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魂系山西(上下)(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亘古高原,表里山河,天下大势,必有取于山西。在这片热土上,180万年前人类燃起第一堆篝火,步履蹒跚地用石器完成自身的伟大进化,迎来了炎黄开国尧天舜日禹王辉的文明曙光;陶与玉,铜和戈,盐跟铁,成就了晋国称霸、三晋雄起;王朝更迭,真龙辈出于斯,大唐帝国,横空出世,君临万邦,泱泱大风,“唐人”气概;宋辽金元,雁门关上黑云摧,几度干戈化玉帛;大明以降,晋商帝国,汇通天下;好一幅舞动的山西历史文化长卷!

本书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以新颖的形式,通俗的文笔,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山西,适宜海内外各界认识参阅。

内容推荐

山西,表里山河,人杰地灵;三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无论政治、经济、军事,还是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山西,都占有其独特的位置。为提高山西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本书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以新颖的形式,通俗的文笔,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山西,适宜海内外各界认识参阅。

目录

壹 阴阳燮理,负阴抱阳河山势

 第一篇 黄河文明出山西

 第二篇 巍巍太行脊天下

 第三篇 天下大势,必有取于山西

贰 地灵人杰,一方水土一方人

 第四篇 华夏帝王,三晋独唱风流

 第五篇 古今奇女子,山西领风骚

 第六篇 品天下贤相,三晋独秀

 第七篇 数千古名将,还看山陌

叁 大象无形,三晋唱大风

 第八篇 根在山西

 第九篇 神秘黄土地,古今佛与道

 第十篇 戏曲摇篮话三晋

 第十一篇 诗情画意谱三晋

 第十二篇 三晋雄文展磅礴

肆 大道无疆,汇通利天下

 第十三篇 执天下牛耳,科技看山西

 第十四篇 晋商称雄,独步天下

 第十五篇 三晋古建,唯我独尊

 第十六篇 原汤原汁,山西民俗

试读章节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甲午之后中国对日的第一场胜仗

伟人的足音渐渐逝去,英雄的业绩也已远去,但尚武改革、不甘屈辱之气之魂却在太行山中氤氲升腾,在穿越2000年的时空隧道之后,又化作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震天吼声。

就在这灵丘境内,从赵武灵王墓西南前行数十公里,便是名扬天下的雄关——平型关了。

巍峨雄伟的万里长城,从大海之滨的山海关一路西来,在北京居庸关分成内外两支,继续沿着燕山和太行山向西进入山西。外长城,从天镇平远头进入山西,经阳高、大同、左云、右玉,西至偏关老牛湾而与黄河交汇,沿线设新平堡、守口堡、镇川口、得胜堡、拒墙堡、助马口、威鲁堡、宁鲁口、破虎堡、杀虎口、水泉等雄关,划出今天山西与内蒙的一条大致界线。这赫然曾经是明王朝的北部边墙,历史上曾燃起数不清的烽火硝烟,也唱响过茶马互市的欢歌,是中原农耕与塞外游牧两大文明对峙、冲突、交流与融合的见证。内长城,从灵丘狼牙口进入山西,经应县、繁峙、神池,北抵偏关老牛湾而与外长城汇合,沿线筑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阳方口、利民堡、老营堡等险隘。内长城在山西境内的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关被称为外三关,是与东侧靠近北京的倒马关、紫荆关和居庸关这内三关相对而言的。内长城上内外三关这六座著名关隘,互为掎角,彼此联动,浑然一体,成为拱卫北京的坚固屏障。

除内外长城之外,山西境内还有黄河边、三边长城。黄河边,又称河边,北起偏关老牛湾,沿黄河而走,经偏关、河曲,至保德,黄河边也可划人内长城;三边,北起灵丘狼牙口而与内长城分道,经龙泉关、长城岭、娘子关、固关、黄榆关、黄泽关,沿太行山南下。

这无数依山险而建的关隘长城,与大山化为一体,像根根脊骨,如道道脊梁,硬硬铮铮,刺破苍天,构成古代山西浑然一体的军事防御系统,成为藩屏中原、拱卫京师的一道坚固壁垒。今天,山西境内还保存着历代长城3500多公里以及数百座雄关险隘。

平型关,就是山西无数关隘中的一座,东连京西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掎角相连,自古京畿恃以为安。若平型关有失,则京城危急,而山西难保。

抗战初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久藏祸心,加之中国近代积贫积弱,中国军队一溃千里,丢城失地。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不顾劳师远袭的疲顿,在平型关设伏,歼灭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千余人,一扫抗战以来积聚在国人心中的郁闷之气,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遏制了日寇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让全中国人民看到了抗战必胜的曙光。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战开始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甚至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对日本的第一个大胖仗!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山西又一次以山的伟岸托起民族的脊梁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让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让它在哪里灭亡!

平型关、台儿庄、万家岭三次战役,并称“抗日三大捷”。然而,相比之下,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更为巨大和深远。因为是第一次,是长期失利与逆境之后的第一次反弹,所以平型关大捷才如此弥足珍贵,如此振奋人心。

数不清有多少次,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了“得山西者得天下”这一颇具“宿命”色彩的“铁律”,就连日本侵略者也深谙这一点。几百年来,日本谋华之心不死。丰臣秀吉的侵略野心,部分受刺激在蒙古灭宋;西乡、伊藤的觊觎之意,也部分被鼓舞于满人灭明。这在中国为兄弟之争的朝廷胜负,在日本人眼里却一变而为中国国祚气数、民族精神的观察凭据。当年蒙古灭宋,沿着山西、关中、四川随后顺江而下,经过合州(今四川合川)特别是襄阳等苦战终获成功;同样,明末清初改朝换代大潮之中李自成的败亡,也是被满人与吴三桂走了从山海关、北京、河北,经山西、关中而至湖北的路线。蒙古灭宋与清灭明之间,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山西天险的丧失!日本侵略者梦想循着当年蒙古与清朝的老路一举征服全中国,为此,在他们眼中,斩断太行这根“中华民族的脊梁”,自然就成为侵华战略中的核心与首要。

殊不知,中国有句古语,“彼一时,此一时也”。

日本侵略者面对的已经不是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时代的腐朽的清政府了,而是如雄狮般觉醒的脊梁比太行还要硬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

中国共产党深谙山西天下无比的战略地位,将不远万里带来而改编的八路军的所有家当——三个主力师,全都摆在了依托太行山、吕梁山、太岳山、恒山、五台山和管涔山等素有“表里河山,形势完固”的山西战场!

山西,又一次挺起了胸膛,毅然担当起民族的脊梁,傲然无畏地面对日寇的刺刀,成为挽救民族于危亡的台柱。

以山西为核心堡垒,八路军开辟了敌后抗日战场,形成了独当一面的战略格局,打乱了侵华日军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变战略内线为战略外线,变被动为主动,变战略被包围为战略反包围,形成敌后与正面两个战场并存的战略布局,对日军构成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这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形式,是弱国坚持持久战的最佳方略。

●山西,不仅是中国抗日的铮铮脊梁,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坚强堡垒

放眼世界,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42年,英国首相丘吉尔说:“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如果中国停止抵抗,我们将面临巨大困难”。1942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力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反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是的,只要中国屈服了——当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么,当德军兵锋直指莫斯科城下之时,日军只要在远东发起一两个冲锋的战役,苏联也许就崩溃了;或者,日军只要直下澳洲、印度,与德军会师于近东,战争实质上也就结束了。……还有许多个“或者”,但是这些“或者”最终没有成为“现实”,也许又有多种必然或偶然的原因,但我们可以自豪而坚定地说,共产党八路军以山西为核心和支撑的敌后抗日战场,绝对是埋葬这些“或者”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于是,一条逻辑线索很自然地横亘在我们面前:山西→中国敌后抗日战场→中国抗战的核心与台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P35-39

序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浩浩荡荡流淌着绵亘万里长河。水之灵,地之气,孕育繁衍了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千百年来,山西,这方地处黄河中游的沃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喜剧。长久的文明积淀,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异常浓厚、丰富和色彩鲜明的三晋文化。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有多么悠久,三晋文明的渊源就有多么深远;太行吕梁的黄土有多么厚实,三晋文化的蕴藉就有多么深邃。

我的家乡,就在这片黄土地。她是中国第一个贤明帝王——尧建都的地方。记忆中,童年时常约伙伴们到尧庙嬉戏玩耍,那古朴瑰丽、神圣庄严的殿堂,似乎总是在诉说着尧天舜日的太平盛世;蜿蜒而过的汾河水,又仿佛在讲述着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司马光砸缸……,这些千古流传的故事,一切的一切,依旧萦绕在我的脑际。

然而,深厚的黄土文化,并没有使当代的山西名扬四海,久远的三晋文明,也没有使现在的山西人荣耀天下。凡到过北京故宫的人,都会为支撑大殿的那根根巨柱惊叹不已。可是有谁知道,那些支撑三大殿的巨柱就来自山西代州?又有谁知道,晋商曾是清王朝政权的财经支柱?更有谁知道,山西也曾像那根根巨柱,在中国历史的大厦中顶天立地?!

从古至今,尽管山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一直在全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如今世人的心目中,大概除了黄土、风沙与煤炭,似乎就剩下贫穷、落后与封闭了。这,是极不公平的。

这些年来,我曾遇到许多外国朋友和海外华人。使我感到诧异的是,他们知道中国的许多省份,但是对山西的了解却几乎是零。比如,他们知道中国有个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却不知道它位于中国的山西,甚至有人还不知道中国有个山西省。1993年我在加拿大访问时,结识了一位名叫瓦里的哲学教授,他就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他是第一次听说山西这个地方。当我介绍了山西的文化背景后,他不禁为这样一个曾经创造了伟大文明却又不为世界所知的山西而感到深深遗憾。几天后,我接到教授妻子的电话,说瓦里先生同我谈话后一直处于兴奋之中,他很想进一步了解山西,并愿意为此无偿地到山西工作。

洋朋友“无知”也就罢了。问题是国人对山西的印象大抵也是模模糊糊。在北京,人们谈起来总觉得上海、广州近在咫尺,而相距只有二百多公里的山西却似乎很遥远。当代上海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曾写过一篇《抱愧山西》的散文,大意是讲,长期以来,他一直误认为山西是中国贫穷落后的地方之一,但当了解到,山西仅仅在不到百年之前,曾是中国最富的省份时,不禁为自己过去误解了山西而深感愧疚。

最让人感到赧颜的是娘子关内的山西人自己,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即使置身山西,也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我曾问过我的女儿,“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传颂千古的佳句出自何人之手,此人是何方人士,她仅知道作者叫王翰,却不知这位王翰就是山西太原人氏。而且听她的口气,山西怎么可能产生出这样有名的诗人,孕育出这么优美的诗句!这不由得使我深感沉重和酸楚。

难道这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一代对山西的认识吗?我心里禁不住涌起一股极其复杂,似乎不吐不快的情感,并逐渐萌发了为故乡写一点东西的想法。这个东西不是单就文化论文化,而是试图写出文化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不是单就历史写历史,而是探求历史所寓积的深刻道理;不仅是写给书斋里的文人,而且也写给普通百姓,使世人能够认识到,山西的确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活水。不了解山西,就无以知晓华夏文明。我希望所有的山西人,中国人,乃至普天下的炎黄子孙,都能够理解山西,热爱山西。  想写是一回事,真的动手写,又是另一回事。提起笔来,云烟深处的过去和活生生的现实,顿时扑面而来。上下五千年,往今多少事,强烈的时空限制,今人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尽绘山西历史文化演进的轨迹。

步入书海,古今中外有关山西的文献繁若群星,典籍卷帙浩如烟云,怎样采撷前辈学人的丰硕成果,汲取精华,由博返约,并从他们的世界里走出来,以尽可能新颖的方式,把握历史的脉搏,真让人感到力不从心,颇费思忖:史实铺陈太多,唯恐流于浮光掠影,难以把握山西文明久远精深的底蕴;哲理思辩过密,又怕失之空洞偏颇,不能包罗山西文化宽厚博大的内涵;追昔抚今,浮想联翩,仍难以诉说出上下五千年的沧桑黄土情。真是有几分剪不断,理还乱……

几度执笔,几度辍笔。索性在文明的碎片中去感悟:塞北的古战场上,雁门关的冷月照耀着戍边将士们早已荒颓的墓冢,株株枯草在寒风中摇曳,似在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澎湃如雷的壶口瀑布,轰鸣搏发着中华民族的魂脉生生不息;则天庙里,又似乎看到了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威仪端庄,权倾朝野;漫步于平遥西大街,仿佛听到脚下的金钱如潮滚动;而太行深处,吕梁之巅,简陋的窑洞,依旧的炊烟,也时时映入眼帘……亢奋激动,沉静反思,于是,斟酌构架出如下主题:

黄河文明源河东:黄河千里,山西居中;华夏文明,植根河东。

“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华夏帝王,三晋独唱风流:龙脉所系。

自古山西多名将:关羽、卫青、杨家将……。

根在山西:“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佛与道:七彩灵光,神秘文化。

诗与画:五色缤纷,文气沛然。

三晋雄文:磅礴气势,写尽千秋万古情。

戏曲摇篮话三晋:村村有庙,庙庙有戏。

晋商称雄:青砖灰瓦,滚动银两千千万;商贾云集,主宰华夏数百年。

三晋古建甲天下:星罗棋布,历史悠久盖华夏。

山西民俗:原汤原汁,浓烈古朴。

……

删繁去芜,终成书稿。然而,内心却未见轻松。倒是由此书而触发了太多的思绪,更深的话题。惆怅之情,也似波澜迭起,层层涌来,颤人魂魄,撩人心弦:

山西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主要的发祥地,而今却仍有那么一些神农的后裔、尧王的子孙在为温饱而奔波,为安居而奋争;

一样的黄河天堑,一样的长城关隘,昔日锁不住山西汉子走西口的歌喉,挡不住下关中的步履,而今天,当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的时候,山西人却仍在为怎样走出“娘子关”而苦苦探求;

曾几何时,三晋大地书院林立,学风蔚然,连掌管人们智慧的文殊菩萨也端坐于五台之巅,而今,还有流离失学,渴望读书的“山里娃”,竟每每使人潸然泪下;人才流失、人才匮乏也早已不再是新鲜话题;

富甲天下,傲视四海数百年的晋商,他们的后裔,有的至今还在为脱贫而跋涉,为小康而思虑;

……

这么多的说不清,那么多的道不明,莫非,上苍的馈赠,五千年的文明,除了一座天然博物馆落迹于三晋大地,还为她遗下了过载的重负,太久的沉寂?

确实,文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文化传统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正如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所说: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唯一的,在同一地区,从古时候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统,任何一个几千年的传统,任何一个几亿人的历史背景,不可能纯粹是好的,其中有许多复杂成分,对此是要讨论的。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正视传统文化中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摈弃其糟粕,承袭其精华,那么,山西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终将会焕发出更新的活力。因为,恰是我们今天的山西儿女,从煤海深处输送着共和国经济腾飞的血液,在黄土地上托起了新农业文明的曙光,像通往首都的太旧高速公路,正在穿越群山峻岭的一条条隧道、一座座桥梁,必将把山西带到更加诱人的远方。

是啊,三晋文化,一番梳理,并非为了流连古旧的历史遗迹,也不是猎奇消逝的尘烟云影。只是因为我们根深情浓,血脉所系。

相信对这片土地的拳拳挚爱,依依眷恋,必能唤起三晋赤子的携手同主。相信山西定会从历史的沉寂中再次崛起。

骄傲的昨天,奋起的今天,辉煌的明天。

这就是这本书的目的和我的希冀。

后记

本书原版由李镇西主编,李镇西、高策、杨红、程保明、鲁迪、聂翠青、桑宁霞合著。再版由李镇西主编,高策、杨小明任副主编,三人共同讨论确定了再版的基本框架和主题,对原著进行了补充、调整、订正和完善,最后对全书进行了审定和统稿。其中:杨小明增写了“大山”、“女性”和“文臣”三篇;杨小明、高策共同增写了“科技”一篇;杨小明、高策共同增补了“大河”篇中的“碛口”、 “汾河”和“陶寺”等部分,“帝王”篇中的“魏文侯”部分,“武将”篇中的“先秦”和“明”两部分。另外,孙劲松起草过“大山”的部分初稿,王方写了“古建”篇中的“民居”以及“晋商”篇中的“会馆”两部分的草稿。董利斌、李树雪、王志坚承担了全书图片的扫描、制作等大量工作,高策、杨小明对全书图片作了诠释。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阎毅、苏广宇等同志对本书给予了关心和支持,山西省测绘局谢鸿喜、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李元庆、山西人民出版社孙安邦等同志对本书进行了认真的审读,此外还有许多关心本书的朋友们提出过有益的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特别是,山西经济出版社将本书列为重点出版计划,赵建廷社长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并给予了热情的支持,郝建军、董利斌、李慧平等同志对书稿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编辑、校对,在此谨致谢忱。2008年8月,本书作者和出版社等文化同仁齐聚太谷梅苑山庄,品茗湖畔,激扬文字,完成了紧张而愉快的统稿工作。

需要再一次说明,本书无论是原版还是再版,都参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由于本书不是学术研究著作,故不一一列举引征出处,特此说明,谨此致谢!

2008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魂系山西(上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镇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70001
开本 16开
页数 59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0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2.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2.5
丛书名
印张 40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82
242
6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