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灾难与转折1937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七七”卢沟桥事变:

日军全面侵华

卢沟晓月

1987年初,在民主同盟全国代表大会正在进行之际,我抽暇在我长孙的搀扶下,去到卢沟桥作一番凭吊。那时,正下着鹅毛大雪,低沉的天空,车子两旁所见,是白茫茫的一片。在江南久住的人,已多年未见这样白皑皑的冬景了。

在桥边“卢沟晓月”亭前下车,孙儿给我照了一张相,留作“八年抗战”开始地的纪念。

卢沟桥正在翻修中,两边的石栏、石柱大半已卸下修缮,看到已修好的石狮,神态各异而栩栩如生。难怪《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曾嘟哝着说:他们要爱这些石狮子,明火执仗抢去好了,何必这样大动干戈?

桥面到处是翻起的石头、石块,阻止通行;我从桥边看去,雪下得正猛,看不清尽头。

折往参观附近的宛平县旧址,那里也在修缮中。看这个弹丸小城,城墙上子弹痕、刀痕、炮弹痕密如蜂巢;宛平县府旧址,则颓垣残壁,不忍卒睹。

我向孙儿谈起了一段回忆:1949年9月,我来北京参加开国的全国政协大会时,有一天,王冷斋先生请我吃饭,同席的有章士钊先生及其秘书潘伯鹰先生。席间,王先生谈起当年的惊险经历,说他就任宛平县长不过数月,日军就日夜在卢沟桥附近实弹演习,子弹嗖嗖越空而过,有能耐的居民已逃避一空;县署的房屋经常像爆豆子一样,被射击得千疮百孔。那时,驻军29军吉星文团,退守卢沟桥附近的掩体内,忍辱坚守,到了“七七”那天,敌军逼近战壕,才忍无可忍,开始还击,掀起了“七七”抗战的悲壮序幕。

中国建筑史上著名的桥梁非少,大跨度的拱桥如赵州桥等历千年而未衰。要说作为人文景观的话,那么,北京城外的卢沟桥不仅因其桥梁而闻名于世,而且因其与远山近水、蓝天白云及周围景色合成,而成为北京周围的一道美丽夺目的风景线,“卢沟晓月”是金代燕京八景之一,至今成为游人的向往之地。

八百年前,元世祖时那位著名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其中国游记中对这座桥梁进行了介绍,其近乎完美的评价与由衷的赞叹,使人对之充满了向往之情。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郊的卢沟河上。作为古漯河的一条支流,因其河水时常泛滥导致河道不断改道,故称无定河。直至清康熙年间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河水方才稳定,遂改名为永定河。不过,金大成二十九年(1189年)起废旧式小桥而建大桥,至1192年始成,经过805年后,今天的卢沟桥虽历经多次修缮但仍然基本保持原貌。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9.3米。全为白色大理石制成,桥旁栏杆上雕砌了大量的石狮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极富情趣,一般游人往往数来数去数不清,故称为“数不清”的石狮子,成为卢沟桥的一大谜案,吊足了那些好奇的游客的胃口。直至1961年北京文物局用编号清查的办法,方统计出共有485个石狮子。

桥头有东西两座碑亭,分别为乾隆皇帝与康熙皇帝所写的诗碑,乾隆诗为:

“滑芴新波泛薄陵,春山蓊郁有云兴。

天边诗境卢沟道,半拂吟边忆我曾。

凭栏历历好时光,麦垅才青柳欲黄。

只有幽怀同渴壤,几时一例沃天浆。”

康熙诗为:  “源自出马邑,溜转入桑干。

浑流推浊浪,平野变沙滩。

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

岂辞宵盱苦,须治此河安。”

卢沟桥之出名不仅仅在于其观赏价值,更在于其作为军事要地极具战略意义,从战国起至明清两代,这里成为京城与内地的咽喉通道与瓶颈口。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在桥东建一拱极城,此城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居民城,完全是为了军事而设的特殊城,即今之宛平城。城墙上遍列敌楼、兵房,易守难攻。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1928年特设宛平县,以此城为县署所在地。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于此发动了卢沟桥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卢沟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史迹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P1-3

后记

《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12月首次出版,迄今已近10年了。在这十年中,中日关系坎坷曲直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中日两国学术界对这段令两国人民刻骨铭心的历史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多的新成果,填补了以往中国抗战史研究的空白。近年来许多读者向本人索书而因为手边无书而不能使之如愿,遂决心将该书修订再版,并将书名改为《灾难与转折:1937》。

本书的修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原书所存在的问题诸如部分史实和文字错讹进行增订、校勘和纠正;二是运用新发现的史料对部分史实作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三是进一步汲取了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四是吸收了责任编辑的建议,增配了部分与该书内容有关的图片,以期图文并茂。

本书的修订再版首先得益于众多读者的厚爱和鼓励;其次,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的修订提供了充实的基础。因此,这里对广大读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对参考和引用过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敬意。同时,上海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再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责任编辑姚铁军、李旭和装帧设计张天志等同志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研究生刘家富、王玉波、吕佳航、丁勇华在史料校勘、文字校对等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忻平

于上海大学

2008年10月

目录

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代前言)

第一章 “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

 第一节 中南海怀仁堂的新“鸿门宴”

 第二节 卢沟桥事变前的二十九军与冀察政务委员会

 第三节 “七七”夜幕下卢沟桥畔的枪声

第二章 中日确立战争体制,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第一节 战争初期的日本政略与战略

 第二节 “最后关头”的到来,中国全面动员

 第三节 日本放弃“不扩大”方针,全面进攻华北、山西

 第四节 地方军积极参加抗战,韩复榘不战而退被杀

第三章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一节 “梦想中国”——30年代中国人的现实观与未来观

 第二节 国民党政权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从“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第四节 1935-1936年国共两党间的多次秘密谈判

 第五节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全面内战的结束

 第六节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四章 上海:日本低估了中国

 第一节 日本战略转移:开辟南方战场

 第二节 先发制敌:苏州留园的“中央军校野战营办事处”

 第三节 虹桥机场事件和八字桥头的“第一枪”

 第四节 海军:无奈的御敌之法——自沉

 第五节 空军:骄傲的东方战鹰——伟绩

 第六节 战史罕例:百万大军战淞沪

 第七节 八百壮士孤军奋战义薄云天,女童子军勇送国旗万人欢呼

 第八节 同仇敌忾:上海各界齐救

第五章 南京大屠杀: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第一节 杀向南京的路上——长江三角洲的大屠杀

 第二节 保卫南京与南京失守

 第三节 中国的“奥斯威辛”:南京大屠杀

 第四节 八万妇女被奸、被杀——南京的“慰安妇”们

 第五节 对在华的“辛得勒”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来自“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报告

第六章 内迁:中国社会经济重心的大迁徒

 第一节 崎岖发展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被打断

 第二节 资源委员会与大后方基地的确定

 第三节 中国实业界的“敦克尔克”

 第四节 高校内迁,抗战兴学——“将欲抗顽虏,复失壤,兴旧邦,其必由学乎”

 第五节 沈鸿——“陕甘宁边区工业之父”

 第六节 现代化重心与格局的调整——内迁与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

尾声 1937:中国现代史由此改写

后记

再版后记

各章的图表

 表3-1 抗战前国民党军队陆军将官出身背景统计表(1936)

 表3-2 抗战后国民党军队陆军将官出身背景统计表(1947)

 表3-3 国民政府时期士兵家庭职业统计表(1930—1946)

 表3-4 抗日战争中中日军队死亡统计表

 表6-1 1940年大后方11个工业中心厂家统计表

 表6-2 1942年流入四川省涪陵、丰县地区难民职业统计表

 表6-3 江北县塔坪寺避难尼僧居士名册

序言

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

当人们翻检堆积如山的历史典籍时,经常会飘人眼帘一些重要的年份。无论是改朝换代,抑或是革命、战争、起义、事件等等,都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年份,其中有一些关键年份具有突发性和重大意义,就其性质而言往往是灾难性的,但却会产生历史性的后果,从而使原先的历史发展方向发生根本转折。从这个视角来看,关注这些具有关键意义的年份就有了必然性。

1937年,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个深重的灾难之年。

然而,1937年又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所谓深重的灾难之年,指的是日本对华的侵略战争,疯狂地屠杀了上千万中国人,打断了由国民党推行的长达十年的具其浓烈色彩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摧毁了中国近代以来几十年积累的现代化成果,是近代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入侵程度最深、侵略地域范围最广的一次外族入侵战争。无论是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战争,还是甲午战争、庚子之役,近代以来中国多次遭受外族入侵,然其涉及面均远未达到如此的程度,对中华民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罗荣渠的研究表明: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延误了20年时间。日本的侵华战争涉及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整个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如此感受到民族存亡系于千钧一发。所谓关键的转折点,指的是“中国人民竖起了自己的脊梁骨”,以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前团结、空前动员产生的全民族抗战,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也从来没有显示出家抗日战争时期这样全民族的觉醒与团结,没有结成过如此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个当年被孙中山、鲁迅反复抨击、扼腕叹息的“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此时已经“万众一心”,即使是当年视如水火、势不两立的国共两党也主动合作,“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无论如何说,这实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新景象”。如果说历史上外族入侵常常反而促使了被入侵国内部团结的不乏其例,但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造成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程度,却是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抗日战争也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布局,彻底暴露了国民党所推行的现代化模式的弊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形成一种多元势差结构,这才有了以后社会历史发展新局面的出现。

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研究1937年这个抗日战争之始的年份,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推荐

对于1937年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人们往往重视其过程而忽视了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937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关键时期。这一年日本在准备多年后终于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入侵,中国也由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的野蛮屠杀、奸淫、掠夺,可谓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而日本的侵华战争使得中国原已艰难曲折的现代化进程发生了中断与逆转,长达几十年的中国现代化成果毁于一旦。中国的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格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新闻、人口乃至语言、民俗、消费、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上,都显示了与时代同构共进、多元趋新的特征。抗战直接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使得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面貌,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中国历史变革与社会发展的生态画卷,也体现了灾难深重的中国的深刻转折。尽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致命弱点,使得社会转型呈现出多元势差的二元结构乃至多元发展趋向,其中也不乏例退、逆流,但社会历史发展的框架已经基本奠定。

由1937年开始的转折,使得中国现代史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决定了日后的发展取向。研究与探索这个新转折,这正是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所在。

编辑推荐

当我们翻检堆积如山的历史典籍时,经常会有一些重要的年份飘入我们的眼帘,这些在中华文明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年份,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重大意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1937年无疑是个深重的灾难之年。这一年,日本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入侵,中国由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叙述1937年的中国大历史,重点探讨日本的侵华战争对于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本书以通俗优美的大历史笔法,对学术著作进行大众化写作,阅读此书,对于我们不忘谴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思考研究当下我国仍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灾难与转折1937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忻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83276
开本 16开
页数 5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606
丛书名
印张 3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9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