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注一掷--罗伯特·康波并购风云录/世界资本经典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金融灾难的故事。

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性并购热潮——新一代无所畏惧的企业家空手套白狼,以几乎不掏自已分文的方式赚到了数不尽的财富。加拿大房地产开发商罗伯特·康波就是借债大王中最精明的一位,他利用从“乐于放贷”的银行那里借来的110亿美元资金先后收购了美国两大零售业百货公司——联盟百货和联邦百货,缔造了盛极一时的康波帝国,而他本人也从初至华尔街的无名小辈摇身变为美国顶级投资银行和经纪商趋之若鹜的“卓越价值客户”!

内容推荐

本书生动地描绘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性并购热潮——新一代无所畏惧的企业家空手套白狼,以几乎不掏自已分文的方式赚到了数不尽的财富。加拿大房地产开发商罗伯特·康波就是借债大王中最精明的一位,他利用从“乐于放贷”的银行那里借来的110亿美元资金先后收购了美国两大零售业百货公司——联盟百货和联邦百货,缔造了盛极一时的康波帝国,而他本人也从初至华尔街的无名小辈摇身变为美国顶级投资银行和经纪商趋之若鹜的“卓越价值客户”!

性格乖戾、反复无常的康波常让并购伙伴们苦不堪言,然而其聚敛巨额财产的野心和不合常规的敢为的作风正是这些似乎不可能实现的并购案成功的驱动力。有了康波这棵摇钱树,经纪商和投资银行受巨额佣金和贷款利息诱惑一步步陷入重复借贷的深渊,甚至不惜押上自己的所有资本。康波这架投资银行的利润制造机,推动华尔街实现了并购史上的一次次“创新”:但是,当“杠杆”不能再承受其重量时,破产便接踵而至。失业、倒闭——康波破产案对零售业、垃圾债券市场等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大多数人的想象。

本书最早于1991年由西蒙·舒斯特公司出版,并于1992年、2000年再版。

目录

总序

致谢

消息人士情况说明

序言

第一章“给我找个收购对象”

第二章“我就是要收购这家公司”

第三章“有效期仅仅3周”

第四章“我不需要任何垃圾债券”

第五章“你看我该怎么办”

第六章“你以为我傻吗”

第七章“我对胸罩生意一窍不通”

第八章“我会让更多的人成为百万富翁”

第九章“我们现在应该提出竞购联邦百货”

第十章“鲍勃信心十足”

第十一章“他不打算认输”

第十二章“布鲁斯害我多花了5亿美元”

第十三章“你们过于保守了”

第十四章“谁也不能阻挡我们迈向成功”

附言

结语

图片出处

试读章节

兰德尔最初以为,深入研究一下联盟百货是指研究那5家购物中心,但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康波想收购销售额达40亿美元、全国范围内有24个部门的整个联盟百货公司。虽然已经学会了从这个不寻常的客户身上期待出乎意料的事情,然而兰德尔仍然很吃惊。就在几周前,兰德尔还在想康波可能对把一家布克兄弟门店并入自己的商业街感兴趣。而现在却异想天开地猛跨一步,跳跃性地准备收购所有45家布克兄弟门店,以及所有的乔丹·马什、邦威特·泰勒、安·泰勒、加芬克尔、好商佳、斯特恩门店。

从良好关系的大局出发,抑制着自己的怀疑情绪,兰德尔开始着手准备康波安排他做的工作——简略分析比较梅西百货、联盟百货以及其他大零售商。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在梅西百货的杠杆收购中被拒绝后,康波已下决心以梅西百货的风格杠杆收购联盟百货,让自己充当芬克尔斯坦的角色。

康波要寻找收购对象,由此找到了多伦多的两位银行家,这两位银行家让他结识了兰德尔,兰德尔又让他找到了联盟百货,联盟百货又让他找到了梅西百货,而梅西百货转为私募公司了。稍一合计,康波就明白了下一步的正确做法——将联盟百货转为私募公司。

作为开发商,康波已经学会了借鉴和利用竞争对手的好主意。梅西百货就成了他收购的样板。他很快就理解了杠杆收购的细节——现金流、增加的价值、如何出售部分资产来偿还债务、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等。兰德尔意识到,康波已经彻底理解了梅西百货的杠杆收购策略,并对管理层成功实施这一收购很感兴趣。(梅西百货在1986年7月完成杠杆收购。)

兰德尔的简要分析说明联盟百货当前的确是价值低估,甚至比梅西百货被转为私募时的价格还低。总的来说,零售业管理不善,挥霍无度,数年以来一直不被华尔街的分析师看好,由于长期以来收入一直令人失望,其股票也比较低迷,而其庞大的房地产资产也无人赏识。

但是,正如兰德尔提醒自己的,发现联盟百货价值被低估是一回事,而拥有所需的财力来收购该公司又是另一回事了。一个市场价值20亿美元的零售公司,被一家市场价值2亿加元的房地产公司收购,兰德尔认为此事的可能性应该微乎其微,但这正是他那富有想象力的客户正在想象的。

到现在为止所描述的所有动作,包括纽约之行、与沙利文和菲尔波·泰勒的见面、继续与希尔森公司合作、雇用兰德尔、芬克尔斯坦事件等,康波公司的一些主管都被蒙在鼓里。他们还在其乐融融地忙于公司房地产业务的运转,因为这项工作本身也极具挑战性。

尽管康波公司获利颇丰,仍然继续受益于康波的决策——先前决定在渥太华建高层建筑出租给政府,最近又决定在多伦多滨水地区建独立产权公寓,然而,公司在美国却遭遇了显著失败。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康波在达拉斯、休斯敦和佛罗里达州的东海岸建了很多公寓和办公大厦,可是紧接着得克萨斯州的市场就陷入了低迷。1983年,他的公司发布公告说价值8.54亿美元的“未竣工房产”将被出售。

就在他们建造公寓和办公大厦时,美国已经楼满为患,到处都是这种公寓和大厦。康波忽略了当时让其他开发商暴富的商业街和购物中心的建设。据说由于顾问让他在得克萨斯州盖了过多的楼而丧失了其他机会,康波很讨厌他的顾问。在1982年的年度报告中,他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新计划:康波公司将逐渐淡出住宅地产业,专注于商业用房建设。

得克萨斯外I的问题说明,就像其他很多在美国的外国投资者一样,康波容易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出手太晚,期待过高。由于他在多伦多没有赢得自己认为应得的尊重,结果罗伯特·康波比任何人都看好美国。

就像康波生命中的许多事物(从他的下巴到他的头发,再到他的别墅)一样,他的管理层也被重新安排了。早期由讲法语的建筑行业亲戚和同事[派瑞迪斯(Paradis)、卡迪尤(Cadieux)之类名字]组成的扈从已经被持有会计和商业学位、讲英语的加拿大人[麦卡尼(McCartney)、卡罗尔(Carroll)、金(King)、布朗(Brown)、沃克尔(Walker)]所取代,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复杂的房地产业务。

就在康波顺道飞往纽约的时候,这个相对久经世故的核心集团包括:已经为康波工作了10多年的唐·卡罗尔(Don Carroll)、大卫·金(David King)和两个新人——从多伦多一家珠宝公司挖来担任金融专家的精明的詹姆斯·罗迪(James Roddy)以及1981年28岁时就开始为康波打工、少年老成的律师罗恩·泰索(Ron Tysoe)。

康波的智囊团一直在幕后忙于一场无休止的控制老板急性子的战争。这个人曾经有过一些好主意——比如在多伦多的滨水地区盖房子,但是从最早在渥太华的日子里,顾问们就试图压制他非常狂野的想法。在20世纪60年代,一位助手曾陪他去参加分区听证会,以免他上蹿下跳。随着业务的操作越来越大,他一时的冲动也愈加狂野。1970年的时候,通过复杂的股票交换,康波把对公司的控制权交给了一个加拿大的企业家同道,然而他很快就为此决策感到后悔了。两年后,他却能够借助一笔从梵蒂冈——一个出人意料的地方——得到的贷款,以更高的价格买回了自己的股份。

康波经常突发奇想:城市广场刚刚花巨资铺设的石质地面,他心血来潮要换掉;冒险进军硬纸板式房屋;在他的斯科亚广场安装双色调的大理石覆面;投资高科技产业。他的团队成员希望能对他稍加遏制,可结果通常是徒劳无功。

康波最年轻的顾问罗恩·泰索是第一个听说老板有意收购联盟百货的人。1986年1月,康波把一个档案袋留在泰索的桌子上,那里面有联盟百货的年度报表、兰德尔的简要分析和从《穆迪投资指南》以及《价值线投资调查》中复印的一些材料。档案袋上面写着:“对这个可能的收购做个评估。”P17-20

序言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金融灾难的故事。如果你恰巧是债权人之一——目前统计共有5万人,那么情况就没有那么美妙了。但是,本故事发生的方式还是很让人瞠目结舌:一个陌生人来到了华尔街,贷款近40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半年前甚至闻所未闻的公司。这笔交易甚至还没有结束,他又获准贷款70多亿美元来收购一家更大的公司,从而成为自己一无所知的零售业的主要力量。

这个能在20世纪80年代后几年完成所有这一切的陌生人,名叫罗伯特-康波。在华尔街的这些奇遇之前,康波是加拿大一个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他收购的两家公司——先是联盟百货,然后是联邦百货——都是成功的零售企业。在康波出乎意料地对它们产生兴趣前,这两家公司已经有50年自负盈亏的完整记录。它们也比较保守,也就是说,债务相对较少。就联盟百货和联邦百货遭遇所谓“杠杆收购”的新式公司政变后不情愿的屈服而言,如果用“收购”这个词来描述就的确太温和了。理论上讲,一旦新所有人取代了骄傲自满、缺乏创新并且薪酬过高的旧管理层,杠杆收购应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利润。而实际情况则是康波的杠杆收购导致了这两家公司最终破产。

在华尔街最优秀、最聪明的银行家和收购专家的鼓动下,康波完成的并购事业产生了许多突出的副作用,其中包括:8000名工人失业;一度辉煌的投资公司——第一波士顿,由于好几笔过桥贷款被拖欠只好四处求助;垃圾债券市场崩盘;由于被迫降低价格来应对联盟百货和联邦百货的打折,全国各地的百货大楼利润下跌;制造商无处销售商品,只好在折扣店倾销;百货大楼广告投入的减少将其不幸延伸到了报纸和杂志业;华尔街市场萧条;第七大街服装区业务萧条。

进一步说,由于失业的零售商不能购买新车,受打击的投资银行家被迫卖出他们的收藏品和公园大道的公寓,交易人不再享用卢特斯酒店或21俱乐部150美元的午餐,几乎整个国家的经济问题都可以归咎于康波的并购。这当然是不公平的。康波并不是唯一一个因为银行不明智地发放贷款而发家的借债大王。这是一个借债大王的时代,从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到俄亥俄床垫公司,再到巴西,数十亿美元被发放给各类异想天开的投机事业。实际上,康波是在最完美的时刻抵达纽约,那恰是并购狂潮的最后时期,那时谨慎行事不受重视,各类人士都梦想发财,面对危险视而不见,其胃口大大超出他们的资产。这些人都大赚了一笔。

由于巨额交易的十年已让位于惩罚降临的十年,如今的破产法庭已经因为昔日种种鲁莽之举造成的后果而拥挤不堪,《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也已经变得像第22条军规或66号公路一样令人熟悉。然而,康波在其中仍然十分突出,因为他在华尔街初来乍到,也因为他和他的放贷方捣弄数字随心所欲,无所不用其极,却忽略了那诸多警示信号,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危险信号就是康波本人。在康波让他们饱经折磨之后,贷方却依然贷款给他,曾经尝试却最终没能得到抵押贷款的工薪阶层从中可以受到启发。

正如诙谐的萨克斯管吹奏者保罗-德斯蒙德(Paul Desmond)看到以前的一个女朋友挽着一个穿条纹衣服的金融家后评论的那样:“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不是因为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因为一个银行家。”下面我将详细描述在康波的案子中,他一时的心血来潮和银行家们是如何莫名其妙地结合到一起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注一掷--罗伯特·康波并购风云录/世界资本经典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约翰·罗斯查尔德
译者 王勇//吴忠岫//陈元飞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204082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6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1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4
15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9-2007-648号
版权提供者 John Rothchild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