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奥斯卡大观(奥斯卡奖的历史和政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一部关于奥斯卡奖的编年史,本书是从社会学角度提供了过去七十四年里获提名及获奥斯卡奖影片所处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

每年全世界有一亿人热切关注奥斯卡奖,从中得到欢乐,对于每年的奥斯卡奖和颁奖晚会的内容、内涵和背景他们都相当了解。

内容推荐

本书的编写采用的是大众化的风格,将学术名词减到最低数量。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全世界喜欢看电影、对于好莱坞和奥斯卡有兴趣的受过教育的人。希望通过本书提高人们对于奥斯卡奖各个方面的基本认识,而且想更多了解好莱坞的历史和政治的电影制作人、老师、学生及普通观众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有价值的教科书。

目录

前言

1.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2.奥斯卡的历史

3.奥斯卡奖——电影界的奖项之王?

4.俊男倩女——奥斯卡的提名

5.幸运的英国人

6.赢取奥斯卡

7.奥斯卡奖为白人而设?

8.奥斯卡获奖影片——传记片和问题剧

9.奥斯卡获奖影片——男性题材片、史诗片、战争片和西部片

10.奥斯卡得主——喜剧和音乐剧

11.奥斯卡和外语片电影

12.男孩终归是男孩,女孩终归是女孩:能获奥斯卡奖的角色

13.古怪的重要性

14.奥斯卡——受欢迎度的竞赛

15.从完全拥抱到彻底拒绝:奥斯卡的不同意义

16.我想要感谢……接受奥斯卡奖时的答谢辞

17.奥斯卡的巨大影响

18.奥斯卡症——奥斯卡的负面影响

19.奥斯卡能买吗?

20.奥斯卡和政治——奇怪的伙伴?

21.高贵与英勇——奥斯卡之中产阶级的敏感

结束语:奥斯卡金像奖,好莱坞与美国文化

表1:1927/1928—2001年获奥斯卡奖的6大范畴

表2:1927—2002年最佳影片及提名在不同电影类型中的分布(百分比)

表3:历届提名、获奖和具有吸引力的奥斯卡电影

表4:1927—2000年获提名最多的电影

表5:收入最高的10部奥斯卡获奖电影

表6:按年度和公映日期归类的最佳影片

表7:按年份和片长排列的最佳影片

表8:年度最佳外语片

试读章节

奥斯卡颁奖晚会的直播一直都很特别:有演出,有新闻,有赛马,还有时装秀——全都是商业促销。如《首映》(Premiere)杂志所写的:“奥斯卡晚会是典型的好莱坞行为,充斥着故弄玄虚的超级噱头,高潮就是最后超豪华的颁奖晚会,结果不外乎是更多的人把钱花在票房里。”

奥斯卡颁奖晚会可以说是一面时代的镜子。“他们照出了美国,”长期担任晚会制作人的吉尔博特·凯茨如是说。“如果你看1960年的奥斯卡晚会,你就能对1960年的美国社会有所了解。”每场颁奖典礼都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潮流、道德观、幽默感、政治倾向——总而言之,就是时代精神。

每年电视都会现场直播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盛况。有意思的是,尽管制作人年年都担心会亏本,但他们从来没有真的亏过本。有17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电视台可以雇佣最顶尖的技术人才,最优秀的策划人员,最炙手可热的主持人以及最时髦的表演者。

把最好的电影和最好的电视娱乐融合在一起,要把这样的一台节目搞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制作人方面觉得奥斯卡颁奖盛况不应该仅仅是对电影的献礼,有无数观看晚会电视转播的观众并不是影迷,所以晚会更应该是一场顶级的电视秀。晚会本身的重要性更胜过奥斯卡金像奖和那批电影艺术工作者,晚会其实是全球性的媒体事件。约翰·奥康纳在《纽约时报》上有这样的评论:“观众接受的不仅是颁奖事件本身,他们同时是在接受全方位的电视背景。”我们不妨再接下去说,观众在接受电视背景的同时也是在接受文化背景,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从红地毯星光大道(眼下正越伸越长)到主持人的评说,到得奖者的演讲。

颁奖典礼的时间长短一直是个问题。艾莫西·琼尼·卡森认为1979年的奥斯卡晚会“把两个小时的精彩节目演了四个小时”。这样说是有些过分的,因为毕竟还有其他糟糕得多的娱乐秀。《纽约时报》的文森特。坎比把1983年的晚会比作是“乘坐一趟开往天堂的特慢列车,且拥挤不堪,到站时人早已疲惫不堪,感觉扫兴之极”。坎比觉得晚会的气氛是同时综合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颁奖典礼的严肃庄重和洛杉矶某大卖场开张典礼的热闹庸俗”。坎比在1983年说这话时万万料想不到二十年之后的奥斯卡颁奖晚会真的会在一家大卖场里举行!

P11-12

序言

1977年,大约二十五年前,我应邀去亨特大学(Hunter College)开一门大众传媒的课,我想系统地研究奥斯卡金像奖的想法也就是那时候逐渐形成的。但是早在童年时代,我还住在以色列时就对奥斯卡这一独一无二的美国奇迹充满了好奇心。电视要到很晚才进入以色列,那是1967年,而且普及范围很小。只有一家电台每天傍晚会播出几个小时的节目。因此电影是主要的娱乐项目,即便今天在以色列也依然如此。

我的父母都是电影迷。我的父亲是一个大花花公子,银幕上下的漂亮女人他都喜欢。他最喜欢的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明星是伊娃,嘉德娜和苏珊·海沃德。但他也喜欢约翰·韦恩和加里·库珀的西部片、希区柯克的惊悚片、喜剧以及枪战片。所以我早期的电影教育可以说很全面。我父母1955年离婚之后,我母亲和阿姨每周至少会带我去一次电影院。

如果要给我一生的事业找一个主题的话,奥斯卡金像奖应该是最确切不过的了,这也是美国梦之精华的象征。奥斯卡奖是由电影艺术与技术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于1927年创立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于1929年首次举行。我觉得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奥斯卡这个主题会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肯定其乐无穷。

的确如此。

我其他的几部书:《约翰·韦恩:美国生活方式的先知》(John Wayne:Prophet of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电影中的美国小镇》(Small-Town America in Film)、《电影与外来者:美国独立影片的崛起》(Cinema of Outsiders:The Rise of American Independent Film)、《公民哈里斯》(Citizen Harris)、《美国电影评论》(American Film Critic)写的也都是各种独特的美国现象。三十年来我教授关于电影的课程,写关于电影的书,这本《奥斯卡大观:奥斯卡金像奖的历史与政治》是给我三十年的研究领域又添了一块砖。我的每一本书本身或者作为一个系列都反映了我融人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过程,从一个外来者到一个内部成员的过程,尤其是在我成为电影学者和评论家之后。

我于1981年开始收集奥斯卡的信息数据,在此基础上我写了《获奖者是:奥斯卡金像奖的历史与政治》(And the Winner Is: The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the Academy Awards),也即本书的第一版。但是同第二版《奥斯卡热》(Oscar Fever)以及本书(经修订扩充的最新的第三版)相比,无论是在风格还是排版上都有很多不同。

我的目标是要彻底全面,所以不得不从头开始,也就是回到1927年,电影艺术与技术学院建立的那一年,第一部有声电影也出现在那一年。但我很快意识到,由于书的篇幅有限,我必须集中精力写最主要的几个奖项:最佳电影奖、最佳导演奖、四个演员奖项(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以及两个写作奖(最佳原创剧本和改编剧本奖)。

对于本书我不仅做了大量更新信息的工作,而且扩充了很多内容,增加了六个新的章节,包括对最佳外语片奖的研究;关于颁奖历史上对女性和少数民族的忽视(“奥斯卡是白人的电影奖吗?”);对于哪些类型的角色和表演更有希望获,提名及获奖的详细研究(包括操外国口音、化浓妆、表演生理或心理残疾以及疾病等。“特立独行有多重要”);以及奥斯卡的“中产阶级敏感”,主要是讲电影学院往往偏爱一些主题高尚、渲染英雄主义的影片,对有主题争议的影片则置之不理。

本书不是一部关于奥斯卡奖的编年史,本书是从社会学角度提供了过去七十四年里获提名及获奥斯卡奖影片所处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

每年全世界有一亿人热切关注奥斯卡奖,从中得到欢乐,对于每年的奥斯卡奖和颁奖晚会的内容、内涵和背景他们都相当了解。因此我想简单地澄清一下我在本书中使用数据的不同方法。

首先,我讨论获提名或者获奖影片时会注明该影片的发行年份。但谈到奥斯卡颁奖晚会时我提及的时间是晚会举行的具体时间。比如分析朱莉娅·罗伯茨在《永不妥协》一片中的角色时,我称影片是2000年的电影。但是谈及罗伯茨的获奖致谢辞时我会说明那是在2001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

其次,要确认获提名者的年龄往往是不可能的。我试图使用不同的信息来源,而不是仅仅参考电影公司发布的信息。我们身处的文化和社会已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女演员的年龄要等她去世后再公布。(最典型的例子是玛莲·黛德丽,她出生于:1901年,但对外一直公布为1904年。)因此如有读者发现本书提及的演员年龄与事实有出入,本人在此郑重道歉。

第三,关于获提名及获奖影片的分类,本人全权负责。举个例子,相当一部分电影观众及读者认为《母女情深》是一部情节剧,然而我把它称为严肃喜剧。《为戴茜小姐开车》也是如此。此外我把《汤姆·琼斯》和《莎翁情史》归为历史(以及史诗)喜剧,而不是通常说的时代剧。

关于本书标题尚有一言要表。对于影迷和真正热衷于奥斯卡典礼的观众来说,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但是我还是想说明一下有两部电影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爱的,它们带给我无限乐趣,而且也是我书名的灵感来源:即约瑟夫,曼凯维奇1950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彗星美人》以及佩德罗·阿尔莫多瓦2000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后者明显借鉴了前者,以及另一部著名影片《欲望号街车》。我有幸分别结识了已经过世的曼凯维奇和精力充沛的阿尔莫多瓦,既有工作上的接触,也有普通的社交。尽管这两位先生的个性南辕北辙,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对电影的激情。

我的一些朋友和同事读过本书的草稿以及我的一些会议论文,并且做了评论。我想感谢以下诸位:朱迪丝·布劳(Judith Blau)、赫尔曼·恩泽(Herman Enzer)、加里·艾伦·法恩(Gary Alan Fine)、温迪·格丽斯沃德(Wendy Griswold)、爱德华·约翰逊(Edward Johnson)、罗伯·雷姆莱(Rob Remley)、帕米拉·J.里莱(PamelaJ.Riley)、亚法·施莱辛格(Yaffa Schlesinger)、比尔·谢帕德(Bill Shepard)、安德烈亚·沃尔什(Andrea Walsh)。我还要感谢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已故的教授和朋友:西格蒙德·戴蒙德(Sigmund Diamond)和艾伦,西尔弗(Allan Silver),同他们进行的关于电影和大众文化的交谈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同时受到我的老师哈里埃特·A.祖克曼(Harriet A.Zuckerman)的启发,我借鉴了他对诺贝尔奖的研究方法,将奥斯卡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殊颁奖系统,设计了很多意义深刻的课题。在电影世界中使用累计受益的理论是以我的老师罗伯特·K.默顿(Robert K.Merton)的社会学思想为基础的。

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在纽约城市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斯利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西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给我的学生放了无数获奥斯卡奖和奥斯’卡提名的影片。这些学生不断地挑战我关于电影、大众文化、政治和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观点,这对于我作为一个学者和评论家的自身成长帮助极大。他们坦率地畅所欲言,使我感觉上电影学课充满了灵感和收获。

这本书的素材收集工作是在几家不同的图书馆和资料室进行的。我想在此感谢电影艺术和技术学院的玛格丽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琳达·梅尔(Linda Maer)和桑德拉·阿切尔(Sondra Archer);林肯中心图书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等等。我需要特别感谢电影学院的行政官布鲁斯·戴维斯(Bruce Davis);他为我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信息,还有电影相片档案馆的玛丽·柯里斯(Mary Corliss)和特瑞·吉斯肯(Terry Geesken),他们耐心地指导我为本书寻找相片资料。(我非常遗憾地得知他们的部门即将关闭,珍贵的照片资料也将被运出纽约城。)

我衷心地感谢西亚利桑那大学艺术系前系主任托马斯·凯尔教授(Thomas Keil),他为我的电影研究工作提供了资金。此外我要由衷感谢三位助手的工作,他们是托马拉·布拉奇(Tamara Blaich)、劳伦·卡普托(Lauren Caputo)以及聪明能干、不知疲倦的贝丝·穆尼(Beth Mooney),他们帮我收集信息,做了大量细致的图书馆工作,负责附录及数据表格的制定。

康蒂纳姆国际出版公司的伊万德·洛姆克(Evander Lomke)对我的书很感兴趣,并且致力于各个版本的修改工作,对此我深表感激。这已经是我们的第四本书了!我还要感谢拉塞尔·沃林斯基(Russell Wolinsky)关于流行文化的渊博知识,以及为我的书所做的校对工作。

此外我有两位密友对我一直都热情支持,如果没有他们《奥斯卡大观》这本书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他们是纳森·沃特曼(Nathan Waterman),他已于1989年去世,以及罗伯·雷姆莱。罗伯给予我的鼓励总是能带给我新的灵感,加上他一贯坚定的支持,这都是所有作家梦寐以求的。他不遗余力地对我的作品提出批评,在思想、写作、编校方面都对我提出极高的要求,对于我过去二十年的作品的深度、明晰度以及质量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尽管我是学者出身,但在写作《奥斯卡大观》时我采用的是大众化的风格,将学术名词减到最低数量。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全世界喜欢看电影、对于好莱坞和奥斯卡有兴趣的受过教育的人。我希望通过本书提高人们对于奥斯卡奖各个方面的基本认识,而且想更多了解好莱坞的历史和政治的电影制作人、老师、学生及普通观众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有价值的教科书。

最后我还有一个最好的新闻要公布。就在《奥斯卡大观》即将付印之前,我已经开始一本新书的写作,书名是《奥斯卡百科全书:你一直想知道的(并且有勇气去问的)关于奥斯卡金像奖的一切》[The Oscar Encyclopedia: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the Academy Awards(and Were Courageou Enough to Ask!)]。计划将于2005年初出版。该书的内容是因篇幅限制而无法在本书中完全收入的信息,包括关于每一部获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的讨论,以及演员、导演、作家、编辑和摄影师的内部个人资料。

书评(媒体评论)

对好莱坞历史了如指掌的利维分析论述了好莱坞背后的性别、年龄和种族问题,同时加入大量引人入胜的信息,提出诸如奥斯卡奖是否是“人气大赛”的关键问题……利维独到而精辟的分析,将所有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问题一网打尽。

——《出版商周刊》

关于奥斯卡奖,影迷个个喜欢评头论足,而埃曼努尔·利维的新书洋洋洒洒,把奥斯卡翻了个底朝天。看来该知道的东西他都知道了。

——《纽约邮报》

好莱坞传说的迷人源头。

——《星期天时报》 (伦敦)

美国的独立电影正越来越为大众所关注和重视,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研究成果价值无可估量。埃曼努尔·利维的文字包罗万象,充满智慧和激情。

——罗杰·艾伯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奥斯卡大观(奥斯卡奖的历史和政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埃曼努尔·利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55604
开本 16开
页数 4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5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97.12
丛书名
印张 3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