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4个章节,主要以作品分析为单位,以历史纵深为线索,以对五四以来文学传统反思的视野,选取鲁迅杂文,创造社、语丝社,京派、海派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以及通俗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具体内容包括鲁迅杂文、“新文学”二三十年代小说、“新文学”40年代小说及“通俗”小说。该书可供广大文学爱好者作为课外用书使用。
图书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4个章节,主要以作品分析为单位,以历史纵深为线索,以对五四以来文学传统反思的视野,选取鲁迅杂文,创造社、语丝社,京派、海派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以及通俗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具体内容包括鲁迅杂文、“新文学”二三十年代小说、“新文学”40年代小说及“通俗”小说。该书可供广大文学爱好者作为课外用书使用。 内容推荐 本书以作品分析为单位,以历史纵深为线索,引领读者进入“现代文学”世界,以对五四以来文学传统反思的视野,选取鲁迅杂文,创造社、语丝社,京派、海派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以及通俗文学作品进行讲解。 目录 第一章 鲁迅杂文 第一节 鲁迅杂文思想的批判性、否定性 第二节 鲁迅杂文的思维特征 第三节 照相术对孩子的塑造:《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第四节 人文教育与实用教育:《智识过剩》 第五节 反对“瞒和骗”的文字:《文学上的折扣》 第六节 在抗日问题上对国民党的洞察:《文章与题目》 第七节 对胡适“新月派”的讽刺:《言论自由的界限》 附:创造社、太阳社对鲁迅的批评——鲁迅在二三十年代的接受状况 第二章 “新文学”二三十年代小说 第一节 创造社小说:郁达夫《沉沦》 第二节 语丝派小说:冯文炳《竹林的故事》 第三节 海派小说: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 第四节 现代视野下的边地文化思考:沈从文《三三》 第三章 “新文学”40年代小说 第一节 抗日烽火下的女性书写:萧红《小城三月》 第二节 宿命人生:芦焚《无望村的馆主》 第三节 战争环境下普通知识者的精神解读:巴金《寒夜》 第四节 钱钟书《围城》的婚恋之战 第五节 都市小人物灵魂的透视:郑定文《大姊》 第六节 女性追求者的悲歌:耿济之《重逢》与南婴《季候》 第七节 都市心灵的剖析:张爱玲《心经》与《琉璃瓦》 第八节 面向农民的小说创作: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第四章 “通俗”小说 第一节 通俗文人的“故事新编”:平襟亚《新白蛇传》 第二节 滑稽小说:徐卓呆《李阿毛外传》 第三节 社会小说:顾明道《粉笔生涯》 第四节 海派小说中的婚姻透视:邢禾丽《睡莲》 第五节 “东吴女作家”施济美《暖室里的蔷薇》 第六节 对商业化教育的批判:慕容睫《无花的春天》 第七节 香港台湾小说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605545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0 |
出版时间 | 2008-05-01 |
首版时间 | 2008-05-01 |
印刷时间 | 2008-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6 |
丛书名 | |
印张 | 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