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老绝活!带你走进中国民间艺术的神奇世界!
伴随着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还有一幅幅精彩纷呈的图片,本书将那些散发着纯朴的芳香、瑰丽无比的传统民间艺术,汇聚成为一幅气势磅礴的中华民间艺术长卷。掩卷沉思,所有的思绪,都会因此而变得万般美丽!
图书 | 图说老绝活(走进中国民间艺术的神奇世界) |
内容 | 编辑推荐 图说老绝活!带你走进中国民间艺术的神奇世界! 伴随着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还有一幅幅精彩纷呈的图片,本书将那些散发着纯朴的芳香、瑰丽无比的传统民间艺术,汇聚成为一幅气势磅礴的中华民间艺术长卷。掩卷沉思,所有的思绪,都会因此而变得万般美丽! 内容推荐 本书将泥塑、石雕、糖塑、竹雕、皮影、木雕、剪纸、风筝、年画等11种传统老绝活的历史、流派、工艺、典故等一一展现给读者,让您在休闲阅读中,从那些趣味文字和精美的实物图片中,领略到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本书将历史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巧妙融合在一起,并配400余幅图片,从而将读者引入到一个绚丽姿,充满神奇色彩的民间艺术世界。 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伴随着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还有一幅幅精彩纷呈的图片,本书将那些散发着纯朴的芳香、瑰丽无比的传统民间艺术,汇聚成为一幅气势磅礴的中华民间艺术长卷。掩卷沉思,所有的思绪,都会因此而变得万般美丽。 目录 第一章 蕴含在泥土里的灵性 神话和传说中的泥塑艺术 泥塑,穿越历史的风尘 吉祥泥塑“兔儿爷” 名震津门“泥人张” 惠山泥人“大阿福” 简洁明快的凤翔泥塑 形声具备的高密泥塑 浚县“泥咕咕”的神秘色彩 塑佛 第二章 吉祥葫芦上的诗情画意 葫芦,从远古演变来的“人文瓜果” 葫芦乐器和悬壶济世的来历 闪烁着神奇色彩的吉祥葫芦 步入大雅之堂的葫芦器 千姿百态的葫芦 丰富多彩的民间葫芦工艺 鬼葫芦 第三章 镌刻在石头上的灿烂记忆 诞生于石器时代的石雕文化 石雕,成长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走向高峰的民间石雕艺术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重放异彩 奔放大气的青田石雕 精美通灵的寿山石雕 赏心悦目的惠安石雕 天下成称曲阳雕 石狮断首 第四章 在糖的印痕里追古怀旧 糖,是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源自民间传说的糖塑艺术 “吹”,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像蜜儿一样甜美的画 天门的“活糖人”和沔阳的糖塑班 糖画卜命 第五章 伫立在竹子的天空里畅想 中国人的竹子情结 从远古中走来的竹雕艺术 中国民间竹雕的技法 历史上的嘉定派竹雕和金陵派竹雕 宝庆竹雕和徽州竹雕 神童 第六章 琴声灯影里的欢声笑语 皮影艺术的起源和民间传说 皮影戏是中国最早传入西方的表演艺术 皮影戏祖师爷的由来和戏班俗规 皮影戏的表演方式和影人制作 陕西华县皮影的“四绝” 古朴浑厚的甘肃陇东皮影 古朴典雅的河北唐山皮影 北京皮影的东西两大流派 精致素雅的福建漳州皮影 皮影王 第七章 在树木的年轮里徜徉 钻木取火的传说 从萌芽到兴起的木雕工艺 鲁班是木雕史上的一个“惊叹号” 突飞猛进的民间木雕工艺 登上巅峰的民间木雕艺术 自然大气的东阳木雕 金碧辉煌的潮州木雕 古朴典雅的黄杨木雕 福建龙眼木雕的三大流派 由孔子而来的曲阜楷木雕 雕七之死 第八章 剪刀下的万种风情 剪纸的起源和考古中的发现 唐宋时期的民间剪纸艺术 明清时期的民间剪纸艺术 民间剪纸的技法和分类 艳丽多姿的蔚县剪纸 古朴凝重的丰宁满族剪纸 刚柔并重的中阳剪纸 妩媚灵秀的扬州剪纸 丰富多彩的广东剪纸 纯朴可爱的高密剪纸 神剪石姑 笫九章 穿越千古风尘的灯火明烛 元宵节的由来 灯彩的起源与民间传说 唐宋时期的民间灯彩艺术 明清时期的民间灯彩艺术 灯彩在文艺作品中的独特魅力 民间灯彩的制作和分类 古老深厚的中国龙文化 雄浑气魄的龙灯舞 灯笼赵 第十章 飘舞在风中的美好思绪 风筝,一个从历史中走来的天使 中国风筝的起源和民间传说 古代风筝的军事作用 中国风筝对人类科学的贡献 中国风筝的发展历史 民间风筝的种类和制作过程 名家云集的北京风筝 天津有个“风筝魏” 博采众长的潍坊风筝 板鹞风筝数南通 赛风筝 第十一章 凝聚在画中的淳朴祈愿 春节的由来和民间传说 古老的门神是年画的雏形 伴着历史长河奔涌的年画艺术 “年画”一词的来历 秀丽多姿的天津杨柳青年画 粗犷大气的开封朱仙镇年画 古朴雅拙的潍坊杨家埠年画 古雅飘逸的高密扑灰年画 古朴粗犷的河北武强年画 精细秀雅的江苏桃花坞年画 热烈明快的四川绵竹年画 财神张 试读章节 北宋时期,在东京最著名的泥塑玩具就是一种名叫“磨喝乐”的小泥孩子。在每年七夕这一天,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要买一尊“磨喝乐”回去供奉。 宋代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七夕节俗,那是无比的盛大和热闹。其中,最重要的节日吉祥物就是“磨喝乐”。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当时的泥塑作品,已经和节令、礼仪和风俗等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南宋时期,鞭打“春牛”(泥牛)的仪式,已经风行伞围。 其实,早在周代的时候,在民间就有了用泥土制作春牛的习俗。当时,农家每到腊月,就要在门外制作土牛,以送寒气,称“出土牛”。到了汉代,这一习俗移到立春这天。 据《武林旧事》和《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杭州)府在立春前一天,都要用泥土制作一头大春牛送人皇宫,放置在福宁殿的道路旁边。待皇帝亲临之后,太监们用彩扎的牛鞭鞭打舂牛。 各县乡在立春前一天,则以地方最高长官为首,带领众人到城东或村东鞭打春牛“迎春”。鞭牛者手持彩扎牛鞭,在“舂牛”身上抽打3次,作为春耕开始的象征,称为“打舂”。牛,就是“泥春牛”,象征春耕开始,阴气消散,阳气上升,万象更新。 据记载,每到立春鞭牛仪式开始时,百姓围观者如潮。待鞭舂仪式结束之后,百姓们便蜂拥而上将春牛砸碎,然后纷纷争抢土块,并把抢到的土块作为宝物收藏。 历经元代,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明代的学术研究趋于低落,而小说创作却开辟了文学史上的新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大都在这一时期完成。 但是,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思想文化方面,清政府一直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当时,宗教性的泥塑造像虽然很多,但大都沿袭了前朝做珐,有新意和独到之处的并不多见。然而,小型玩赏性的泥塑作品,却在清代蓬勃发展起来,非常富有创造性。 在众多小型泥塑之中,在社会上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兔儿爷”。自明代起,在社会上已经出现用“兔儿爷”祭月的习俗。明代文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以“兔儿爷”祭月的习俗已经十分盛行。每到中秋,京城家家户户都要买一尊“兔儿爷”的泥偶供奉。 “兔儿爷”的由来,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很早以前,人间流行瘟疫,广寒宫里嫦娥身边的玉兔心生慈悲。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一天,王兔偷偷下到凡间给人看病。可是,玉兔的功力不够,虽然变化为一副人身和人脸,但是仍然长着一双长长的兔子耳朵。 大街上的百姓见了之后,都认为遇上了妖精,吓得四散而逃。然而,玉兔毫不气馁,白天带着杵臼,走街串巷给病人看病送药。晚上,玉兔就来到寺庙里,穿上佛爷的衣服呼呼大睡。 老百姓很快都知道了玉兔的好意,都尊称玉兔为“兔儿爷”,纷纷请“兔儿爷”到家里去给病人看病。 每天从早忙到晚,有时候,“兔儿爷”一连数日都不得休息。瘟疫终于消除,“兔儿爷”又回到广寒宫去了。 人们为了铭记“兔儿爷”的恩德,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都要买一尊泥塑的“兔儿爷”偶像回家,用月饼供奉,以示纪念。 清代文人富察敦崇撰写的《燕京岁时记》里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兔儿爷”在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后,开始越来越人格化了。有的艺人仿照戏曲中的人物,把“兔儿爷”塑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说是一件怪事,但也充分展示出民间艺人丰富的想像力。 这个时候,在民间还出现了一种肘关节和下颚能够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吧哒嘴”,更是讨人喜爱。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已演变成备受孩童们喜爱的玩具。 到了民国时期,除了北京城,还有天津、济南、青岛等城市的街市上,都有出售“兔儿爷”的摊点。 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里,对旧北京城所流行的祭月供品“兔儿爷”,有一段非常细致和传神的描述: “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称的色彩,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那些小型泥塑,因为既可以观赏摆设,又可以让儿童玩耍,因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这个广阔的民间市场,养活了一大批泥塑艺人。 当时,几乎全国各地都在生产泥塑。其中,最著名的产地有:天津、江苏惠山、陕西凤翔、山东高密、河南浚县等。P6-9 序言 潮起潮落,斗转星移,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玄想和牵挂。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其悠久的历史中,留给世人的不仅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还有数不胜数的民间艺术瑰宝。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因此,任何一种文明传统的断裂,都可以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然而,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正面临着传承式微的堪忧境况。 对此,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痛心疾首地说过:“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 这绝非危言耸听。 在我们的眼前,不就有许许多多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因为我们的淡漠,在不断地消失吗?不是有许许多多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和独门绝技,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了吗? 拯救传统的民间艺术,已经刻不容缓!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责任,笔者倾心创作了《图说老绝活:走进中国民间艺术的神奇世界》一书。 在本书中,笔者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民间传说故事、历史知识,将历史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配以400余幅精彩的图片,将中国民间艺术古老丰富的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从而将读者引人到一个绚丽多姿,充满神奇色彩的民间艺术世界。 古老的泥塑艺术、葫芦艺术、石雕艺术、糖塑艺术、竹雕艺术、皮影艺术、木雕艺术、剪纸艺术、灯彩艺术、年画艺术…… 在您深切地注视下,依次被撩开了面纱。然后,它们亲切而生动地闯入了您的心灵。11种传统老绝活的历史、流派、工艺、典故等一一展现给您,让您在轻松阅读中,从那些趣味的文字和精美的实物图片中,领略到中国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走向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阶段的时候,本书生主动地再现了那些民间老绝活的辉煌记忆,从而唤起社会对那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的重视。 让那些渐渐消失的民间艺术之花,能够再一次焕发生机,并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粲然绽放! 作者 2008年6月 后记 时光如流,从我开始构思并创作这本书稿至今,转眼走过了一年时间。回首身后那些忙碌的日子,我为了寻觅那些若隐若现的风景,经常独自穿行在异乡的道路上。我仿佛肩负着一种特殊的使命,忘记了所有奔波的劳累。 在这个深夜,当我把最后一个沉甸甸的句号敲入电脑的时候,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同时还伴着一种深深的感动。 此时,我只想借助于文字向那些给予我热心支持和帮助的老师及朋友,送上一份真挚的谢意。 如果没有金城出版社编辑丁洪涛老师的热情鼓励,或许我最初的构思只会是昙花一现。而亲爱的读者们,也就不会看到这本图文并茂的图书了。 如果没有恩师栾承舟先生这些年来对我的无私关爱和支持,我也就不会取得现在的成绩。他正直的人品,时时刻刻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要感谢青岛市城阳区文联的苏熙昭老师,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热情细致地帮我安排和联系外出采访、拍照的事情,给我的创作节省了不少时间。 我还要感谢朋友纪锋在百忙之中,仍不忘拿起相机,为我提供了许多精彩的图片。 我更要感谢彩绘葫芦大师王东元、烙画艺术家陈桂林、竹雕艺术家洪建华、糖塑大师张福海、核雕大师宋水官、泥塑艺术家孙孝丰、撕纸成书创始人蒋劲华、泥塑艺术家柴秀建、玻璃画大师张秀玲、扑灰年画艺术家刘学云、木版年画大师张殿英、剪纸艺术家刘俊昌、木雕艺术家牟湘波、字组画艺术家靳云昌、剪纸艺术家单丽筠、剪纸艺术家侯安良、唐三彩艺术家高水旺、青年画家矫龙田以及山东青岛文府艺术保值中心的许辉馆长、山东青岛后韩民俗馆的韩平德馆长、山东潍坊杨家埠艺术大观园的赵明杰经理、河南叶县县衙博物馆馆长鲁俊莲和热心朋友龚睿、张全等。 诸位民间艺术家们的精彩作品,给本书增彩添色许多。尽管由于本书风格的原因,其中还有不少艺术家的作品没有收入到本书当中。不过,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我们一定会有更多合作的机会。 同时,我也期待全国其他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们,能够通过本书认识我,并与我进行交流(您可以发邮件到我的信箱:jyt8989@163.com)。因为有一个共同的志向,我们一定会成为真诚的朋友。 最后,我把这本书作为一件特殊的礼物,送给一直在默默关心和支持我的家人以及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 作者 2008年6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图说老绝活(走进中国民间艺术的神奇世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矫友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51053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8-07-01 |
首版时间 | 2008-07-01 |
印刷时间 | 2008-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528-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4 |
宽 | 164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