民一样,他也对英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虽然现实生活并非全部都是幸福。

请看看这些对快乐的崇拜吧——从1592年的《错误的喜剧》,1593年的《驯悍记》,到1594年的《维洛那两绅士》和《爱的徒劳》,哪一出剧没有贡献出光彩照人的诗句?哪一出戏没有为生活投下清澈的倒影?如果说,在莎士比亚呈现这些天真的快乐时,有人会嘲笑他最初的艺术创作手法太过粗糙劣质,因为“错误之夜”的混乱场面和那个彪悍可怕的悍妇故事根本就是些闹剧,那么我们的剧作家从1594年开始创作的那一幕幕生动活泼、俏皮可爱的喜剧,便能堵上那些挑剔的批评家的嘴。无论是从对诗歌写作技巧的创造性借鉴上看,还是从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性针砭上看,莎士比亚在1594年后的作品都有着巨大的创新和飞跃。

其实,如果想完全进入莎士比亚的那些作品,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就不能忘记从1594年到1600年的那段英国历史。

大英帝国在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下。内忧外患依然困扰着正处于文艺复兴思潮影响下的人们——永无止境的扩张战争,日益繁重的苛捐杂税,无法预料的灾祸瘟疫,还有充斥着各种阴谋诡计、波谲云诡的宫廷政变等等残酷的社会现实,在很多拥有人文主义理想的人们心底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年轻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当然也不会例外。可是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即使在最险恶的年代,那个已经成为“宫内大臣供奉”剧团成员的莎士比亚,依然满怀激情和爱意,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精妙绝伦的喜剧——这些最真、最善、最美的诗句,完美地糅合了爱情、亲情和友情,充满着甜蜜的诗情画意,既抚慰了人们的心灵,又送去了最真诚的祝愿:未来终究会有变好的一天,“乌托邦”并不总是海市蜃楼。当我们多年之后,再次回味莎士比亚的喜剧,会发现那一阵阵发自内心深处的朗朗笑声更显得难能可贵,更值得深刻回味,因为它们代表了真正的坚强。

亲爱的小读者,请相信你自己的眼睛,即将出现在你们面前的四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神话、一场争斗、一出闹剧或是一些传说,而且也是年轻的莎士比亚慢慢走过的一段人生之路。他快乐地睁大双眼观察世界,逐渐把她看得更清楚、更仔细,也更真实了。

你们瞧——

那从莎士比亚的故乡亚登森林轻盈飞来的小精灵究竟是谁呢?

P27-29

序言

有关莎士比亚所有的故事,似乎都应该从1623年的一个初冬的早晨讲起。

这是莎士比亚死后的第七个年头。

11月8日,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冬目。伦敦的天色是英国经典的烟灰色,空气中弥散着阴冷与萧瑟,严寒似乎让伦敦人的心更加孤独,寂寞的表情愈加突兀。只是,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照样在固定的时段赶去集市,各式各样的车马依旧绅士般地穿行自如。对城里大部分人来说,伦敦的今天与昨天并没有多少区别,大家都在简单机械地重复着自己的生活。

不过。有些人永远不会甘于被生活的麻木所吞噬。几个小时之后,伦敦城,不,整个英国,整个世界都会因为约翰·赫明和亨利·康德尔——这两位莎士比亚生前的挚友和亲密同行所做出的壮举而沸腾,从此不再孤独,不再寂寞。那就是在1623年的11月8日,经由他们之手辑集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顺利登记并发行,即“1623年第一对开本”的横空出世。这本厚达九百多页的集子,几乎涵盖了莎士比亚生前创作的所有经典作品——三十六部戏剧中最华美的诗句,在这个初冬的清晨热烈地沸腾着。

于是,英国人笑了,“莎士比亚”这个名字从此与日不落帝国画上等号;整个世界都笑了,因为全人类从此开始了对这个神圣的名字近乎迷狂的顶礼膜拜:上帝也笑了,那个来自小镇斯特拉特福的儒雅绅士从此在天堂可以永不遗感了。

然而,这趟朝圣之旅多少来得有点曲折。

当莎士比亚刚刚在戏剧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伦敦的精英阶层似乎并没有对他表示多大的友好。诽谤者一边红着眼艳羡莎士比亚的天才,一边无孔不入地对他进行最尖刻的嘲讽。文人剧作家和大学才子们总是毫不吝啬自己恶毒的讥诮言语。最出名的,要算当时出身于剑桥大学颇有些名气的剧作家葛林。在他的一本小册子《万千悔恨换来了一丁点儿小聪明》中,葛林对莎士比亚进行了尖锐的攻击:“要提防那些改编他人剧本的演员,尤其是某一头新抖起来的乌鸦。借我们的羽毛来打扮自己,在戏子的外皮底下包藏着一颗虎狼的心。”说起来,当年年轻的莎士比亚曾经在天赋初展的《亨利六世》里留下这样一句台词:“你这用妇人的皮裹着饿虎的心的刁妇啊!”于是,狡猾的葛林就先把初出茅庐的莎士比亚比作“新抖起来的乌鸦”,然后再恣意妄为地偷换概念,这种行径恰恰向人们展示了他自己的卑劣——擅自改动、借用文人剧作家剧本的虎狼之心。

当然,但凡有眼力的人都能分辨谁才是真正的恶劣粗俗,也能明白谁更磊落光明。不过,无论大家如何看待醋意冲天的葛林,我们或许都应该以豁达的胸怀来感谢这些诽谤者,因为,正是他们当年的满腹牢骚,才使后人得以从中挖掘出一些有关莎士比亚早年的珍贵材料,并开始那搁置已久的莎士比亚研究——

比如,从葛林的讥讽与嘲弄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年深受民众欢迎的剧本《亨利六世》的作者,也是伦敦某家剧院的普通演员。他或许是个前来伦敦寻梦的乡下小伙子,没有接受过学院系统的高等教育,不是很懂希腊文或拉丁文。但是他很虚心很真诚,不断向大学才子们学习,在改编前人剧作的同时又吸收了他们的所长。而且,他热爱舞台,珍惜生活,总是拼命汲取传统的民间艺术中的质朴养料,利用一切可用的创作元素。所以,只有这块璞玉最终在伦敦的剧院里闪闪发光,熠熠生辉;只有这个名叫“莎士比亚”的“戏子”,才有可能把他在剧院内外看到的人生百态,写进那独一无二的剧本——“1623年第一对开本”,吟唱出一份只属于“莎士比亚”的对“真善美”的优美颂辞。

如果说,在光荣的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戏剧不登大雅之堂的老观念,以及种种出版制度的不完善,使莎士比亚的作品失去了在第一时间出版的最佳时机,是那个时代的遗憾;如果说,在莎士比亚死后的最初几年,矫揉造作的戏剧形式风靡一时并一度盖过莎剧朴实自然的光芒,是那个时代的无知;那么,这朵凝聚了人类历史上最动人心魄的艺术的奇葩。在莎士比亚死后第七年——这一不算太长的日子里华美绽放,也算是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然而,如此伟大的一位作家,关于他的生平,却留下了一长串的问号,比如:年轻的莎士比亚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离开家乡斯特拉特福?为什么会如此执著地抛妻弃子独自前往伦敦?他又是怎样搭上戏班子,从此开始伦敦的演艺生涯的?

从1585年至1592年,没有任何资料能解答上述疑惑,仿佛这段人生他从未活过。这也许是因为战争或政权的更迭形成的社会动荡,和剧院总是遭遇频繁封闭而造成的第一手资料的缺失;也可能是由于在莎士比亚死后的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岁月里,他并不为英国人所重视。总之,当人们开始想了解这个人和他的思想时,几乎所有的考证都变成徒劳。我们对那个“失落的时代”一无所知。和莎士比亚有关的一切都因为这些无知而充满神秘。

有意思的是,原始资料的严重缺乏,外加葛林当年那句不负责任的有关“戏子的外皮”的讥笑,却逐步导致了人们思考后的错乱和迷狂。两个多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为一种疯狂的假设和猜想所萦绕——

反莎士比亚阵营认为“莎士比亚的真伪是个永远的谜”。从当年惊世骇俗的“培根派”,到时至今日还闹得沸沸扬扬的“牛津伯爵派”,一些“热心”的研究者宁愿相信那个贵族哲学家培根,或者根本不与那三十六个剧本同时代的牛津伯爵,是那些戏剧的真正创作者,也不愿意承认它们的著作权是属于一个来自乡镇、名叫“莎士比亚”的平民演员。奇怪的是,当年莎士比亚的同行朋友们费尽心力辑集“1623年第一对开本”时,可从未对他的著作权抱有任何怀疑。而几个世纪以来,无数学者取得的一系列珍贵文件、可靠图片和旁征博引的资料,也都使得“莎士比亚的真伪是个永远的谜”的狂想变得轻浮和不堪一击。

那么,亲爱的小读者,如果你想要了解莎士比亚,想要亲身经历他的传奇一生,并亲自去鉴别其著作权的真伪,只消翻开这“1623年第一对开本”就好。《莎士比亚戏剧全集》里色彩斑斓的故事会告诉你莎士比亚是谁,是非对错究竟是怎样的面貌。三百多年前的人们是这样做的,今天的我们依然要走这条道路,依然要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重走他的人生。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拜访那位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伟人,为了能让你们亲身感受、亲眼目睹、亲耳聆听那四百多年前的伊丽莎白时代所发生的一切:

请翻开。

你们手上的,

1623年第一对开本。

你们看,

时空倒转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莎士比亚1623年(品赏文学之魅)/少年博雅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475988
开本 32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1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073-49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8
14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