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里河(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十里河》把一个村庄发展进程放在北京城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下进行思考、描述,让人们在了解十里河历史的同时,也了解了北京的历史;在了解十里河村庄文化的同时,也了解了北京的文化。

《十里河》对于村庄产生、发展、壮大、得名的精辟分析,对于村庄水系、道路、历史、文化风俗的生动描绘,对于十里河人追寻富裕之路、走向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精心勾勒……使我们不仅看到了十里河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看到了崛起的十里河商业街,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在十里河这片土地上涌动的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这也是十里河人独特的生活和气质,是一种融化在十里河人血液之中世代相传的东西。

《十里河》中,不仅有翔实的历史资料、大量的事实材料,还有作者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有她独到的视角和心灵感知,同时也不乏她对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件及对村庄文化的理解。

内容推荐

十里河是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朵奇葩。

十里河历史悠久,辽代萧太后运粮河的开凿与明代外罗城的兴建,使村庄得以发展、壮大,并积淀了深厚丰富的村庄文化。

十里河人曾历尽沧桑:河水污染、庙宇颓废,百姓土里刨食、京城打短,艰难度日。

十里河人也曾有过翻身做主的喜悦,有过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努力和追求。

欣逢盛世,十里河人依靠集体经济强村富民,由“农村”而“工村”,继而成为京城著名的商业大街。

短短几十年,在人类历史上不过弹指之间,亦城亦乡的十里河村完成了向城市化、现代化的飞跃。

十里河变成了一条流金的河。

目录

上篇 源远流长

第一章 有村名叫十里河

 一 亦城亦乡十里河

 二 有村名叫十里河

 三 村庄历史上的两度辉煌

 四 由农村到城市

 五 城市庆典中消失了的村庄

第二章 水乡十里河

 一 永定河:北京的母亲河

 二 萧太后运粮河、莲花池水系与十里河

 三 凉水河、高梁河水系与十里河

第三章 金井十里河

 一 金井(饮马井)与官道

 二 左安门官道上的风景

 三 左安门官道对十里河村的影响

第四章 京门脸子十里河

 一 关厢:京门脸子十里河

 二 外城:离十里河最近的北京城

 三 外城文化:十里河村庄文化的底色

第五章 历史文化遗产十里河

 一 北京的寺庙与庙会

 二 十里河的寺庙和庙会

 三 寺庙和庙会:留给十里河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六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 这一方水土

 二 这一方人

 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篇 激流勇进

第七章 改天换地:耕者有其田

 一 开基立业

 二 改天换地

 三 保家卫国

 四 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

第八章 高级社:播下共同富裕的种子

 一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二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向社会主义的快速过渡

 三 播下共同富裕的种子

第九章 人民公社:追寻共同富裕之梦

 一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二 “大跃进”狂潮中的十里河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步跨入共产主义

 四 三年经济困难和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的十里河

 五 十里河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

第十章 动乱年代:挫折的追梦之旅

 一 动乱年代

 二 农业学大寨

 三 浩劫中的十里河

 四 1976年的十月春雷

 五 十里河人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第十一章 走向改革开放:燃起了致富的希望之火

 一 徘徊中的拨乱反正

 二 拨正航向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 十里河的农村体制改革

 四 走上改革开放:燃起了致富的希望之火

第十二章 小村初变:“五业”兴旺的现代化大农业

 一 改革大潮中脱颖而出的领导班子

 二 新官上任三把火

 三 小村初变: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第十三章 小村再变:市场化中的村办工业

 一 从家庭副业到社队企业

 二 市场化中的十里河村办工业

 三 进入市场的十里河村人

第十四章 小村嬗变:崛起的十里河商业街

 一 一条企盼千年的致富之路

 二 跳出“农”字门,盖一座商业楼

 三 新世纪、新希望

 四 十里河商业街,一条流金的河

 五 打造十里河品牌

第十五章 让子子孙孙永远富下去

 一 可持续发展: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

 二 “发展”与“保护”,艰难的发展之路

 三 打造文化产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

 四 让子子孙孙永远富下去

下篇 浪花朵朵

第十六章 村庄的核心:党总支

 一 村庄的核心力量

 二 核心力量抓核心工作

 三 用制度确保党的核心地位

第十七章 民主自治:当家作主的十里河村人

 一 风雨民主自治路

 二 给钱给物、不如选个好干部

 三 村里的大事、村民代表会议说了算

 四 村中事务、村民参与管理监督

 五 党的核心作用和乡村民主双赢

第十八章 致富思源:上级领导的支持与帮助

 一 党指引十里河走社会主义道路、集体致富

 二 党引导十里河村走向城市化、现代化

 三 镌刻在十里河村致富丰碑上的名单

第十九章 富裕和谐:村民生活和生活保障

 一 富裕:村民生活及消费结构

 二 和谐:村民的生活保障

第二十章 村庄文化:十里河的根与魂

 一 村庄文化:十里河村的根与魂

 二 由“仁”、“义”、“笃实”、“朴陋”到“诚信、务实、奉献、开拓创新”

 三 文化底蕴托起的十里河村品牌

 四 有凝聚力的村庄文化

第二十一章 村庄精英:村庄建设的中坚力量

 一 村庄致富的带头人

 二 村强民富的奠基人: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老一辈

 三 村庄建设的中坚力量:新一代村庄精英

第二十二章 海纳百川:八方共建十里河

 一 五湖四海、五方之民聚居成村

 二 你发财、我发展,八方共聚十里河

 三 人气、商气、文化,共铸十里河品牌

 四 海纳百川,富裕和谐十里河

后记

注释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有村名叫十里河

北京东南有一个小村庄,叫十里河。

过去这里叫做京门脸子,现在则称作城乡结合部。千百年来在这个亦城亦乡之地发生的故事,特别是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故事,格外耐人寻味。

辽金时期,因为有了萧太后运粮河,村庄得以诞生、发展,迎来了村庄发展历史上的首度辉煌。

明清时期,因为京门脸子、左安门官道的区位交通优势,村庄的经济、文化得以发展,带来村庄发展历史上的第二度辉煌。

如果说村庄的前两次发展机遇是由于城市中心和交通中心的位移而造成的,现在十里河村的真正崛起、腾飞则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改革开放之后,十里河人在党的领导下,抓住机遇,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变“农村”而“工村”,变“工村”而“商城”,成为京城著名的商业大衢。

修一条心系千家万户的富民之路,十里河人从此走上了强村富民的小康之路。

依靠集体经济致富的十里河村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典型,甚至被看作是一种模式。

在迈向城市化、现代化的隆隆礼炮声中,一个融铸着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崭新的城镇正在崛起。

一个有着千年农耕文化的村庄就这样消失了,只留下十里河村名字中的“村”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思念和遐想。

一亦城亦乡十里河

北京市城东南三环十里河村,是驰名京城的商业大街,但在行政区域划分上又属于农村。就在这样一个亦城亦乡被称作城乡结合部的地方,千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在迈向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故事,最具魅力,也格外耐人寻味。

(一)现代都市十里河

北京城著名的三环路在城市东南转了一个弯儿,这转弯的地方就叫十里河。

十里河在北京名气很大。不少北京人,甚至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人都知道,都曾前来逛过街、购过物、找过乐。因为这儿有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都知道这儿是北京市商委首批命名的北京第一条家居建材特色商业街。

这条街也确实名实相符,规模了得。从三环十里河桥向东,延绵几公里的几条街上,一眼望不到边,到处是一幢连一幢的大商厦、大酒店、写字楼,街道上、广场上各种车辆往来如梭,熙熙攘攘的人群从早到晚摩肩接踵,商店里各种时尚、现代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晚上,炫目的灯光能映亮半个北京城。

这条街确实是人们购物、娱乐的好去处。想装扮自己的家,这里从各种规格品种的板材、涂料,到世界各地的五金、洁具、家具、窗帘、灯饰、电器、花卉、绘画、工艺品、小摆件,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这里有老北京、老天桥的花鸟鱼虫、金石古玩、现代宠物、相声曲艺、现代杂技供你消遣。买够了、玩累了,还有吃的、喝的,上至亚洲第一大的五星级酒楼,下至特色小吃,川、粤、鲁、湘,中餐、西餐,价钱贵贱任你挑选、品尝。总而言之,人们居家过日子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乐的,无论是现代时尚的,还是传统古典的,在十里河全都能找得到。

在十里河大街上你能看到衣着和口音都不相同的各种人,有金发碧眼的老外、有青春靓丽的时尚青年、有身着唐装拎着蝈蝈笼的老头儿、也有手捧鲜花或牵着宠物的老大娘……如果你够细心,也可以看到一些似乎更悠闲的人,他们衣着整洁、时尚、心定气闲,透着那么一份从容和自信,这些人正是商业大厦的管理者,他们才是这块土地的主人。

繁华的十里河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是明摆着的。如果以十里河为圆心,以五公里为半径画个圆,那么天安门、王府井、东单、前门、北京站、赛特、国贸、CBD、新建的中央电视台、北京经济开发区、东南二环至五环、京沈高速、京开高速……都在这个圆中,更不用说穿村而过的三环、京津塘高速和京津城际铁路,单是经过十里河的各种公交车辆就有40多条。

(二)现代农村十里河

如果有人告诉你,十里河是个村庄,属于农村,你肯定会感到不解,北京城区都扩大到六环了,三环内外的十里河怎么会是农村?这个车水马龙、商厦林立的繁华热闹之处怎么会是农村?但这里的确是农村,这是国家的行政区域划分规定的。村办公大楼外面的牌子上写得清清楚楚:十里河村委会、十里河党总支。村民的户口簿上,也标注得明明白白:农业户。甚至连村民发工资的方式也还保留着浓郁的乡村特色,平时每月只发少量的生活费,还算是预支,到年底才分一次红。分红时要扣除预支的部分,而且这分红的年底是指农历的年底,而非新年的元旦。也就是说,要等到春节之前才能将一年的收入分配回家,如果你恰好在这一段时间到十里河村民家,准能感受到农民喜庆丰收的那种喜悦。

村庄隶属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街道办事处。改办事处也就是近一年的事儿,之前曾经一度是乡和街道办事处的两块牌子并行,但除了正式场合之外,村民一般还是习惯上称乡,就像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习惯把村委会称大队一样。

党总支是村里的领导核心。村委会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实行民主自治,村中的大事都是在党总支的领导下,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的。村庄的经济组织是集团公司,它的前身是人民公社解体后的经济合作社。

人民公社解体20多年了,这里也曾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的联产承包,但十里河的集体经济没有垮。十里河人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在十里河这块祖祖辈辈流尽汗水也填不饱肚子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把一个落后的农村变成京城著名的商业街。村强民富,村民“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过上了让城里人都十分羡慕的生活。购商品房、买私家车、教育投资、国内外旅游、考察……村里的老年人拿着退休金,乐得合不上嘴,直说现在的生活比地主还地主,过去的地主,也享不着咱们现在的福。

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十里河。

序言

当这份厚厚的书稿放在我面前,十里河这个在北京东南大地连连创造奇迹的村庄,又一次以它在文化方面的领先意识使人眼前一亮。

我这一生大半是在做农村工作,与朝阳区缘分最重。中学时期的勤工俭学、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在朝阳区,在北京市政府工作的十几年主要面对的也是朝阳区,后来调回朝阳区依然分管农业工作。对农村熟悉、有感情,对朝阳区更熟悉、更有感情。虽然朝阳区早已是繁华都市,但在我心底的版图上始终抹不掉过去农村的印记。每当看到一片片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看到宽阔的马路、广场,总不免回想这儿先前是庄稼地、苇塘、鱼塘?还是旧土房……感慨和骄傲之情便油然而生。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新课题,也是我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一脉相承。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二五”、“三五”计划中,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农村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多次强调这个问题。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着我党几代领导为发展农业、造福农民付出的心血和智慧。

《十里河》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以来,十里河这样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小村庄,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集体经济,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发挥村庄独特的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特别是最近这些年,十里河不仅发展壮大了以家居、建材为主的特色产业。把特色产业做成优势产业,做成文化产业。村庄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发展。十里河以一个村庄的实例实践着党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体要求。

十里河人常说,自己村庄的发展,一靠党的政策,二靠改革开放,三靠先进文化的力量。十里河人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打造了富裕和谐的家园。

在朝阳区多年,我对十里河格外关注。这不仅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十里河各项事业飞速发展,走在了全十八里店乡,甚至是全朝阳区的前例,而且对于十里河村的带头人李华奎同志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和魄力印象深刻。他的眼界、勤奋、胆识也非常人可比。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一次他又率先把眼光放在文化型经济上,利用十里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端起了文化这碗饭,而且把它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打造。

面对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信心也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今后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能否在科技和经济进步的同时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文化。十里河的先辈们用他们的勤奋、智慧、鲜血和汗水,创造了十里河灿烂而又悲壮的历史,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这是先辈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遗产,今天我们有义务把它继承下来,使它代代相传。

《十里河》把一个村庄发展进程放在北京城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下进行思考、描述,让人们在了解十里河历史的同时,也了解了北京的历史;在了解十里河村庄文化的同时,也了解了北京的文化。因此《十里河》虽然讲述的只是一个村庄走向城市化、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但它的意义和价值显然已经超越了这个进程。

《十里河》对于村庄产生、发展、壮大、得名的精辟分析,对于村庄水系、道路、历史、文化风俗的生动描绘,对于十里河人追寻富裕之路、走向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精心勾勒……使我们不仅看到了十里河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看到了崛起的十里河商业街,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在十里河这片土地上涌动的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这也是十里河人独特的生活和气质,是一种融化在十里河人血液之中世代相传的东西。这是使人交口称誉的,也是确实能够打动读者之处。

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之中,日新月异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是人们的衣食住行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变迁、甚至快速消失。交通阻塞的深山老林、荒凉大漠都挡不住现代工业化、商业文化的冲击,更何况已是城市中心的十里河?

如今,“尘风汗气,四十里一道相属”的庙会几乎像一个古老的神话了,“忙时务农,闲时打短”的生活也离我们很远,再过若干年,十里河的后代甚至会不懂得“农民”、“农村”意味着什么。

历史是昨天的继续,未来是今天的发展。不知道十里河的过去则无法了解十里河的现在,不懂十里河的今天也就无法预测十里河未来发展趋势。这一代的十里河人不仅要承担起建设十里河的任务,也义不容辞地肩负着复原过去的十里河,描绘今日的十里河的使命,以便给后人留下可以追寻这块土地的血脉和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里河》的价值也就远远地超越了现在。

《十里河》中,不仅有翔实的历史资料、大量的事实材料,还有作者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有她独到的视角和心灵感知,同时也不乏她对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件及对村庄文化的理解。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厚爱及对十里河人的深深敬意。这些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2007年4月28日

后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中国的崛起。“东方睡狮”已然苏醒,它抖擞精神,屹立于东方,令世界刮目相看。

十里河,这个位于北京东南三环,昔日称作京门脸子,现在则叫作城乡结合部的小村庄,与中国同步,半个多世纪以来,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而觉醒、抗争、奋斗、变革,特别是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内,由一个千年传统的小村庄一跃而成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商业大衢。

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农村城市化的道路该怎么走,自是见仁见智的事。十里河坚持组织起来应对市场风险和外来压力,走的是一条强村富民之路,甚至可以说它是坚持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谋求发展的一个典型、一种模式。

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一个曾经为人类贡献过高度农业文明的小村庄就这样消失了,甚至连承载过许多酸甜苦辣的“农民”身份也很快会被忘却。没有挽歌,也来不及告别,有的只是城市文明奠基的庆典和欢呼。本书试图对这个千年村落文明的裂变和新生的艰难进行梳理,展现它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坎坷和成就,记录它不断革故鼎新的壮观历程。

书名采用《十里河》,最初的想法源自一件小事。一位刚到中国不懂中文的外国朋友,竟然只凭着售票员“十里河、十里河”的呼唤,自己坐公交车找到了十里河,这让人不得不对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刮目相看。这件事发生在本世纪初,最近这几年,家居十里河、建材十里河、文化十里河、娱乐餐饮十里河……“十里河、十里河”几乎成为城市交响乐中一个反复出现的旋律,不断刺激着京城人的视觉、听觉,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十里河、十里河”的旋律中,你似乎能感到过去的十里河与现在的十里河,现在的十里河与未来的十里河的并存,能发现古典的十里河与现代的十里河,传统的十里河与时尚的十里河的交融……我喜欢这种旋律、这种感觉,更何况十里河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于是选择了它作为书名。

历史是一条河,是一条曲折跌宕奔腾不息的河,当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反思时,得到的启迪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应该多一点全球的意识、历史的意识,用开放的眼光研究它,相信会有一些新的启迪和感悟。

以我自身的经历和知识结构撰写这本书实属勉为其难。先是因着朋友的情谊不便推脱,随着研究的深入,感到能为一个城市化进程中正在消失的村庄做点什么,毕竟是一件有益的事儿,也就将这一个人的苦役坚持了下来。

在搜集材料和撰写的过程中,有过艰难的调查访谈,有大量的档案、资料查阅,也参考、借鉴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在选题框架、材料取舍、观点提炼等方面力求严谨、真实;在表达上则注重可续性。但因自己理论修养不够,认识上难免有局限性,加上资料有限,不当之处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源远流长,试图为十里河悠久的历史文化寻根探源;中篇激流勇进,梳理十里河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风雨历程,着重展现其强村富民、走向城市化的历史性跨越;下篇浪花朵朵,从不同侧面展示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上、中、下三编之间,互相呼应、补充,共同描绘出这个亦城亦乡的村庄走向城市、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艰辛与快乐、坎坷与成就。

真诚地感谢朝阳区、十八里店地区、十里河村的一些领导和朋友们的真诚协助,感谢安训生、杨霆、张启顺、乔立华、李华奎、李文元、张俊英、胡淑兰、张淑香、郑奎英、陈海……他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而且关于文稿的建议也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十里河的殷秦、黄丽琴等为文稿录入、图片处理所做的大量工作。

最后的,也是最深的感谢,要郑重地献给十里河这片土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十里河能有今天,老书记功劳最大,为这本书稿,他付出的心血也最多,而他却一如既往地强调,十里河的村强民富,是大家的功劳,坚决不允许在书稿中出现他的名字,我只能尊重他的愿望。但在这里,我要郑重地告诉读者,这个从1987年至2006年将近20年连任十里河村党总支的老书记,他的名字叫李华奎。

陈瑞芳

2007年5月1日于十里河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里河(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瑞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31522
开本 16开
页数 52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1
丛书名
印张 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3
3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