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缅北之战
内容
编辑推荐

黄仁宇先生的“非学术写作”,第一部由学者写成二战中国战场实录,意义非同凡响;“缅北战场”在大陆学界几乎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而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在大陆遂为绝版。经典重版,国内出版界整理黄仁宇先生作品的又一成果。

这本书是黄仁宇先生的“非学术写作”,是第一部由学者写成的关于二战时期中国战场的战争实录,意义非同凡响;“缅北战场”在大陆学界几乎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而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在大陆遂为绝版。这次是经典重版,既是天下读书人之福,也是国内出版界整理黄仁宇先生作品的又一成果。

作者以“业余新闻记者”身份撰写的一组战地通讯,多发在《大公报》上,1945年由上海大东书局结集出版,成为黄仁宇的第一本“著作”。他时任驻印军新一军军长郑洞国的上尉参谋(并不高级),还只是个20多岁的青年人,距离后来的大史家尚有不少年月。本书在出版六十年后重新问世,可带领我们进入黄仁宇心路历程的出发点。

内容推荐

杨天石、杨奎松、雷颐、孙郁、止庵、谢泳、傅国涌鼎力推荐,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极为珍视的一部“少作”!重现历史教科书上无法看到的缅北战场!

缅北反攻取得重大胜利,是中国军队作战的神勇,还是美军训练的功劳?数载浴血奋战,数万将士埋骨异国荒山,国人可曾忘却?历史焉能尘封?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抗战时期的战地报告,是记录中国抗日远征军在缅北进行会战的实录,也是研究缅北战争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作者从中国部队进入缅北地区保护“东京路”开始,以记事的方式描述了一幕幕感人的战斗场面。作者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以最切身的角度记下了这场战争的各种实况,非常珍贵。

目录

更河上游的序战

缅北的战斗

孟关之捷

拉班追击战

随车出击记

苦雨南高江

密芝那像个缺罐头

加迈孟拱战役

八月十四日

我所知道的八莫攻城战

“这种敌人”

老腊戌和新腊戌

“业余新闻记者”(代跋)

黄仁宇回忆

试读章节

苦雨南高江

这几天缅北常下阵雨,我们担忧了半年的雨季,终于又开始了。我们指挥所后面的一道小溪,昨天还可以看得到河床,今天早上已经变了一道六十码宽的浊流。河水夹着泥沙和上游冲下来的树木,以每分钟一百码的速率奔灌而去。从枝叶丛里仰望上空,还是阴霾起伏,这时候真令人挂念在南高江作战的国军诸将士……

在这卑湿的山谷里作战,最使指挥官感到局促的,就是正面太狭小,无法展开。从孟拱河谷最北的沙杜渣到铁道线上的孟拱,全长约六十五英里,但是谷底的平均宽度不过七英里,殊不适于大军之运动。我们走进山谷,看到左右都是一脉二千英尺以上的高山,中间惟一的一线平地又被南高江东西辟为两半。南高江嘉亲语又称孟拱河,在晴季水深不过膝,不仅可以徒涉,还可以在河床上行驶野行性的车辆,如指挥车或战车,本不足成为地障。但是河流曲折太多,小部队渡河运动容易遭遇伏击。在拉班至瓦拉渣间,敌军曾以小部队东西流窜,后来几次遇到我军的侧射,就不敢再轻于尝试。至于兵力较大的部队在河上横跨着来去,因为联络补给以及对山洪的顾虑,也未被采用。目前攻守两方都采用正规战法,就是河两岸的部队各自为战,于是每一纵队只有两英里到三英里的正面。正面狭小,渗透困难,也不能施行大规模的迂回和包围。——这是敌军能在河谷里遂行持久抵抗,迟滞我军行进的一大主因。

自瓦康以南,森林原没有杰布山一带稠密,这一带有许多林空和丛草地;但是稍微开阔一点的地方都被敌人的炮火封锁,我们不得不逐段驱逐树林内的敌人,然后在林内绕道前进。敌军自瓦鲁班惨败之后,知道补给线若完全依赖公路,一被我军迂回截断,就会全军覆没。于是也在森林里开辟与公路平行的汽车路。自孟关至孟拱的牛车道,于一年以前为敌人加强为公路,路幅宽约四码,在南高江西岸沿江并行,是这次作战敌我所共赖的主要纵线。但是除此之外,从沙杜渣至瓦康以及茵康加唐,沿途发现敌军新辟的临时道路,多得不可胜计,这样又增强了防御的坚韧性。

国军在山谷里遇到另一不利,是南高江各支流与攻击方向正交,例如从瓦拉渣到茵康加唐不过四英里,竞有五条横阻去路的小河,这些小河在晴季多为干沟,但是被敌军利用之后,对于我们攻击部队是一重障碍,尤其限制我战车部队之活动,人雨季后将更困难了。

敌人在这一带的防御是很独特而顽强的,有时候沿着干沟构成数带阵地,有时候选择特殊地形筑成坚强据点。因为南高江曾屡次改道,至今加迈附近满是改道以前的遗迹,特别富于长条形和马蹄形的沼泽。敌人就惯于利用马蹄形的池沼作为环形据点,这样的据点有三百六十度的射向,在丛草里俨如碉堡,很能够争取时间。即算没有野战工事的地方,敌人也还是以散兵逐段抵抗,且战且退,但是每退至多不到一百码。森林和丛草里视界有限,以自动火器封锁道路确切有效,我们要驱逐敌人,必须派出搜索,展开一部分兵力,沿道路两侧,击破敌兵的抵抗,前进数十码,又派出搜索,又再展开兵力……各级部队长如果希望进展比较迅速,或想战果有些决定性,则必须以一部迂回至敌后。无论团营连排各单位,多少总要竭尽手段施展一点全面的或局部的侧翼运动,也就是要伐路到敌后去,但是这种战斗方式仍旧很耗费时间,因为既要披荆斩棘,又要秘密企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在这样一片地区,整齐的战线已不复存在,攻守双方都在树林内构成无数的大小袋形,两方的炮兵都很活跃;轻兵器不在十码之内决不轻易射击。四月下旬的一个黄昏,我曾在南高江右岸某第一线连逗留几小时,当我和连长正在一处散兵坑里谈着的时候,机警的连长突然指着河东的芦草地叫我看,那边正有两个敌兵在匍匐前进!我问他们为什么不用机关枪射击?连长用安闲的口吻说:“这种目标,又在一百码以外,通常我们都只有轻迫击炮干掉——”所以这一带战法的独特,与战斗的坚硬吃力,不是~语可以道尽的。

河谷两侧壁的山地,并没有被我们放松,经常都有强力的部队忍受人类忍耐的最大限度,在悬岩绝壁上运动,企求使正面攻击容易。他们所选择的路线,决无道路可循。地图上所标示的村客,事实上都不复存在。他们必须携带全部行李辎重,他们必须自己在丛林内开天辟地,爬上两千英尺的一座山,下山,又再爬一座三千英尺的高山。他们随时可以在山顶山麓或山腹遇到敌人。就我所见到的丁克老缅而论:四月杪,我军争夺这村庄的一带高地,我们攀登那七十度以上的陡坡时,简直是四肢交互找着附根枝叶连拖带爬,刚到山顶,满以为下坡可以少吃一点力,不知下坡还要困难,坡度还陡,全身的装具使重心太高,脚底下的丛草滑得可怕。我想着伙夫登山送饭,我想着两天在这里行军的时候就觉得战栗。这时候山腹内还常常发现小股敌军东西流窜,及至到达阵地,丛草拂面,只听得左近枪声零落,看不到一个敌兵。这里还是河谷的边缘,标高不过一千二百多英尺,士兵视为“平地”的地方,其困难已经如此。担任迂回的部队动辄走上两三星期,重兵器各单位的骡马倒毙殆尽,补给虽以空中投掷为主,但是只能投掷到后面,作战部队本身还是要担任一部分人力输送。常常,投掷不到就有粮弹不济的危险。一次迂回成功,大家虽感壮快;但是回顾丛山,真是一步一泪!

我们感觉得痛快的地方是对空中没有顾虑:我们有绝对的制空权。白天,我们可以假定每一架飞机都是盟军的,空运解决了我们补给的最大困难,但是,我们并不是每天都有飞机支援地上部队的战斗。

敌军第十八师团与我军对阵瞬已半年,死伤的惨重,士气的衰落,已经是确切不移的事实,证明于敌文件上的是大批军官因为作战不力被撤,遣,降。但是敌军曾陆续得到五次补充,并且有很多是第十二师团拨补的老兵。最近,第五十六师团的一部又陆续发现于本战场,如果将孟拱河谷的敌军加以轻视,则殊属过于乐观。

现在南高江西岸,我军正沿公路进攻马拉关,一部已至马拉关以南的敌后,这些地方距加迈还有十八英里。至此之后,公路从几座高地内曲折,我军还要通过索卡道以南的隘路。南高江东岸,地势较低,随处都是湖沼和湿地。据说每年六月至九月,通常都为洪水淹没。但是更东的高地,十英里内外,敌我军正在沿山沿谷混战。战线极为紊乱,我们不仅由北向南攻,有些山头我们还由东面、西面甚至由南向北攻击。这一片高地之能被我军掌握,则不仅加迈之命运决定,并且对于我军尔后进出铁道线,也有决定性的影响。现在我军距加迈最近之处为芒平以南,在加迈东北约七英里。其他机动部队之行止,则不便于本文内叙述。

国军在缅北奋战七月,其英勇壮烈,技术上与士气上令人可喜之处,已经人尽皆知。但是他们的种种艰难困苦,恐怕还没有为国人所深悉,当此大雨滂沱之际,不禁引起我们无限的系念。

五月十日

五月廿日《大公报》

P43-47

序言

战地记者黄仁宇

林载爵

一九四二年上半年,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印度岌岌可危,一旦失守,日军可以直趋中东,控制印度洋。缅甸的沦陷对中国战场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滇缅公路被切断,西南的国际交通仅靠飞越“驼峰”航线维持。因此,中、美、英三国都认为必须反攻缅甸。

一九四三年春,中国驻印军队的补给、训练大致完成,反攻缅甸,打通中印公路的时机业已成熟。二月的一天清晨,黄仁宇和一群军官作为先遣部队,飞过“驼峰”到达印度的蓝伽,设立新一军的总部,此后一年半他就参与了反攻缅甸的行动,并且成为一名前线观察员,当起了战地记者,一边服役一边写了十余篇文章,投到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公报》及其他报章。一九四五年三月结集后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成为黄仁宇的第一本著作。

作为战地记者,为了凝聚意志力,他必须强调光明面,这是他日后在回忆录《黄河青山》中的自白。但是,即便如此,他说他还是自有定见和癖好,那就是想在文字里注意营以下的行动,而极力避免涉及高级长官,并且尽量以亲自在战斗部队之目睹为限。这十几篇通讯无法有系统地将缅北各战役作一描述,但还是保存了几场战斗的细节,包括两次战车攻击,一次飞机轰炸,一次负伤和几次步、炮兵的战斗。尽管是纪实报导,但读者已经可以深刻感觉到黄仁宇的小说技巧,每篇文章都有情节、有鲜活人物、有高潮迭起的戏剧性发展、有作者的感怀与意念。透过这本书,我们一定会有同感:黄仁宇日后深具魅力的历史写作方式原来是其来有自。

“军人的生活像一团梦,整个人生的生命又何尝不像一团梦!”(“八月十四日”),这场缅北之战对黄仁宇的人生观显然有一定的影响。晚年回顾这段岁月,他说,每天都有人被炸断腿,头颅大开,胸部被打穿,尸身横在路边无人闻问,他看到的人类痛苦不知凡几。但是,当死亡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而生命降格成偶然的小事时,个人反而从中解放。战争带领人们进入生命中稍纵即逝的重重机会及无比神秘之中,因此,战争不可避免会引起各式各样的情绪及感怀。

这样的情绪及感怀只能借助日后的回忆加以抒发。“拉班追击战”一文中提及,他看到一座桥下歪倒着一个敌人的尸体,头浸在水内,他是一个大尉,旁边的树枝上晾着泡湿的地图和英日字典。黄仁宇在战地报导中平实地记录此景,毫无私人情绪。然而,这一幕却让他久久无法忘怀,以至于在《黄河青山》中,他多了这样的感怀:“毋需多久,我就发现死者和我有许多共通点,属于同样的年龄层,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一天,他还努力温习他的英文!谁敢说他不是大学学生,脱下黑色的学生装,换上卡其军装?想想看,要养大及教育他得花多少心力,接受军事训练得花多长时间,然后他在长崎或神户上船,经过香港、新加坡、仰光,长途跋涉的最后一程还要换搭火车、汽车、行军,最后到达在他地图上标示着拉班的这个地方……千里迢迢赴死,喉咙中弹,以残余的本能企图用手护住喉咙。”接着,黄仁宇又加上了一段神来之笔:“在孟拱河谷这个清爽的4月清晨,蝴蝶翩翩飞舞,蚱蜢四处跳跃,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香味。而这名大尉的双语字典被放在矮树丛上,兀自滴着水。”

在“密芝那像个罐头”里,他描述云浓雨密下,负伤将士的担架不断扛来。一队美国兵却依旧英雄气概地站着,一动也不动。有些伤兵在呼叫,有些伤兵虽不呼叫,而他们失血的脸却是那么憔悴!战争是残酷的,但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面!对于这群美国步兵的感怀,他保留了四十多年,在《黄河青山》中才作出表白:“倾盆大雨无情地下着,这些士兵肩荷着卡宾枪,显然在等候出发的命令,全都站着不动,不发一语。我能说什么呢?要我说他们英气勃勃地站着,坚忍不拔,昂然挺立,决心承担战争的重任,忍受恶劣天气的折磨?他们的眼圈和无动于衷的表情都让我别有所感。下雨会让他们想家吗?想到九千英里之外的家乡?”目睹这一场景几天之后,就在密芝那,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在一场战斗中,黄仁宇的右大腿被三八式步枪击中贯穿倒地,所幸没有伤及骨头。“我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黄仁宇这么说。

本书在出版六十年后重新问世,正可带领我们进入黄仁宇心路历程的出发点,对于黄仁宇的人生观与历史观当有更多的了解。

后记

“业余新闻记者"(代跋)

在缅北战地,我以正规军人而兼写些战讯,很多同事们开玩笑称之为“业余新闻记者”。我因为这名字响亮好听,也就受之不疑。

以上这十几篇通讯就是从事业余新闻记者一年多的记录。一年之内,只写了这一点点东西,觉得很感愧,但是有“业余”两个字给我做掩护;既是业余,则质与量的方面,当然要比职业的记者差了。

严格讲来,通讯虽有十几篇,内中有新闻价值的却很少。因为我没有一种按时间向某一家报纸通讯社供给新闻资料的必要,不过随业务上的便利叙述战场上的几个故事。现在把这些故事印成一册,也不过是留点纪念的意思。好了,我既然已经拖泥带水地把这一点见闻出版,就索性再来一个画蛇添足。以下是这些故事中的故事:

因为是军人,我比很多新闻记者要多得很多便利。例如说:我可以在司令部里知道敌情和我军行动的概要;到各作战单位去时,行动比较“轻便”;我很容易和各单位的下级干部混熟,不大费力就可以知道战斗的实况、战场上至微细的点缀和战斗间至机妙的变化……

但是,也因为我是军人,而且有了固定的工作,所以要多遇到很多困难。我的行动应当以工作为准据,不能以新闻价值和趣味作准据。这一年多来,有好几次有报道价值、有欣赏趣味的战役我都不能参加。例如加迈孟拱合围时我在战斗部队的三十英里后面,在电话里每天听到陈鸣人团长在西汤苦战,窦思恭营长在继续南下,我就始终没有机会去看一看他们。又如南坎外围五三三八高地之役,是缅北空前未有遭遇战,新三十师在那边以一敌六。到事后我听到陈星樵团长说:“敌人用讲话队形冲我的山头,后来情况变化,他们用电话通知我,说是有几百敌人跑到团部后面来了,我就只能用一个战防枪排去对付他们……”这是如何壮烈的战斗!结果他们还是大获全胜!但是他们激战的几天,我正在大后方。我不想把所有的战役记载下来,但是我曾希望把顶出色的战役亲自看过之后记载下来。我之特别提起上面两次战役,因为这是我最大的憾事。

我自己有这么一个癖好:我想在文字里注意营以下的动作,而极力避免涉及高级官长。当然,我在这小册子里面也曾偶一提及高级官长,但是都再三考虑过。我很羡慕很多美国记者的办法:他们的战地通讯,不提及战略战术;他们自己和第一线战斗兵共同生活,晚上睡自己掘的掩蔽部。所以他们的文字,是战斗兵的行动、战斗兵的生活与战斗兵的思想。战地通讯里有这_点艺术的忠实,特别值得玩味;我们高兴看战斗正在进行的画片或电影,也是基于同一的爱好。战场上有很多生动的镜头,例如枪响炮飞之下,许多蝴蝶还在树林内来去;一场剧战之后,阵地的突然沉寂,工兵架的小浮桥在河上生出倒影……都是要亲所目睹,才知道景象的真切。叙述大部队行动与高级官长的指挥时,文字容易重复;但是你如果记述战斗,只要你有忍耐,尽可以看到每天的经过都是新鲜的。我并不是说每个新闻记者都要如此,战地通讯的头绪万千,像约翰根室的专叙人物,何尝不流利、生动、有趣,我在这里再三唠叨不过提出一点癖好,以及这癖好的理由。在本册内自拉班追击战之后,我希望以后所写通讯都以亲自在战斗部队目睹为限(当然,也有一部分不是,如加迈孟拱战役)。这一年以来,我在各部队里,各部队长官给我莫大的便利;他们除了给我经常工作的便利以外,还给了我很多“业余新闻记者”的便利。只是我想要保存我的癖好,对于没有真切看到的战斗,或者看到而不详尽的战斗,或者还因为本身工作所限,却不能一一为之表扬。对于各位长官,我真感觉得歉罪。让我再说一句吧:我不愿丢掉我的癖好。

还有好几次,我遇到几位中级官长对我说:“你不要在文字里太强调了补给和炮火,人家以为我们驻印军的胜仗……”但是我觉得补给圆满、火力充分与打胜仗的荣誉无伤。补给好,火力强只是打胜仗的一个条件。战略战术的运用,战斗的强韧精神,只会与这两个条件配合而相得益彰,决不会被这条件埋没。况且许多都是战斗问的事实,如果截去那一部分,就等于抹杀事实。我自信并没有对这两点有任何的夸张。或者还有些没有到过缅北战场的读者,会怀疑我对地形的叙述太夸张。我可以笼统地答复!一点都没有夸张;只有文字没有力量,还没有把事实上的强度全盘描写出来。

这十几篇通讯没有能够有系统地将缅北各战役作一剪影;但是还保存了几场战斗的细节;这中间包括两次战车攻击,一次飞机轰炸,一次负伤和几次步炮兵的战斗。可惜的是,我没有参加迂回部队的经验。伐路前进和迂回,是缅北战场的杰构,每一次参加这种动作的部队要忍受不可形容的苦痛,到达指定地点以后要准备几面受敌,一直要等到正面部队收获战果之后才有充分的休息与补给。我曾几次想参加这样的行动,但是都因为职务上的关系不容许。有一次,并且和领队的营长商量好了,结果还是接到旁的命令只好临时弃权。假使我能参加那么一次,这本小册子一定要生色不少。

又这十几篇文字何以会成为现在的面目,我也愿意作一各别的解释:

《更河上游的序战》和《缅北的战斗》都是在战线后方写的,但是内中的资料,除了一部摘自战报之外,曾参照参加战役的人员谈话。前者在《大公报》发表时,用的登新闻的双标题:“我驻印军锋芒小试,更河上游予敌重创。”至于后者所以用那样一个笼统的题目,是因为当初准备以新闻为主体,将继续发生的各战役以每次一千字左右连续写出,作为一个像专栏样的东西。后来一方面没有报纸合作,一方面到前方以后,我也知道时间空间的环境不容许,才决定改变初衷。所以一篇大奈河,一篇大洛的战斗,也顶上那样一个大帽子,又:这里面的××部队是新卅八师主力,口口部队是新廿二师六十五团。

《孟关之捷》全篇以获取敌人的退却命令作故事的连锁。这故事得自同学邓建中副营长处。他那时候在新卅八师当情报参谋,命令就是他翻译的,但是我要增加文字的小说性,竞把他写成一位戴高度近视眼镜的日文翻译官!这里面的“李明和”、“穿山甲”都有相当的根据,只是读书不要太认真了,这不能完全算战地通讯。又这篇文字初在《大公报》发表的时候,被编者截去第一段的一部分,我觉得截断之后,故事与句法都受影响,现在我仍把它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拉班追击战》所写的美国联络官McDANIEL上尉,一个月后果然升了少校,以后我们在八莫相遇,还互称患难朋友。在炮战的一段内提及的炮兵连长是山炮第一连金连长。观测员是李克少尉,我在密芝那负伤住院时和他同一个病房,他后来在瓦拉渣附近受伤,一块破片几乎截断他整个的右臂。据他说:拉班那几天,是作战以来敌人轰击我们最猛烈的一次。里面所叙的“李大炮”是李营长定一(现在以战功升团长),他的绰号是中西闻名的,美国军官也都叫他BIG GUN LEE。

《密芝那像个罐头》里所写的凡公师长是前任新卅师胡师长素,口口部队长是前任八十九团王团长公略,杨先生是杨团长毅,口口部队是龙师长天武所部的十四师第四十二团,我曾在该团的第六连任排长,这篇文字后来还给旧金山一家中文报纸转载,但是刊出时并没有用转载字样。

《八月十四日》写过之后,我曾去新维附近。据一位华侨说,朱参谋他们一行的脱险并不是那样单简而充满喜剧性。他们一遇到云南同胞,大家就知道他们是空军人员。后来有几位华侨,由一位曾在军校毕业的同学领导着,一同护送他们到游击区。以致敌人迁怒于当地土司和华侨会长,他们两个都被捕,土司逃了,华侨会长就被敌人戕害了。又《八月十四日》这一中队是空军第一大队第四中队。

以上各篇除了《八月十四日》是在办公室里慢慢追忆的以外,《密芝那像个罐头》是在病院小铁椅上写的,其余大都在前方指挥所写成,大部分文字都是赶住时间性,没有什么时候思索。我现在再读一遍,我知道其中的缺点。这共通的缺点是对故事没有剪裁,文字的重点形成微弱。假使如果一切再来过一遍,我猜想我会写得比现在要好。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桂公副总指挥(郑洞国将军字桂庭),没有他的鼓励和引导,这本小书还不能写出。他在前任新一军军长和驻印军副总指挥任内,分配我的工作时,都兼顾我的志愿与兴趣。《密芝那像个罐头》的第一段里,可以窥见他的作风(加迈孟拱战役前他是新一军军长,尔后因战功升任副总指挥,总指挥为史迪威将军兼)。尤其可感的:他从来没有限制我写过什么或者禁止我写过什么,他不仅没有示意我为他个人宣传,并且觉得以写“温和的微笑”为无聊。缅北作战时,他和我们一起淋着雨,一起在尺多深的泥面里一口气跋涉几英里路。瓦拉渣之役,他亲往第一线营连,密芝那之役,他一度跑到距敌五十码的坑道内,并且多少次在敌阵上空飞行。这些事迹,他都任之默默无闻。这本书七八万字,没有一个字在排成铅字之前经过他或者他指定的人看过。他自己就往往做我贴报簿上的读者,《密芝那像个罐头》在《大公报》发表之后一两个月,他才有机会看一遍。他的批评是:“太长了,把你自己写成故事的中心人物也不大好。”所以我特别钦慕他那种尊重事实和谦冲的美德。这本书的材料收集一半时,他鼓励我“再多写些”。我能够提笔乱写,没有做“御用”记者,还能保持“业余”的身份,对他这一点感谢之意不算“颂圣”。并且在付印之前,也不准备交他看。

民国三十四年三月三十一日,雷多公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缅北之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黄仁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5593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55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1
15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