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真有意思
内容
编辑推荐

张伯海、于丹、陈鲁豫、封潇潇、孙冕、许知远、万捷……本书收录了《新周刊》新开辟的专栏《总编访谈录》中对几十位官方、企业界、文化界和民间的重磅人物的采访对话。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些名人。

内容推荐

《新周刊》新开辟的《总编访谈录》,志在典藏智者思想光芒,采访系列官方、企业界、文化界和民间的重磅人物,极具时代现场感和人性深度,成为中国人物的传媒精品。本书收录的就是该专栏的人物访谈对话。

目录

张伯海 为“总编访谈录”结集出版说几句话(序一)

于 丹 看见自己(序二)

孙 冕 兄弟,你总是有备而来(序三)

封潇潇 我的总编老爸(序四)

于 丹 我就是我妈妈的女儿和我女儿的妈妈

万 捷 把雅昌做成中国最大的艺术服务器

马国力 2008我最佳的工作状态就是坐着看电视

尤伦斯 为什么我要在中国推动当代艺术?因为我听从了自己心灵的召唤

叶 京 一半是叶京,一半是王朔

白云峰 一个新偶像的诞生

朱 其 总要有人说出真相

刘小东 大时代边上的写生人

刘 春 电视界现在最大的悲哀就是忘了自己是个媒体

许知远 我最痛恨知道分子这个词

任建新 一次跨越23年的采访

李子勋论遒中国运势 水开了是乱的,但能量很大

李 想 把自负摁下去,把自信用到位

“潜规则概念之父”吴思 我发现这个词时,心中窃喜

吴晓波 我与他们格格不入又心心相印

陈 宇 广州很喧嚣,建个草堂躲起来

陈 侗 我不追求艺术,我就是艺术

陈鲁豫 天生一个访谈家

张伯海 可能是中国最爱杂志的那个人

张 棣 要独自走过多少远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周春芽 大家都说你画“开”了

洪 晃、郑沛芳 南辕北辙 谈情说爱

“首席吵架官”倪捷 人民需要电动车

胡 润 做个“榜爷”真快活

唐 骏 我就是一家叫唐骏的公司

徐 刚 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徐 莹 把棋下“活”了

蒋方舟 18岁时,我身心合一

裴谕新 李银河比我无趣多了

楼 云 你现在的心态真好

黎瑞刚 我看见了电视的未来

樊建川 我就想做个敲钟人

封新城 后记

试读章节

“王朔的作品,谁拍都拍不过我”

封新城:你们两个人的交往有一个零星的轨迹。比如老王在你们中间最先成腕儿,东西也是他来写,但是现在他反而说东西全被你写尽了?

叶京:原来他想接着《看上去很美》往下走,那是些我们幼儿园的事,他是当真事来写的。但是他这几年经历了一个炼狱的过程,根本没有创作的心思,他在反思自己呢,要先搞清楚自己是干嘛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让老王觉得是他过去想写的东西,但是让我写出来了。他很惊讶,其实之前我的两部片子《梦开始的地方》和《贻笑大方》,都没有让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看到我的另外一种东西,没完全体现我的水准,我什么水准他们也不知道。《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让他们一下子看到我背后的东西,我的实力,他们原来以为我就是一个能打会闹的主儿。

这些年我经历了好多投资的失败,甭说我了,谁找投资都不容易,都求爷爷告奶奶的。我也憋了一口气,我觉得一定要把《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拍出来,我得让大家都看到,都知道。这里面有治气的成分,包括那些侮辱过我的那些投资人,都要让他们看看。

封新城:之前老王并不了解你有这个能耐?

叶京:之前我没有沾过王朔的作品,他的作品也都让拍完了,就剩下《玩的就心跳》了。现在好多人看不懂这个小说,其实这个小说特前卫。不过我知道也有人试图想拍,像陆川在《南京南京》之前已经买了小说版权了,就是想买这样一个剧,但我这个一出来,他买的小说就废了。我还真能大言不惭地说一句,“王朔的作品,谁拍都拍不过我。”因为我们俩有共同的生活,他写的东西就是写他自己啊,他的生活轨迹和我的共同的啊,所以我特别了解他的东西。

封新城:问你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你这里面这么多东西都是和老王有关的,甚至是直接用的,但你并没有署老王的名字,也不说是改编,为什么?

叶京:你这问题问得特好。那天我跟王朔见面了,我们发了一堆短信,他发个短信说:“你拍了一个特牛逼的片子”,我说,“我不是来听你夸这个片子来的,我是来负荆请罪的。”他说,“你付过钱的,何罪之有?”结果一见面,还没等我说话,他上来就先侃这部片子,一通夸。我说,“老王,咱俩这么多年没见,当年可能是我小人了,但是我就看不惯你周围的人,你丫交友不慎。但是我确实小人了,因为我没署你名。为什么?因为我不想沾你丫的光,现在人拍你片子都想沾你光,我就不想。”其实我当年如果把人名都改了,没人看得出来。我当年没想用方言、高洋、高晋,我想用的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但写着写着我觉得不对劲了,我觉得找不到那个感觉了,所以我还是把人名都改回来了。因为先入为主的东西,印象太深了,我忽然换了一堆名字,味儿不对了。这些人还有一点特别精彩,就是语言,这些人谁也不让谁的话掉地上。我还真跟你说,就我和王朔这些人的语言,郭德纲再修炼20年也修炼不出来。原来郭德纲到我这儿试过角色,他试王匡霖的角色,就是一流氓,特能贫的那种。我先让他念一段台词,想听他北京腔儿正不正,结果他念了一大堆,磕磕巴巴,出一脑门子汗,结果我觉得不行,他出不来我们这北京口儿。后来我没用他,紧接着他就火起来了。王朔就跟我说,“其他的都是扯淡,关键是你能不能拍出一部好片子,我们就恭喜你,其他都是扯淡。”他说因为看了这部作品,看到了我们共同的过去。

封新城:你选的女性角色,好像和老徐的感觉很像,你们是不是眼光都差不多?

叶京:我们都喜欢同类的人,这个是默契。但是其实徐静蕾身上当年也沾染了很多不好的习气,全让王朔给扳回来了。别看王朔在外面怎么样,但是王朔骨子里特别传统,比我还传统。   当时找乔乔这个演员的时候特别费劲,就想找一个质朴的,没经过任何雕琢的,地道的北京女孩。后来徐静蕾还说她可以演李白玲,我是想让她演乔乔,但是一方面她已经是大名人了,我请不起,第二,年龄也不合适了,装嫩不好。演乔乔的上大二的时候,就和关锦鹏公司签约了,还没拍过任何一部戏,她就是一张白纸,现在拍完了,关锦鹏的公司和她解约了,但她还是有失有得。

拍这部戏的时候,我没有时间帮他们集训。原来姜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夏雨宁静他们还被集训了一个月,天天听“文革”的歌,看“文革”的书。但是我没有时间,完全靠演员的悟性和剧本。大家都很聪明,不行就换,三个角色都换了。

封新城:佟大为演的方言好像不是特别有说服力?

叶京:佟大为就是一个很绷的人,放不开,王朔也说应该让他放开了,就应该是一流氓。但是我说“这里面已经这么多流氓,弄出一方言,还是一流氓,这戏还能看吗?”当时在片场我对佟大为的表演有些遗憾,但是后期剪辑的时候,我就不遗憾了。让他和冯裤子、许逊站在一块,他们不会雷同。

好多人问“那个时代就那么多脏话?那么贫?”说实话,我觉得这部戏是很个人的,我和王朔这帮人,是个小群体,不能代表“文革”时代的大部分人。包括王朔,为什么写东西那么有才气那么贫?后来我一写东西,发现我怎么也这么贫啊?是因为我们找回了那个时代的东西,所以一发不可收,这完全来源于生活,绝对不是杜撰。

封新城:我觉得这部戏很多地方特别像舞台剧,超现实的。

叶京:里面有一个地方我们都觉得特别像舞台剧——他们去百珊家,李白玲和方言如泣如诉,爱得死去活来,其他人就掀桌子大闹。那场戏大概一集,特别有舞台剧的感觉。

我特别受一个我喜欢的电影影响,《美国往事》,是一个意大利人拍的,把美国人都给灭了,当年出来,美国人没注意,后来拿回欧洲,引起特别大的轰动。我这个片子有向那个导演致敬的意思。结尾方言走在胡同里,背景音乐是《渴望》,和第一集是对应的。他在胡同里走,他在寻找过去的李白玲和自己的生活轨迹,最后他找到了,把砖扒拉开,看见超现实的画面,就是年轻时的穿着军装的李白玲。我和王朔都对那个时代穿军装的女孩有一种情结。《乡村骑士》的音乐一起,李白玲穿着军装从里面走出来,方言的眼神一切回来——这个镜头就是我向《美国往事》致敬。男主角罗伯特·德尼罗是最后回到美国,回到他第一次见那个女孩的酒吧,在厕所里偷看那个女孩跳舞,一下子就回到了过去。我当时看《美国往事》的时候,还没进这个圈子呢,我看了,才进这个圈子。我想一定要拍一部《美国往事》这样的电影。我觉得电影很简单,就是两个字——震撼。中国到现在还没有让人震撼的东西。我要拍一个给中国人看的东西,老外爱震撼不震撼,跟我没关系。现在欧洲一帮人盯上《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了,我准备让王朔剪一个电影版,他说“剪出来就是一特牛逼的电影”。

封新城:接下来和王朔有什么合作?

叶京:我接下来想拍三部电影,他都是我的监制,他说我单飞了10年了,必须让我找到组织。我到60岁还有10年,我就是想再拍10年电影。

“我们现在能洗清一点就洗一点”

封新城:你是不是因为到年龄了,所以这时候想说点什么,想回顾过去?

叶京:有这个原因。但是还是因为刚才说的,现在的现实社会,信仰轰然倒塌。超女都能成为全民偶像。我是真的反感超女,我觉得这个社会还是应该讲一些价值观和信仰,否则就别老说什么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

封新城:现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旧的东西在不断瓦解,但是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

叶京:对,确实是这样,每一代人都应该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就是把自己的经历整理出来,温故知新。我的人生观是悲观的,不光中国,我觉得这个星球都是这样,人活着也不容易的,能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更不容易,挺悲凉的。我也不太爱国,但也不愿意移民,我觉得中国人的劣根性真是太黑暗了。

我们家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整了,我这个将来要拍成电影。我那天和王朔说的时候眼泪都出来了。1969年年底,我们全家坐着吉普车路过天安门,我父亲忽然把头伸出去,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我当时坐在车里都懵了,当时司机是送我们到北京站,要轰我们出北京。

封新城: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挺特殊的?

叶京:我父亲一生没被人屈辱过。我当兵的时候,当兵是要走后门的,院里的孩子都走光了,我爸爸也不愿意求人,最后我妈背着他求的人。

我当了兵后,立了三等功,和平时期跟战争时期真不一样,是他妈是我拿着命换回来的。那时候农村兵看不起城市兵,我们不会干活啊,他们太能吃苦耐劳了,而且我在北京被通告过,因为打架。部队当时通告了打架的干部子弟,一共13个,我在里面。我那时候打了北京几场有名的架,这些人好多都不能当兵了。后来我在部队,干活,非要把农村兵干趴下,结果真把他们都干趴下了。

那时候当兵无聊到什么地步?每天一睁眼,比谁先跳到厕所粪坑边掏粪。还有食堂的那个破水泥地,吃完饭别人都回去午休,我不,我推锯末,蘸煤油,把那破水泥地搓的跟镜子似的,能他妈照人。抢着喂猪,抢着出公差。就是要争一口气。当时我们部队也特别有名,三十八军坦克六师,当年抗美援朝彭德怀写的“万岁军”。我们团全是能人,当时有100号北京人,全有后门,还有一帮农村兵,我得和这些人拼。

这些人都跟我一样练射击,都干不过我。王朔不是讲吗——你们知道叶京是谁吗?当年他在北京军区大比武第一名,100毫米滑钢炮,不管多远说打你哪就打你哪。

我在部队得那个奖的时候,我父母哭了一鼻子,说这么多年来的一个小流氓,怎么现在入了党了,立了三等功,还是学雷锋积极分子。我父亲还坐长途汽车跑到北京郊区这么远的地方看我。见到我了老泪纵横,说:儿子你给爸爸争光了。

我父亲革命几十年没给人下过跪,他给我下跪了。就是因为一个铁饭碗——国家干部我不要了。我不愿意天天在机关里人浮于事,天天喝茶看报纸。我在那个环境里干了第一年我就开始烦了。我父亲的第一句话就是:那我们家可不能养你啊,你不能坐在家里吃闲饭啊。王朔也跟我经历了同样的遭遇,我们俩是前后脚辞职。

当年公安局把我抓起来,到他们家调查,把他弄得特狼狈。我从广州倒来很多电子表,王朔帮我卖。当时公安局做调查,问我到底卖了多少块电子表,要写交代材料。然后就找王朔他们这帮人做核实。王朔在公司很不得志,他是一个医药公司的采购员,平时也很闲没什么事干。后来因为我的事,老有公安局来找他调查,单位的人就毛了,说:王朔你认识的都什么人,全流氓啊,怎么天天都过来几个公安找你啊?

因为我们院那帮孩子都一个个的出事了,结果都去找他。三天两头公安局就来了。在那个年代,说公安局到你们单位传你来了。单位马上就议论开了。后来他也辞职了。

他们家也不让他辞职,说家里不能让你白吃饭,跟我们家说的都差不多。   那时候我跟我父亲那种恩恩怨怨持续了很长时间。

以前都说有什么错误都是主观原因。我们都是被客观原因逼到这个份上的,什么他妈主观原因。

可能我开始对社会反叛就是因为我扔掉了铁饭碗。而且当时扔得莫名其妙,没有去向就走了,不知道该干嘛。王朔跟我说过,他现在还记得他父亲一发脾气时就说的一句话:滚!这个家不留你!就是“滚”这一个字真让一个儿子伤心。他说,我写小说就要成名成家成腕,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

P49-52

序言

为“总编访谈录”结集出版说几句话

《新周刊》所设“总编访谈录”,是一个有功力、很可读的栏目。每读一篇,能见识一方才略、一方水土,深感今日神州人才辈出。

人物采访类文章在报刊上本多见,但《新周刊》的“总编访谈录”却不驾轻车就熟路,策划了一条在促膝交谈中启引受访者作肺腑倾谈并藉此彰显受访者才情与襟怀的人物报道之路,颇给人以机杼独出的新鲜感觉。

对受访者的选择,几乎不在意知名度,不逐求明星效应。而是以一个新锐媒体人参与生活的热情与职业敏感,捕捉在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中总有一股心气想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成就或有大小但都不失自己的风采、信念和见解的身体力行的行动者和多思善悟的思考者。采访人称之为“典藏智者思想光芒”,我想,将这些行动者在事业成败中的经验教训,总结为他人之铭,将这些思考者在开拓探索中体悟到的点点真谛提炼为普适的知性,“典藏”两字含意大约如此。

对话题的设计,几乎不在意什么热点、敏感度、聚焦点……而是在努力对受访者有所了解后,巧妙地提炼出能够开启心扉、直掏受访者心窝子的话题,以此与受访者开展坦诚平易的交谈,因而容易进入酣畅境界,进入深度理解与默契,思想的火花也因之进发。访谈虽少有传奇性,却蕴含着诱人的思想智慧和脉动的人情味。

主访人业务谙练,他把自己设计为不显眼的角色,在暗地里精灵地调动着面前的受访者。谈到复杂的问题,能够开合自如;出现稍纵即逝的闪光点,能够敏锐地抓住。主访人也十分有亲和力,不靠套近乎,却能在三言两语中化解访者与受访者的角色隔阂,使工作性质的谈话化为娓娓有趣的倾谈。

访谈所配的影像资料,同样令人感觉功夫了得。摄影者不仅以影像阐释文字,还做到了对文字境界的延伸;对受访者不仅做形象记录,还做到了对受访者个性的升华。影像资料的篇幅虽有限,但其张力无穷。

通过“多人谈”等链接,起到对受访者多角度曝光的作用,也恰到好处。

正如以上所说,将已刊发的“总编访谈录”汇编成册,我认为是有价值的。这不仅为《新周刊》这一品牌期刊开了一个展示成果的窗口,还会为我们刊界在探索人物采访文章方面提供一份借鉴,更会给那些正在生活着、工作着、探索着、前进着的读者们以一些人生启迪和前行的激励!(张伯海中国期刊协会前会长)

后记

“总编访谈录”是我创办《新周刊》时就有的想法,但真正成事儿,已是整整十年后了。

说是“访谈”,其实是讨教。我的私心是:借”访谈“之名近距离阅读那些我敬佩或至少是我感兴趣的人物,并从他们那里获取营养。每每敲定一个采访,除了忐忑,总有一种“吃小灶”的窃喜。

“总编访谈录”是个栏目形态,所以,文图的互补咬合才是它的全貌。很幸运有张海儿这样的合作者——这么说吧——不是他的图片给我的访谈锦上添花,而是我总在担心我的“图片说明”能否配得上海哥的图片!我坦白:有些个访谈我还真是靠张海儿的图片蒙混过关的。

谢谢海哥!

戴着“总编访谈”的高帽,自然有太多杂志社同事提供的便利:王丹是栏目的联络人兼录音整理,一个访谈靠不靠谱她先知道;谭山山是责编,“N人谈”乃至标点符号都由她收尾;还有胄人、何树、老拧、周可、傅沙、小万、阿涛、玉英等等兄弟姐妹,提过人选,给我鼓励,还夸我是新劳模。同时在大学里教传媒误人子弟的周可更信誓旦旦地说,他要以《新周刊》和《总编访谈录》为案例,开创一门新闻传播学的子学科,名日“总编学”,哄得我一阵阵瞎激动。

谢谢他们!

我这个年纪的人对书绝对是心有敬畏的。虽说编了近300期杂志,但自己的第一本书要出版了,心里还是冲动着莫名的兴奋。为示隆重,我请出了师长、行尊张伯海,好朋友于丹,兄弟孙冕及女儿封潇潇为我作序助阵。感谢他们一一他们勾勒和浓缩了我生命、生活的经纬,是这本书出版的最终的理由!

最后,感谢每一个接受我采访的人,你们提升了我,还将惠及更多的人!

2008-9-2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真有意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封新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4483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8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