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散文诗/巴金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散文诗是屠格涅夫留给人类宝贵精神财富,其深刻的哲理内涵给读者以隽永的回味。其中一些名篇如《麻雀》、《门槛》、《鸫鸟》、《鸽子》、《留住!》等,更是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不忍释手,有的还编入了中小学生的教科书。本书收录了其散文诗51篇,按照不同时间分两部分:一八七八年和一八七九—一八八二年。

内容推荐

《散文诗》是屠格涅夫晚年的主要作品之一,内容丰富,作者以真挚的感情和抒情的笔调表现了俄罗斯语言的美,而这种美是他在疑惑、不安、痛苦地担心祖国命运的日子里唯一的依靠和支持。他坚信:这种语言只能产生在一个伟大的民族中间。这种信念也深深地打动了译者巴金,他说:“译者喜欢屠格涅夫的著作,也曾为它们花过一些功夫……”虽然谦称本书是他的“试译”,然而却被视为精品得到了中国几代屠格涅夫迷的喜爱。

目录

《巴金译丛》代序(巴金)

·一八七八年·

 乡村

 对话

 老妇

 狗

 对手

 乞丐

 蠢人的裁判

 得意的人

 处世的方法

 世界的末日

 马霞

 蠢人

 一个东方的传说

 两首四行诗

 麻雀

 头颅骨

 蔷薇

 最后的会晤

 访问

 门槛

 NECESSITAS—VIS—LIBERTAS!

 施舍

 虫

 白菜汤

 蔚蓝色王国

 二富豪

 老人

 记者

 两兄弟

 纪念幽·彼·弗列夫斯卡雅

 利己主义者

 大神的宴会

 斯芬克司

 仙女

 友与敌

 基督

·一八七九—一八八二年·

 干粗活的工人同白手人

 岩石

 鸽

 明天!明天!

 大自然

 “绞死他!”

 我要想什么呢?

 “蔷薇花,多么美,多么鲜艳!……”

 海上

 某某

 留住! 

 高僧

 我们要继续奋斗

 祈祷

 俄罗斯语言

 后记

·附录·

 回忆屠格涅夫(巴甫罗夫斯基)

 后记

试读章节

老  妇

我独自在旷野中走着。

我突然觉得背后有轻微的、小心的脚步声。……有人跟在我后面。

我回过头去,看见一个矮小、驼背的老妇,她全身裹在灰色破布里面。只有她的脸从破布中间露出来;那是一张黄色的、起皱纹的、尖鼻的、没有牙齿的脸。

我向她走去……她站住了。

“你是谁?你要什么?你是个讨饭的?你求人周济吗?”

老妇没有回答。我埋下头看她,我看到她两只眼睛上面都蒙着一层像有些鸟类有的那种半透明的薄膜或者薄皮;鸟类就用它来保护眼睛,免得受到太强的光损害。

可是在老妇的眼睛上,这薄膜并不移动也不让瞳仁露出来……因此我断定她是一个瞎子。  。

“你要人周济吗,”我再问了一遍。“你为什么跟着我?”可是老妇跟先前一样并不回答,她只是稍微退开一点。

我掉转身来,继续走我的路。

我又听见那同样轻微的、有节拍的,也可以说是偷偷摸摸的脚步声,在我背后响起来。

“又是那个老妇!”我想道,“为什么她老是跟着我?”可是接着我又想,“多半因为她眼睛看不见,迷了路,现在跟着我的脚步声,想跟我一块儿到有人烟的地方去。不错,不错,就是这样。”

可是我的心渐渐地被一种异样的不安抓住了。我开始觉得那个老妇不只是在跟我,她还是在指引我,她在驱使我或左或右地走着了,并且我不知不觉地顺从着她。

然而我还是往前走……可是,看啊,在我前面,就在我的路上,有一个又黑又大的东西……好像是一个洞穴。……“坟!”这思想在我脑中闪过。“她就赶我去这个地方!”

我连忙转过身去。老妇又站在我面前……可是她看得见了!她用她那残酷的、凶恶的大眼睛(猛禽的眼睛)注视我……我埋下头看她的脸,看她的眼睛……又是那同样不透明的薄膜,那同样瞎了眼的、呆板的面容……

“啊!”我想道,“这个老妇就是我的命运,是人逃不了的命运啊!”

“逃不了!逃不了!多么傻。……我得试一下。”我便朝另一个方向跑去。

我走得很快。……可是那轻轻的脚步声仍然像先前那样在我背后沙沙地响着,并且越来越近。……黑洞又在我前面出现了。

我又转向另一条路。……后面又是那种沙沙声,前面又是那可怕的洞穴。

我像一只被追的野兔似的,东西乱窜……不管我跑向哪一方,总是一样的情形,一样的情形!

“等等,”我想道,“让我骗骗她!我什么地方也不去!”我立刻在地上坐下来。

老妇站在我背后,离我有两步的光景。我听不见她的声音,可是我感觉到她在那儿。

突然我看见远处那个黑块浮动着,自己向我爬过来了!

啊,上帝!我又回过头看。……老妇不转眼地望着我,她那没有牙齿的嘴对我狞笑。

“你逃不了啊!”

一八七八年二月

  狗

我们两个在屋子里:我的狗同我……可怕的风暴在外面怒吼。

狗坐在我面前——它对直望着我的眼睛。

我也看着它的眼睛。

它好像要跟我讲什么话。它是哑巴,说不出话来,它不了解自己——可是我了解它。

我知道在这个时候,它同我有同样的一种感情,我们中间没有任何的差别。我们是一样的;在我们两个的心中都燃烧着、并且闪烁着同样的颤动的火花。

有一天“死”展动它的冰冷的阔翅膀飞下来……

那么一切都完了!

以后谁还能辨别出在我们两个的心里燃着的是什么样的火花呢?

不!这不是兽同人在对望……

这是两对同样的眼睛在互相凝视。

在这两对眼睛中的任何一对,不论是在兽的或者是在人的,——两个同样的生命带着畏惧在互相接近。

一八七八年二月

P8-11

序言

三联书店准备为我出版一套译文选集,他们挑选了十种,多数都是薄薄的小书,而且多年未印了。他们也知道这些书不会有大的销路,重印它们无非为了对我过去的翻译工作上的努力表示鼓励。我感谢他们的好意,可是说真话,在这方面我并无什么成就。

我常说我不是文学家,这并非违心之论。同样,我也不是翻泽家。我写文章,发表作品,因为我有话要说,我希望我的笔对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起一点作用。我翻译外国前辈的作品,也不过是借别人的口讲自己的心里话。所以我只介绍我喜欢的文章。

我承认自己并不精通一种外语,我只是懂一点皮毛。我喜欢一篇作品,总想理解它多一些,深一些,常常反复背诵,不断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文笔表达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别人的文章打动了我的心,我也想用我的译文打动更多人的心。不用说,我的努力始终达不到原著的高度和深度,我只希望把别人的作品变成我的武器。

我并不满意自己的译文,常常称它们为“试译”,因为严格地说它们不符合“信、达、稚”的条件,不是合格的翻译。可能有人说它们“四不像”:不像翻译,也不像创作,不像外国前辈的作品,也不像我平时信笔写出的东西。但是我像进行创作那样把我的感情倾注在这些作品上面。丢失了原著的风格和精神,我只保留着我自己的那些东西。可见我的译文是跟我的创作分不开的。我记得有一位外国记者问过我:作家一般只搞创作,为什么我和我的一些前辈却花费不少时间做翻泽工作。我回答说,我写作只是为了战斗,当初我向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进攻,跟封建、专制、压迫、迷信战斗,我需要使用各式各样的武器,也可以向更多的武术教师学习。我用自己的武器,也用拣来的别人的武器战斗了一生。在今天搁笔的时候我还不能说是已经取得多大的战果,封建的幽灵明明在我四周徘徊!即使十分疲乏,我可能还要重上战场。

回顾过去,我对几十年中使用过的武器仍有深的感情。虽然是“试译”,我重读它们还不能不十分激动,它们仍然强烈地打动我的心。即使是不高明的译文,它们也曾帮助我进行战斗,可以说它们也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

我感谢三联书店给我一个机会,现在的确是编辑我的译文选集的时候了。

我不知道从哪里讲起好。在创作上我没有完成自己的诺言,我预告要写的小说不曾写出来。在翻译方面我也没有完成自己的计划,赫尔岑的同忆录还有四分之三未译。幸而有一位朋友愿意替我做完这个工作,他的译文全稿将一次出版。这样我才可以不带着内疚去见“上帝”。前一个时期我常常因为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坐立不安,现在平静下来了。没有做完的工作就像一笔不曾偿还的欠债,虽然翻译不是我的“正业”,但对读者失了信,我不能不感到遗憾。

有些事我做过就忘得干干净净,可是细心的读者偏偏要我记起它们。前些时候还有人写信问我是不是在成都出版的《草堂》文艺月刊上发表过翻译小说《信号》。对,我想起来了。那是一九二二年的事,《信号》是我的第一篇译文。我喜欢迦尔洵的这个短篇,从英译本《俄国短篇小说集》中选译了它,译文没有给保存下来,故事却长留在我的脑子里。在我的头一本小说《灭亡》中我还引用过《信号》里人物的对话。二三十年后(即五十年代初)我以同样激动的心情第二次翻译了它。我爱它超过爱自己的作品。我在那里找到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是我的老师,我译出的作品都是我的老师,我翻译首先是为了学习。

那么翻译《信号》就是学习人道主义吧。我这一生很难摆脱迦尔洵的影响,我经常想起他写小说写到一半忽然埋头痛哭的事,我也常常在写作中和人物一同哭笑。

可以说我的写作生活就是从人道主义开始的。《灭亡》,我的第一本书,靠了它我才走上文学的道路,即使杜大心在杀人被杀中毁灭了自己,但鼓舞他的牺牲精神的不仍是对生活、对人的热爱吗?

《寒夜》,我最后一个中篇(或长篇),我含着眼泪写完了它。那个善良的知识分子不肯伤害任何人,却让自己走上如此寂寞痛苦的死亡的路。他不也是为了爱生活、爱人……吗?

还有,我最近一部作品,花了八年的时间写成的《随想录》不也是为同一个目标?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也愿意做一个普通人。我不好意思说什么“使命感”、“责任感”……但是我活着绝不想浪费任何人的宝贵时间。

我的创作是这样,我的翻译也是这样。

从一九二二年翻译短篇《信号》开始,到一九八二年摔断左腿为止,六十年中间我译出的作品,长的短的加在一起,比这套选集多好几倍。作者属于不同的国籍,都是十九世纪或者二十世纪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我读他们的书,仿佛还听见他们的心在纸上跳动。我和他们之间有不小的距离,我没有才华,没有文采,但我们同样是人,同样有爱,有恨,有渴望,有追求。我想我理解他们,我也相信读者理解他们。

别的我不多说了。

巴 金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后记

以上四则“回忆”都是从一八八七年在巴黎出版的伊沙克·巴甫罗夫斯基(Isaac Paylovsky)的法文著作“Souvenirs sur Tourgueneff”中译出的。关于巴甫罗夫斯基,我知道的实在有限。他是一个住在巴黎的俄国著作家,而且是在屠格涅夫的晚年中时常到杜爱街去的一个客人。他在这本关于屠格涅夫的著作里面讲了些我们已经知道但不太清楚的事,也讲了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他让我们知道屠格涅夫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家,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屠格涅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本书里面讲到的波里瓦诺夫应该是十九世纪的俄国革命者尼可拉·柴可夫斯基(1850一1926)。屠格涅夫的另一传记家雅莫林斯基也是这样说。柴可夫斯基在十九世纪的七十年代中到美国,参加当时在堪沙斯成立的农业公社。公社失败后,他到了所谓震教徒中间去生活了一个时期。后来他到了巴黎,在那儿认识了屠格涅夫,并且遇着了两个俄国少女,产生了一段像巴甫罗夫斯基所叙述的那样的恋爱故事。

这本小书的脚注,都是中译者加入的。译者喜欢屠格涅夫的著作,也曾为它们花过一些功夫,译过《父与子》和《处女地》,也译过《散文诗》和《蒲宁》,现在还在翻译他的一些中篇小说。

巴 金 一九五0年八月八日

(《回忆屠格涅夫》,一九五0年八月上海平明出版社初版,此据一九九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译文全集》第三卷译者最后改定本重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散文诗/巴金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屠格涅夫
译者 巴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23172
开本 16开
页数 1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24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0
16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