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与艺术/道与和谐生活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一、道与音乐的渊源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其始可溯源于远古巫祝。道教奉为经典的道家老庄学说产生于楚文化。因此,“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便成为道教音乐的传统,而斋醮音乐则成为道教音乐的主体。

早期道教的音乐史料较少。因为在中国,道家思想始终是与儒家思想互补并存的。又因为道教的产生,与佛教传人的刺激和启发有关,因此,道教音乐的形成便受到儒家礼乐观的许多影响。

道教音乐是在斋醮等宗教仪式上使用的音乐。道教徒认为在求乞福愿的斋醮仪式中,道教音乐有感动群灵的作用。道教音乐的法式的诵唱和乐器伴奏,均由道士担任,在斋醮中使用的音乐有独唱(一般都是由知名道长担任)、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丝竹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禹步等场面,而声乐形式则是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其声乐体裁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音乐因法事情节需要,组合串联各种颂、赞、步虚、偈等道曲。法事不同,音乐的组合也随之变化。经过1000余年斋醮科仪的传承发展以及长期以来吸收民间音乐的养料,道教音乐愈益丰富,并且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地方特点。

音乐是道教斋醮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斋醮音乐是用来配合道场斋醮活动的音乐,或称为“法事音乐”、“道场音乐”。音乐是斋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烘托整个斋醮的气氛、沟通人神之间的灵感,净化做醮者和观礼者的心灵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也是道教斋蘸活动中最具艺术特色的内容。道教认为,音乐有感动群灵的作用。所以,其内容有赞美“三清”等神仙的庄严而节奏缓慢的颂歌,有表现召神遣将、声势磅礴的场面和神仙应召而来的飘拂飞翔之声,有表现镇邪除魔的威武神勇的曲调,有表现盼望风调雨顺、求福祈愿的乐声,有表现众神功成回宫的l喜庆欢跃,有表现仙界无为、缥缈淡薄的旋律,为斋醮法事增添了庄严而强烈的气氛,让人如听天籁之声。

道教的音乐是随着道教的斋醮科仪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的。道教音乐在早期五斗米道的仪式中即可见萌芽。如《三天内解经》中说:“弦歌鼓舞,烹杀六畜,酌祭邪鬼。”葛洪《抱朴子》道意篇中也记载:“徒……撞金伐革,讴歌踊跃,拜伏稽首,求乞福愿。”早期道教音乐由于史料缺乏,难以窥其全貌,但其音乐中浓厚的民间巫乐色彩清晰可辨。显然,早期道教的音乐还没有什么特色可言,大致延续了原始的巫卜音乐。

早期道教音乐所用的乐器,以道书称之为法器的钟、磬和鼓等打击乐器为主。隋唐时代,增加吹管、弹拨乐器,宋代以后,加入拉弦乐器。明代《茅山志》记载国醮演奏乐器的道士达30名。近代虽然吹管、弹拨、拉弦、打击等乐器并用,但演奏中,仍以吹管、打击乐器为主。

在乐谱方面,除《正统道藏》中的两种乐谱外,苏州道士曹希圣在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将吾定庵收集整理的乐谱刊印为《钧天妙乐》、《古韵成规》、《霓裳雅韵》等三种。江南一带的道士称之为‘‘曹谱”。

早期道教科仪中有关音乐的资料现存较少。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寇谦之所得的云中音诵,即华夏颂、步虚声,是道教音乐较早的书面记载。唐代道教音乐曾得到朝廷的重视,又吸收与融合了民间音乐、西域音乐以及佛教音乐,而得到发展和提高。到北宋,则产生了道教音乐的谱集《玉音法事》,其中共记录从唐代传至宋代的道曲谱50首,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一本道教音乐的声乐曲谱集。南宋时,道教音乐在民间广泛流传。明代道教音乐既承袭唐、宋、元三代之旧乐,又吸收南北曲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连民间音乐如清江行、变地花、采茶歌等曲调皆为道教音乐所吸收,更加规范统一,进入了定型时期。近代道教音乐,基本上承袭明代的传统。

道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道乐主要用于颂赞神仙、祈福禳灾、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曲调形式上有“阳韵”和“阴韵”之分,“阳韵”多用于早坛功课和祥祈性法事;“阴韵”多用于晚坛功课和超度法事。其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既出世又人世,情调庄严、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表现召神遣将时气势磅礴,表现降妖驱魔时威武果敢,祈福祝庆时欢乐轻快,赞颂神仙时悠扬缥缈。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道教韵斋醮仪式更显庄严、肃穆、神圣和神秘,在声乐中各种神仙意境得以和谐生动地再现,把人的情感带入了神秘的神仙世界。

道教信仰同汉民族的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教义上既重出世又重人世。所以,道乐与汉民族传统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大量地吸取和糅合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曲调和演奏方法,这就使道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地方性。一方面,它的曲调与形式容易被一般百姓所理解、所接受,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既有渲染宗教的作用,又有娱人的功能。甚至有的道乐曲调又重新脱离道乐返归于民间,变成新的民间音乐与戏剧种类。陕西的民间道情调、浙江南部流行的大词,都是从道乐中演变分化出来的。另一方面,也使道乐披上了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格,彼此差别较大。例如全真道的道乐,全真道音乐主要用于修持、庆祝、祈祷等法事之中。受全真道教义顺应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全真道部分借鉴佛教的某些形式来发展自己的科仪音乐。十方韵,是全国道教全真派宫观都通用的道乐音韵,又称“全真正韵”。“全真正韵”是全真道十方丛林和一些道观通用的韵,修持法事中的音乐,就是“早坛功课经”和“晚坛功课经”音乐,庆祝法事的音乐,因此,它与以地域性特点为主体的地方韵不同的是,全真道内把“全真正韵”视为正统的韵,具有“天下同”的特点。之所以有“十方韵”与“地方韵”之分,地方韵则仅是在某一地区流行、使用的道教音韵。这些地方韵各不相同,大都吸收了当地民间戏曲、民歌、小调的曲调和内容,故也被称为“乡韵”。因此,道教音乐作为伴随道教徒举行各类修道、行道等行为的音乐,这类修道、行道行为又通过各式各样的宗教仪式体现出来。所以,道教音乐亦称为道教仪式音乐,有北京韵、广汉韵、崂山韵、温州韵、陕西韵等等。正因为如此,与仪式相关系的一些因素,往往也影响着仪式音乐的某些层面,丛林制度的建立和课诵音乐的完善,标志着全真道音乐规模咸备。由此,构成了道乐的大众化、通俗化、多样化特点。

道乐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齐唱、独奏、合奏、伴奏等形式。声乐是道教法事音乐的主要部分,分颂、赞、步虚、偈、吟咏等格式。颂、赞、步虚、偈是单独的曲式,有上下两句式或四句式小段,有时也有超过四句的长段。其中颂、赞、步虚的曲式在唐代形成,偈是元代以后出现的。曲式中音韵是曲调,起着烘托气氛,强化情感的作用,而曲调(即经文)总是十分具体的,表达了进行法事的人的愿望与乞求,或求助于神界,或颂赞于天仙,曲调与曲词和谐统一,各种曲式贯通搭配,组成了整个法事活动。道乐中的乐器几乎包括了汉民族乐器的全部,用得较多的是钟、鼓、磬、钹、铛、木鱼等打击乐,笙、管、笛、箫等吹管乐,古琴、二胡、板胡、阮等弹拨乐,通常用于法事活动的起韵、过门、结尾以及伴奏。主持法事的道士被称为“高功”,诵经的道士为“经师”。他们必须熟谙道教经书,精通斋醮礼仪,会走“禹步”、“踏罡步斗”和各种手诀,达到做、念、唱、奏样样知晓,方能胜任。

P22-25

目录

第一章 道与艺术

一、道是无形无象的存在/00l

二、道教信仰与道教艺术/001

三、道教艺术的题材/004

四、道教艺术美学/012

五、道教艺术的历史价值/015

六、道教艺术的现代意义/018

第二章 道与音乐

一、道与音乐的渊源/022

二、道与宫廷音乐/025

三、道、民间音乐与《二泉映月》/029

第三章 道与雕塑

一、“道”造就的中国雕塑/033

二、道教造像的主题/034

三、道教雕塑的艺术特征/037

四、道教绘画图谱/038

第四章 道与绘画

一、道与绘画的不解之缘/044

二、山水画:求天地之大道/047

三、壁画中的神仙境界/048

四、顾恺之与道画/063

第五章 道与书法

一、书法之“形”法于道/069

二、书法之神源于道/071

三、玄妙的符篆/073

四、王羲之的书法/074

第六章 道与诗歌

一、道性:诗歌之性情/078

二、陶潜与田园诗歌/080

三、李白的浪漫情怀/082

四、李商隐的隐语情诗/086

五、李贺的虚幻诗风/089

第七章 道与散文

一、以道为题材的叙事散文/095

二、《老子》之风/097

三、《庄子》之风/10l

第八章 道与小说

一、道教小说的形成与演变/110

二、道教志怪体小说——道教与《封神演义》/113

三、道教传奇体小说——道教与《西游记》/117

四、道教话本体小说——道教与《水浒传》/122

五、道教章回体小说——道教与《三国演义》/128

六、弥漫着道教神仙信仰的《聊斋志异》/131

七、道教与《红楼梦》/135

第九章 庄子与寓言

一、庄子,以寓言起家的大师/139

二、庄子寓言里的哲学/140

三、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141

四、庄子寓言故事/144

第十章 道与戏曲

一、道教戏曲的产生与发展/150

二、道教与元杂剧/151

第十一章 道与建筑

一、道教建筑的起源/160

二、道教建筑的布局艺术/162

三、道教建筑的结构艺术/163

四、道教建筑的藻饰艺术/167

五、道教建筑艺术举例/168

六、道教与园林艺术/170

第十二章 道与武术

第十三章 道教服饰艺术

一、道巾/182

二、道冠/183

三、道袍/184

四、鞋袜/185

五、佩饰/186

六、道符/187

第十四章 道教养生艺术

一、道教养生秘诀/189

二、气功与养生/212

三、道教睡眠术/216

随附:道教神仙人物列表

一、至尊三清及诸尊神/218

二、天地日月星辰等诸大神/219

三、灵官,太岁诸神及人身中之神/221

四、真人和仙人/222

序言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所以,英国皇家学者李约瑟先生说:“道教有一套复杂而微妙的概念,这是后来产生的中国一切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中国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翻开东汉以后的中国历史,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道教留下的斑斓史迹。

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都可以看到道教的名山、宫观、碑刻,记录着道教对中国民众生活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现代社会与老庄时代早已不可同目而语,但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相似的问题。不少人以为只要经济发展,许多问题就会自然解决,而事实上我们仍然不能仅靠经济的发展而摆脱困扰人类的很多严重问题。当我们看到现代恶性竞争造成的物欲横流时,我们便不能不重新思考发展的价值;当不公正的竞争日益导致贫富的严重分化时,我们不能不关注人类的整体利益;当我们一时低头向前猛冲的时候,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前面就是陷阱,而后退或许是更好的前进。“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躁动不安的现代社会中,无欲则静、静以养生的老庄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让我们在发展中保持应有的理眭,更加公正而客观地对待社会、自然和他人。

道教从产生至今,已走过近2000年历程。如果从其前身道家学派的出现算起,则已有25f)()多年的漫长历史。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然而在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科技昌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古老的道家思想和道教是否还有意义,还能否长期存在下去,并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所影响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哲学思想方面。哲学所关心的问题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或以为西方哲学重在关心宇宙,而中国哲学重在关心人生这种看法若针对儒家而言,并无不妥,但若用来看待道家道教,则有失偏颇,因为道家道教实际上很关心宇宙的根本问题,如道教祖师老子早在先秦时即以为:宇宙万物皆由“道”产生而来,而“道”则是根据天地运行规则而规律化的一种自然法则,是完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绝对存在。这种看法,不仅属中国哲学史上对宇宙根本问题的首次阐释,而且与现代科学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也颇相吻合。

老子关于宇宙根本问题的看法,为后世道教所宗承,并由道教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发。不仅如此,道教的宇宙论还对儒家的学说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学说本来只关心现实的人生问题,而少对宇宙根本问题的思考;宋代以后,儒学方多从宇宙论的高度来对社会伦常加以论证,将“三纲五常”等上升为能与宇宙本体相通的行为规范,形成了所谓“理学”。而理学之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即多受道教影响。

除了哲学外,道教还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道教凭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同样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意义和风格的道教艺术。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创作手法形成了深刻影响,这在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历史上,道教曾广泛运用散文、诗词、小说、戏曲、音乐、绘画等手段,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扬自己的思想观念等,如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及《朝元仙杖图》俱属此类,而道教常用的“游仙诗”和“青词”等还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体裁。其结果,是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文艺宝库。

不仅如此,道教所追求的逍遥自由精神还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文人的浪漫情感,道教的许多典故也为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例如,唐诗创作中最具飘逸灵气的李白与李商隐,实为受道教精神熏陶的道门中八宋词所使用的词牌,至少有40种与神仙故事或道教活动有关;元曲中的许多作品,如《邯郸道省『吾黄粱梦》、《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亦取材于道教典故;明清时期的著名小说,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绿野仙踪》乃至《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也多以道教思想为宗旨或深深地烙上道教文化印记。

道家思想文化的永恒意义,在于它对人类文明社会负面影响的清醒认识和批评。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往往要付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代价,出现所谓“文明异化”的弊端。文明异化的弊端之一,是它对自然和谐有序关系的破坏。人类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自然资源,污染破坏自然环境。人类凭借其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而部分超越自然对人的束缚之后,不再能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和谐共生的统一关系,误以为自己是天地万物的主人,可以战胜和支配自然,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看做可以无限榨取和勒索的对象。骄傲自负的“文明人”,无法再欣赏自然的美,看见树林以为那是木材,看见动物只知那是美味。现代人的生活局限于机械化、标准化的人为的狭小空间,而不知天地间有大美、山水中有真乐。这些正是人类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果,已经并将继续受到自然的惩罚。资源危机、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文明社会难于解决的问题,危及人类的生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技术手段治理是不够的,应该重新认识道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价值。尊重自然,爱惜生命,为我们自己及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现代西方发达国家风起云涌的绿色环保运动,西方学者对东方道家及禅宗思想的极大兴趣,正是基于此种认识。

总之,古老的道教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启示。

内容推荐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那些被文明异化的现代文明人往往看见树木就是木材,看见动物就是美味,不知天地间有大美,山水中有真乐。道家思想早在两干多年前就敏锐地发现和深刻地批判文明发展导致“人为物役”的负面影响,强调“心明于物外”,呼唤尊重自然、爱惜生命,这是今天的中国人、东方人,乃至西方有识者对道学和禅宗思想表现出极大兴趣的原因。

道教秉承“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重生而恶死的特点,道教艺术的精神和特色是它的现实性、包容性和创造性。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道学追求一种平和的心灵构建,用艺术努力创造美好的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享受现实的生活和人生。这是艺术之大道,也是道教艺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所在。

编辑推荐

道家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中,对中国传统的艺术特色和美学精神的形成,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艺术史上,无论敦煌壁画一类的雕塑和绘画艺术,或是如《聊斋志异》一类的鬼怪文学作品,处处体现出关注人生、关注现实的道教文化。道教艺术本质上是人生的艺术、生活的艺术。

本书为“道与和谐生活丛书”之一,全面论述了道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与艺术/道与和谐生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44156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052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