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魅力北京中轴线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讲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建设历史及变迁,并结合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阐述了中轴线延长线的建设理念及建设情况,使广大宣传干部对北京城市整体规划,特别是对天坛文化圈建设及其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本书内容新颖、语言风趣、信息量大、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对于指导基层工作,开阔工作视野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中轴线作为审视北京文化历史的切入点,是独具眼光而极有深度的。它将北京具有表征的地标性文化实体与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在一起,虚实相问地叙说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精髓所在;同时又将北京城市中轴线放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体现出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巨大张力和无穷魅力。正如人们深有感触的那样:城市,只能依赖于城市考察者的特殊目光才能现身。中轴线的发展轨迹,不仅最直观地呈现了北京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凸现了北京古都文化的显著特点,进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智慧。就某种角度而言,中轴线不只是北京文化实体性的中心标志,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尺。因此,当我们以中华文化为背景来打量北京中轴线和北京文化的发展轮廓时,我们的体认必然更加准确、更加到位,也更加舒展、更加灵动。

该书之新颖不仅体现在对北京文化切入的独特角度上,而且融化在全书的框架结构中。在系统介绍中轴线的发展脉络后,又重点论述了奥运背景下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发展与创新。这既带给我们关于中轴线发展的完整印象和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又为它的未来发展留下了无穷的遐想空间;不仅使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解读和判断北京文化走向的方法,而且为北京今天乃至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背景。事实上,面对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城市的文化发展,对历史了解不清,就很难找准今天的位置;对“中轴”智慧重视不够,更难以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中轴线形成的轨迹

 第一节 中心与中国/9

 第二节 红山文化中的坛、庙、冢/19

 第三节 中国传统建筑与中轴线/21

 第四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中心思想与中轴线/26

第二章 元大都城的修建与中轴线

 第一节 元大都城的规划与修建/33

 第二节 八卦哪吒城/36

 第三节 元大都城中轴线/42

第三章 明清北京城与中轴线

 第一节 明北京城特点/41

 第二节 明北京城的修建/52

 第三节 明北京皇城与宫城/57

 第四节 明北京城中轴线/63

 第五节 清北京城中轴线/68

第四章 中轴线上的建筑

 第一节 中轴线前段建筑/76

 第二节 中轴线中段建筑/82

 第三节 中轴线后段建筑/112

第五章 中轴线左右对称建筑

 第一节 中轴线左右对称建筑/119

 第二节 天坛与先农坛/122

 第三节 崇文门与宣武门/127

 第四节 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128

 第五节 太庙与社稷坛/130

 第六节 东华门与西华门/132

 第七节 文华殿与武英殿/135

 第八节 东六宫与西六宫/137

 第九节 万春亭与千秋亭/138

第六章 中轴线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中轴线与“五行”、“五镇”/143

 第二节 中轴线与传统文化/145

 第三节 中轴线与阴阳/148

 第四节 中轴线与古代天象/150

 第五节 中轴线与九门宫阙/151

 第六节 中轴线与围合空间/153

第七章 中轴线与宗教祭祀文化

 第一节 元大都中轴线与宗教建筑/163

 第二节 明清北京城中轴线与宗教建筑/167

 第三节 中轴线与五坛八庙/169

 第四节 中轴线边上的火德真君庙/172

第八章 天安门广场改造

 第一节 天安门广场改造/180

 第二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修建/181

 第三节 人民大会堂的修建/183

 第四节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修建/184

 第五节 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182

第九章 中轴线的延伸与奥林匹克公园建设

 第一节 中轴线的延伸/191

 第二节 奥林匹克公园规划/194

 第三节 奥林匹克公园建设/197

 第四节 鸟巢与水立方/205

 第五节 奥运地铁支线/208

 第六节 奥林匹克大风景/209

第十章 北京城与中轴线的文物保护

 第一节 北京城的历史文化价值/215

 第二节 对北京城文物保护的认识/216

 第三节 对中轴线文物保护的建议/220

 第四节 对中轴线延长线文物保护的建议/222

试读章节

“中国”这一名称从何而来?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去追寻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名称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含有“中央之国”的意思。“中央之国”的思想源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他们比同时代的一些部落氏族更早一些进入农耕社会。在农业生产和农耕生活中,经过长时间的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特别是与洪水作斗争,对天地运转、节气变化、植物生长有了比较领先的认识。由此,黄河流域比较先进的农耕文明成为了周边部落氏族向往的中心。由此,“中”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很早就形成一种观念,即: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种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此后,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演变成黄土地居中的思想和意识。例如,在中国古代先民创立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就确定“土” 的位置在中央;同时,在各种颜色的土中,又认定“黄土”在中心或中央。在今日北京中山公园内(古代的社稷坛)就有这一文化现象的典型象征。

北京社稷坛为正方形祭坛,象征着祖国辽阔的大地和领土,用五种颜色的土堆积而成。其中,正中间为黄土,东面为青土,南面为红(赤)土,西面为白土,北面为黑土。五色土也象征天下五个方位,代表着东、西、南、北、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个方位又与五方尊崇的神物结合,例如,东方尊太嗥,辅佐为木神;南方尊炎帝,辅佐为火神;西方尊少昊,辅佐为金神;北方尊颛顼,辅佐为水神;正中尊黄帝,辅佐为土神。

由崇尚黄土地到崇尚明黄颜色,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走向封建等级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不仅崇尚黄土地,还尊崇黄颜色,黄颜色被演绎成为皇权和高贵的象征。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大一统的核心思想或观念就是皇权、皇帝,而皇权、皇帝的标志性颜色就是黄颜色。例如,皇宫要用黄琉璃瓦建筑,皇帝在正式场合要穿黄色的龙袍或马褂等。北京城作为古代帝都,其城市基础色调是灰墙灰瓦的城墙、街巷、胡同与四合院,而在城市核心区域则是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这种大面积使用黄色琉璃瓦的建筑形式可以说是北京作为封建帝都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远古中国流传“大禹汇诸侯”的故事。这个故事说,大禹在成功治理水患后,为了检阅天下究竟有多少氏族部落,决定在黄河流域的涂山(今安徽怀远)拜会天下氏族部落的首领。当时,得到消息的氏族部落首领都来了,人数有成千上万。同时,各氏族部落首领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拜会礼物。在这次拜会上,大禹成了受人尊敬的中心人物,成为“万王之王”,也就是在各氏族部落首领之上令人尊敬的人物。由此,从大禹之后,中国进入了阶级社会,出现了第一个朝代——夏。从禹的儿子开始,中国历史上陆续出现了王、天子、皇帝和大一统多民族的国家。在大禹拜会天下氏族部落后,大禹还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将各氏族部落首领送来的不同样式的青铜器统一铸成九个大鼎,以九鼎象征着天下一统和国家的最高礼制。由此,“九”不仅成为个位最大的数字,还成为中华文化中最尊贵的数字,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数字,这就是“九五之尊”。由此,中原大地出现“九州与五服”的文化与观念。

九州,按顺序排列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最大、最多的含义。当时,人们认为,“九州”已经涵盖了天下。由此,九州也是远古中国的别称。在北京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就有一核心景区,名“九州景区”,景区核心是“九州清晏”,它位于圆明园前湖北岸,与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是圆明园中的重要景区,也可以说是代表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特色的景区。有人会问,为什么“九州景区”重要?其根源就是它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团结,是中华大一统的象征。九州景区在规划设计上就体现了这一文化现象和思想。九州景区以圆明园后湖为中心,环湖形成九个岛屿式的景区,即: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九州清宴。这些景区簇拥着后湖,不仅使山水、建筑、景观浑然一体,又突出了封建统治“一统九州,天下和谐”的政治意愿。由此可见,国家的统一、多民族的团结在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凝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现在,一提及圆明园,年轻人只知道“西洋楼”,不知道“九州景区”,这是对圆明园中国园林艺术展示上的一种失误。

在九州中,冀州不仅名列首位,还因为其地势居中,山水环抱,成为首善之区。在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就曾经概括说,冀都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为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冀都。“冀”指华北大平原,作为建立都城,北京又是最理想的地方。有些典籍是这样描述北京地形的:说北京前面(东南)有茫茫渤海,又有潮白河、永定河、拒马河以及北运河等五大水系穿流而过,在北京小平原后面(西北)则有绵延不断的燕山山脉及太行山脉为依托,地形是虎踞龙盘,天然形胜。一般介绍北京地形史书或文献也指出,北京是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西高东低,冲击平原,自然环境优越,适宜建都,适宜人类居住。

五服,中国古代先民讲究的“五服”是一种适应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和谐社会结构。核心是帝王居中心,然后从京畿逐渐到边远藩属国均臣服帝王的理想分区域管理思想,也是古代帝王治国安邦的原始思想。这种思想进一步引申就是围绕中央和服务中央的思想和意识。古代先民认为,国家大一统,要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或者称为核心就是中央。中央从地域讲,就是帝王所在的区域,就是都城。由此,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五服图”表明,核心是中央,或是帝都;然后是围绕帝都的五服,由近及远的顺序是:甸服,侯服,绥服(也称“宾服”),要服,荒服。P9-13

序言

和北京的命脉一起跳动

在各种各样描述城市文化的书籍当中,关于北京文化的可能是最多的。北京作为一座具有三千年建城史和近千年建都史的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座世人瞩目的国际大都市,作为新中国的首都,确实有太多的话题可以说,有太多的理由吸引人们关注她的历史和发展。但从哪里入手,才能抓住这座城市的脉搏?从哪里着眼,才能更好地梳理这座城市的经纬?

中轴线!中轴线凝聚了北京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精髓,它不仅仅是北京城市的脊梁,更是关于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某种程度上来说,把住中轴线,就把住了北京文化的生命之根。

就目前已经出版的关于北京文化的书来看,从历史到现实,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气象到人文景观,诸如宗教寺庙、胡同门墩、叫卖小吃、花会歌谣、皇宫王府、三山五园……可谓数不胜数,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抓住中轴线来开掘北京文化的蕴涵,还是不多见的。李建平先生《魅力北京中轴线》一书,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带我们穿行在这条纵贯古今、见证了北京千年兴衰替变的时空隧道中,细细地品味中轴线发展的漫长历程,尽情地感受北京文化透射出的无穷魅力。

本书选取中轴线作为审视北京文化历史的切入点,是独具眼光而极有深度的。它将北京具有表征的地标性文化实体与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在一起,虚实相问地叙说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精髓所在;同时又将北京城市中轴线放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体现出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巨大张力和无穷魅力。正如人们深有感触的那样:城市,只能依赖于城市考察者的特殊目光才能现身。中轴线的发展轨迹,不仅最直观地呈现了北京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凸现了北京古都文化的显著特点,进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智慧。就某种角度而言,中轴线不只是北京文化实体性的中心标志,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尺。因此,当我们以中华文化为背景来打量北京中轴线和北京文化的发展轮廓时,我们的体认必然更加准确、更加到位,也更加舒展、更加灵动。

该书之新颖不仅体现在对北京文化切入的独特角度上,而且融化在全书的框架结构中。在系统介绍中轴线的发展脉络后,又重点论述了奥运背景下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发展与创新。这既带给我们关于中轴线发展的完整印象和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又为它的未来发展留下了无穷的遐想空间;不仅使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解读和判断北京文化走向的方法,而且为北京今天乃至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背景。事实上,面对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城市的文化发展,对历史了解不清,就很难找准今天的位置;对“中轴”智慧重视不够,更难以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这样一本书,肯定以资料见长;但其价值又远不止于为读者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而是更加突出了观点的灵动与创新。它以坚实的历史底蕴为基础,来源繁博,涵盖面广,可靠性强,部分老照片生动反映了北京城市历史变化的过程。可见作者在搜集史料时视野非常开阔,工作也做得十分细致。在此基础上,作者参以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得出的观点既科学可信,又不落俗套。

此外,在写作上,本书采取了口语化的表述方式,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插入照片、图片百余幅,有些图还是作者亲手绘制,其中蕴含着作者的独特匠心,使读者对中轴线及其沿线环境和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都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因此.本书既是对北京AX画卷的生动展示,也是值得向国内外读者推荐的了解北京城市文化的一本重要的科普读物。

本书作者李建平先生是我结识多年的良师益友。在与他20多年的交往中,不仅从他的文章和著作中感受到其丰厚的学术修养和精辟独到的见解,更多的是在与之日常的交谈中,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学者的魅力和特点。不仅是我,和我相识的朋友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喜欢听李建平先生谈天说地。看似随意的闲谈中,其思路之开阔、知识之丰富、见解之独特,真有海阔天空、古今上下、任意徜徉之感,尤其是谈起北京的历史文化,就是三天三夜他也说不完。在与他的言谈中,始终有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东西:这就是他对北京有一种真爱,有一种深情。人们都喜言底蕴,而对学者来说,底蕴最重要的还是真性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真性情,《魅力北京中轴线》相对于同类书而言,才更多了一份似可触摸的底蕴。

2008年北京奥运在即,我们拿什么来为人文奥运添砖加瓦呢?为此,我们推出了“北京文化发展研究丛书”,建平先生的这本《魅力北京中轴线》为该丛书之首。企盼这能成为我们在奥运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份精美礼物和良好心愿。

是为序

刘勇

2008年5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魅力北京中轴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建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35190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0: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