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找回自己(心灵修行课堂)
内容
编辑推荐

现代人身处在多元而混乱的价值体系中,人人都想要寻更多的自由,却因为一味向外驰求,而不知道原来所有问题的根源出自我们的心,当然更不会知道,其实所有的答案就在自己的心中。因此,如果想要真正彻底解决问题,都必须先回归自己,回到方寸之间——心。

《找回自己》是圣严法师又一本贴近现代人心灵的著作,全书共分四大部分,分别为:“掌握人生方向盘”、“不被自己框住”、“回归内在的声音”,以及“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该书内容原为“大法鼓”电视节目中圣严法师的谈话,整理成文稿后曾在《人生》杂志每月的“人生导师”专栏中连载,非常受欢迎,早已成为读者每个月最大的期待。

内容推荐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许多人或许不曾面对过“自己”,不曾认真地审视过那个真实的“我”,而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究竟又是什么?

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实的建议。无论是人生的价值与目的、如何克服执着、如何放下欲望、应有的生活态度、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等,圣严法师都以最生活化的实例、最直接明了的说解,让读者可以立即运用,确实履行。期待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我们都能真正找到自我,为生命开启新的视野!

目录

第一篇 掌握人生方向盘/001

 找回真正的自我/002

 不再空虚无奈/006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011

 圆满的生涯规划/017

 方向感/021

 不再空虚的人生/025

 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029

 人生的愿望/035

 找到生命的价值/039

 享受人生,珍惜人生/043

第二篇 不被自己框住/047

 执着和固执/049

 坚持的是原则还是偏见?/053

 积极的人生/057

 改变时不违常理/062

 放下真理,真自由/068

 花开花谢,不执着/072

 开发智慧的潜能/076

 好念头、坏念头/081

 调和主观和客观/086

 主动和被动/091

 活在当下的积极/095

 再论积极/101

 大鸭大路,小鸭小路/105

 心安理得就是成功/110

第三篇 回归内在的声音/117

 心与物的调和/118

 不再执着七情六欲/123

 良心/129

 自由和尊严/134

 化“私我”为“无我”/139

 这愚蠢的“我”是真的吗?/145

 转自私自利的我为功德的我/149

第四篇 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155

 自我而非我/156

 自知之明的自信/162

 认识自己才能获致成长/167

 让智慧和慈悲永不止息/172

 有什么值得自夸的昵?/177

 别不知不觉浪费了生命/183

 用惭愧和谦虚来消融自我/187

 忏悔与负责任/191

 永远的功课/198

 控制情绪而不压抑情绪/203

 时时怀抱感恩的心/208

试读章节

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信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一定会说:“我就是我啊。”但是你可曾想过,我们所认为的“我”,或者“自我”究竟是什么?你可能因为从小到现在,大家都叫你这个名字,你也已经听惯了,就觉得这个名字就是我,我就是这个名字。

你也可能会认为:“我的身体是我,我的家是我,我的思想是我,我的能力是我,我的财产是我,还有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孩子,都是我的。”但是在这些话里,出现的只有“我的……”、“我的……”,就是没有说出究竟什么是“我”。

例如:这是谁的身体?是“我的”身体;谁的思想?是“我的”思想;谁的观念?是“我的”观念;谁的判断?是“我的”判断;谁的钞票?是“我的”钞票;都是“我的……”、“我的……”

那么,“我”到底是什么呢?

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

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从小就被各种外在的价值观念所占有,被物质的环境牵着鼻子走,成为外在环境的奴隶而不自知。为了我的身体、我的财产、我的家人、我的……又哭又笑、又欢喜又懊恼,全都是为了“我的”,没有一样事情是为了“我”。这是多么愚蠢呀!

仔细想想,我们刚出生时,头脑中本来没有知识、学问,也没有记忆,但是随着后天的学习,渐渐地会辨别事物的名称、形象以及数量的多少了。然后又进一步做出诸如——“这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好不好?”“谁是爱我的?谁是不爱我的?”“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等等价值判断。而且在长期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让周遭的人所接纳,也渐渐学会了磨灭自己真正的声音,掩饰自己真正的感情。

于是,口是心非久了,连自己真实的感觉都无法体会了,也失去了辨别事物真相的能力。身心往往处在无法主宰、无法掌控的情况之下。

真正的自我,应该是能够主宰自己,能够差遣、调配、控制自己的身心活动,自己能够做得了主,这个才是自我。应该要向东走,就不会往西去;能够主宰自己的双手去救人、助人,而不是杀人、不是打人;也能够主宰自己的心,让它生起惭愧心、谦虚心,而不是骄傲心、自大心。

可是我们往往易受环境影响而转变,随着环境转变而动摇,以佛教的说法,那是随“业力”而转。“业力”,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无量世,一生一生所做的一切善、恶,在现世得到的一切结果。

我相信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变成环境的附属品,都希望做一个能够主宰自己的人——也就是不要随着业力而转。这就要靠愿心和愿力来转变;否则只有随波逐流,随着环境的“风”在转,随着别人的脚步起舞,成为环境的附属品,而不是转变环境的人。

尽心尽力做自己能做的,学自己应该学的,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尽量付出,从中不断修正自己,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

希望大家,也祝福大家:能够找回自己。

不再空虚无奈

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几乎就是日复一日地上班、下班,好像没有什么重心可言,内心常感觉到空洞无聊,即使是看电影、唱KTV、打保龄球、登山、旅游,有这种种休闲活动和娱乐,仍然没有办法弥补内心的空虚,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现代人的情况如此,古代人也差不多,我相信未来的人也会有这种情况。可以说这种空虚感,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有的。为什么会空虚?什么叫作空虚?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就会感到空虚。很多人日子一天一天过,好像就是为了把肚皮喂饱,让身体有地方住,满足了衣食住行所需,就觉得够了。仿佛“开门七件事”,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可是当饭吃饱了,衣服有得穿,房子有得住,也有自己的车子了,日子过得虽然不是最好,但还过得去的时候,就开始思索人生究竟还有什么昵?如果找不到方向和目标,心中茫茫然,空虚感就会出现了。

空虚的原因,往往是无聊和无奈,像一条在茫茫大海里的船一样,没有尽头也没有方向,又没有大风大浪的刺激,好像随便往哪边行驶都一样,即使不动也无所谓。只是,不动时好像没事可做,动了又觉得不是自己的方向而感到尢聊,最后陷入一种茫茫然的空虚感当中。有这种空虚感的时候,无论是打保龄球、看电影、喝酒、去卡拉OK、看MTV等,各种各样刺激性的娱乐,都不可能给你一种真正落实的安慰感,不过是暂时麻醉了你、刺激了你,让你的感觉因忙着一件事情而产生移情作用。一旦时间过了,空虚感又会回来,实际上内心永远是空虚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当想求的求不到,希望获得的得不到,一次一次地落空;想要努力又努力不上去,想要往上爬也爬不上去,日子就会过得非常无奈、难过。

曾有人跟我学佛,一开始就说:“师父,我要修行。”

我说:“好呀,你打算怎么修行?”

他说:“我要出家。”

我说:“好呀,让你出家。”

出了家以后,他天天希望受戒。于是,我就让他去受戒。受了戒以后,他又天天希望开悟。偏偏开悟这件事,不容易如其所愿。结果,有一天他对我说:“师父,我想我不适合出家,也不适合修行。我觉得很无聊,一天到晚,一天一天地过。我是在家人的时候,也是过日子;出了家以后,也是这么过日子。还是一样吃饭、睡觉、上厕所。我现在觉得很无聊,我想我不适合出家,还是回家好了。”

这种人的空虚、无聊,就在于他不断追求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东西,可是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因为永远都有更好的东西在前面。只有追求到最后进了棺材,才会告一段落,因为再也没有机会了。即使是这样,临到死的时候,他还是会觉得空虚,因为:“要的东西还没有追求到,怎么就要死了?”

以我个人来说,身为一个学佛的人,我觉得人生非常充实,非常踏实。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我现在所作所为的目的是什么,也知道我现在接受的一切是为了什么——这都是因果而来的:现在所得,过去所造;未来所得,现在所做。现在我得到的就是过去的因果,而我现在的所作所为,我的努力,都是为了准备好我未来的方向。

一个人的生命没有目的,欠缺意义,生活便会显得十分空虚,甚至像行尸走肉一般。我曾经说过,人生的目的是来受报、还愿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则是在于奉献,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增长福慧。

如果真有这样的体会和这样的实践,你的生活或生命,一定不会是空虚无奈的了!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各行各业,凡是想成功的人,生活都十分忙碌,往往弄得吃也不得安宁,睡也不得安宁。为了名利,一天到晚辗转在世俗尘劳中。到底我们每天这样忙碌奔波,为的是什么?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又是什么呢?

还有,一般人都在想:“为谁辛苦为谁忙?”忙忙碌碌一辈子,结果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人家栽了树给我们乘凉,觉得很好;我们栽了树让人家乘凉,就觉得不划算、不甘愿。努力的成果让别人享受,好像我们就是白费工夫、白忙一场。相反地,对于享受别人努力的成果,却认为“不乘凉白不乘凉,不吃白不吃”,仿佛这些都是应该得的一样。

其实,当前世界环境和人类社会所有的一切,都是经过累世祖先努力积累下来的。我们继承了列祖列宗——不仅仅是中国人,还包括全世界所有人类,世世代代的文化与智慧,才能有现在这样的文明。

我们享受的同时,可曾思考:我们承继了多少前人的恩泽?得到了多少别人的利益?如果不努力,是不是对不起过去的祖先以及后世的子孙?

从佛法的立场来看,人生忙碌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成就功德。所谓“功德”,讲得通俗一些,就是我们在生命过程中的成绩。那么,是什么样的成绩呢?

人一生的寿命不过数十年,非常短暂,活动的范围、能够接触到的人和事也是很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为社会整体做贡献,就会创造出全人类共同的生命价值,连带也会创造出我们所处的时代的历史价值。这就是功德,就是生命的成绩。

佛教也认为,我们的生命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有过去无量的生生世世以及未来无量的生生世世;我们会一生一生地轮回下去,直到究竟成佛为止,也就是最终的圆满。在空间上,我们所处的地球,娑婆世界、三千大干世界之外,还有无量十方世界。因此,我们除了要对现在这一生负责任之外,对于过去无量生所造的种种业力,以及未来世的因缘果报,也要尽责任。而且不仅要对个人尽责,也要对地球上所有的人类和生命体尽责;甚至对地球以外无量世界中的一切众生,尽起责任来。

所以,我们必须努力。除了为自己的前程努力,也为了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努力。不仅仅要在我们的世界建设人间净土,也希望把净土建立到十方世界去。这样,我们永远的忙,永远的累,都是值得的。

佛菩萨是永远不休息的。我们凡夫工作多了、累了,就想要休假,菩萨却不会说:“我今天休假!”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岂不是不灵了?事实上我们随时随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随时随地都会来加持我们,在台湾念观世音菩萨有用,在印度念有用,在美国念也有用;在我们的地球世界念有用,在他方世界念也有用。菩萨处处都去,时时都在,菩萨是没有休息的。

那么菩萨成了佛,是不是就应该休息了呢?释迦牟尼佛在没有成佛以前,辛辛苦苦地修行;证得佛果之后,也未曾停歇,依旧是辛辛苦苦地度众生,从恒河的两岸,东奔西走,过了四十多年“席不暇暖”的日子,一直到他将要涅槃的时候,都还在说法度众生,也从未抱怨自己的忙和累。

只要能做到“忙、忙、忙,忙得好快乐;累、累、累,累得很欢喜”,用智慧来发光,用慈悲心来发热,为了成就功德、缔造生命的成绩而忙,这样的忙碌就会有意义,就是菩萨的精神。

P2-15

序言

现代人身处在多元而混乱的价值体系中,人人都想要寻更多的自由,却因为一味向外驰求,而不知道原来所有问题的根源出自我们的心,当然更不会知道,其实所有的答案就在自己的心中。因此,如果想要真正彻底解决问题,都必须先回归自己,回到方寸之间——心。

《找回自己》是圣严法师又一本贴近现代人心灵的著作,全书共分四大部分,分别为:“掌握人生方向盘”、“不被自己框住”、“回归内在的声音”,以及“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在探讨“心”这个议题上,圣严法师用的不是心理学的理论,却有着极其细腻、深刻的观察,往往通过几个实例与故事,就不落痕迹地揭露了人性幽微多变的面向,又以幽默的智慧化解,为人心找到出路,永远充满温暖的希望。如果不是对人有着极大的慈悲,又怎么能有如此的宽厚和包容?

而作为当代的心灵导师,圣严法师并不像一般的励志书作者,高谈个人的成功与成长。圣严法师是宏观角度,从务实面出发,谈论整体人类的目标:当全人类有了正确的方向,身处其中的个人,自然就能找到定位,而不会茫然失序。而且个人的成长就是整体人类的成长,个人的成功就是整个社会的成功;个人与全体不是互相对立抵触,而是相摄相容、圆满无碍的。如果不是对世间有透彻的智慧,又怎么能有如此深广的视野?

《找回自己》就是这样一本充满慈悲与智慧的书,能够带领我们找回真正的自已。

本书内容原为“大法鼓”电视节目中圣严法师的谈话,整理成文稿后曾在《人生》杂志每月的“人生导师”专栏中连载,非常受欢迎,早已成为读者每个月最大的期待。如今集结成书,希望能嘉惠更多读者,一起来分享圣严法师的生命智慧。

法鼓文化编辑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找回自己(心灵修行课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圣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50928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5
13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