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五十年代生人成长史
内容
编辑推荐

50年代人是谁?他们是——40年代生人的弟弟妹妹,60年代生人的哥哥姐姐,70年代生人的叔叔阿姨,80年代生人的父亲母亲。

那么,50年代生人到底是群什么样的人?50年代生人心中自有答案。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描述中国的50年代生人由童年到壮年的身心成长历程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50年代生人的心灵成长史。

50年代生人的青春时期是在70年代的一元的理想主义的红色氛围中度过的,50年代生人的青年是在80年代的由一元到多元的剧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激荡、亢奋中度过的。

目录

随共和国诞生

祥和的土地

“无菌”世界

他们这样降生

幼儿园

记忆中的天堂

幼儿园种种

童年消费

穿

有这样一群孩子

父母在哪里

他们没有家

上学了

四个关键词

毛主席

祖国和党

社会主义

小学生活

老师们

课文与课堂

课外活动

鲜亮的演出服

少年==7家

酸枣和煤核儿

牛痘和宝塔糖

阳光少年

崇拜抗美援朝英雄

时代“冠名”

“郑重”的故事

学雷锋

“没打过仗也是英雄”

做好事

雷锋和阶级斗争

苏联情结

孩子的直觉

文化影响

展览馆与“老莫”

“左”的寒风

右派的孩子

他第一批没有八队

不一样的眼神

父女在火车上相遇

吝啬女人

小姐身子丫环命

她的诉说

立凡一席谈

饿的回想

小学食堂的变化

酱油稀饭

特殊生活

试读章节

当问到一些没上过幼儿园、50年代出生的朋友时,有人武断地说,那时是干部、教师的孩子才上得起幼儿园,比如当年北京的六一幼儿园、北海幼儿园和分司厅幼儿园、中央军委保育院和北师大二附小幼儿园等,入托的都不是一般人的孩子。其实政府当时已经注意到幼儿园向工农子女开门的问题,规定废除幼儿园招生考试;双职工的孩子优先录取;延长孩子在园时间,以利于妇女正常上班;经济困难子女,可以减免保育费等。同时,大力提倡街道办幼儿园,工矿企业办幼儿园;并接办私立幼儿园,接收外国在我国设立的孤儿院、慈幼院、育婴堂等,把它们改造成新式的幼儿园。

应该说,50年代的幼儿园,决不再为富家子弟专有,而成了社会必备的公共教育和劳动保障设施。

一位从小长在北京平民大杂院儿里的朋友令平,还记得他在街道幼儿园的生活,讲述得十分清楚。他家住北京白塔寺官门口,从3岁到5岁都在幼儿园度过,上的是“宫门口二条幼儿园”。那是一个大四合院儿,北房有住家,南房是幼儿园。他还记得当时管他们的阿姨姓门,“人特好”,他工作以后还时常去看这位老太太。当时托儿费分几种——有每月2块5的:中午不在幼儿园吃饭。这种孩子的家长多在附近工作,中午下班接孩子吃饭,然后再送回来;有3块5的:中午幼儿园管饭;还有5块的:这种是既管午饭,晚上还管送。这位朋友“记得很清楚”,每天晚上,幼儿园门口停着两辆带篷子的三轮车,“韩大爷往阜成门方向送,李大爷往沟沿儿方向送,每辆车上坐4个孩子”;他甚至记得,那位李大爷长得很像电影《古刹钟声》里的秃头老特务。幼儿园里一共就十几个孩子,中午阿姨熬点儿稀饭,蒸点儿包子;平时就在院子里玩儿,没有什么玩具,也不教识字,因为阿姨也不识字。当时宫门口地区这类幼儿园不少,“三条”、“五条”都有。一位相熟的朋友质疑:“他当时那么小,怎么会记得那么多事儿,还记得托儿费是多少钱,神吹吧?”我也不排除令平有些情况是后来听说的,但说的是那个时代的事儿我决不怀疑。这种幼儿园和今天概念中的幼儿园相距甚远,但有一个事实却不容忽视,那就是普通百姓的孩子也能上幼儿园了,社会安定,大人放心,工作无牵挂。

至于幼儿教育的现代理念,那时是无法讲究的,就算当时最好的幼儿园,对此也没有系统化的认识。看孩子,是当时大众幼儿园的主要功能。对这一点,朋友冬生记得很清楚。当时他妈妈在家庭妇女中算有文化的,所以被请到街道的书店当售书员,把冬生和她妹妹锁在家里。他家住一层,看着在外面玩儿的小朋友,他很眼馋。那时他才5岁,就在外面小朋友的帮助下,从窗户把她3岁的胖妹妹从里面顺出去,然后自己跳出去玩儿,那窗户离地面足有一米多高。觉得妈妈快下班了,再把妹妹从窗户外弄回家。一来二去,被妈妈发现了,就把他们兄妹俩都送进了家属办的幼儿园。幼儿园设在一座大庙里,院子里有一棵大海棠树,他们经常望着树上的海棠流口水。中午睡觉起来有饼干吃。有一次他和两个小朋友淘气,被老师关了禁闭,不给饼干吃了,他们很难过。可是忽然发现,关他们的房子里竟有一个放饼干的柜子,里面满满的全是饼干,于是3个孩子就大吃起来。他们也经常被阿姨带出去玩儿,记得经常去的地方,是不远处的一个大土堆,他们爬到“山”顶,两只胳膊张开,嘴里发出飞机的轰鸣声,往下“俯冲”。还玩儿过家家,找一个女孩儿当媳妇,用草给“媳妇”做耳环。

让人提起来怅然的是,50年代后期,在大跃进的热浪中,农村也办起了幼儿园。当时在“实行寄宿制,消灭三大差别”、“三天实现托儿化”等口号下,农村干部只顾将孩子集中起来同吃、同住,其他什么条件都不具备。而且这种“幼儿园”的发展速度极快,最后导致全国失控,受累的最终是孩子。战友传富描述当时安徽农村的幼儿园:“土炕上的孩子们喝着黑绿色的稀菜汤,一个瞎老太太坐在屋门口,一条腿抵着门框,谁也不让出去。”战友孔熙回忆他家乡福建农村当时的幼儿园:生产队的幼儿园就设在他家隔壁的院子里,也是老太太看着孩子,这种看孩子的老太太是可以挣工分的,她把孩子圈在院子里,随地拉屎撒尿,只要不出事,就能记工分。

附带要说的是,那时学苏联学到了极致,连多生孩子的“英雄母亲”也要学,所以哗哗地生孩子,形成了解放后第一个生育高峰。很多一连生了三四个孩子的妇女一算经济账,工资已经抵不上孩子的托儿费,于是不少妇女又从工作岗位回到家里,重新当起了家庭妇女,专门看孩子。到50年代末以后这种情况很多,不仅是劳动妇女,知识妇女和女干部中也有不少。

P8-10

序言

一位朋友把她1969年的日记借给我,于是有了下面一段短信对话:

“你看了不许笑我。”

“你的日记堪称典范.说明毛主席和你爹妈教育的成功。”

“这不是‘夸’我傻吧,毛主席的教育咱们都接受了,你也如此啊。”

“我可写不出你那一笔一画的日记,我那时写的家信,现在连自己都认不得。”

“当年有人告诉我,写日记是给别人看的(如雷锋、王杰),所以你别当真。”

“你成了雷锋、王杰,日记才是给别人看的,成不了,还是给自己看的。”

“那可保不齐,英雄也许不经意就当上,还是先写好了准备着。”

“要是谁都时刻准备当雷锋,中国就好了。”

“我特想当英雄,打小就想。现在马上要退休了,看来这辈子没戏了。”

我说不清为什么要引这段对话,也许是想让人们知道:这代人到今天50多岁了,依然纯真、阳光。

他们,从小脚丫一落地,就紧随着共和国的步履:蹒跚、踉跄、踟蹰、徘徊,直至稳健。

说到成长史,一个“史”字,无人敢当。总结这代人,不是这代人的任务。只能依据他们条条道路上的五色生活,感知他们的幸福与温暖,苦痛与彷徨;只有接触了他们每个个体,才能嗅到他们身上的风尘与沧桑;只有听到他们回顾往事时的笑声,才能体会他们的达观和坚强;只有见到他们的眼泪,才能懂得他们的情与爱,悔与伤。一段段青春岁月,今天听起来像故事,但演绎故事的人,走到了今天。

 这就是成长。

 像庄稼一样,他们长到了秋收的季节,那穗头上的颗粒,无论是否饱满,都是从撒下种子开始生命的旅程。遇风调雨顺,会壮实;遇水旱虫霜,会干瘪。但无论怎样,他们走过来了,远远一望,看不出区别,金黄一片。没人敢轻视这茬庄稼,无论他们亩产多少。这是“一代人”。

我是这代人。对这代人,我不敢妄加评价:说好,有人觉得自恋;说不好,有人心不甘。但这代人就是这种性格,有话不说难受。所以,管他呢,我还是说——

5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是坚韧执着的一代;勇于担当的一代:激情澎湃的一代,不需要怜悯的一代。

说完,我踏实了。

2008年12月9日于北京红山口

后记

2008年5月7日晚,林栋来电约写“50年代生人”,并给了一个“参考”期限。我意识到,他这是给了我一次“话语权”。从那时起,我一直处在一种难压的亢奋中。直到12月7日晚脱稿,不多不少,整整7个月,几乎用尽了一个心脏病人全部的力气。

这使我明白了,原来人的潜能是可以这样被开掘的,只要他以激情扑向那里,只要他愿意承受,只要他有点责任感。

其间,访问与写作是并行的,今天访了,明天也许就变成文字。我被每次访问感动着,他们都是50年代出生的人,都能在瞬间听懂这一命题,然后像在尽自己的责任,不顾愈合已久的伤口被撕开,不怕当年的幼稚被见笑,动情地诉说,真诚地袒露。不论老朋友,还是新朋友,他们似乎能不约而同地达成一个共识:想用自己的生活,凑出这代人的完整轨迹。他们的开怀大笑,会让你豪情无限;他们的失声痛哭,也让你泪水纵横。但无论笑与哭,对我,都不轻松。我很惶恐,只怕不能把他们的心事和故事,记完整,写生动。

我谢谢这些朋友,谢谢了!谢谢!

在这里我就不一一提他们的名字了,能提的名字,书里都有了,书里没有的,这里也不能提。

我感谢林栋。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合作。我要再次说,他是位优秀的编辑。我不敢说他慧眼识人,但我觉得他把这个选题交给我,也许是合适的。第一,我有一些凑巧具备的条件:这代人,尤其这代城市人的成长环节,我大体都经历过,因此我对这代人的成长阶段和成长心理有种自然的领悟:第二,我有很深的想写这代人的情结,为此我不怕承担痛苦。林栋很人性,他怕我身体不做主,并不催促,但时时鼓励。这给我一种很强的暗示:他信任我。这种编者与作者的融洽氛围,反让我时时自励,不能懈怠。

这本书,东田力阻我接,仰东力主我接。一个十白我丢了老命,一个怕我浪费生命。意见相反,却都为我好,我谢谢他们,他们都是真朋友。

书中图片,一部分是家藏,一部分是朋友提供。因时间太紧,也有少量图片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这里先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激,也盼他们能联系我,好让我有当面致谢的机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五十年代生人成长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新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83520
开本 16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