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十年三十人之指点江山(经济改革卷)/八间房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三十年三十人》之上卷——《经济改革卷》,书中以访谈的形式采访了社科院研究生院80年代毕业的经济学专业的15名毕业生,他们是78年恢复高考后陆续考取研究生院的,如今都是经济方面的领军人物,或为学者,或为官员,或为企业家,亲历了改革三十年的过程,对改革中的风风雨雨都深有体会。他们在访谈中回顾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也介绍了各自相关的研究内容或者创业故事,有些人还深入到了决策层内部,为当时国家最高领导人出谋献策,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容推荐

本书以访谈的形式采访了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的十五名毕业生。他们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陆续考取研究生院的,如今都是经济方面的领军人物,或为学者,或为官员,或为企业家。他们亲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历程,其中有些人还深入到决策层内部,为当时国家最高领导人出谋献策,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书既有很多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也展现了各位受访者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

目录

黄江南:历史成就未来

张少杰:我们太想改变这个世界了

华生:我参与了三件对中国改革有影响的事

左大培:经济学系的“老左”

樊纲:从“京城四少”到公共知识分子

张宇燕:求解三百年前西方世界兴起与东方世界停滞之谜

郑秉文:“走窄路”的经济学家

蔡防:“穷人的经济学家”

张德霖:三十年国企改革的实践逻辑

柴强:土地制度改革的过去与未来

冯仑:看未来这件事情很酷

汤世生:我们这一代人每天都想创新

熊晓鸽:前进推手,见证风投

肖微:不做焰火,愿为溪流

张平:好玩的经济学家

试读章节

问:据我们了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青年,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生,对国家的前途命运非常关注,常常聚在一起,发表他们对时局、政策的见解。所以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潮最早是从民间形成的。您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第一批研究生,亲历了那个激情洋溢的年代,您能不能为我们说说当年研究生院学生纵谈国事的情景和经历,介绍一下诸如“老青对话”和“莫干山会议”的缘起等影响当代中国改革进程的历史事件。另外,我们也很想知道为什么是社科院研究生院,而不是北大清华等其他知名高校,成为这种思潮的策源地?

答:你说得很对,在官方改革正式开始之前,以社科院研究生院为中心的一批年轻学子及一小批方方面面的年轻思想家就已经开始讨论起中国的方向和未来了。

那么,为什么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学子表现得格外突出呢?当年社科院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确实有口皆碑,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这里我简单谈一点我个人对母校办校特色的理解。

首先是学生的选拔标准。

社科院挑选学生的时候,并不拘泥于书面考试的成绩。

当年我入学考试分数就很低,原因也很滑稽,我父亲的老朋友、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李云先生告诉我学经济要读原著,必须读((资本论》,所以我读了三遍:“文革”中在北大附中读第一遍,下乡时读第二遍,考研时读了第三遍。读《资本论》完全靠自己理解,因而一些思想与传统的教育并不一致。比如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解,教科书上的解释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因为资本家压榨工人,工人没有钱购买生产出来的产品,于是产品过剩,经济危机就发生了。这只是表面的解释,《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论解释比这要深刻得多。其实马克思的核心思想是,资本这头怪兽靠剩余价值养活,没有利润或者利润过低,资本就会死亡。社会的总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力总量,是相对固定的,而资本不断积累,总量迅速增长,剩余价值分子固定,资本分母却不断增长,造成资本的利润率必然不断下降。一旦利润不足以喂养资本,便会爆发经济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咱们大学课本关于经济危机的解释都是错误的。但是,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当年经济学考试的标准答案都来自干光远先生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我只读《资本论》,按照自己的理解答题是得不到分的。当年如果我考北大,肯定考不上,因为我是那种不会也不愿按标准答题的人。

当时考研的时候,社科院要求考生提交一篇论文。因为我当时在首钢矿山计划处当计划员,对企业管理做过一些研究,所以我一下子就交了三篇论文,都是讨论当前企业改革的,包括劳动工资改进、奖励制度的建立和计划经济下企业内部管理的控制等。由于论文和口试成绩优秀,使我得以被社科院研究生院破格录取。当时工经所所长是马洪,许多研究员也来自计委等实际工作部门。同班的同学有朱嘉明、陈佳贵等,一共19人,大多数在入学之前都或多或少崭露过一点头角,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研究能力。

可以说,是社科院重视研究能力而不是传统书本知识的特色成全了我。像我这样的学生,在当时能进社科院,但绝对进不了其他高校。

其次是老师的讲学方法。当时高等院校是讲书本为主,我们的基础课都是请北大的老师来讲,像厉以宁老师给我们讲经济史,讲得非常漂亮,起码我认为我们所没有一个老师能讲那么好。我们的老师几乎都不擅长照本宣科,他们讲课都像做学术报告,自己研究什么就讲什么。由于我们的老师都是很多领域的顶尖的专家,我们跟着他们学,能很快就进入研究角色,受益颇多。

再次,在提高研究能力方面,研究生院的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特色。我们的社会实践机会非常多,别人还在书斋里读死书的时候,研究生院的学生已经早早进入社会实践了。当时国家成立了一个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由汪道涵担任主任。我当时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就被调去帮汪老组织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的研究机构。后来所谓的“四君子”名气大了以后,各部门很多部长带着一些司长约我们去做报告、出主意。这些人都是行家里手,这也逼着我们研究实际问题,拿出自己独到的想法。

1980年夏天,我和王岐山到了广州,当时的广东省省委书记任仲夷请我们为广东的经济改革出主意。我们就先调研,与省政府各部门座谈,每个厅、局谈半天,一连谈了一周。之后,我们先到各县、市、农村调研,接着就在军区招待所,坐在水泥地上,以凳子当书桌,写了广东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报告。写完以后,任仲夷书记将所有负责经济的省长、副省长和厅局长召集到省委小岛招待所开会,由我们介绍方案。后来这个方案基本吻合了广东的发展进程。你想想,全省各厅长、局长分头向你介绍情况的机会,在其他的高校是无法想象的。

说到所谓的“策源地”呢,里面是有一个过程的。

当时研究生院还寄居在北京师范大学,社科院的朱嘉明、王小强、王小鲁和我,还有两个女生李银河、林春,一共十来个志同道合的关心国家大事的年轻人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各种学术问题——主要是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经常骑车到香山,将讨论与郊游结合到一起,兴之所至,还会翩翩起舞。小鲁和他太太就是在某次聚会中认识的,我们一致认为他是最大的受益者(笑)。

这些讨论原本是在一个比较小的圈子里进行的,后来我认识了翁永曦,他希望将他的一帮朋友也带到这个圈子里来,于是约定了一个时间,在(《农民日报》开了一个“青年经济问题讨论会”,没有请帖,没有固定的参加者,只是大家相约在星期天聚会。那一天,我们在屋子里生着火,翁永曦买了一些瓜子之类的零食,三五十个人挤了满满一屋子,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趣味相投,意犹未尽,于是相约再组织第二次。

我们这个讨论会其实就像一个沙龙。第二次聚会也是一个星期天。我们没有跟学校打招呼,找个借口借用了一个临建板房教室。这一次的与会者大概有上百人,很多人慕名而来,因而有不少生面孔,很多人虽然不认识,但凭借着年轻人特有的精神头儿,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只较武功嘛”(笑),会议又很成功。

第三次讨论会的时候,研究生院的教室已经无法容纳那么多人了,于是有人自告奋勇,借了北京市委党校的礼堂,当时会议开始的时候,礼堂都挤满了,连走廊上都是人。与会者大约千人左右,至此讨论会名声远扬。但我们也怕事情搞得太大控制不了,弄个非法集会什么的,因而就此罢手。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十年三十人之指点江山(经济改革卷)/八间房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喻建欢//汤铎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13239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7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