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礼赞(5·12纪念诗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世界震惊。灾难夺去数万同胞的生命,让百万人无家可归,让美丽的天府之国变得满目疮痍,裂变的沟壑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伤痕。汶川,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瞬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伴随着抗震救灾和举国哀悼,数不清带着爱的诗篇也纷纷出现在媒体上,被传诵着、被吟唱着。诗言志,歌咏情。生命的花朵在废墟上以最美丽的姿态绽放,倾诉和凝聚着爱的力量,也记录着这段不平凡的历史瞬间。

内容推荐

2008年5月12日1 4时28分,四川汶川突发8.0级特大地震,影响波及陕西、甘肃、重庆等许多地区。刹时,身处震区的人们命悬一线,震区之外的人们心系汶川。全国人民、海外华人和世界各国的人们,纷纷表示爱心和伸出援手,汶川成了世人瞩目并为之牵挂的焦点。

本书以这种文学与文艺的形式,寄托我们的哀思,抒发我们的感受,平复我们内心的不安,也为这次物理的地震所引发的心灵的地震,写一份“在场”的笔记,作一份历史的记录。

目录

第1章:废墟下的光亮

 做梦都想跳芭蕾的李月

 你的坚强让我泪流满面

 在这里,我挺好

 亲爱的小孩

 出生

 让我为你擦干眼泪

 废墟下读书的孩子

 最后一课

 一个三岁孩子的行礼

 谁在地狱点亮太阳

 致那些稚嫩的花

 在废墟下读书的小女孩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生命

 五月,她们是最美丽的女孩

 汶川的两个小女孩

第2章:手的诉说

 握住阳光

 记住汶川:十四点二十八分

 那只手,那支笔

 孩子,你的手还握紧着那支笔

 废墟中的小手

 地震中的那双手

 孩子,天堂里没有地震

 献给天堂里的孩子们

 孩子,让我陪你一起过六·一

 我飞去的地方叫做天堂

 再见,妈妈

 好了,妈妈,再见

第3章:舐犊悲情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战士陈洪给在地震中遇难的女儿的信

 废墟歌声

 让我们紧紧拉住你的手

 我们的花朵

 孩子,我一定要为你们造这样一座鸟巢

 妈妈的含义

 流泪的课桌

 转身

 背儿子回家

 幺儿哦,我们回家

 我走了,孩子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宝贝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孩子,不哭

 翅膀

 铃声响起

 天堂开满芙蓉花

 孩子,爸爸来看你

 妈妈在等你回来

第4章:撑起生命的蓝天

 蓝心脏

 老师千秋

 不死雄鹰

 天使的翅膀

 怀念张米亚老师

 颂谭千秋老师

第5章:集结以大爱之名

 为“志愿者”歌

 抗震剪影

 从绝境中突围

 映秀一昼夜

 汶川两日

 徒步:就是走向希望

 记.者兼战士硬汉也柔情

 张泉灵:奔走的身影更美丽

 为你骄傲,可爱的人民子弟兵

 求求你,让我再去救一个孩子

第6章:悲回风

 悲回风:哀悼日

 背妻行

 殇祭

 请你来爱我

 告别

 此刻

 帚后一稗

 让我们铭记这一刻

 中国加油

 生死之间

第7章:亲吻四川

 今夜,我牵挂都江堰

 中国:为汶川守望

 地震、老人与狗

 亲吻四川

 每颗心都受伤

 汶川,我听见你的骨头在喊疼

 献给北川的橘子

第8章:坚强的祖国

 我们究竟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为不相识的五万亲人

 大爱,也许只是一滴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悲壮和威严

 希望

 画外音:这样一部作品的诞生

试读章节

1、在北川

五月十六日,北川。

去北川县城的路,有一半是徒步走上去的。帮马东和韩小平两个路途中认识的男孩寻找他们失踪的家人。马东热情,韩小平沉默。我们一起穿走坍塌地段时,马东不断鼓励我们,再累也不许我们停。韩小平指给我看那辆大石头砸烂的车。死者是他的同事。车门到车轮上,一行血迹。

沿途是一片废墟,人间烟火的气息已经完全熄灭。在瓦砾中看到压扁的铁皮糖罐,毛绒小兔,曙粉色的印花窗帘碎扯成长条,从五楼垂落下来,像一段用于处决的长绫。担架上的女人被官兵一路奔跑从山上抬下来,脚是霉紫色的,已经局部腐烂。她尚有鼻息,嘴唇张开,还保持着呼喊的口形,露出青白的牙齿。身上的红雪纺裙子原来应该很好看,染黄烫卷的头发那样长,也许曾令她骄傲。只是三天,却像过去了半生那样久。

在一座住宅楼残存的顶楼白墙上,画着两颗交叠的心,穿箭而过,鲜红刺目。中间写着黄色英文字母:“I Love You”。旁边的门框,似乎刚油漆过不久,原木的颜色看起来很鲜亮,也许是一对新人的家。家具和主人早已不知去向。只有这段白墙,碎裂的形状,像一只打开的翅膀,飘摇在尘灰飞扬的北川上方,仿佛是在向所有人,诉说着他们未尽的爱情,竟显得格外哀艳诡谲。

曲山小学。不知为什么我念了许多遍这块牌子。冥冥之中它暗示着我与女孩杨文的缘分。

这座依山而建的小学,三层教学楼在地震中变成了两层,底层已经深深地陷入地下。我所看到的曲山小学,已经是一座瓦砾堆砌而成的小山。小山前面的平地上,散落着阿尔卑斯牛奶糖和碎裂的饼干。后来杨文告诉我,他们那些从曲山小学逃出来的学生,曾围坐在这里,吃老师从附近超市找来的食物,等待救援部队。

曲山小学的对面,据说曾是县政府。许多官兵停驻在这里,分成几组,对周围进行搜索。我把手套送给一个细瘦的女孩,她打开地上那只灰色装尸体的袋子,再一次确定这不是她母亲的脸孔。又打开死者的手拎包。木梳子,碎裂的小镜子,粉色指甲刀。我确信我闻到了属于这个女人的独特的气味,扑面而来。还有一张覆膜的身份证。她生于1 9 7 2年12月9曰。照片上还完全是个姑娘的模样,头发拢得很光净,露着额头。

韩小平的姐夫,就住在这附近。但是这块废墟,官兵们已经搜寻了很多遍,用仪器,用搜救犬,都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他们太累了,席地而坐,吃小块的饼干,喝一口水,补充体力。韩小平仍是不肯死心,自己跳到深陷的废瓦里寻找姐夫。他习惯叫姐夫为哥哥,在地震发生的前一刻,他还在QQ上和姐夫聊天。姐夫说要出门了,去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姐夫的QQ头像,暗下去五分钟之后,地震发生了。

P133-134

序言

2008年5月12日1 4时28分,四川汶川突发8.0级特大地震,影响波及陕西、甘肃、重庆等许多地区。刹时,身处震区的人们命悬一线,震区之外的人们心系汶川。旋即,温家宝总理、胡锦涛总书记先后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指挥救灾;随后,解放军官兵、武警官兵、消防战士、医护人员和志愿人士等,纷纷赶到了震区,开始了一场与生命对话、与时间赛跑的全民大救援。全国人民、海外华人和世界各国的人们,纷纷表示爱心和伸出援手,汶川成了世人瞩目并为之牵挂的焦点。

一时间,人们为汶川地震造成的广泛而剧烈的人间灾难而震惊,人们为一个又一个掩埋在废墟下的生命奇迹般的生还而惊叹,更为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再苦再累也不下火线的英勇救援者而感动。当一周后的5月1 9日1 4时28分,警报骤响,汽笛长鸣,国旗半降,国人肃立。举国都为汶川地震罹难者沉痛哀悼3分钟时,人们已在这一时刻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并从心里升起了一个愿望,在身上凝聚了一种力量,那就是:我们一定要万众一心,我们一定要排除万难,我们一定要坚决挺住,我们一定要努力加油,我们一定要奋勇向前,我们一定要争取更大的胜利!

那些时日,我们的眼睛被地震灾情吸引着,我们的心灵被地震救援纠扯着。时时刻刻关心灾区,心心念念记挂救援,成了所有的人们事实上的中心工作和头等大事。

在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做制片人的王利芬,是我十多年的老朋友。我们一天几通电话,相互述说感受,交流想法,我们都想到应该发挥我们自己的所长,组织一些有关反映抗震救灾的诗文,一方面可以在她所担纲的“我们”节目中运用,一方面也可以结集出书,以这种文学与文艺的形式,寄托我们的哀思,抒发我们的感受,平复我们内心的不安,也为这次物理的地震所引发的心灵的地震,写一份“在场”的笔记,作一份历史的记录。

当我们把这些想法告知一些作家朋友时,立即得到他们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诗人们发来他们刚刚写就的诗作,作家们赶写出了地震记感的散文。从不写诗的陆天明诗兴大发,写出了感人的抒情长诗;很少抛头露面的梁晓声,不仅赶写出文章,还莅临节目录制现场朗诵了自己的作品。人在外地的叶延滨和一些热血诗人、作家,都纷纷发来自己的诗文新作。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为之感佩,并使我们已有的感动继续延宕。

在这场罕有的特大地震中,中国的作家没有缺席,中国的诗人也没有喑哑。一些作家很快奔赴了灾区前线,一些作家马上投入了抗震作品的写作,还有一些作家文人慷慨解囊,倾力捐助。更多的作家文人则经由这次地震与抗震,在心灵深处得到震撼,受到教益,获得助力,比如珍惜生命、珍爱生活、珍重亲情等等;而这必然会在他们的创作主体中不断发酵,体现于他们此后的写作之中,从而对文学创作的整体走向发生积极的影响。

毋庸置疑,9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商业化大潮在推动着生活向前猛进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新的社会问题。受制于商品化及其背后的利益交换原则的深刻影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人情有些淡了,人心也有些散了。而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多样得不一而足,繁荣得眼花缭乱,但作者似乎与大众隔了,作品似乎离现实远了。这些问题显而易见,却又让人无可奈何。而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像是一声警钟,一剂猛药,警示人们珍惜生命,珍爱生活;激醒人们走出世俗,走向崇高;引领我们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小爱走向大爱。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在赈济和救援着汶川,而汶川也在用它的独特方式反过来激励我们和教育着我们。从坚强的生存者、无畏的救援者和无私的捐助者身上,我们看到了汶川精神。汶川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可贵结晶,是民族精神的浓厚缩影。而我们的这本诗文集,当可看作是这一精神的文字记录和生动写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礼赞(5·12纪念诗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94328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1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8:00:53