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傅佩荣细说孟子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孟子智慧的全本,一部细讲经典的巨作。

全书根据傅教授40小时孟子系列讲座,历时三年整理而成,突出地体现了傅教授对儒家哲学数十年的研究心得。

让一般读者均能遗址文字的障碍,借以欣赏傅佩荣教授谈古说今、中西贯通的文风。

内容推荐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每篇再分为上下,其中有六篇是采用人名。首先是《梁惠王》,是孟子与之谈话的一位梁国国君。其二是《公孙丑》,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其三《滕文公》,是滕国的国君,他不称王而称“公”,是小国的国君,因为要势力够大才敢称王。第四篇是《离娄》,离娄是古代眼睛最好的代表,可以看得又远又清晰,直至“秋毫之末”,即秋天野兽新长出的毛的尖端。其五是《万章》,孟子的学生。其六是《告子》,是当时一位学者,他讲了一句名言,叫做“食色性也”。最后一篇不采用人名,叫做《尽心》,等于是做一个总结,孟子思想的精华也在于此。

《孟子》前面几篇的内容有许多具体的事件和谈话,因为这些篇章中出现几位国君,他们程度有限,并不是做学问的人,只是负责治理国家。孟子是哲学家,所以在同他们谈话时,难免表现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至于孟子与告子辩论的时候,就十分精彩了,人性是善?还是向善?或是不善不恶?在《告子篇》里都有深入的探讨。

目录

自序

绪论

卷一 梁惠王篇上

卷二 梁惠王篇下

卷三 公孙丑篇上

卷四 公孙丑篇下

卷五 滕文公篇上

卷六 滕文公篇下

卷七 离娄篇上

卷八 离娄篇下

卷九 万章篇上

卷十 万章篇下

卷十一 告子篇上

卷十二 告子篇下

卷十三 尽心篇上

卷十四 尽心篇下

试读章节

【1.1】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 “老先生!你不以千里为远,来到这里,将为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谈到利益呢?只要有仁德与义行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邑有利?’士人与平民说:‘怎样才对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互相夺取利益,国家就陷于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算多了。如果忽视义行而重视利益,那么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夺去,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的,没有讲求义行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的。大王只要谈论仁德与义行就够了,何必谈到利益呢?”

孟子见梁惠王,这里的“见”,我译成“谒见”,代表礼貌。有人翻译成“孟子去见梁惠王”,好大的口气!哪有读书人去“见”国君的?即使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讲究礼仪的,尤其是孟子。所以不译成“去见”或“拜见”,而译成比较合乎礼仪的“谒见”。

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其他诸侯是不能称“王”的。但是在南方的楚国,天高皇帝远,率先大胆的自称为王,还让楚国官员比周朝各国官员都高了一阶。后来在战国七雄——韩、赵、魏、燕、齐、楚、秦的争霸过程中,紧接著称王的是魏国国君,是为魏惠王,后来迁都大梁(今日的开封),又名梁惠王。之后其他各国势力逐渐扩张,也相继称王。

“叟”字是古代尊称年纪比较老的人,并没有轻视之意,更何况梁惠王怎么敢轻视孟子?当时的君主都以“卑礼厚币”邀请学者,希望能帮他富国强兵,而学者也渴望“得君行道”一觅得好国君,去实践自身的理想抱负。所以梁惠王一见到孟子,还是尊敬地称呼他为“老先生”,其实,梁惠王的年纪比孟子大多了。“不远千里”,其实是一种比喻,因为各国间有很多阻隔,并不是真的有千里之远。

孟子喜欢演讲,别人问一句,他会回一百句,甚至把整套道理都说出来。这里要注意的是,“孟子对日”的“对”字,代表下对上的礼貌响应。孟子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用“孟子日”,直接说了;只有对国君或地位比较高的人,会用“对日”,表示礼貌。

“仁义”是孟子的原则

孟子接下来说的大道理,重点即在强调“仁义”二字。

“仁义”是孟子的原则,无论做人处事还是治国平天下,都以此为准则。而且孟子特别强调“仁义”源于人性,人的一生不行仁义,那要走什么路?不仁不义吗?这显然讲不通,所以人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我特别将“仁义”译成仁德与义行。“仁”可以用仁政、仁者、仁民爱物等很多方式解释,之所以译为“仁德”,是因为在《孟子》里,仁和内在的“德”有关,亦即仁要靠自觉之德由内而发。

“义”当然也是由内而发,不过它指的是正义的行为。告子与孟子最大的差别,在于告子认为“仁内义外”,而孟子则认为“义”也是由内而发,因为任何道德行为都不可能离开主体性一如果不是“我”这个主体愿意做某件事,而是受到别人的胁迫,那么我的行为就不能说是有价值的。譬如,有人拿枪逼着我到孤儿院捐钱,我迫于情势只能认捐,这并不是我在行善。

此外,“义”字原来就有“宜”之意,是指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之下,怎么说话、做事,都要随时调整到适宜,因此“义”包含了对行动的判断与实践,亦即牵涉到行动,没有行动就不能称作义了。

提出仁义之后,孟子接着探讨当时国家处境的问题。

古代以兵车来衡量国家的大小,战国七雄皆为万乘之国,代表有一万辆兵车,是有武装力量的大国。另外还有五个千乘之家:宋、魏、中山、东周、西周,都是小国。“千乘之家”的“家”是指卿大夫的封邑,又称采邑,他们也拥有一定数目的兵车。

如果忽视义行而重视利益,那么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夺去,是不会满足的,因为大夫“后义而先利”,后和先,一个代表忽视,一个代表重视。“不夺不餍”,因为讲利益,当然希望取而代之。

利益就是资源,而且是有限的,如果在上位者得到好处,底下的人就被剥削了;同理,底下的人得到好处,在上位者就没有什么可以拿取了,所以如果从上到下的各阶层都“交征利”,整个国家就会乱成一团。

所以孟子针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他说:“在拥有万(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能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百)辆兵车的大夫”,因为当这些卿大夫联合其他大夫,有机会胜过君王一人的力量时,就有可能造反成功。

那么,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治国之道究竟是什么?

国家富强之源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夫们只重视利益而忽视义行,一定会把国君的产业夺走。所以孟子重申仁德与义行的重要。讲求仁德的人,不会遗弃父母;讲求义行的人,不会怠慢君主,如此国家才能够建立应有的秩序,进而强大。因为每个人都跟父母的关系最亲密。如果对别人好,而不从对待父母开始做起,就变成墨家了。

墨家主张“兼爱天下”,一个人不能偏爱自己的父母,要把别人的父母也看成是自己的父母一样。这个理想虽然很了不起,却不是常人所能接受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别人是否也能够做到“兼爱”,如果别人不能这么做,到最后自己的父母反而变成没有子女的了。

譬如,我在车上,我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也在,只有一个座位时,我应该让位给谁?如果要用猜拳决定,或是谁的年纪大就让给谁,那么父母养小孩要于什么呢?这样一来叫做“不要父母”了!

孟子的批评虽然严厉,却有他的道理。他不是故意骂人,而是经过合理的推论之后才这么说的。

《论语·乡党》曾提到“君命召,不俟驾行矣”,是说孔子一听到君主下令召见,等不及车准备好就立刻出门,然后车子才追上来。这是古时候的礼,说明不怠慢君主的态度。

最后孟子做出总结:如果一位国君真正想达到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只要奉行仁义,就可以做到;相反的,如果讲求利益的话,上下交相利,国家就危险了。其实孟子所要表达的,无非是希望君王们要有耐心,不要寻求快捷方式,眼光要看得长远一点,从根本上改善体制。

从这里开始,我们进入了孟子的世界。P3-6

序言

传统文化以儒家与道家最具主导作用。这两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与孟子,以及老子与庄子。由于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既是学派开山之作,又有简明扼要的特质,以致千古传诵、深入人心。至于《孟子》一书,则相对而言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在道家的《老子》与《庄子》二书,亦颇有类似之处。

《孟子》为什么重要?因为孔子曾经感叹:“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如果孔子认为同时代的弟子与朋友未能了解他的思想,那么谁可以了解?孟子可以,而证据就在《孟子》一书里面。既然如此,大家对孟子又不太热衷,这是怎么回事?

司马迁说他每次阅读《孟子》,看到梁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就废书而叹。如果谈利益,天下不可能太平,而这是历史所证明的;但是如果谈仁义,天下就会像孟子所说的成为理想国吗?这一点却从未得到检验的机会,因此我们无法判断孟子的对错。事实上,孟子很希望说服当时的国君。他在一再失败之后,写出作品传诸后世,希望后代的人可以明白他的理想,进而予以实践。但是,即使《孟子》被宋代的朱熹编人《四书》,成为大家熟知的“论孟学庸”之一,其中许多精彩的语句与简单的概念也普遍受到肯定,我们还是要问:谁真正了解孟子?

阅读《孟子》,要有耐心。这种耐心的回馈是非常丰富的。先就语文来说,孟子善于使用比喻,又能创造成语,其中至今依然脍炙人口的有:一暴十寒、缘木求鱼、杯水车薪、迁于乔木、事半功倍、守望相助、绰绰有余、出尔反尔、流连忘返、自暴自弃、反求诸己、手舞足蹈、心悦诚服、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有为者亦若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等等。

再就历史来说,孟子广泛引述《诗经》(三十五次)与《书经》(二十九次),对古代圣君贤相的事迹津津乐道,可谓取法乎上。舜在他的笔下宛如重获生命,使读者可以亲见其言行,进而心生向往。他自行分类圣人,如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伊尹之“任”,然后是集大成的孔子之“时”。这无疑是他的创见。

对于孔子为何是集大成,理由则是完美的德行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他赞成孔门弟子(如子贡、宰我、有若)对孔子的评价,认为孔子是“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只要想起孟子以“好辩”知名于天下,说过“说大人,则藐之”,甚至对管仲也不屑于多谈,就可以明白他对孔子的认识是如何深刻,而评价又是如何崇高了。

真正画龙点睛之处,则是孟子自成一家之言的人性论。他把孔子的人性观点说清楚了。孔子以“仁”为其一贯之道,肯定仁包含“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三个层次,贯穿人的一生。他强调“杀身成仁”,孟子则倡言“舍生取义”,这两者如出一辙而其基本立场则是人性“向善”。以此为基础,才可推而建构经济、教育、社会规范、政治制度方面的合理内容。并且,人生才找得到修养的途径以及由内而发的快乐。

二十多年以来,我每谈儒家,必定揭示人性向善(而非本善)的微言大义,也得到不少批评与指教,但是更多的响应则是告诉我:在明白之后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之后深有心得,因而改善了人生,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我曾在社会上为许多朋友讲解《孟子》,并由好好好文教基金会制成CD发行。后来北京出版界的朋友认为内容值得出版,就将其转录成文字稿,再由我全面修订一次。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编辑同仁费了许多心思整理初稿,润饰文字,并加上小标题,使全书更为可读,特此致谢。

本书主旨为“人性向善”,可谓一语道破我对儒家哲学数十年的研究心得。我的说法是否正确,则请读者耐心细品本书再做判断。知我罪我,皆在本书。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傅佩荣细说孟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佩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30056
开本 16开
页数 4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5
丛书名
印张 29.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5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