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家苏州
内容
编辑推荐

故乡,不只是血脉地缘的情分,更是精神文化的依归。专属于故乡,有一组特别敏感的神经,有一根特别纤柔的心弦,有一份特别丰沛的深情。一个述说,一个补充,一会笑语盈盈,一会惆怅低回,琐琐碎碎,总是甜蜜,安乐岁月,事事温馨,恍惚时光倒流,沉浸在往日情怀中,脉脉相和、息息相通。本书作者以赤子之忱,孺慕之情,写出生命中最早最深的记忆——那些如诗如梦,欢乐美好的童年岁月,苏州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历史。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的十五篇精美文字,是艾雯有关苏州童年记忆的深情抚触。她自小在苏州长大,十四岁时随父母赴江西,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未能再返乡。这些文字透过艾雯儿时苏州“小囡”的语气与角度、生活体验和观察,生动而细腻的描述了苏州人独有的文化传统,以及恬淡自适、宁静淡泊、善于悠游岁月的情调;更重要的是复活了一段记忆,让人在被岁月所日益磨损而钝化的感情世界中,真切地体会到游子对故乡延绵难抑的深切思念。

目录

序——写在前面

小时候

野蝶飞来都变黄

玫瑰花雕

轧神仙

乡心新岁切

一树独先天下春

梦入江南烟水路

五月石榴照眼明

小小茉莉

天凉好个秋

千载香火玄妙观

版画年画桃花坞

月华浓处是姑苏

闻声聊慰故乡情

苏州肴馔

艾雯简介

试读章节

细雨杏花落,春天小囡面。一清早,父亲捋起袖口。从天井里端进一盆兰花搁在书房高脚几上,扶持端详。长长的翠叶闪着水光,挺直的枝茎上颠巍巍附生好些朵花苞,就像随时会展翅飞走的蜻蜓。

我在父亲大书桌一端撑起临帖竹架,搁上文徵明的千字文小楷,蘸着端砚里磨得浓浓的墨,一笔笔临摹天地玄黄……一抬起眼来,正好从和合窗望到对面的屋脊,瓦楞缝间冒出了几丛青青的小草。忽然一只黑白分明的喜鹊飞来停在脊檐上,闲闲地啄啄嫩草,整整羽毛,又一迭声唱着飞走了,撒下一屋顶淡淡的阳光。

“早上喜鹊叫,天气必定好。”父亲兴致来了,拈支羊毫随意在摊开的宣纸上挥洒竹叶,“临完这页,带你去南园踏青看菜花”。

听说要带我去踏青,立刻下笔如有神。

春天嘛!到处是碧绿的树和草,去游春玩景应该说是探青、赏青,不懂大人为什么要用“踏”字?只是听起来很受用。远一点,就去城外灵岩山、天平山、虎丘;近点么,到苏州有名的几个园林,像留园、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南园倒是第一次听见。以前父亲也常带我去看梅花展、兰花展、菊花展。叫啥专门看菜花,还真新鲜!

姆妈帮我换一件浅杏色绸袄,外罩墨绿色长马甲,清癯的父亲穿一袭鸽灰色长袍。父女俩共坐一辆黄包车,穿过鹅卵石长巷、青石板大街,沿河小路,一道又一道拱桥。苏州城长方形,街巷和河流平行,有横有直,像双棋盘。

车行在棋盘上仿佛过河卒子游走,忽然眼前豁然开朗。不是冲到楚河临界,而是一大片鲜明灿烂,闪耀着金光的湖泊,浩淼无垠的展延在前面。就在我惊喜得发愣时,黄包车停下来,父亲说:“到了。”

不是湖泊,是油菜田。

没有围墙门坊,没有亭榭回廊、假山池塘。一片辽阔,无限空旷。近傍一些桃柳,竹林中几间农舍,遍野尽是烂漫缤纷的菜花。分明是乡下,却远远阻隔着一抹城墙,河滨兜绕过来衔接上护城濠,应该还是在城内。稀奇的是所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房子密密麻麻,竞在这里留了偌大一片空地种菜,似乎不应该叫什么“园”,应该叫“城里的乡下”!

没有砖瓦铺砌成图案的宛转小径,四周全是厚厚的草地。是那种不怕践踏的野草,布底鞋踩上去软绵绵的却又有弹性。还有细小的蚱蜢跳过脚背。越向前走近,菜田面积越大。竹柳农舍全都远远隐退,拦在面前的只是菜花世界。田塍上一站,簇簇花朵齐到我胸口,一阵阵掺着泥土的清香,直涌扑鼻际,沁甜的空气渗入心肺。春风轻轻吹,阳光在花海上流动,闪金泛绿的花浪轻盈地涌向畦径,又悠悠忽忽地漾开去,数不清的蝴蝶蜜蜂随波飞翔回旋,只看得人目迷晕眩。

“南(北)园春尽菜花香,野蝶飞来都变黄。”父亲告诉我那是从前的人赞美南园菜花的诗句。菜花招引来的几乎都是大小差不多、色泽纯净的粉蝶。但在大量彩色渲染和阳光的映照下,看起来仿佛一色的闪动着淡金的粉翅,不停地起起落落,迷离扑朔,恍惚菜花是歇着的蝴蝶,而蝴蝶是随风飘扬的花瓣。

我弯腰低下头去,让花朵轻轻抚触脸颊,痒酥酥的感到温润微凉。花瓣薄得透明细致,四瓣一朵还掺杂着米粒般密密的小骨朵,有得开哩。

苏州人炒菜用菜油,所以油菜要留在田里等长老结籽采下来好碾油。这是老妈妈(奶娘走后照顾我的阿妈)告诉我的。她是木渎乡下人,常常会讲些庄稼事情给我听。记得她说:“种菜么,落地像黄金。”地要耕得勤:“锄头底下三分油。”水要浇得足:“油菜三遍浇,产量一定高。”若种得迟了,“还不够女人擦头发”。原来乡下女人头上搽的也是菜油。采收菜籽很辛苦,所以时间也长,“菜花收籽廿日忙”。我很高兴当时站在油菜田里,将老妈妈平时说的有关种菜事全记起来了。  父亲遇见了两个也来踏青的朋友,相约去茶棚里歇脚。我坐在面向菜田的长板凳上,一面吃小贩送上来的香椿头、甘草梅子、五香豆(还有一种就从树上摘的金钩子,很甜很甜),一面看结伴联袂来赏花的好娘娘。鲜艳的宽袖圆角齐腰绣袄,配穿素雅的百褶绸裙,曳地的裙边拂过青草地,半露出绣花鞋,娉娉婷婷,笑语盈盈,一个个标致得就像月份牌上走下来的美女。还有就近从草地上折棵荠菜花,插在发髻上,说是可以使眼睛明亮。我想要是我就会摘棵鲜黄的菜花,配着漆黑的秀发,和碧绿的翡翠簪,不知道有多好看!

悠悠闲闲啜饮着刚冲泡的碧螺春,父亲他们正从眼前的景色谈到南园久远的历史。一个说原来是吴越时代广陵王钱元臻的私家林园,有流水奇石、楼榭亭阁,后来遭兵灾荒废了,不知什么朝代变作农田。一个说好像有这样的传闻:当初阖闾伍子胥建城时,便有计划留下南北两大片空地不盖房舍作可耕地,如逢楚国来攻打,兵困城下,城内有田种粮食,就不怕断粮缺水了。又说:早晓得大家都有兴趣来南园,先约定了,也好带些酒菜来,赏花饮酒,附庸风雅一番。

“最好还有一位像《浮生六记》中芸娘一样贤淑的妻子,给安排一副馄饨担当场烫酒热菜。”

“好呀,看我明天不把这话告诉嫂夫人去!”

又说到小时候,田里菜花收割后便种毛豆,秋天时偷偷地溜到毛豆田里捉才绩(蟋蟀),那才绩狠斗厮拼,真叫勇猛。听到他们前朝后代的,越说越有趣,笑得好开心,完全不像平常那般正经八百模样。我望望碧蓝碧蓝的天,飘拂在春风里的柳条,闪耀在阳光里灿烂的无垠菜花,飞舞的蝴蝶,和空气中那种搅拌着泥土、青草、菜花的好闻气味。想来是这一切,让他们又回到了快乐无忧的青春年少。

春天的日光很短,夕阳将坠,只得离去。我恋恋不舍地一步一回头,阳光淡化,花的颜色反而深黯了些,就像孵出不久的小鹅小鸭嫩黄的茸毛。噢!是几千几万只黄茸茸的小鸭小鹅,乖巧地欢聚在田野中。

从南园回来,那鲜明的景象一直留在脑中,只要定一定神,一大片黄澄澄的菜花就浮现在眼前,连做梦都梦到它。当天晚上我就梦到自己一个人奔跑在比我矮一个头的菜花丛里,花像浪一样擦过肩膀,退到身后,忘情地越跑越快,脚不落地,身体忽然轻飘飘地浮升起来,竞变成了蝴蝶,一只遍体透黄的黄蝴蝶,在菜花上飞翔回旋……

清明前夕,1997年7月

P3-7

序言

有一处地方,尽管你已离开了它,千山万水阻隔。但天涯海角,它永远跟你在一起。尽管岁月悠久、沧海桑田、红颜转白发,而它始终常相伴随。寂静中,梦回时,稍一动念,略一回顾,转瞬显现,随时到达。你生根于彼处,彼处植根于你心中,那正是每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门前走过千百次的长巷,洁净的鹅卵石光滑如洗。青石台阶、黑漆屏门、白粉墙头探出一两枝桃李。小河萦绕回转,潺潺流过杨柳岸,傍水人家,橹声欸乃,满载蔬菜瓜果的小舟驶过身边,收网的渔船穿越脚下拱桥洞。园林处处,总是诗情画意。高耸云天的宝塔,永远是方向的指标。动乱岁月、漂泊人生、风云失色、世界变迁,心中梦中永不褪色的是那故乡的山山水水,万种风情。

在那里,总有一些血脉相连、恩情融贯、水亲土亲的人,亲昵地唤你的乳名,抱过你、拍过你,知道你小时候一些可爱的举止、一些可笑的糗事。还有不少堂兄弟表姊妹、对面隔壁邻居,自小便一起在墙门间踢毽子、大厅上造房子、花园里捉迷藏,又一路勾肩搭背上学的亲密玩伴。

在那里,你听到的是比世界上任何声音都动听、都亲切的声音,那是你生命最初接触的声音。从耳畔的呼唤、教诲,到牙牙学语,吟唱儿歌,读人手刀尺,娓娓申诉,狡辩……一朝身在异乡,纵使在众音喧哗中,只那么轻轻一句,便能震撼心弦,又那样安舒地熨帖每一根神经。

在那里,有任何地方吃不到的好东西:“酸不鞔胃,淡不稿舌”的肴馔,精致的点心糖食,田里树上鲜嫩沁甜的蔬果,塘里的莲藕红菱,河中的鱼虾螃蟹。产品中有醇厚的乡土味,调味中渗着浓浓的亲情,早已嗜食成瘾。

在那里,地域性的优异文化熏陶你的心智,山水清华滋润你的性灵,卓越的人文精神导引你的性向,传统的习俗风尚培养你的生活情致,高雅独特的审美观决定你的品味,这些都已形成你性格的原型、观念的基因,不能磨灭,也难以再脱胎换骨。

最初的爱、最早的启蒙、最深的根蒂,是你刻骨铭心的恩情和绻绻的忆念。

脐带剪断了,儿女的心永远系恋着母亲。

离开了故乡,游子的心,始终怀念那片萌芽生根的土地。

就像春秋阖闾筑城以来,二千五百多年萦绕着姑苏潺湲回转的河道,永远那样不停不息、不急不徐的流淌过悠远岁月。文化古城,世世代代长住着爱好和平的居民们,天性宁静无为的苏州人,习惯了安逸、恬淡、优雅自在,乐天知命的生活,一向安土重迁,谁也忍受不了“离乡背井闯天下”的辛苦,有人外出求学或做事,老一辈的叫“出远门”,“出一趟远门■,少则三二个月,多则一年半载,就要转来咯”。然而,那一年,清明刚过,杏花细雨,杨柳拂面的1937年初春,父亲允同乡好友邀约,同去江西帮忙一年。他暂时搁下须臾不离的书画,母亲放开针黹手饰,我万般不舍地留下收藏的香烟画片,行李轻简,一家四口——双亲、未满一岁的润妹、和少年的我,向依依不舍的外婆告别:“勿要耽心,就要转来过年咯。”黄包车辗过幽幽静静的瓣莲巷,出平门。我靠窗坐在火车上。望着蜿蜒的城墙,高挺的北寺塔,一一倒退消失,心中默默祈诉“再见!苏州。”谁知这一趟出远门竟是半个多世纪,从此归乡路断,天人永隔,再也不曾回老家过年。

七七事变,人类最丑陋残酷的侵略战争,山河破碎,疆土寸断,书生型的父亲,禁不起思家忧国,日夜跑空袭警报,不三年便在大庾任上遽然逝世,少年的我惶恐肩起重任,母女仨随着我工作单位,转辗大后方。战乱中历经颠沛艰苦,家乡总是心中不败的据点。之后两岸隔绝,音讯渺茫,日思暮想,总是难以排解的乡愁。故乡,不只是血脉地缘的情分,更是精神文化的依归。专属于故乡,有一组特别敏感的神经,有一根特别纤柔的心弦,有一份特别丰沛的深情。平常日子,母亲和我随时都会被周遭任何事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逢年过节,花开叶落,触动思念勾引起无限往事,如同一滴水滴入回忆的深潭,小小涟漪,迅速扩漾、回旋、无岸无涯……一个述说,一个补充,一会笑语盈盈,一会惆怅低回,琐琐碎碎,总是甜蜜,安乐岁月,事事温馨,恍惚时光倒流,沉浸在往日情怀中,脉脉相和、息息相通。那一会母女俩心贴心,在亲情交融,共同思念的时刻,亦是另一种幸福。

千斛乡愁,无处纾解,唯有寄托笔墨、付之文字。我以赤子之忱,孺慕之情,写出生命中最早最深的记忆——那些如诗如梦,欢乐美好的童年岁月,苏州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历史。

1990年秋,女儿陪我第一次返乡,九六高龄的母亲未曾同行,殷殷切切只是絮叨着一些亲属的小名,但人事渺杳,无以作答。当我提到在寒山寺敲钟,住持法师特别为她祈福,老人家忽然兴致勃勃背起“月落乌啼霜满天,半夜钟声到客船”,她没有记错,“半夜”和“夜半”意思本来一样。总想有一天可以陪她回去一起走拱桥、听钟声。毕竟跋涉太辛苦,她老人家高寿一百零二岁仙逝,却始终未能重返故乡。1940年父亲在江西英年早逝才四十五岁。仅以此书献给外婆和双亲在天之灵。

艾雯

2005年2月于台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家苏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艾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32671
开本 32开
页数 1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4.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8
144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