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宫六院
内容
编辑推荐

神秘总的会吸引人的探询,后妃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群体。她们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异性伴侣,她们有着独特的采选、婚典、册封、仪规、进御,她们也有着普通百姓所难以企及的饮食生活、休闲娱乐。那么,这些后宫体制和宫廷生活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这群特殊女性,去了解她们的特殊生活。

内容推荐

本书以史学家的独特眼光,注重趣味性和可读性,通过流畅入神的介绍,精美丰富的图片,鞭辟入里的剖析,寓理于史,史中求趣。向人们历历描绘古代历朝后妃的采选、婚典、册封、仪规、进御等后宫体制的精要所在,娓娓讲说表面浮华的幽深后官中妃嫔们的衣食起居、休闲娱乐、性的追求以及对权势的渴望。

目录

卷首语/00l

所谓的“三宫六院”/001

 “三宫六院”与后妃体制/001

 后妃的采选/008

 帝后婚典/018

 册封嫔妃/029

 宫门一入深似海/032

名号、俸禄与仪规/040

 位同至尊的皇后/040

 嫔妃品级与俸禄/045

 恩荫与封赠/050

 玺绶与册宝/054

 后宫仪规/057

 辇舆、卤簿与仪仗/061

 后妃省亲/068

 女官执掌与后宫管理/070

宫怨与哀歌/076

 雍肃的宫闱/076

 进御制度/079

 母以子贵与献媚君主/083

 春宫秘戏/088

 宫廷里的“房中术”/094

 皇帝也有真情在/097

喋血宫闱/102

 性的追求与官闱淫乱/102

 行同禽兽的乱伦/109

 后妃争宠/113

 燕飞来,啄皇孙/119

 龙颜一怒蛾眉死/127

 冷宫、守陵与殉葬/131

 废黜后妃知多少/139

舆服、膳食与娱乐/142

 后妃服饰与冠冕/142

 发式与头饰/151

 耳饰、颈饰与手饰/157

 面妆与美容/162

 后妃膳食/169

 豪侈奢靡的清廷膳食/174

 后妃的休闲娱乐/182

后妃干政/190

 后妃干政非偶然/190

 惨绝人寰的立子杀母制/197

 从“人治”到“法治”/202

 不得不说的外戚/210

 功过是非的评判/217

后记/228

试读章节

一代皇后为争宠而伪造家世,不认其父,乃至出手鞭笞其父,固然说明其本人的利欲熏心和龌龊肮脏,但同时也说明阀阅之风的浓重和门第观念的顽固。

宋代嫔妃的采选大致是德、阀并重,尤以贤德为先。其中对所纳嫔妃所具有的“德”的考察,大致上也仅在于看其家风如何,天资是否聪颖,姿容是否端庄而已。宋仁宗赵桢十二岁即位。选立皇后时,仁宗想册立容貌艳丽的张美人,但皇太后李氏认为此女过于秀美妖艳,担心年轻的皇帝禁不住诱惑而沉溺其中荒废政务,遂将张美人淘汰。南宋理宗赵昀选后时,候选者中有一位谢氏女子,一副大病初愈的样子,经询问得知,谢氏天生皮肤黧黑,一只眼睛还罩了一层白膜,可谓是奇丑无比。待选宫妃时,谢氏忽然得了一场大病,病愈后身上的黑皮脱落,皮肤变得雪白,眼睛也不治而愈。尽管如此,谢氏的相貌也只属常人而已。一同候选的还有一位贾姓女子,容貌出众,顾盼生情,年轻气盛情窦初开的宋理宗赵昀一眼即瞧中,欲立为后。皇太后却认定谢氏乃上天垂顾必有后福,说:“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理宗没办法,只好服从,立谢氏为皇后。

明代门第观念更加趋于淡化,出现了“取士不论家世,婚姻不议阀阅”的局面。出身于孤贫之家、以草莽英雄而成为一代名君的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定下规矩:皇后必须是来自民间,出自寒门的良家女子。其用意大致在于抑制后族势力,避免外戚之祸。所以赵翼在其《二十二史札记·明代选秀女之制》中曾就此评论说:“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这种状况导致了明代后妃除明成祖徐皇后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之女外,其他出身门第均较低,大都来自平民之家。

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后妃来源与往朝不同,选秀制度也具有其明显特点。从总体上看,清代皇帝的后妃都是经过选秀的途径进人宫中的,但清代选秀范围不同于以往朝代,表现在它不以地域和门户等级为界定,而是以八旗为限制,带有着独特的民族色彩。人关之初,清朝统治者为了标榜自己所具有的“天下一家”、“各有亲睦”大度风范,曾一度鼓励满汉通婚,凡“满汉官民有欲联姻者”,听其自便。但时过不久统治者即感到,这样可能会导致人数不多的满族被汉族所同化,于是改弦易辙,取消前谕,重新作出规定,宫中不得“蓄汉女”,帝王和皇族不得与汉人通婚,并在顺治年间制订了定期在八旗范围内挑选秀女的制度。其限定的秀女选择范围基本包括两大部分:一为八旗官员的女儿;二为在旗但未经编审收入佐领的个别零户军士及闲散壮丁的女儿。但由于八旗每三年即对买卖来的或增生的新丁进行编核收审,导致了处于零散状态的军户壮丁人数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清代秀女基本上主要来自八旗官员之家。

清朝规定,凡应选女子年龄至十三岁即要参加选秀:年至十七岁以后谓之“逾岁”,即不再参加挑选了。在挑选秀女之年,因故不能参选的,下届必须补选,而八旗秀女,必须俟选后再行聘嫁。对于那些未经阅选者,虽至二十余岁,亦不准私行聘嫁。有不待阅选即行聘嫁者,该旗都统查参,照例治罪。

秀女一旦被选中,即被登记在案,称为“记名秀女”。秀女记名期一般为五年。在记名期内,秀女不准私自聘嫁,违者上至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下至族长及秀女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处分。不在被选范围内的女子,或未被选中者。或记名后复选时落选的女子,才被允许嫁娶。如应选女子“逾岁”之前因某种原因从未参加过阅选,或选中记名秀女久不复选,且记名期已过,这样的女子只能终身不嫁,待字阁中了。

被阅选秀女按排单顺序由太监引入。秀女所乘车辆之上都挂有两个灯笼,上面标有秀女所属旗分。秀女车辆从皇城后门进入,在神武门内下车,步行至顺贞门外等候。秀女乘坐的车辆则在士兵的引导下经神武门夹道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绕回到神武门的出发地。在顺贞门外,户部官员将秀女一班班排好队。从清代档案中所保存的秀女排单看,一般为五人一排或六人一排,但也有三人、四人乃至二人、一人为一排的。秀女来到帝后阅选地点,“立而不跪。当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定期复看,复看而不留者,谓之‘撂牌子’。其牌子书某官某人之女,某族满人,年若干岁。”

选人宫的秀女,如果得到封号即是内廷主位,但清代秀女初得封号一般为答应、常在、贵人,以后可逐级晋封。如清末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即是通过选秀人宫的,刚入宫时被封为兰贵人,后升为懿嫔。因生了儿子而使咸丰帝不至于断了烟火,又被升为懿妃。其后,她的儿子做了皇帝,遂被尊为皇太后。

清代选秀,有一种极为罕见的情况,即秀女如果被选中为皇后,她进入皇宫的方式则完全不同。要通过大婚礼,由大清门、午门入宫,至坤宁宫完婚,而不必像一般被选中的秀女那样由神武门这个紫禁城的后门进宫。只是。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少了,仅仅在清代幼龄继位的顺治、康熙、同治和光绪四朝皇帝身上发生过。

一些崛起于中下层社会的开国帝王有的对门第之见并不重视,在配偶的选择上也大都不拘一格,娶世族豪门者有之,娶贫家平民者有之,甚至娶再嫁者、娼门者也有之。西汉初年诸帝在后妃的选择就不甚计较门户的高低贵贱。薄姬原为魏豹宫人,后被编入汉宫织室,当了一名服役宫女。因她颇有点姿色而被高祖刘邦所幸,生男,后为文帝,薄姬被尊为皇太后。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就曾嫁为他人妇,后来其母遇一卜者,称此女当大贵,王太后之母便又将其从夫家夺归,并送入太子宫中。当时仍为太子的景帝临幸了她,生下了一男儿。景帝即位后,立此男为太子,遂立王夫人为后。太子即位,是为著名的汉武帝,遂尊王后为皇太后。有趣的是,汉武帝的皇后卫氏也出身微贱。卫氏本是平阳王家奴婢,名子夫,汉武帝偶然到王家,见而悦之,遂纳入后宫。后来卫子夫生男刘据,汉武帝乃立子夫为皇后,刘据为皇太子。这两位太后、一位皇后皆出身微贱,且多是有夫之人,可见西汉初年的皇帝议婚纳后对于门第并不重视。这一情形也出现在三国时期,而首开此风气者,便是那称雄于北方的曹操。曹操自封为魏王时,即册立出身于娼家的卞氏为王后。曹丕建魏称帝时,先以袁绍之子袁熙之妻甄氏为后,继而又册立出身小吏之家的郭氏为后。明帝曹睿即位,册立出身平民之家的毛氏为后。

……

P13-16

序言

好奇是人的一种天性。对于几千年来幽居深宫生活的后妃,人们自然更是充满着好奇和神秘。的确,后妃生活在遥远的古代,有精致奢靡的物质享受。有倾城佳丽的邀宠斗艳,有争权夺嫡的血泪疑云,有宠爱有加的传奇爱情,有女主政治铁腕的翻云覆雨,更有像“红叶题诗”这样最凄苦无奈又最温馨浪漫的诗篇传唱千古……正是这种种奇异而炫目的浓情华彩,在吸引着人们去打开古老的箱筐,抖去如烟的尘灰,展开一袭陈旧的锦袍,虽然伴随着些许腐朽阴霉的气息,却跳脱出华丽绚烂的图案。

后妃,通常被称为“三宫六院”。史书载,“三宫”最早指的是诸侯夫人所居之处,而天子后妃所居之处乃日“六宫”。《礼记》言:“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春秋战国时期也往往以“六宫”代指皇后,恰如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那样。自秦汉一统,诸侯消亡,三宫的含义开始出现变化。汉代以后便将皇帝、皇太后、皇后并称三宫,或以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并称三宫。六院又作“六苑”,本为宫中妃嫔所居,历朝皆有以此代称后妃的现象。迨至明清时代,遂以泛称后妃。

应当承认,在古代妇女中,后妃的地位确为显贵,但她们却犹如沙基之宝塔难经风雨,其富贵荣华更似白蜡涂金只是表面光彩而已。虽然也曾出现过三位足可比肩的专权后妃,但历朝历代身为后妃而能寿终正寝、得享天年者共有几人?而被废黜、逼死的后妃又有多少?从更深层次分析,后妃浴血争斗表面看来似乎是争风吃醋,但实际上却是为了一个“欲”字。其中权欲是核心,另外还有情欲、爱欲、色欲、性欲、物欲、名欲、利欲……每“欲”俱全。但是,欲海难填,贪心不足,到头来却是险象环生、祸患无穷,所谓“金枝欲孽”,喻之恰当。比如,夺取皇帝的宠幸大多是为了性欲的满足;夺取“海内小君”的皇后之位更多的是为了“权欲”;夺取“皇太子”之位则是“权欲”、“名欲”等相互交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表面浮华的幽深的后宫,实际上是仇杀酝酿的喋血场,是阴谋孳生的肮脏地。

后妃身世如花,娇美如画,在宫墙围拢的百花园中争奇斗艳。她们的风姿,绰约于壁画卷轴。那里有如云的发式如花的妆容。金玉的头饰,华彩的服装;她们对镜梳妆,整衣肃容,弹奏器乐,婉转舞蹈,赏花弄月,吟诗把酒,承欢侍宴,飞骑出行;她们享受芬芳的沐浴,度过欢快的节日;她们拥有金屋的装饰,创造歌舞的多姿,留下曼妙的倩影……种种香艳的宫廷生活,尽入画师笔下。虽然卷轴泛黄古旧,但千百年前的宫廷后妃依然温婉动人,其盛妆异彩、气度神态,穿过了时空的阻隔,展现在世人面前,留给后人一个个繁华多情的宫廷剪影。

然而,她们无论是花开富贵还是无声息地开谢的无名小花,无论是四季幽香还是昙花一现,都需迎着太阳绽放,期待雨露的滋润,但君王却无法遍施恩泽,她们的命运注定要面对不公。有人能在皇帝恩宠的阳光雨露下,展现逼人的青春年华;有人却在色衰爱弛的孤月冷霜中,感受凄清的漫漫长夜;更多的女性,则在荒寒的一隅自生自灭,掩面哀叹逝水年华竟无端成为他人生命的祭奠。她们尽管衣着高贵华丽,相貌楚楚动人,但在外表的锦绣风光背后,是复杂险恶的宫廷倾轧,是不由自主的身世浮萍:一出出官闹悲歌在宫廷中演绎不息。花开了又谢,繁华落尽后,哀哀诗篇展现出她们内心深处的寂寞无依。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盛妆之下却是玩偶。后嫔妃御不过是帝王的玩偶,她们的命运完全操纵于帝王之手。由于君主喜怒无常,暴虐无道,遂使得后妃们“伴君如伴虎”,稍一不慎,即遭杀身之祸。唐代大诗人杜荀鹤的《春宫怨》和白居易的《官词》诗,便分别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后妃生活的不同侧面。“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荣。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泪尽罗中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说到底,后妃其实就是供帝王淫乐的泄欲器和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即使她的地位多么高贵,即使她得到皇帝一时的无比恩宠,但一切全凭君主一己一时之好恶,其荣辱生死实在微不足道,“龙颜一怒蛾眉死,御剑封还血带花”便如实道出了后宫嫔妃的悲惨境遇。所以,当一个个妙龄女子被带进庭院深深的皇宫的时候,她们便怀着好奇、憧憬和忐忑,开始了神秘、奢华、孤傲、恐惧、残酷的人生……

马继云

2008.2

后记

中国传统文化早已蜚声海内外,其博大精深,为世人叹服。然而,包括我本人在内的炎黄子孙,对于这一文化的瑰宝和奇葩,又知之多少呢?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激荡和文化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下,本土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更需要重视、挖掘、借鉴和弘扬。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对于建设先进文化,特别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和倡导社会主流文化,具有更大的责任和更优的条件。然而,真正接触或者说从较深层次上感受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始从于2003年,既是迫于工作岗位的需要,更是得益于像吴存浩、于云汉等几位教学、科研名师的熏陶、启发和指导。此后,便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和研究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照片、报道、文章和书籍,并萌发了立言著书的念头。可谓机运逢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结识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张竞毅先生,交往中得知百花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宫廷文化丛书,并在张先生的直接策划、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确定了《三宫六院》出版计划。

经过两年多的孕育,《三宫六院》终于付梓。这本应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因为她不仅是我研究中国文化方面的首部作品(此前,虽然已有文化研究的多篇论文,但某一方面较为系统的著述却是第一次),更重要的是她凝聚了许多人的关爱和心血。然而,此时此刻的我,更多的却是忐忑不安,唯恐由于自己学识、水平和经验的缺失,给读者带来不是思想的陶冶与感悟、知识的丰富与启迪、精神的愉悦与享受,而是造成失望、遗憾甚至误导。

此时此刻的我,还想起了那润物之雨露、催花之东风,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借此机会,衷心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和张竞毅先生及所有朋友!

如前所言,由于学识、水平和能力所限,《三宫六院》难免挂一漏万,敬请名位专家和热心读者不吝赐教。

著者

2008年2月于潍坊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宫六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继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0998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