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遥远的爱(附光盘陈鲤庭传)/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以每人一部著作的形式,在对传主深入采访以及搜集补充相关的历史材料的基础上,以纪实文学的笔法,对传主的演艺生涯、政治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进行往事的梳理和不脱离事实范围的文学描写。全书既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既有个人传记的纵向特点,又不完全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注意展示所述重要作品、重大事件横切面的宽阔历史背景;既严格尊重历史事实,又大胆进行具有一定想象力的文字发挥。

内容推荐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走过了艰苦卓绝而又辉煌灿烂的路程,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他们与历史相伴,无论是在清末民初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还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年代里,他们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克服各种困难,拍摄了众多的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毫无疑问,追寻他们的艺术足迹,描绘他们的多彩人生,展现他们的宽阔胸怀,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电影的研究工作,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出版前言

认识一位老人(序)

一、鞭声震耳

二、山城雷电

三、剧影轨范

四、遥远的爱

五、幸福狂想

六、同行丽人

七、花开巨掌

八、天马行空

九、风云莫测

十、慧吟鲤庭

附录一:演技试论

附录二:陈鲤庭简历

后记

试读章节

《放下你的鞭子》虽然是个短剧,却有着丰厚的社会内涵,它通过人际关系的揭露把表面性的一般纠葛突然转化为对社会性灾难的愤怒控诉,从而导向为生存必须认清敌人、为生存必须团结起来坚决斗争的主题。而且,它的戏剧结构也很独特,陈鲤庭提供了一个开放式表演模式,舞台上下相互呼应、观众可以和演员交流沟通并参与表演。这可以说是吻合了布莱希特的某种演剧理念,达到的效果却不是“间离”,反而是“融入”,大大扩展了舞台空间的外延。应该说,陈鲤庭是创造了一个戏剧奇迹。

这是20世纪30年代初现实生活中的鞭声,也是陈鲤庭用艺术手段营造的鞭声。这鞭子抽打在劳苦大众身上,也抽打在陈鲤庭的心上。

78年前,陈鲤庭在南汇县大团镇小学执教。这个小学创建至今有102年,与中国电影同年诞生,巧合得极有意思。这座大户人家原来用来堆放杂物的宅第,因主人的热心教育而成为一所小学,那大门上方中间高耸的圆拱形屋脊,与一般的尖顶不同,显得豪华而别致,犹如黑色的波纹,与环绕大团镇的护城河流相映成趣,呈现出特别协调的视觉关系。四周的水域,造成这里既开放又封闭的格局,镇民们靠船只与外界交往沟通,靠河流保护自身的安全,俨然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国”。

渐渐地,平静的水面起了波澜,陈鲤庭看到了人世间悲惨的倒影,一群群失去土地的逃荒难民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卖儿卖女,沿街乞讨。此情此景很容易勾起陈鲤庭发自内心的悲哀和同情。他有着苦难的身世,亲生父母、出生地都是解不开的谜,未至成年养父母又皆亡,再由无业的叔父带大,所幸叔父信守诺言,他得以进私塾,转国民小学、寄宿高小,年方12就离家独自生活了。

面对残酷的现实,目睹成灾的饥民,陈鲤庭当然无法力挽狂澜,但他可以揭露,可以表现,可以唤醒。他想到了用戏剧来宣泄内心的痛苦,或许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拯救因痛苦而麻木的民众。这时候的陈鲤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安于“授业解惑”的小学老师。在江阴县长泾镇一所寄宿高小读书时他就当过为同学排忧解难的自办模拟新村“村长”,并驰骋于童话、小说的想象世界;在上海澄衷中学住宿学习时他就参加过反抗顽固校长的学潮,而且对文艺的兴趣越来越浓,阅读范围包括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记》,还有创造社那些浪漫、激情又充满伤感的作品,郭沫若翻译的歌德小说,以及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等著作。1927年的陈鲤庭就已经是一名文艺青年,而因为内心承载着不幸的伤痛,所以他的目光一直停留于苦难的现实,渴望着改变这一切。陈鲤庭“没有家庭温暖,也就没有牵挂、没有负担”的灵魂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他的理想并不是当老师,而是投身于艺术。在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读书时他就自动去复旦大学的戏剧系听课,并加入大夏剧社,《少奶奶的扇子》、《第二梦》、《威尼斯商人》、《桃花源》、《西线无战事》、《莎乐美》等剧目让他开了眼界,与洪深、左明、赵铭彝等人的交往则使他的思想开始明确地向左转,倾向革命。

20世纪30年代初,20岁的陈鲤庭恰逢左翼戏剧运动开创,被远远超过他个人经历不幸程度的社会性苦难所深深刺激,良知促使他拿起笔,于1931年夏天探索着写出了他的第一个作品——短剧剧本《放下你的鞭子》。

在这部剧中主要角色只有两个:街头卖艺的十七八岁姑娘香姐和五六十岁的卖艺老汉,配角也有两个:打抱不平的20岁左右青年和领喊口号的群众,其他就是一群卖艺的难民。时间是下午5点以后。地点为郊外广场或舞台。开幕时锣鼓喧天,卖艺汉在中间敲锣,小伙计敲鼓,香姐站在一边;等锣鼓声停后,卖艺老汉表一番江湖道白,把姑娘介绍给观众,并强调是他去年从苏州买来的,长得标致,穿得漂亮,手能耍十八般武艺,嘴能唱南腔北调。接着就叫她唱一支小调,让帮场子的老爷先生们开开心腔儿。由于忍饥挨饿、愁苦疲乏,姑娘唱着唱着再也唱不动,急得老汉挥鞭抽打她,一记又一记,越抽越狠。这时候观众中跳出一个打抱不平的青年,猛喝一声:“放下你的鞭子!”他掐住老汉的喉咙,把他推倒在木箱上(观众这时候同声叫好)。等问明情由才知道,老汉竟然是姑娘的亲爸爸。因为他们的家乡连年遭灾,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被当官的欺压无处申冤,还要遭各路兵痞骚扰,实在活不下去,只能离乡背井靠卖艺糊口。老汉声泪俱下,姑娘恳求观众原谅,她爸爸挥鞭只是为饥饿所迫而一时冲动。老汉听了女儿的话,后悔、伤心得与她抱头痛哭,怨老天不公穷人命苦。于是,热血青年的话掷地有声:该抱怨的不是天而是人,他慷慨激昂地要老汉把鞭子指向那些迫使他们受穷流亡的罪魁祸首——“穷朋友,咱们‘不打不相识’。现在既然在这儿碰头了,咱们就得一伙儿去,向压迫我们、剥削我们的人算账去——这才有我们的生路!”话音刚落,观众中就有人领头高呼口号,群情激奋,全场顿时沸腾。老汉最后表示,他被青年打醒了,知道应该团结大众的力量去找生路,真是感激不尽哩!他说:“好吧,今天我真是痛快极了,我们大家来乐一乐吧!凭我这几根老骨头,耍几套玩意儿向各位献丑,算是报答诸位老大哥的好意!(向伙计)伙计,打家伙!”于是戏在锣鼓声中闭幕。

第一场演出就在南汇惠南镇的“十字街头”。

那是1931年的双十节,南汇县城要举行庆祝活动,陈鲤庭信邀上海左翼剧联派人前去表演文娱节目。于是章泯、梁耀南、卜洛和密司张四人风尘仆仆地来到,陈鲤庭却一个都不认识,只在杂志上看过章泯写的戏剧论文。而章泯读了陈鲤庭创作的《放下你的鞭子》剧本就决定亲自导演这个戏,由梁耀南等协助。他们只在街上搭了个草棚,观众中有学生、过路人,当然也有难民,乱哄哄的,效果没有想象中的好,但因为角色是难民,表现的又是非常真实的现状,与围拢来观看的真实难民混在一起,根本分不清演员和观众。而事先又把那名“青年”和喊口号的“群众”安插在观众中,所以当他们跳出来制止老汉鞭打女儿和领喊口号时,看上去就像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可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大地被不正常的政治氛围笼罩着,民众大多抱定“莫谈国事”的宗旨,只做淡漠的旁观者,所以并没有强烈地响应陈鲤庭设计的“口号挑逗”。这个戏反复演了一两天,才有点渐入佳境,而陈鲤庭不自觉表现出来的戏剧才华打动了章泯,他要陈鲤庭去上海,直接找他。

所以,接下来鞭声就响到了上海。

1932年的春天,陈鲤庭到上海洋泾中学附属小学执教,与章泯接上了关系,又在赵铭彝的授意下,遵命辅导美术专科学校和浦东青年会小学的两个剧社。于是,陈鲤庭的朋友名单上就增加了徐韬、王为一、赵丹等人的大名。

浦青小学所在地是一片厂区,中共地下组织一直在那里活动。剧社负责人秦光和黄鲁不两位不约而同地看中了陈鲤庭的《放下你的鞭子》,准备演出。陈鲤庭嘱咐黄鲁不要将剧本复写或刻印出来,由于考虑到当时左翼剧联还不是完全公开的组织,该剧的主题又较为尖锐,为防不测,他们决定隐去真名,剧本上只署“佚名”。如当局来查,便可以“传抄本”搪塞过去。

中秋节到了,《放下你的鞭子》在上海浦东烂泥渡路(现为东昌路)劳工新村的小礼堂正式上演,陈鲤庭专门从美专剧社请来王为一扮演老汉,由当时才19岁的劳工小学教师朱铭仙扮演姑娘,洪大本饰青年。另外还从“剧联”的春秋剧社调来颇专业的照明人员,并安排他们坐在台下当“观众”,等戏演到尾声时带头高呼点明主题的口号。

P4-7

序言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走过了艰苦卓绝而又辉煌灿烂的路程,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他们与历史相伴,无论是在清末民初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还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年代里,他们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克服各种困难,拍摄了众多的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毫无疑问,追寻他们的艺术足迹,描绘他们的多彩人生,展现他们的宽阔胸怀,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电影的研究工作,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庆祝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的喜庆日子里,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编纂了《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并授权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的首批图书。

《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首批图书,选择约20余位电影家为对象,包括从事编剧、导演、表演、摄影、事业管理等工作的电影家。通过对于他们流金岁月的回顾、生活历程的展示,描述他们的人生阅历,记录他们为中国电影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可以对一些重要的电影历史进行过滤和补正,增加电影研究史料的积累,达到以史鉴今之功效。

首批图书以每人一部著作的形式,总计出版约20余本。作者将在对传主深入采访以及搜集补充相关的历史材料的基础上,以纪实文学的笔法,对传主的演艺生涯、政治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进行往事的梳理和不脱离事实范围的文学描写。因此,全书既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既有个人传记的纵向特点,又不完全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注意展示所述重要作品、重大事件横切面的宽阔历史背景;既严格尊重历史事实,又大胆进行具有一定想象力的文字发挥。

首批图书中的各本著作,本着形式多样的原则,根据传主的情况和意愿,在口述实录、自传和普通传记等多种传记形式中,确定不同的体例。

在酝酿首批图书的传主人选时,优先考虑从未出过传记者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突出反映电影艺术创作中主要部门的著名电影家的成就,更是整套丛书的出发点、着眼点。由于传主各自的情况不同,相对应著作的文字与图片数量也将有所不同。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是一项长期选题,也是一项民族电影学术工程,今后在适当的时机,还将陆续出版丛书的其他电影家传记图书。

《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编委会

2005年6月

后记

接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要我为,陈鲤庭先生撰写评传的重任,实在有点受宠若惊、兴奋莫名。陈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剧影两栖艺术家,在中国话剧史和电影史上均有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理应大书一笔。然而,他年事已高,可称百岁,耳背视弱,所幸身体康健、思路清晰、记忆惊人,却极不愿意生活节奏被打乱,费大量时间接受“没意思”的访谈。因此,开始实施采访,并收集素材,试图为写作做一切准备之后,觉得原先过于幼稚自信,陈老先生经历过战乱和动荡,辉煌和磨难在他的一生中并驾齐驱,他的艺术创作和思想观念如海洋般浩瀚深邃,却又因与之一路走来的许多同仁大多已作古而使得一些事件和细节无迹可循。我仿佛误打误撞地进了一个神奇的洞穴,意欲揭开其中的奥秘,却发现永远走不到尽头,回身也已望不见入口;于是,受宠若惊变成了战战兢兢,兴奋莫名变成了进退两难,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打退堂鼓是一种罪过,是对陈老的大不敬;粗制滥造、蒙混过关也是一种罪过,更是对陈老的大不敬。

就在这尴尬的时候,许多热心人伸出了援手——(排名不分先后)黄宗英、张瑞芳、秦怡、沙莉、白穆、蒋天流、钱千里、吕恩、朱琳、高正、金玲(陈白尘夫人)、陈虹(陈白尘女儿)、方菁(贺孟斧夫人)、贺多芬(贺孟斧女儿)、王世祯、蓝为洁、唐兆荣、梁廷铎、汤丽绚、陈蝉……包括陈老先生远在美国的女儿陈毛妮,他们或提供采访线索,或提供有关陈老先生的点点滴滴,或提供保存多年的珍贵资料,加上李天济前辈的《陈鲤庭评传》等文字可作参考,这才使我得以完成这个艰巨而有价值的任务,在此谨向这些无私助我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若有谬误和不当之处,则与以上老师们无关,责任在我,并向陈老先生及相关人士鞠躬、致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遥远的爱(附光盘陈鲤庭传)/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29890
开本 16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8: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