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求胜防败--人生的心理博弈
内容
编辑推荐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求胜防败:人生的心理博弈》,是笔者近年集博弈这一现代科学方法与古代智慧结晶的心理学的深层思考。全书分求知、成才和商务三篇,共十五章,主要介绍了人际交往中的求胜防败、选择职业中的求胜防败、恋爱婚姻中的求胜防败、励志成才中的求胜防败、资产博弈中的求胜防败等内容。

内容推荐

求胜防败的心理博弈是博大精深的心理学与运筹帷幄的博弈论研究中一个交叉研究领域,也是一个跨学科的全新课题。

《孙子》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博弈实质上是关于在现有条件下最优选择的谋略或韬略。《求胜防败:人生的心理博弈》,是笔者近年集博弈这一现代科学方法与古代智慧结晶的心理学的深层思考。人生之旅,流光溢彩,追求卓越,求胜防败,如何选择优势策略,得到“理性的解”,形成某种定式,达到“均衡”,这便是一场人生拼搏、谋取成功的精彩心理博弈。

目录

前言/1

求知篇

第一章 人生求胜防败的心理博弈/3

 第一节 求胜防败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心理需要/3

 第二节 求胜防败是人生科学发展的心理谋略/12

 第三节 求胜防败是财富增值的心理法宝/20

第二章 人际交往中的求胜防败/25

 第一节 现代人际交往的意义与作用/25

 第二节 人际交往中心理障碍的克服/33

 第三节 现代人际交往的博弈与韬略/36

第三章 学业考试中的求胜防败/48

 第一节 求胜防败是考试成功的心理基石/48

 第二节 求胜防败是考试成功的心理定力/54

 第三节 求胜防败是考试成功的心理智商/61

第四章 选择职业中的求胜防败/67

 第一节 选择职业求胜防败的心理设计/67

 第二节 选择职业求胜防败的心理准备/73

 第三节 选择职业求胜防败的心理防御/77

 第四节 选择职业求胜防败的心理测试/83

第五章 科技创新中的求胜防败/85

 第一节 科技创新求胜防败的心理博弈/85

 第二节 科技创新求胜防败的心理设计/90

 第三节 科技创新求胜防败的心理动力/99

 第四节 科技创新求胜防败的运作方略/104

第六章 恋爱婚姻中的求胜防败/109

 第一节 恋爱中的求胜防败心理/109

 第二节 恋爱婚姻的心理障碍/124

 第三节 恋爱婚姻的心理博弈分析/129

成才篇

第七章 出国深造中的求胜防败/135

 第一节 出国深造是一场心理博弈/135

 第二节 求胜防败是出国深造的心理法宝/149

 第三节 出国深造求胜防败的心理测试/153

第八章 事业追求中的求胜防败/160

 第一节 追求事业求胜防败是人生的价值所在/160

 第二节 事业追求中求胜防败的“三大心理法宝”/163

 第三节 事业追求中求胜防败的运作方略/167

 第四节 事业追求中求胜防败的心理测试/174

第九章 励志成才中的求胜防败/178

 第一节 求胜防败是励志成才的心理博弈/178

 第二节 求胜防败是励志成才的心理检验/184

 第三节 求胜防败是励志成才的心理成果/190

第十章 人生境遇中的求胜防败/196

 第一节 求胜防败中心理聚焦解读/196

 第二节 求胜防败是人生顺境的心理鞭策/202

 第三节 求胜防败是人生逆境的心理抗衡/208

 第四节 求胜防败的心理测试/212

商务篇

第十一章 商务谈判中的求胜防败/229

 第一节 求胜防败是商务谈判的心理智慧/229

 第二节 求胜防败是商务谈判的心理潜能/235

 第三节 商务谈判中求胜防败的博弈/239

第十二章 市场营销中的求胜防败/252

 第一节 求胜防败是市场营销的心理智慧/252

 第二节 求胜防败是市场营销的心理潜能/255

 第三节 求胜防败是市场营销的心理密码/259

 第四节 市场营销中求胜防败的运作/262

第十三章 证券投资中的求胜防败/269

 第一节 求胜防败是证券投资的心理智慧/269

 第二节 求胜防败是证券投资的心理密码/274

 第三节 求胜防败是证券投资的心理潜能/282

 第四节 证券投资中求胜防败的运作/285

 第五节 证券投资中求胜防败的心理测试/301

第十四章 资产博弈中的求胜防败/307

 第一节 求胜防败是资产博弈的心理智慧/307

 第二节 求胜防败是资产博弈的心理密码/311

 第三节 求胜防败是资产博弈的心理潜能/314

 第四节 资产博弈中求胜防败的心理运作/317

第十五章 求胜防败的心理咨询/327

 第一节 求胜防败心理焦虑的心理咨询/327

 第二节 求胜防败心理彷徨的心理咨询/336

 第三节 求胜防败心理失落的心理咨询/342

参考文献/350

试读章节

作为万物之灵,人具有发达的思维能力,通过大脑思维活动来认识客观世界。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大脑不断进化,思维和心理水平不断提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日趋深化,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丰富,滋育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加速了人类思维的扩展升华。现实社会中,任何个体的杰出与否并不单纯取决于体质的强弱、成长条件的优劣,更是取决于他的智商,取决于他的心理。由于人类大脑的活动水平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方面,人类的知识视野、思维能力和心理智慧有一定的局限;另一方面,人不可避免地受到客观外界条件的各种制约,往往会遭遇种种挫折与失败。在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求胜防败,如何将胜的概率提升到最高,将败的概率降低到最低,便是我们进入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即现代人求胜防败的心理博弈。

第一节 求胜防败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心理需要

市场经济的突飞猛进使各国的竞争不断加剧。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从发展战略角度看,我国尚需要进一步开源节流、挖潜创新,保持持续发展。就个体而言,倘若要取得成功,则需要在自己的事业、学业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胜率,降低败率,进一步求胜防败。从这一视角看,构建求胜防败心理机制是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需要。

一、求胜防败需要心理博弈,培育爱拼才会赢的心理

求胜防败其实是一场人生的心理博弈。博弈论是研究人们互动行为决策的理论。这一理论为思考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每个人采取特定行动能够得到什么好处,不仅取决于这个人自己的行动,也取决于其他人对这个人特定行动的反应,即在一个交互式的行动环境中,人们的利益是相互依存于对方的行动的。因此,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采取自己的行动时必须考虑到其他人的行动选择。

博弈论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贡献之一。1994年,博弈论专家纳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目前博弈论已成为众多领域的基本分析方法。通常认为,博弈论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法国数学家波莱尔最先提出了“策略”和“混合策略”概念,并用数学方法处理了一些简单的博弈问题。博弈论的诞生则始于冯·诺伊曼于1928年对博弈论基本定理——极小极大值定理的证明,博弈论创立的标志是冯·诺伊曼和奥·摩根斯坦于1944年合著的《博弈与经济行为》。他们的贡献主要是创立了博弈论研究的基本概念,提出了二人零和博弈的完全解决以及对合作博弈的深入研究。现在应用更为普遍的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创立则是以纳什1950年的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为标志,该文的主要贡献是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海萨尼和德国的塞尔顿提出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进一步完善了非合作博弈理论。博弈论在我国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家公认的关于博弈论研究的起始标志是1996年张维迎教授《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一书的问世,从此博弈论在经济、管理、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博弈论本身包含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局中人,即参与博弈的主体,又叫参与人;二是策略,即各个局中人可以选择的战略行动空间;三是支付,即各个局中人在从博弈的所有局中人的战略组合状态下能够得到或失去什么。博弈均衡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任何一个参与人能够通过偏离这种状态获得更大的好处。博弈均衡的一个基础概念是纳什均衡,在纳什均衡基础上还发展出了许多均衡概念。博弈均衡所指的这种状态,在博弈中都是可以成立的概念。目前,经常出现在管理学中的博弈概念及策略主要有“囚徒困境”与价格策略、“智猪”策略与中小企业“搭便车”、合作博弈与战略联盟等。博弈论在心理学的应用反映在三个方面。  1.理性人的悖论思考与决策的满意原则

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都具有完全的理性,并以此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完全理性假设适合以下三种条件:第一,可供选择的备选行为是已知和固定的;第二,对主观概率而言,各种选择的结果的概率分布是已知的;第三,目的是为了使一个给定的效用函数的期望值最大化。这种假设条件非常严格,与实际生活不符,所以,在运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认为,完全理性是不存在的,他以“有限理性”和“满意性原则”取代“完全理性”和“最优化原则”,进而解释人类的行为。

2.企业对员工激励与约束的博弈

我们可以在博弈论的框架下来分析管理活动中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设计。博弈论认为,任何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必须满足激励相容或选择条件。这就是说,决策者必须在考虑其他局中人反应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理想的行动方案。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设计是博弈论和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管理心理学领域的运用和发展。组织的任务是如何通过合理配置组织资源,激发、引导和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实现管理制度化和个性化的平衡,达成组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实施激励和约束时,必须考虑被管理者的需求及可能采用的反应对策,必须在充分满足被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去实现组织效用的最大化。博弈论提供的框架具有分析连续、多阶段互动关系的能力,因此,只有遵循博弈规则研究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使所设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符合管理实践的需要。组织目标具有规范约束效力,这也是激励约束的立意基础,所以博弈过程是在目标约束下的博弈。此外,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激励博弈的机制时,还应强调公平、留住员工、稳定队伍和创造价值等关键所在。P3-5

序言

《孙子》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博弈实质上是关于在现有条件下最优选择的谋略或韬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求胜防败:人生的心理博弈》,是笔者近年集博弈这一现代科学方法与古代智慧结晶的心理学的深层思考。人生之旅,流光溢彩,追求卓越,求胜防败,如何选择优势策略,得到“理性的解”,形成某种定式,达到“均衡”,这便是一场人生拼搏、谋取成功的精彩心理博弈。

此书得到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雄教授的悉心指点,得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熊诗平社长的全力支持,也得到心理学研究同仁李梅老师的鼎力相助。几经反复修改,终于成书。

具体编写分工是:陶国富构思全书,撰写大纲、前言、目录和第一、二、四、五、六、十三章(两人合著);李梅撰写第十一、十二、十三(两人合著)、十四、十五章;康乐撰写第七、八章;武一佼撰写第三、九章;武亦雯撰写第十章。最后由陶国富负责全书的统稿等工作。

求胜防败的心理博弈是博大精深的心理学与运筹帷幄的博弈论研究中一个交叉研究领域,也是一个跨学科的全新课题。在东西方学术思潮激烈碰撞和交融综合的今天,它对学界确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呼唤着我们这几个志同道合者起步探索和研究。在撰写中我们学习、借鉴和引用了心理学和博弈论近期研究的较新成果,于此深致敬意和谢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书无疑是抛砖引玉。书中不尽如人意处难免,恳望学术方家和读者指点雅正。愿她陪伴有志者在人生之旅中,心理博弈,优化策略,求胜防败,成功卓越。

陶国富

2008年6月26日于上海财经大学红瓦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求胜防败--人生的心理博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国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203283
开本 16开
页数 3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4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4: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