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父母是在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才想到教育的重要性。很少有父母意识到,做父母也是需要取得资格的,那就是,每一位父母需要准备好教育孩子所需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成为合格而成功的父母。本书从教育学的理念和观点、教育故事的启发、教育经验和方法的传授等方面入手,全面细致地提供了成功父母的培训方案。
图书 | 做最成功的父母(中国父母贴身必读32课) |
内容 | 编辑推荐 大多数父母是在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才想到教育的重要性。很少有父母意识到,做父母也是需要取得资格的,那就是,每一位父母需要准备好教育孩子所需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成为合格而成功的父母。本书从教育学的理念和观点、教育故事的启发、教育经验和方法的传授等方面入手,全面细致地提供了成功父母的培训方案。 内容推荐 比尔·盖茨的成功绝非偶然,一切只因为盖茨父母独特的教育方法。盖茨如此,每个孩子能否成功也都如此。本书模拟大学讲师演讲模式,传授为人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家、历史名人、成功父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手把手地教你怎样成为一名成功的父母。 目录 第一章 听教育家讲教育理念 第一讲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主讲 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第二讲 发现孩子童年的秘密 (主讲 教师: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 第三讲 教育始于零岁 (主讲 教师: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之父威廉盖茨) 第四讲 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 (主讲 教师:法国教育家卢梭) 第五讲 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实践者 (主讲 教师:日本教育家多湖辉) 第六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 (主讲 教师: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 第七讲 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 (主讲 教师: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第八讲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主讲 教师: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 第二章 听历史名人讲教子故事 第一讲 理解儿童的心灵 (主讲 教师:我国文学家鲁迅) 第二讲 教育孩子为人最重要 (主讲 教师:我国作家老舍) 第三讲 开发孩子的天赋 (主讲 教师:我国文学翻译家傅雷) 第四讲 夸奖孩子的艺术 (主讲 教师: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 第五讲 给孩子神圣的爱 (主讲 教师:法国政治家戴高乐) 第六讲 让孩子吃点苦 (主讲 教师:我国著名企业家李嘉诚) 第七讲 重视与孩子沟通 (主讲 教师:美国出版家马尔克姆福布斯) 第八讲 让孩子学会理财 (主讲 教师:美国实业家洛克菲勒) 第三章 听成功父母讲教子经验 第一讲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主讲 教师:德国天才卡尔威特之父老卡尔威特) 第二讲 自然引导出硕果 (主讲 教师:美国天才维尼夫雷特之母斯特娜夫人) 第三讲 专注造就天才 (主讲 教师: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之父威廉盖茨) 第四讲 学习重在理解 (主讲 教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之父杨武之) 第五讲 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主讲 教师:美国总统林肯继母莎拉) 第六讲 让孩子爱上读书 (主讲 教师:美国总统小布什之母巴巴拉布什) 第七讲 培养孩子远大的抱负 (主讲 教师: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司马谈) 第八讲 开启残障儿童的心智 (主讲 教师:美国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之 家庭老师安妮沙莉文) 第四章 听普通父母讲教子细节 第一讲 把爱心植入孩子的心灵 第二讲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讲 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第四讲 智力开发要尽早 第五讲 情商培养很重要 第六讲 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七讲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八讲 亲子沟通面对面 试读章节 我曾到中国上海考察早期教育,在一个会议上,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日本筑波科技博览会上,一株西红柿树被展出,引起了轰动。这株西红柿树的种子是从普通种子中随意取出来的,没有任何特别。但是,科学家给这粒种子以特殊的、最好的培育。 别的西红柿种在土里,它却被用水耕法种在水里;别的西红柿用普通肥料,它用的肥料是按比例特别配制的;别的西红柿在普通的自然环境中生长,而这株西红柿经过研究给予它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据说西红柿喜欢红光,科学家就对它照射一定时间的红光。 经过这样优良的环境培育出的西红柿,长大成熟后是什么样子呢? 在自然环境下长大的西红柿,一株只能覆盖大约不到三分之一平方米的范围,而这株西红柿长得又高又大,枝繁叶茂,覆盖面积达12平方米;其他西红柿每株大约产10来个果实,而这株西红柿竟结了13000多个果实,是普通西红柿产量的近千倍! 一株植物的潜能获得充分开发尚且如此惊人,何况人类的子孙呢?如果孩子生下来在最优良的环境下得到抚养和教育,哪怕人的智力再多开发出O.5%,那也就成为“天才”了! 儿童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模仿能力超出成年人的50倍,早期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事实上,孩子的教育从出生的那一瞬间就应开始,因为此时其可塑性是最强的。 大脑生理学及遗传学的研究证实了人的能力与性格在0~3岁的幼儿期就逐渐基本形成。也就是说,每个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根本没有天才与蠢才之分,而每个孩子的发展决定于父母后天的教养。每个孩子在出生至3岁期间,其能力和性格就差不多固定了,因此,3岁以前是最佳的教育时期,如果等孩子进了幼儿园才进行教育,为时就太晚了! 二、母亲是早期教育的主要施教者 我多次谈到,要取得零岁教育实践的成功,其钥匙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只要母亲有爱心、有热情,就一定能够培养人、创造人。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之所以会有个性,与母亲的妊娠环境、胎内环境和行为方式(如母亲活泼、爱大声说话等)有关。一般来说,能让婴儿做出反应的不是单纯的人或物的声音,而是母亲的声音。一个人在成年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在幼儿期母亲“意识”影响的结果。 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的许多母亲很少注意进行这种意识的灌输,这样,等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能够独立自主后,再对孩子进行意识的灌输已经来不及了。 以前人们对零岁婴儿的研究完全是一片空白,这么说决不是危言耸听。零岁研究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婴儿的大多数事情只有母亲能明白。 我曾向大家讲述一只叫“小甜饼”的狗的故事。“小甜饼”在生下来的第12天就被人从狗妈妈的身边抢走。当它三周后再回来时,它的性格与狗群的生活格格不入,连它的狗妈妈都不承认它是自己的孩子,它受到了歧视。我并不指望大家马上就能从这则故事上得出什么教训来,但是我们却不得不考虑母子的关系问题。即便有血缘关系,一旦母子的联系纽带被切断,关系要修复起来也很困难。这一现象已从狗的身上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 这种母子关系在零岁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类型教育从零岁开始,其主角一个是婴儿,而另一个则是母亲。要顺利启动类型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婴儿和母亲的心灵纽带必须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一般来说,人类在0至3岁时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属于“模式时代”,也就是说,婴儿不是像成人那样先分析、理解,然后再接受,而是一股脑儿全盘记住。此期间最重要的做法是:为婴儿选择最好的信息,刺激其大脑神经的发育,同时要尽量避免那些不良信息印入婴儿的大脑网络。 婴儿时期是模式教育时代,而模式教育的钥匙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因为能够开发婴儿的潜能的人,不是教育专家或者心理学家,而是母亲。 为了孩子的未来,天下所有的母亲应向现行的育儿观念提出挑战。如果天下父母仍然保持传统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就无法革新孩子的脑力,使他们脱胎换骨。 因此我呼吁:世上的妈妈们,我希望你们对养儿育女的工作充满自豪,希望你们用爱心温暖襁褓中的孩子。 P20-22 序言 当你的孩子在产房里发出第一声啼哭时,你是否觉得自己肩头的担子沉重了许多?你是否确信自己拥有足够的能力向孩子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你是否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知识来教育孩子?你是否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让孩子引以为豪的父母呢? 在许多人看来,有了孩子,就有了当父母的资格。而事实上,许多父母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自己是否有资格当父母。如果你认真地问一下自己:“我有资格当父母吗?”相信大多数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怎样做父母》一文中曾经这样写道:“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育蚕的人,先要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鸟、养鱼,都要先懂得专门的方法,才可以养得好。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可是一般人对自己的孩子,反不如养蜂、养蚕、养牛、养猪看得重要。对养孩子的方法,事先毫无准备,事后又不加研究,好像孩子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 在当前各行各业都培训上岗的情况下,做“父母”一职却没有相关的培训。大多数父母是在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才想到教育的重要性。很少有父母意识到,做父母也是需要取得资格的,那就是,每一位父母需要准备好教育孩子所需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孩子遇到问题了,才想方设法去解决。实际上,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事先预防远远要比事后修补更有效果。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成为合格而成功的父母。本书从教育学的理念和观点、教育故事的启发、教育经验和方法的传授等方面入手,全面细致地提供了成功父母的培训方案。 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有:宋清乔、李梅、兰阳战、李云、陈立波、吴建光、陈冬、李珥等,在此一并致谢。 编 者 2009年1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做最成功的父母(中国父母贴身必读32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崔华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45986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4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78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9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